⑴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数字化”
“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备受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数字”成为高频词,折射出全面数字化的时代大势。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也不约而同地交出了许多有关“数字化”的议案提案,给数字化划出了各行业、各领域的重点。比如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的提案关注智慧城市安全、智能汽车安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提出了关于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的议案,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言建设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委员代表的建议,反映出了他们对数字化的两大认知——“全面拥抱”与“安全共识”。
全面拥抱数字化:从城市、工业到医疗、养老
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大势,身处千行百业的委员代表们,都在积极拥抱这一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利用十四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契机,大力推进生产制造端数字化改革,打造一批服务产业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立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引导传统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促进互联互通,提升市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通信行业是数字化的“先锋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浙江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则建议加快5G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数字化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在《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指出,要推动平台、网络、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的建设:一是推动中国已有工业互联网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二是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标准的兼容和互认;三是对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统一接口标准”的强制性认证。
周云杰的另一份提案也和数字化相关,即《关于让老年群体享受到数字化智慧化便利的建议》。他建议要让老年群体享受到数字化智慧化便利,以老年人体验的便利化为创新方向,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安全共识已成:网络安全是数字化战略的底座
在与“数字化”相关的提案议案中,“安全”俨然已成为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今年带来的三份提案中,其中有两份与数字化直接相关,即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
“我今年指出的网络安全问题,是中国整个数字化发展之下面临的新威胁,回答的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周鸿祎说:“数字时代有三个鲜明特征,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要互联,大数据驱动业务,一句话总结就是,软件在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在未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政府的管理,社会的治理,城市的运转,各种工矿企业以及基础设施的运行都架构在网络和软件之上,那么这个基础就比较脆弱,因为是软件就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有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进行网络攻击,而攻击的后果非常严重。”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也把“安全”写进了自己的议案,建议“数据跨境流动需要安全评估”。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数据越发频繁的跨境流动,但同时,数据跨境的流动也触发了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经济前途风险的担忧。他主张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基础,把其中好建议和办法适时转变为相关立法。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移动董事长郑杰呼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明确数据安全法律责任,完善监管体系,保障国家安全、公民个人隐私权益和社会安全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来自网络安全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与讲粮食安全、航天技术的委员率先接受记者提问。当谈及数字时代挑战时,周鸿祎说,“我们现在不仅从上到下形成了数字化发展的共识,也形成了安全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网络安全是数字化战略的底座,有了网络安全的保障,我们的数字化战略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⑵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大做强
朋友你好!一点拙见,
(
一
)
生产领域
①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③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
④经济手段
(
财政
/
货币
/
消费
/
对外政策
)
;
⑤改革和完善制度
(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
)
;
⑥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⑦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⑧时政举措
(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
(
二
)
分配领域
①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
素分配相结合
)
;
③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
逐步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用财政、
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⑤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教育、
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⑥在发展生产,
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三)交换和消费领域
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产权为基础)
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③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④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⑤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对外经济领域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新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①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
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
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统效益,推动引资、引技、
引智相结合。
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
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⑤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⑥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⑦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⑶ 2019年山东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8大关键词
【关键词:创新】
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度。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创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工业强基,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鼓励军民产品、技术、人才、信息广泛交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
实现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以改革助推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健全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经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合理划分省和市、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完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提升金融普惠程度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自贸区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关键词:基础设施】
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争取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100公里和7600公里。新建改建穿城公路、瓶颈路段2840公里,整治完成国省道6100公里和县乡路2.95万公里。建成运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机场,争取建成济宁机场、聊城机场,开工建设枣庄机场。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港口群。建设海阳、荣成核电基地和海陆多处风电基地。加快外电入鲁,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2400万千瓦。完善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系统建设。抓好雨洪资源利用,提高引黄能力,完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00公里以上。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城镇和工矿区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完成180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完善城市微循环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青岛、济南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步伐。落实农村抗震设防标准,平房要普及钢筋圈梁和构造柱,新建改建房屋最低按7度抗震设防。按照节能环保要求新建改建农村供暖设施。2018年底完成647万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关键词:区域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坚持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提高综合竞争力。发挥好青岛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海洋经济集聚区。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强化省会辐射引领,支持济南建设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济莱协作区建设,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沂蒙等革命老区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把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成邻边经济新高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服务和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新生中小城市。积极稳妥推进撤县设区(市)、乡镇合并、镇改街、村改居。鼓励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和工矿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农村金融、邮政物流等公用事业发展。
