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几个经济学概念!在线等待!
1.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似乎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
---------------------------------
2. 试简要说明行为经济学的硬核和保护体?
行为经济学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内生性,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这种对人的基本假定构成了其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硬核。尽管行为经济学坚持主观价值论,坚持理性假定,但通过对理性经济人本身的挑战,并通过利用心理学构造自己的行为基础,导致行为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出现在当代经济学的丛林。我们可以把行为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进行对比,
类别硬核保护带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偏好和禀赋分布外生;主观价值论;交易关系为中心等均衡;边际效用或产量递减;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要素和产品同质;价格接受者等方法论个体主义;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为主;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当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偏好和禀赋内生;学习过程;主观价值论等非均衡;非线性效用函数;要素和产品异质;随机性;路径依赖;现实市场和组织;有限套利等方法论个体主义;演化分析;非线性规划;实验和微观计量为主
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禀赋内生化,即使在主观价值论下,行为经济学仍然表现出和新古典经济学非常不同的理论硬核:首先,行为经济学彻底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中静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现实当事人假定,通过假定的改变,行为经济学家眼中的当事人不再仅仅自利,人们会考虑利他,也可能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的内生和演化带来了异常行为及其相伴随的学习过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说法,这会导致近似理性,或学习中的理性。在这些基本假定的指导下,行为经济学从选择及相应的决策行为出发分析问题,这种分析能够单一针对某种具体行动,比如消费,也可同时分析某几个行动,比如消费和生产。而新古典经济学只能从交易出发来分析问题。其次,硬核的差异也会反映到保护带上,行为经济学不再需要假定要素产品同质,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场充分流动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当事人本就不同,面临复杂环境不可能实现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获得一种线性效用函数关系。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路径依赖,可能出现随机选择,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观,硬核和保护带构成了科学研究相互区别的纲领。行为经济学的硬核和保护带都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就产生了一种特定的研究纲领,并且这种研究纲领会反映到研究方法上。为了研究贯彻上述研究纲领,行为经济学家需要寻找恰当的方法及方法论来理解现实的当事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给经济行为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一些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在实验室中测试实验对象的动机、环境特征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来揭示当事人决策的规律。这些学者对新古典经济学把心理学和当事人决策行为人为割裂非常不满,于是从重复检验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所需的各项假定入手,逐步反驳其理论硬核。这种早期的实验研究给经济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行为经济学自身也很脆弱,因为实验数据能否在统计上显着反映总体的特征是存在争议的,并且实验数据也很容易被实验者操纵。借助于麦克法登等人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技术的出现,行为经济学家开始借助新的工具来研究行为问题,比如采用市场数据研究金融市场上当事人的行为;采用场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类别当事人的经济行为等。
-------------------------------------------
3. 什么是决策?决策类型有哪些?
什么是决策
“决策”一词的英语表述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决定或选择。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种,但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诸多界定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三种理解: 一是把决策看作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这是广义的理解。二是把决策看作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这是狭义的理解。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这类事件既无先例,又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做出选择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这是对决策概念最狭义的理解。以上对决策概念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学地理解决策概念,有必要考察决策专家西蒙在决策理论中对决策内涵的看法。
二)决策类型
由于企业活动非常复杂,因而,管理者的决策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决策类型。
1.按决策的作用分类
(1)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
(2)管理决策。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由中层管理人员作出。
(3)业务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2.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1)程序化决策。即有关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要复性决策。
3.按决策的问题的条件分类
(1)确定性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
(2)风险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
-------------------------------------
写不下了,以下从简
写不下了,以下从简
写不下了,以下从简
4 什么是不确定型决策?简要说明其决策的类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么是风险型决策?简要说明其决策准则的类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么是效用?试说明效用理论的类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译为功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用理论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么是效用曲线?试简要说明效用曲线的类型和原理?
