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上海经济转型有什么

上海经济转型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22 15:37:55

❶ 上海都有什么经济支柱啊,为什么GDP这么高

经济支柱:

1、金融:金融业占据2014年全市GDP的13.9%,仅次于工业、批发零售业。从2014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税收百强来看 ,42家金融企业入围,占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税收合计数的50%。

2、商贸:2017,自由贸易港建设首先会带动国际中转贸易、离岸贸易的发展,大大提升上海港国际转口贸易份额,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转型升级。

3、汽车:上海汽车工业的腾飞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大众轿车合资项目的成功,领汽车制造业一举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4、成套设备:成套设备是指为生产某些产品或完成一定任务及功能所必需的整套设备。如电站成套设备、炼钢成套设备、棉布生产成套设备、剧场舞台成套设备等。、

5、房地产:2017年1-10月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305415百万元,同比增长3.7%;2016年1-12月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370903百万元,同比增长6.9%。

GDP高的原因:实体经济领域,在上海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上海工业生产处于良好状态。工业领域,新动能正在加快集聚,新能源汽车、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速高达29.6%,成为新兴产业中增长势头最迅猛的行业。

(1)上海经济转型有什么扩展阅读:

市统计局介绍,从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大幅增长,是上海利用外资实现“双升”的主要原因,上半年,本市第二产业签订外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4.1倍;第二产业实到外资金额增长1.2倍。而第三产业实到外资结构继续优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实到外资均实现较快增长。

2018年以来,外资总部也在加快向上海集聚,上半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家,累计达到624家,新设外资研发中心8家,累计达到434家。

对外贸易方面,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6160.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其中,进口9788.96亿元,增长5.1%;出口6371.81亿元,增长1.8%。外贸增速相比一季度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对于下阶段对外经济的走势,市统计局分析指出,虽然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对跨国投资产生冲击,但随着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的实施,外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预计下半年实到外资、合同外资将有望继续实现增长。而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对进出口贸易的后续影响,上海将密切跟踪、加强研判、积极应对。

上海市统计局指出,今年以来上海总体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持续向好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❷ 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较大,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各省市下滑幅度都要大。
1.上海经济下滑的原因
一是上海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二是上海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
2.上海经济下滑较大,但恢复速度呈逐季回升态势
上海经济一季度增长3.1%,二季度恢复到7.9%,三季度攀升至9.8%,全年预计达到8.2%。这一方面说明经济总体抗衰退能力较强,表现为三产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显示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资明显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3.上海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产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显着上升。原因之一是今年工业经济持续低增长。原因之二是今年第三产业持续平稳高速发展,上海空间发展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的差异上。第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反映在国有投资增幅大幅提升上。
4.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企业运营效益依然相对偏低。二是工业投资增长依然低迷。三是外商投资增幅持续走低。四是随着宏观政策调整,股市房市可能出现加剧波动。五是在通胀预期增强下,居民消费增长可能出现减速。六是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仍相对缓慢,出口恢复可能慢于预期。
5.明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展望和预测
情景一:基准情景。增长率将在9%左右。经济增长回升趋势将延续。情景二:乐观情景。增长率将在11%左右。经济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情景三:悲观情景。增长率将在7%左右。经济调整将延缓至2011年。在上述三种模拟情景中,出现第一种情景的可能性较大,即经济增幅合理上升,达到9%左右。明年经济形势相对乐观,发展前景良好。但也不应过度乐观,应努力抓住当前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新机遇,推动上海经济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6.确保明年上海经济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开发、利用世博会效应,带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世博会将是明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世博会促进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带动会展、旅游、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改善软环境,把世博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把世博会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机制化、长效化,把世博会触发的结构调整效应扩散化、持久化。
(2)通过改革不断推动
当前,应抓紧梳理阻碍经济转型的政策和体制瓶颈,将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力争在“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第三,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
首先,要着重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集聚各类企业参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三,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第四,要营造城市创新软环境,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
(4)加快上海CBD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功能
首先,要构建多心的网络化CBD空间层级结构。其次,加快城市核心CBD的规划建设。第三,以核心CBD为依托,打造东、西两大商务圈,形成城市十字轴商业带。第四,设立CBD产业投资基金和功能提升引导基金。第五,鼓励和引导陆家嘴CBD通过楼层置换,实现业态合理配比。
(5)加强郊区新城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经济的空间形态
首先,要以交通便捷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辐射效应。其次,要以社会事业先行带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❸ 上海以什么产业为主,发展趋势是哪些行业

上海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发展趋势仍然是高科技。另外旅游产业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❹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我们当树立必胜信念,拿出有力举措,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寻求改革突破,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此,我们特邀四位学者,围绕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城市更新四个方面,展望上海改革发展图景。

为供给侧改革注入创新探索

■陈宪

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经济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当然,也会涉及社会、生态,甚至文化和政治领域。因此,供给侧改革进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三五”主要目标能否如期完成。

需求和供给,乃至总需求和总供给,是经济学的一条主线。是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决定需求,还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需求决定供给,是迄今为止经济学争论不休的重要命题。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需求主要是短期运行问题,总量问题;供给则事关中长期增长和发展问题,并与结构问题息息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就是基于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要求通过深化改革,破解这些矛盾,进而形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形成有利于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在讨论经济增长,以及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时,人们总会纠结于需求与供给这一对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市场需求导向,企业供给创新,孰为主导?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二者有着各自发生作用的条件和领域,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需求导向和供给创新的关系上,需求导向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决定,供给创新则是一个创业者、企业家不断试错的过程性活动。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假设下,市场和企业本质上是等同的。但是实际上,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的常态,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企业家,不仅成为经济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对象,而且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力量。