【关键词:民生保障】
持续加强民生保障
坚持科学扶贫、注重实效,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实现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10万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提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健康山东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政策措施。不断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民主协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各领域安全角势总体稳定。抓好人民防空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人口质量,继续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失独家庭关爱扶助力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关键词:美丽山东】
建设美丽文明新山东
维护好我省的壮美山河、富饶湖海和广袤平原,多姿多彩地展现齐鲁风光的独特魅力。加大对自然人文遗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老街区老村落老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尊重农村形态和农民生活习惯基础上,有序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大气污染治理放在突出位置,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土壤质量明显提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木绿化率达到27%。开展地质环境恢复和塌陷地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增加对重点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健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关键词:文化建设】
繁荣发展先进文化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社科理论研究创新、历史文化展示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营造激励齐鲁文化精品创作的社会环境,支持富有山东特色的文学、戏曲、美术、影视、出版、传媒事业加速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各级档案馆建设,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好客山东品牌影响。
解读省"十二五"的烟台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居第二
昨天上午,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省长郭树清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至,全省人民辛勤劳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十二五”胜利收官。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引领全省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是省委、省政府从贯彻落 实习 近平******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的高度,对烟台提出的要求。与全省一样,烟台“十二五”的发展也是精彩不断、收获很多。结合报告中关于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的数据以及烟台“十二五”的成绩单,山东“十二五”的胜利收官,“在引领全省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的烟台贡献不小,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省生产总值达6.3万亿元,烟台贡献占10%
报告中指出,2011年至,全省人民辛勤劳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十二五”胜利收官。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3万亿元,年均增长9.4%。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6千美元增加到1万美元。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对外收支总体良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倍以上,达到5529亿元。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46.08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次前移至第20位;同比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完成,标志着我市“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实现了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双提升。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9%,“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使我市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生保障方面,5年新增就业8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筹建保障房2.7万套,开通了89000民生服务平台。
对外开放烟台走在前列
郭树清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全省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经济界的合作,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密切。新增友城38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40对,来鲁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3万人次。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鲁港、鲁台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全省外贸进出口2417.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增长77.8%;对外实际投资57.8亿美元,增长205.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1亿美元。中小企业到境外对标交流,乡村旅游带头人赴海外学习培训,都取得了持续明显的成效。全国工商联知名民企洽谈会签约项目落地率超过80%,到位资金7842.5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累计使用外资80.3亿美元、超预期目标33.8%,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8个,中韩(烟台)产业园被确定为两国合作共建园区,新引进内资项目511个,是的2.3倍;创新驱动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41.2%,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目标,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17家和32家、均居全省首位,烟台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⑷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中国经济升级的新动力来自内需、创新和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指出,当前,我国外需发动机马力大减,内需发动机由于住、行消费升级遭遇瓶颈而放缓。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要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员易鹏认为,经济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这就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改善民生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改善民生,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编织起涵盖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对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改善民生和社会公平,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望激发更多改革红利。建立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被认为最具现实意义。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在沪注册开业。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如能顺利推进,有望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
⑸ 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如何打造环保升级版
“新常态”的第一个关键词为“中高速”。“中高速”就是会以不同于两位数高速增长状态的新阶段来取代原来的旧阶段。“新常态”的“新”字,首先表现运行形态上的这样一种变化和阶段性的转变。“新”字后面跟的是“常”字,所以还得进一步考虑中高速在“新”之后,怎么样趋稳,怎么样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成为常态。政府关于年度GDP的具体量值的设定,应该是一个预期值。“7.5%左右”的表述,代表的是一个区间,这个区间还要进一步在探底过程中间明确它的可接受下限。实质的问题是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间,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是不是得到提高,人民群众是不是得到实惠——因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落到“以人为本”的本原追求上。