无差异曲线,可能性曲线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试简要说明新古典经济学选择理论的弱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它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人经过广泛的实验研究发现,决策程序以及决策对象或环境的描述本身的确影响到当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满足完备性假定,也不满足传递性假定,比如当事人决策时出现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偏好逆转、后悔厌恶、过度信心、从众、攀比、炫耀、成瘾等等。
‘贰’ 英国哪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最好
关于英国哪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最好的问题:
1.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是一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
经济专业分为计量经济学与数学经济,经济学,经济学历史,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与哲学,经济学、风险与社会。
2.伦敦大学学院
UCL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尖名校。
该校有三个学院设有经济相关专业,
经济系下有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两个专业,
Bartlett建设和项目管理学院下设建筑经济学与管理专业。
斯拉夫和东欧研究学院下设比较商业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和政策两个专业。
3.华威大学
是一所稳居英国前十、名列世界五十强的顶尖研究型大学,
位于英国英格兰中部考文垂市和华威郡交界处。
经济学院下有经济学和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经济专业,
商学院下设有金融经济专业。
4.杜伦大学
杜伦大学的经济和金融专业很难读,因为他们信奉要求严格的课程和额外的实践是通往高就业率的唯一法门。
而他们的教育方针也在排名中得到了体现。
90%的毕业前景很好地说明了,你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劲。
5.萨里大学
虽然有一个比较高的学生与员工的比例,但是萨里大学本科生对他们的学位非常满意,课程和教学满意度均超过90分。
‘叁’ 亲密关系(五)|经济学眼中的爱情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你会不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依赖对方?是什么原因让你不离开你的伴侣呢?还是你在等待另一个更好的伴侣呢?当然我希望你拥有足够的奖赏价值需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但接下来的文章就是重点讲述这些问题,我们暂时不讨论爱情,那是另一章的主题。这章我们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知道,亲密关系的发展是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奖赏价值,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满意的奖赏价值。两个人必须都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亲密关系才能持续下去,反之,则不然。根据这种观点,与他人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交换。
这样讲起来好像有点太功利,但我们现在是以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亲密关系。我们确实会发现,对方如果提供了你所需要的体贴、关心、经济保障,你也给予了对方支持、理解和尊重。这就是一种社会交换。
我们因为一个人的支持而对她心生好感,我们因为她的帮忙而喜欢对方,这些泛指在人际关系中的奖赏。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成就感。那么必然的,因为这些我们也会付出一些代价。需要陪伴对方而失去自己的时间,相处之间的开销,因为担心关系的不确定而感到的担忧。这些都是在亲密关系中的后果都是代价。
人际关系带来的奖赏和代价之和就是结果,即交往中的一方综合得到的净收益或净损失。把所有的我奖赏和所有的代价相减就得到:
显然,如果你和伴侣之间的快乐大于烦恼,那么关系就是正数的,但人际关系的相处,大家都是追求最好的结果,而结果的正负并不能决定是否要留在伴侣身边。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就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会认为自己过得怎样?
在两人的相处中,如果你们的争吵次数已经大于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是不是很少去观察在一段感情中,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是不是失去平衡了?
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简写为CL),即我们自己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得到的结果值。CL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如果你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亲密关系的伴侣,那么你的结果值就会高,你还会期望遇到更高的满意关系。相反,如果你曾经有一段低CL的结果值,你对新的亲密关系的期望会低一些。