第二个关键词为“结构调整优化”。实际生活中间密切关系到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实惠和幸福感的,一定是资源配置中的结构优化。把经济增长质量的追求体现在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上,我们对“新常态”的认识在第二个关键词之下就深入得多了。从这样的一个角度上可以验证:如果我们看到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中能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也就是在真正落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我们说了多年的要求。在经济探底过程中,GDP增长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间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综合绩效是不是进入了上升轨道。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驱动”。这些年来,“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从宏观的角度看,制度创新至关重要。中国现在正在经历的是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必须要完成的转轨,以继续“大踏步地跟上时代”。“新常态”之下,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一招”。制度安排、机制建设所带来的创新驱动,应该合成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互动的发展潮流,来支撑我们的“新常态”。按照合意的这样一种前瞻和预想,要争取给出对冲我们面临的下行压力后一定的净升值,即对冲下行压力以后,净的上升值能够对接到比如说7%左右、尽可能长的增长平台上,这样的增长状态有质量,由其带来的升级版的种种正效应,就可以给人民更多的幸福感。而且,增速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大规模经济体里面,仍然是名列前茅的高增长。中高速的增长对于中国这样发展中经济体的领头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代表来说,如果在未来8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段里面,能够维持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同时成功打造升级版,那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一定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把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继续稳增长。第二,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第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如“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第五,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目前这个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很多很实际的问题,如大家所关心的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等。另外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公租房廉租房概念并轨,因为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难形成清晰界线了;又如顺应老百姓的需求,推出“共有产权房”,比公租房的“档次”高一点,购买者多出一点钱,有部分产权的特征,而入住者收入还会继续提高,若干年以后在他自愿的情况下,可以再出一笔钱,把这个部分产权房变成完全产权。这种事情,要充分优化设计。此外,我国新医改还在攻坚,怎么样在这个世界性难题方面交出高水平的答卷,还要共同努力。
我们也注意到,在“新常态”的打造方面,中央在给出九大特征的具体描述、八个“更加注重”以及五项任务的这些要求之后,还有宏观政策方面的交代:2015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调结构,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面对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中国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市场潜力最大、增速最高的一员,特别是弹性即可塑性、回旋余地和“后发优势”,绝非其他大国可攀比。在走向和适应“新常态”时,还要引领“新常态”,我们要有这种基本信心:中国的改革需要攻坚克难,会有一些困难,也不排除会有一些曲折。但是要充分意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这种顶层规划以后,我们应充分看到希望之所在——就是调动一切潜力和积极因素,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的取向,对接“新常态”,打开新局面,打造升级版,把我们增长质量真正提高起来,为中国人民造福,也为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共赢和平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⑹ 如何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笔者理解,优势是一地相对于另一地而言的,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市场主体来说,关键要学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内外环境变化,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分析原有优势的消长关系,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把握主动。
抓机遇必须具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这是形成新优势的体制条件。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着眼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培育和构筑新阶段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至少应聚焦在三个根本性的方面。
――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根本支撑。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将不断上升,单纯依靠廉价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等方式,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推动人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自主创新优势,这是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们已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建设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地认知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和制度,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体制开放优势,这是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新阶段培育开放新优势,就是要通过构建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促进国内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公平竞争,持续降低经济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使开放在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⑺ 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在哪几个关键词
经济发展新常态,说的就是即将从人口红利期的高速增长转向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可持续增长。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的一个过渡阶段经济运行态势称之为经济新常态。旧常态说穿了就是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的一种状态,它靠低成本来驱动的。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具体特征体现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⑻ 如何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讨论思考
以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大产业聚势崛起
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东营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近海资源优势,在沿海1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布局了四大主体产业区,分别是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集中突破区,构筑了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框架。
一年来,有来自国内外的203个招商项目落地东营,总投资达625.5亿元,还有46个大项目正在洽谈推进。比利时苏威、美国通用电气、海尔集团、广汽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集团纷纷进驻东营,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注入蓬勃活力。
《规划》确定东营港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中心港。东营市依托东营港,实行港区联动,在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引进中海油物流园、大唐东营发电等过亿元项目18个,今后3年实施总投资320亿元的30个大项目,初步打造起现代化产业基地。
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东营经济开发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新签约过亿元项目27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56个,新投产过亿元项目13个,今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增长24%。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总投资1.3亿元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黄河口湿地公园建成投用,汽车野营地、休闲度假区等项目顺利推进,正在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生态高效农业区依托沿海百万亩滩涂和市属国有农场,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目前,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以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为主的10万亩淡水示范区已全部建成,以海参养殖为主的20万亩海水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0亿元,6万亩养殖区已投入生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筹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效生态经济以生态和谐、高效增长、协调发展为特色,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本质要求。东营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以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为目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农业三次产业”联动,东营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植渔业、畜牧、林果、蔬菜、花卉、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黄河口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促销,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现代渔业养殖面积达174万亩,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54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9家,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33个,共有277个农产品、263万亩生产基地通过相关认证,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