如果你现在的亲密关系高于你的结果值,你会感到非常满意。相反,如果低于你的期望,虽然在其他人看来已经是很好的伴侣,但你仍然会不满意。关系中的满意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交往结果绝对意义上的好坏;相反,满意度来自交往结果和比较水平之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期待,每个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个期待,或许因为以往的想象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或许因为与前男友的相处,都是决定你期望值的高低。期望过高会失望,期望过低反而会满意。现任男友比前任男友带给自己的感觉更好会很满意这段关系,相反则不满意。现在想来,那句“降低你的期望值”、“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是很适合运用到亲密关系中。自己也会因为期望过高而不满意一段感情,在下一段感情中或许又会以上一段感情为标准来感受自己的满意度。
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是否继续的主要原因。还有第二种标准,即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CLalt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选择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得到的交往结果。CLalt就是我们可以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我们可能会因为遇到比现在更好的伴侣而离开现在也满意的伴侣。因为人总是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如果我们对这段感情不满意,但在没有出现更好的伴侣之前,我们也是不会离开现阶段的关系的。这就是很多家庭的夫妻,虽然他们的关系已经破裂,但他们不会选择离婚。
CLalt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度。不管你满意与否,如果你认为现有的关系是你最满意的结果,你不会去关注其他的伴侣。如果你不满意现有的关系,哪怕遇到了好一点点的伴侣,你也可能会选择离开。
但是Clalt的高度真的会让我们选择离开吗?如果要计算的话,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你是否要离开现有的亲密关系:对伴侣的投入和离开时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自己的自尊,都说生活久了,彼此间的感情就像融为一体,如果要分开,就像否定了从前的自己。这些都是会考虑的因素。所以CLalt是一个复杂的评判过程,包括离开的代价—如投入的损失—和他人产生的诱惑,这样就得到:
总而言之,社会交换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关系的结果,比较水平(CL)和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
一段感情,会因为你的期望值而变化,因为在你心里的满意程度而变化,也会因为你要离开的代价而变化。按经济来说,亲密关系中,能把人依赖在一起的是各种的利益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女生的期望过高,所以对这段感情不满意,但是她又遇不到比这段关系更好的伴侣,她还是会选择在一起。即使遇到了,也会评估自己离开的代价是大于那些诱惑还是小于那些诱惑。记得有次奇葩说的辩题是:“如果结婚后,你遇到了真爱怎么办?”我想这个问题,真的不止你是否对这段真爱的情感有多深,而是取决于上诉三个因素互相评价的结果。
这里将人际关系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A
A1:当前结果>CLalt>CL 这段关系幸福而稳定
A2:当前结果>CL>CLalt 这段关系幸福而稳定
B:CL>当前结果>CLalt 这段关系不幸福但稳定
C:CLalt>当前结果>CL 这段关系幸福但不稳定
D
D1:CLalt>CL>当前结果 这段关系不幸福也不稳定
D2:CL>CLalt>当前结果 这段关系不幸福也不稳定
如果CL和CLalt都好于或者差于个体的当前结果,这两者孰高孰低都没关系,重要的是CL与CLalt与当前关系结果的相对位置。
现在明白了,有时你选择了一份职业,虽然工资低,离家远,对自己的成长也没有帮助。但你还是不会选择辞职。因为你找不到更好的选择了。这就是现实困境。就像恋爱也是如此,有时候你不得不选择一个你都不是很满意的恋人,因为你遇不到一个更好的伴侣。虽然这让人很难接受,不过这却是事实。
如果你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你的另一半忠诚、细心、聪明、富有、上进,你的每一天都很满意幸福。可如果有一天你的另一半因为其他事而耽误了对你的照顾呢,你会感觉怎么样?人的期望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你享受到的满意程度越高,你的期望值就会越高,那么你当前的结果就会越来越低。CL是会随着你过去的经验而波动起伏的。
文化的变化也会增加我们的CLalt,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一些女性会更愿意离开不稳定的关系。她们有更对的选择来决定是否要离开那段不稳定的感情。
人总是无法满足的,你得到了好的,你会想要更好的。CL升高,就像恋爱初期,每个人都在全情投入,但过了蜜月期,你就会觉得对方不如之前那么好了。CLalt的升高,就像一些想要离婚的女性,也许她们因为害怕离开这段关系会找不到工作,失去的代价是无法承担的,但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另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也给了离异女性更多的自由。她们就会愿意离开那段不稳定的关系。
相互依赖理论把浪漫的亲密关系功利化了,好像其它的因素都不重要。当然一段感情不可能只是这两种因素的,一段感情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你适应外部不可控压力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把奖赏与代价按照商业模式的计算,确实对亲密关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那些相濡以沫的伴侣比那些彼此提供奖赏少的伴侣更可能长厢厮守。
一段亲密关系中当然避免不了争吵和恼怒。在恋爱期间,大家不愉快的心情可能会少一些。但在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或者结婚后,你总会发现自己生气的次数在升高。因为彼此的熟悉了解,你们会对伴侣的要求更加严厉,也许同样的事件,在陌生人面前你可能会表现的彬彬有礼,在 伴侣面前就会表现地令人讨厌。
亲密和依赖似乎是纵容了伴侣间的无礼行为,而不是体贴周到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伴侣间的相互伤害会给婚姻带来危害,离婚的时候,大家细数都是都是在婚姻中的不满。即使那只是几件小事,但也会印象深刻而掩盖好的事件。“坏的力量比好的更有力量。”比如我们会更在意失去的而不是得到的。比如今天伴侣分别夸奖你一次和批评你一次,你觉得你会更容易感受到哪个情绪多一点呢,一般来说都是批评。
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这是根据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想要一段满意单位亲密关系,需要更多的奖赏而不是减少代价。如果你做了一件事惹对方不高兴,你可能就要做五件开心的事,对方才能原谅你之前令他不开心的事。有句话说得很对,满意的夫妻关系的发展中,“做爱的次数要大于吵架的次数”,而不幸的婚姻都不是这样做的。
那为什么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大家却不知道呢?其中一种可能就是两人对奖赏和理解的含义有分歧,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或者对方方在做一些深情的举动时,疏远型和恐惧型的丈夫和妻子根本就感受不到对方的深情。他们或许在相互依赖中会感到不舒服,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亲密感是令人愉悦的。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两种动机:一种是接近:我们想要获得正面的结果,期待渴望的结果。另一种是回避:我们会试图避免负面的关系结果。
虽然两种动机的存在,但并不代表它们是正反的两面,而是各自独立的在起作用。
一段亲密关系中,愉悦和痛苦是并存的。接近动机的人会关注伴侣之间所采取的亲密的举动,为自己做的一些满意的事,比如为了让对方高兴,陪她看一场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会更愿意去做。而回避动机的人可能会关注对方与自己的一些冲突,试着去避免,也感受不到更多的亲密。有时接近虽然甜蜜但也会不稳定,有时回避是安稳但不幸福。只有两种共同起作用,才能收获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
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
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会讨厌一成不变的生活。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熟悉,没有一丝的新奇感。只有两个人都保持成长的状态,一起去尝试更多的提高亲密关系的发展,一段感情才不会沦为平庸和单调。
记得很早之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位结婚10年婚姻很幸福的男性,问他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婚姻没有什么秘诀,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能发现对方身上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不会厌倦和讨厌对方。”现在想来,他们是共同成长的,就是一本书,它不断地吸引着你去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也不断地促使着你去尝试更多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魅力。
在恋爱期间,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刚开始两人很甜蜜,恨不能无时无刻地粘在一起。但到了中期阶段,大家都会遇到一个平静期,大家变得不像起初那么甜蜜了,感觉关系没有一点儿进展。这会让人担忧,但不应该感到奇怪。
根据关系紊乱模型,随着新伴侣开始习惯于他们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我们应该预期到会有一个混乱和调整的时期。
因为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他们打破了自己生活的常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可能周末一方想要留在家里,另一方却想出去和朋友一起。这样会打破彼此的计划与安排。这种时候,如果是中等亲密关系,伴侣会慢慢学着调整和适应彼此的新角色,可能会出现一个调整和重新评价的动荡期。两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都在摩擦碰撞,怎样找到新的相处模式,都是混乱无章的,两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来改变自己去找到舒适的模式相处。如果随着亲密关系进一步的增加,则随着疑虑减少、朋友调整和伴侣间新的相处模式,关系就会安定下来。两个人都得到了对方的认可,满意度会重新开始但却缓慢地增长。
通过研究观察那些夫妻的亲密关系,在结婚前两年之后,过渡期会上升到一个高峰期,每对夫妻都会感觉到满意度下降,有些夫妻下降的更快。这方面男性和女性是一样的,但结果更糟糕的事,在过渡期的这段时间,满意度也下降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怎样才能显得彬彬有礼,体贴入微,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做到,但这需要花心思。一旦求爱成功或关系稳定,人们或许就不愿去努力一直保持风度翩翩。
其次,相互依赖会放大摩擦和冲突。因为对伴侣的依赖,我们彼此带给彼此的独特与宝贵的奖赏,这样也就表明,他们带来的挫折感也更加伤害彼此,即使是无心的。就像比如是工作上的压力,如果是其他人,那么对你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第三,亲密意味着伴侣了解你的秘密、缺点和劣势。如果发生冲突,这些都是伤害对方的武器。但是即使这些是无心的,可还是比其他人更能伤我们的心,伤害你最深的那个人或许往往就是那个你最在意的人。