近年来,东营重点突破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17个百分点,实施改造升级项目1660个,完成投资1080亿元,主要行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40万吨,成为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离子膜烧碱产能100万吨,居山东首位;轮胎产能6900万条,其中子午胎产能5512万条,居山东第二位;纺纱产能300万锭,居山东第四位;造纸产能210万吨,其中新闻纸产能170万吨,居全国首位。
服务业的发展同样风生水起。东营积极培育重点服务业城镇、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了明显提升。着力突破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主体景区,以文化旅游业为载体,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探索出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
坚持高效生态的基本定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黄河三角洲最鲜明的特色。东营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从2007年开始,东营实施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此为龙头,着力打造“九横十纵”的水系布网结构,利用广利河等19条河流、沟渠构架起内部城市主干水系,贯通湖泊、湿地,并将水系引入居住区内部,美化环境。对于外围环城水系,围绕外环路,引黄河水压碱,改善绿化条件,形成路环、水环、绿环相结合的环城生态防护体系。通过引黄河水入城,多渠道解决水源问题;通过纵横布局、循环贯通,建立水系循环系统;通过沿路造水、水路结合,建立和交通方式、用地功能相配合的水系开发利用体系;通过水系连桥,塑造独特的水、桥文化景观,彰显“黄河水城”特色。
近3年来,东营已投入34亿元,实施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的水城景观。目前,黄河水城已成为东营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针对黄河入海口特殊的土壤条件,东营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5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2.4万亩,植树7400万株,初步构建起“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力争再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水系风景化、路域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打造黄河绿洲。
黄河从东营入海,慷慨的母亲河给东营馈赠了上百万亩的湿地。东营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今年修复湿地19.5万亩,补水面积达25.5万亩,蓄水6000万立方米,黄河口湿地生态明显改善。
立体交通畅通无阻
实施国家规划,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必须打造畅通无阻的对外通道,融合国内外的力量。近年来,东营市以“三路两港一场”为龙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了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作为黄河三角洲上最长的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威海荣成至内蒙古乌海的重点公路,仅在东营境内就有96公里。工程已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全部通车,打通了山东省北部沿海的高速大通道。黄大铁路从河北黄骅经东营到大家洼,东营境内近62公里,德龙烟铁路全长548公里,在东营境内与黄大铁路并为一条铁路。德龙烟铁路西接京沪铁路德州站,东至烟台与烟大轮渡相连,是全国铁路网的重要干线、鲁北地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主要通道。黄大铁路和德龙烟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东营的综合运输能力。当前,德大铁路征地拆迁工作和路基工程施工已经全面启动,黄大铁路、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支线、寿平铁路广饶至寿光段等正在积极推进。
东营有350公里海岸线,却长期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海上通道。为打通海上通道,东营举全市之力扩建东营港。目前,投资15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今年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和2个5000吨级成品油泊位,展开25万—30万吨级深水油码头前期工作。扩建后的东营港已成为东营及鲁中、鲁北和其他沿黄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随着内河航运的复苏,东营港的腹地大幅度向纵深扩展。东营按照商港旅游港的定位,年内开工建设广利港,打通这个离济南城市圈最近的出海通道。
东营机场是黄三角地区唯一的民航机场,2001年11月首航成功后,陆续开通京、沪等航线。为适应黄三角开发建设需要,东营于2007年开始改造扩建机场,由4C级升为4D级,可起降波音757、767及同类以下飞机。目前,投资9.3亿元的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组建成立了东营胜利机场集团,正在积极增开航线航班,洽谈建立大飞机试飞基地和飞机维修中心。
体制机制锐意创新
实施国家规划,必须紧密结合东营实际锐意创新,赋予规划血肉,让规划生动鲜活起来,盈满东营大地。
在一年的实践中,东营市首先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设立了实体办公室,5个县区、市属开发区以及市直部门、单位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职工作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创新园区体制机制,赋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实施市属国有农场改革,成立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两个管委会;理顺生态旅游区管理体制,成立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为主体产业区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年来,东营成为金融洼地,不少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这与东营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密不可分。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获准筹建,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创业投资集团公司等组建工作顺利推进,还引进了恒丰、华夏、中信、民生、招商、交通、浦发东营分行等银行。山东省银监局已批复东营组建村镇银行三年规划。东营新上市企业1家,6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显示出强大的融资能力。
土地是当今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东营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变土地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国土资源部大力支持东营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准备以省部协议的方式确定进行试点。市政府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签订了三方协议,在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共同推进东营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东营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市属开发区划定了建设用地备用区。认真落实计划差别化管理,积极争取“点供”项目,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山东省政府已安排东营3个综合整治项目。同时,东营全面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理顺生态旅游区土地管理体制,已办理黄河入海口90.76万亩土地的使用权证。
民生为本福泽百姓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东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建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以及贫困学生救助、残疾人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特困户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五保五救助”体系。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由1260元增加到1372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62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600元。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建设廉租住房710套、经济适用住房4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502套、农村危房改造4000户。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重点项目,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3个试点县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对所有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建设447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2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发展春潮涌动黄河三角洲,溢满东营。世界给东营一个期望,东营将还世界一个传奇!
⑼ 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意义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2、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
⑽ 我国打造创新经济相关举措
新闻-->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发展阶段到了能源消费相对成熟、高能耗工业逐渐移出时,碳排放强度才会逐渐下降,故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是从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主要任务是减排温室气体、实现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在战略目标方面,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实现显着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碳捕获与封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在战略重点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重点包括6个方面。(1)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技术,探索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加快进口和利用优质油气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5)深入研究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于低碳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少城市表达了要争做低碳试点城市的强烈愿望。低碳发展对我国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项:一是政府主导,摸清家底,立足实情,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二是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制高点。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四是立即着手开展行业(工业、建筑、交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