第四,每个人都知道结婚后还是会存在很多矛盾的,但婚后还会有意料不到的麻烦。第一个意外就是,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情真相。在前面章节里提到的“致命吸引力”就是一个例子,在婚前可能你被他的一切所吸引,婚后才发现,他就是一个渣男,在很多方面都不负责任,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有严重缺失。另一个意外就是孩子,你会发现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讨厌的事。为人父母是一个考验夫妻伴侣亲密关系的挑战。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做父母很有趣,自己的孩子很可爱,两人会因为有了孩子而更亲密。但现实却不是的,养育孩子是无休止的工作,夫妻一起快乐相处的时间也减少了,冲突也越来越多。这是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也会急剧下降,女性尤为明显。所以,如果结婚之前没有预料到这些,那么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虽然婚姻关系与我们想象中的亲密无间、快乐无忧的生活相去甚远,这之间的落差会觉得自己被受骗上当了,有时可能不这样认为。但婚姻生活是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的,仍需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如果一味地对婚姻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最后一定会失望。
所以,由于缺少努力;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对敏感信息通达的的武器;不受欢迎的意外;不现实的期望,人们不能维持亲密关系开始时那样的关系,在结婚头几年都会满意度下降。这些都是亲密关系的正常发展阶段,不要以为你就不会遇到。有时对要遇到的亲密关系的矛盾和现实,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能更好地应对和避免减少这些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一观点也提醒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珍惜自己的伴侣,给对方更多的奖赏和责任心。
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在一段长时间的亲密关系中,我们要接受这些变化,没有人能永远一直保持激情。在磨合期,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互依赖理论好像听起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只享受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虽然听着好像不那么好,但却很实用。其实在很多其它方面,我们也同样希望伴侣能够兴旺发达。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留住对方,如果双方的依赖程度是一样的,那么你们的关系是有利的。如果你珍视这一段感情,你就要提供更高的价值使对方留下来继续保持这段感情。即使作出一些努力和牺牲,最后还是有利于自己的。即使人性本贪,但在亲密关系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奖赏,人们还是会有温情和体贴周到。
交换的亲密关系:得到的利益要及时偿还。
交换关系的彼此都不喜欢彼此欠债,共同做出的努力要彼此贡献,认为只有自己在所得是才会关注他人的我需求,拒绝别人也不会感到愧疚。这种关系一般存在于陌生人和熟人之间。
共有的亲密关系: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应答。
共有关系的人不会计算为对方付出的代价,他们更关注伴侣的幸福。即使得不到回报,需要一些牺牲,他们也会关注伴侣的需求,让伴侣感到幸福。结果是收获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人们喜欢这种共有的婚姻关系,有价值的恋爱关系通常是共有关系,这种关系和适用于友谊。
在共有的亲密关系中,大家也是期待对方的奖赏,但方式不一样,他付出的是期待更长久的回报,而不是及时回报。本质上和交换关系是一样的,但做法不同,收获也会不同。所以相互依赖理论揭开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别人对你好,你必须先要对别人好。
越来越明白,在一段感情中,不要去计较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多少,对方回报了多少,这样就变成了双方都是用共有关系的方式交往。真的对一个人好,就要不怕付出,只有你真的付出了,让对方感到幸福,反而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彼此的公平理论是成比例的,也就是说,你的贡献和与她的贡献是相似的。
并不是说要相等的奖赏,而是如果他们的贡献不同,就很难达到公平。根据公平理论,只有在伴侣贡献较多,亲密关系才是公平的。
如果一方过度获益,或者收益不足,都会造成关系的不满意。过度收益方的伴侣会觉得自己受之有愧,收益不足方也会觉得自己付出太多一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虽然有影响,但如果一段关系顺利,双方不会去在意这些,往往是一段关系不满意的时候,大家会在那里计较了。
如果收益不足,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贡献值或者恢复实际的公平。如果这样失败,就调整自己的认知,使自己相信现在的关系是平等的,如果这样也失败,只能放弃关系去别处寻找婚恋情。你是收益不足方,你当然可以去改变,那如果是过度收益方,你会改变吗?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过度收益会造成某些不适,虽然很满意但关系不一定就好。另外一些数据却不符合公平理论,因为没有人不喜欢得到过度收益。或许是之前收益不足,现在过度收益。这方面不太有确定的数据比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关系满意的时候,大家不会在意公平理论,而不满意的时候会在意公平理论。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个人要是爱一个人就要付出自己的全部,很多女生会享受男生对自己的关爱,反之,男生也如此。如果他们喜欢这样的关系就不会说谁爱谁多一点了。其实说到底,还是要相互付出,不能差距太大。这样才能拥有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
因为亲密关系的相处会孕育出忠诚,想要持续亲密关系的意图。忠诚的伴侣会相互分享、支持、诚实、信任对方,这些都是与正面品质相联系的。他们会计划未来的生活,但也有一种忠诚是和负面品质相关的,痛苦的伴侣也会忠诚对方,并不是不想摆脱原状,而是他们觉得就改那样做。
我们会因为什么而忠诚一段感情呢?这里研究者们制定了一个表格。
满意水平、替代伴侣的质量和投入数量三个方面来决定忠诚程度而使人愿意留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忠诚还不止一个单一的概念,也有三个类型。第一个是个人忠诚,即人们受到伴侣的吸引,亲密关系令人满意,而希望关系继续时表现时的忠诚。第二种强迫忠诚,即离开关系的代价过高,人们觉得不得不继续现有关系时表现出的忠诚。第三种**道德忠诚,即来自伴侣或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他们认为为了责任和道德,是不允许自己违背誓言的。
在一段忠诚的亲密关系中,个人忠诚是最强烈的。但另外两种也会受影响。有些夫妻虽然不再相爱,但因为责任还是不会离开这段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忠诚的人会为了长久的幸福更愿意付出努力。忠诚的人会促进顺应性行为,他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对方的愤怒,他能容忍伴侣的迫害性行为,不是软弱而是自我约束,避免更多的争吵。忠诚的人还会表现出更多的牺牲愿意,为了关系的融洽,做出适当的妥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会克制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的人还会认识到优越感,他觉得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其他都要好,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享受更多的奖赏。
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我们相互这样做,会促进关系的愉悦。虽然我们内心根本上是贪婪的,但对待好友和爱人常常是无私的、体贴的河关爱的。
也许以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一段亲密关系会让人觉得太理性。但这些研究确实对我们的亲密关系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细细去观察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善于发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明白在一段感情中自己是怎样的和应该怎样做。
‘肆’ 高级计量经济学 15:多值选择模型(基础)
此文内容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的笔记,陈强老师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只将个人会用到的知识作了笔记,并对教材较难理解的部分做了进一步阐述。为了更易于理解,我还对教材上的一些部分( 包括证明和正文 )做了修改。
目录
为了将二值模型拓展到多值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理解二值选择模型的经济意义。
在上一篇文章的 Probit 和 Logit 模型中似乎看不到扰动项的存在。为此,我们先考察二值选择模型的微观基础。对于二值选择模型,通常可以用一个 潜变量 (latent varibale)来概括该行为的净收益。如果净收益大于 0 则选择做;否则选择不做。假设净收益为:
其中,净收益 为潜变量,不可观测。上面的式子也称为 指数函数 ( index function ),个体的选择规则为:
于是:
假设 或服从逻辑分布,那么:
其中, 为 的累积分布函数,上面的第二个等号用到了密度函数关于原点对称的性质。这个形式与 高级计量14 中的二值选择模型的形式相同,均为:
所以看似不存在的扰动项其实是被包含在分布函数里头了。
另外一种 关键的 微观基础为 随机效用最大化 模型( Random utility Maximization, RUM)。假设选择 则可以带来效用 ;选择 则可以带来效用 。如果满足 ,那么就选 ,记 ;如果 那么就选择 记为 。由于存在很多决定效用的未知因素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效用方程中包含一个扰动项,故名 随机效用 。假设 , 那么:
定义 以及 ,于是又会得到我们前面的表达式: ,说明 潜变量 和 随机效应最大化模型 虽然尝试从不同的经济意义理解二值选择模型,但最终其表达式是一样的。
在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中:
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的优点是比较容易推广到多值选择模型,我们下面马上讲解它的应用。
个体面临的选择有时候是多值的,而不仅仅是二值的。比如,交通工具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等等。假设个体的候选方案为 ,其中 。如果 ,那么多值选择模型退化为二值选择。
使用随机效用法,假设个体 选择方案 所带来的效用为:
其中,解释变量 只随个体 而变,不随方案 而变。比如,个体的性别、年龄、收入等特征。这种解释变量被称为 只随个体而变 ( case-specific )或 不随方案而变 ( alternative-invariant )。系数 带下标,表明 对随机效用 的作用取决于方案 ,在概率表达式中,表现为对 的 条件概率 。
显然,当且仅当方案 带来的效用高于所有的其他方案,个体 才会选择方案 。所以个体 选择 的概率可以写为:
假设 为 且服从 型极值分布,则可证明:
显然,各方案的概率之和为1。上面的方程是对二值选择 Logit 模型的自然推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无法同时识别所有的系数 , 这是因为如果将系数 变为 ,完全不会影响模型的拟合。 为此,通常让某个方案(比如方案1)的系数为 ,即让它成为 参照方案 ( base category ),于是,个体 选择方案 的概率为:
其中, 所对应的方案为参照方案。此模型称为 多项 Logit ( Multinomial Logit ),可以用 MLE 进行估计,个体 的似然函数为:
其中, 为示性函数( indicator function ),即如果括号中的表达式成立,则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将所有个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加总,即得到整个样本的对数似然函数,将其最大化就可以得到参数估计值 。
另外,如果在 中假设 服从 维正态分布,则可以得到 多项 Probit ( Multinomial Probit )模型,但该模型的选择概率设计高维积分,不好计算。
其实我们看看教材给的例子就看得懂了:
多项 Logit 模型仅考虑不随方案而变的解释变量(比如,肤色),但有些解释变量可能既随个体而变,也随方案而变,比如,考虑以下的一个情景:
我们把这种解释变量称为 随方案而变 ( alternative-specific ),既包括随方案与个体而变的变量(选择加入不同俱乐部交的会费不同),也包括随方案而变但不随个体而变的变量(选择加入某个俱乐部后在这个俱乐部里每个人的会费相同)。于是,个体选择方案 所带来的效用是:
其中,解释变量 的下标为 表明,解释变量随个体 而变,也随方案 而变。系数 不带下标表明 对随机效用 的作用不依赖于方案 ,比如乘车时间依个体与方案的改变而改变,但乘车时间太长所带来的负效用是一致的。
根据多项 Logit 类似的推导可以计算,个体 选择方案 个概率为:
此模型称为 条件 Logit ( Conditional Logit, CL ),也称为 McFadden 选择模型 ( McFadden's Choice Model),来自于 McFaden 在 1974 年的文章。
条件 Logit 模型的估计方法与多项 Logiot 类似,都通过 MLE 估计以得到系数的估计值 ,不过在 CL 中,参数 不依赖于参照方案,所以也不需要把 的某个部分标准化为 0。
字面上理解,混合 Logit 模型就是糅合了 12.2 和 12.3 两种模型的特点而发展来的。很自然地,可以写出个体 选择方案 所能带来的随机效用:
其中,解释变量 既随个体 而变,也随方案 而变;而解释变量 仅随个体 而变。经过类似的推导,可以计算出个体 选择方案 的概率为:
此模型在文献中称为 混合 Logit 模型( Mixed Logit ),但 Stata 仍称之为条件 Logit。为了识别模型,方程 中也需要选择一个参照方案,并令 。
对于以上三种模型,当方案本身的特质并不重要,或缺乏相关特征的数据时,常常使用多项 Logit 模型。如果需要考虑不同方案的特征,则应使用 条件 Logit 模型 或 混合 Logit 模型 。另外,在这些多值选择模型中,由于被解释变量的分布必然为 多项分布 ( multinomial distribution ),故一般不必考虑稳健标准误,使用普通标准误即可:这一点类似于二值选择模型。然而,如果数据时 聚类样本 ,则仍需要使用稳健标准误。
需要注意的是,在 多项 Logit 模型 和 混合 Logit 模型 中,对参数估计值 的解释是以参照方案( base category )为转移的(可以根据理论或方便来选择参照方案)。以 多项 Logit 模型 为例,假设“方案1”或“方案 “其中一个必然发生,那么在此条件下,“方案 ”发生的概率为:
上式与二值选择的 Logit 模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而 几率比 或 相对风险 为:
从条件概率 可以看出,该条件概率并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方案——换言之, 如果将多值选择模型的任何两个方案单独挑出来,都是二值 Logit 模型 。此假定称为 无关方案的独立性 ( I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IA)。根据类似的推导,条件 Logit 模型也服从 IIA 假定。然而,在实践中,如果两个不同的方案之间十分接近,那么 IIA 假设不一定成立, 这是多项 Logit、条件 Logit 与混合 Logit 模型存在的通病 。
如果还是不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检验 IIA 的方法:豪斯曼检验,的基本想法:
也就是说,如果 IIA 成立,那么去掉某个方案以后的系数估计 与全样本估计值 没有系统性差别,为此 Hausman & McFadden (1984) 提出了以下统计量:
其中, 等于 的维度。另外还有 Small & Hsiao (1985) 也提出了检验 IIA 的方法,不过这两个方法的小样本性质都不好,故结论只具有参考价值。
‘伍’ classcl中文什么意思
classical clas.si.cal[`klæsIkl;
ˋklæsikl]形容词(more ~; most ~)1 [有时 C] (古希腊罗马的) 古典文学的,古典的; 古典文化的; 人文的the ~ languages古典语(希腊文及拉丁文)a ~ ecation [scholar]古典教育 [学者]2 (无比较级、最高级)a.‘文学.艺术’古典主义的; 古典风味的(指令人想起古希腊、拉丁文学艺术与文化典雅的风格)~ literature古典文学b. <音乐>古典的(类似十八至十九世纪的音乐,以着重均衡的形式为其特征)~ music (与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等相对) 古典音乐c. <学问> 古典派的,正统派的~ economics正统 [古典] 派经济学(亚当.史密斯 (Adam Smith) 等的学说)3 传统的4 典型的,模范的副词clas.si.cal.ly[-k ; -k~li]
‘陆’ 英国经济学专业为什么这么牛
Economics经济学作为英国留学的热门专业之一,历来饱受学生们的青睐。而英国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很多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都诞生在英国,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英国深造。
一、英国是现代经济理论的发源地。
经济学底蕴深厚。英国的着名经济学家数不胜数,比如: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着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他的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
罗纳德·哈里·科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企业的本质》
在这个拥有如此深厚的经济学底蕴的国家,英国高排名的大学基本都开设了经济学课程。
二、在英国学习经济学有很多可选择的发展方向
如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等。学科培养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和眼界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除了直接进入相关领域工作之外,经济学还会给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其他的可转移技能,比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等等。经济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英国的经济学一直是颇受留学生喜爱的专业。
英国
三、QS排名靠前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
英国最佳经济学院校排名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University of Warwick
London Business School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Bristol
‘柒’ 西方经济学-关于我国如何借鉴消费理论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理论是研究消费影响因素的理论。消费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收入,一般把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消费函数,消费理论主要就是通过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分析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消费理论主要有四种收入理论: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凯恩斯将消费函数表达为:C=f(Y),并将此式改写为C=bY,表明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C随收入Y增加而增加,随收入Y减少而减少。他强调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所说的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杜森贝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这里所指的相对收入水平有两种: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指消费行为互相影响的,本人消费要受他人收入水平影响,一般称为“示范效应”或“攀比效应”。相对于本人的历史最高水平,指收入降低后,消费不一定马上降低,一般称为“习惯效应”。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提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WR+b·YL,式中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b分别为财产收入、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他根据这一原理分析出人一生劳动收入和消费关系:人在工作期间的每年收入YL,不能全部用于消费,总有一部分要用于储蓄,从参加工作起到退休止,储蓄一直增长,到工作期最后一年时总储蓄达最大,从退休开始,储蓄一直在减少,到生命结束时储蓄为零。还分析出消费和财产的关系:财产越多和取得财产的年龄越大,消费水平越高。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即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他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CL=bYL
,表明持久收入YL 增加,持久消费(长期确定的有规律的消费)CL 也增加,但消费随收入增加的幅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b值越大CL 增加越多,b值越小CL 增加越少。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构成现代消费理论,这两种收入理论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基本一致的,互相补充的。参见教材P235—P245
借鉴上述消费理论,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发展经济,认真贯彻执行好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因为只有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才会增加,人们的绝对收入也才能增加,消费水平才会提高,消费需求也才能扩大。只有坚持发展经济,国民收入才会持续增长,人们的持久收入才能稳定,持久消费才会持久。
二是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制定适宜的劳动报酬政策。当前所执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推行的“年薪制”等均有利于劳动者收入的增加,进而推动消费的扩大,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三是继续推行有效的信贷措施。前几年几次降低利率,对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扩大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目前的各种个人消费贷款,相对增加了人们的本期收入,扩大了住房、汽车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但应注意引导人们在贷款消费时,做到量入为出和预期收入有保证,否则将来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诸多不利问题。
四是积极发展老年经济。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针对这一现状,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和提高老年人收入的同时,积极发展老年经济,促进老年人的消费,使之成为扩大消费需求有效手段。
五是扩大就业面。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面;特别要针对目前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所带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多的现状,制订优惠政策,指导和帮肋其实现再就业,更要鼓励和扶持其自谋职业,以保证更多的人有稳定持久的收入,促使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扩大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