在市场经济国家,过去很长时间,需求导向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它的优点是比较可靠,缺点是有滞后效应。然而,在现今社会,需求表现出两个显着特征: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常态,上海也不例外。其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现为潜在需求,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越来越多的需求是由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而来的。上述两个特征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着眼于现实需求,更要通过供给创新的不断试错,创造新的需求,并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谁在这个创造和转化中得到先机,谁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考虑到需求导向的缺点,以及动态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家精神,那么,供给创新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结合200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强调供给侧改革和供给侧动力的必要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及各主要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需求冲击。此后,各国政府一如惯常,采取了总需求管理政策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规模刺激经济,以期走出危机。但由于这场危机波及之广泛、影响之深重超出预期,所以,各种短期政策都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不得不反复使用,造成短期政策长期化的基本事实。但其后果是政策效应不断减弱,并造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增长持续低迷。在我国,大规模刺激也会进一步加剧本来就已存在的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高杠杆。简言之,一方面,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空间日益逼仄,另一方面,总供给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彰显,这就是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背景。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既是应对这一轮经济增长下行的正确对策,又是从根本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唯一药方。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用好改革开放发展长期积累的丰硕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要真正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就需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积极探索。

供给侧动力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主要来自:内生于经济体系的技术变革,有着边际报酬递增特征的知识(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创业创新精神。这里,企业家精神具有主体意义,进而具有根本性。上海也应在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方面动脑筋。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企业家具有将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并形成资本的能力;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企业家通过对需求的不断试错,以发现新的市场,转化潜在需求,由此促进消费增长;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增强出口的竞争力。所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环境,让更多人投入创业创新的试错,并提高他们的成功率,就将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与支撑。

面对当下的增长下行,总需求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和管理的同时,也要保证总需求处于合理的水平,进而为供给侧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且,无论需求导向,还是供给创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把握这一根本性要求,才能处理好总需求管理和总供给管理的关系,提高经济运行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为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未来发展取决于动力再造

■石良平

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上海正在通过经济转型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发展有不同阶段。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六个阶段。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对各个阶段按照人均GDP进行了划分。按照钱纳里的划分,上海目前已经越过了第四阶段,正在从成熟阶段向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迈进。

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不一样。上海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和起飞阶段,由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要素驱动。从浦东开发开放起,资本投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保税区建设、房地产建设上去,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50%。其次,劳动力的投入,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升。上海作为人口导入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类人才大量开始涌入,为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人口红利被大量释放,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此后,上海经济在全国最早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经济新常态。正因此,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实际上,从那时起,上海经济就开始从成熟阶段向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迈进了。与此同时,新阶段的发展动力也要求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调整,上海提出了“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的疑问,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方针,上海开始引入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模式,调整发展的动力模式,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经济业态,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衡量经济转型的效果。到2013年,上海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了46%,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从整体看,上海的经济转型还不够稳定,创新驱动模式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新经济发展业态还没有完全定型。

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下奋斗目标: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这个目标体现了上海作为大都市未来发展战略的取向和功能定位,强调了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提升城市辐射带动的作用,同时确定了上海今后的发展必须进行动力再造。

新动力之一,是从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所需要的体制机制。在上海制定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意见》中,已经明确了建设科创中心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这一目标显示,上海所建设的科创中心主要是一个科创集成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开放度和便利化至关重要。这个体制机制是要能充分鼓励自主创新、充分鼓励集约创新、充分鼓励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的。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会不断催生各种新型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一个健全的符合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就是要能自动保护这种创新新生力量、自动促进这种新生力量发展壮大。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上海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新动力之二,就是进一步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好“先行者”和“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一直在全国享有开放领先之风气。中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新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港区都是在上海诞生的,现在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已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自贸试验区运行了两年多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贸区将承担更为重要的开放试验的责任,那就是要全面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通过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真正实现国际前沿技术与国内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为更好地完成这些试验任务,可以设想在现有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划出更小的一块区域(如洋山港区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真正做到一线彻底放开,成为真正的“境内关外”,以试验更为高端的贸易投资规则,为迎接下一轮全球化新浪潮做好充分准备。(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探出新路

■刘建军

社会成长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基本特征之一。以社会组织、社区、网络空间等要素为载体的社会,正显示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如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的重要课题。中央对社会治理的总体布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推进路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上海如何落实这一战略布局和实践这一推进路径,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要思考的问题。

的市委“一号课题”,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主题,可谓切中要害,其积极成果已经显现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街居制的功能重构与能力开发。这是将治理逻辑从社区层面上升到街道层面的产物。街道功能的转化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为上海基层建设注入了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但是,从上海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仅仅依靠社区治理是无法支撑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从要素构成的角度来看,除社区治理之外,社会治理至少还包含社会组织治理、社会诚信治理、社会融合治理、社会景观治理、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等多重要素。因此,“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当务之急是将社区治理的探索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成为率先探索和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排头兵,为中国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社会治理开放化。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是共建共享、合作、协同。重管理、轻治理不符合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的转变,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要求。实际上,上海在过去几年推行的区域化党建、公益招投标等,已经显现出社会治理的开放化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和多元化时代,社会治理尤其讲求跨界思维和跨界合作。试想一下,如果大数据都是被部门所垄断,信息封存在封闭性的行政系统之中,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如何得以构建呢?在开放化的格局和思维中,构建政党与社会的联结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作与联结,使各种主体的积极能量汇聚于社会治理之中,正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治理精致化。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应该是一座精致化的城市。精致化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比如,在日本,残疾人坡道的建设在坡度、长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这一方面,上海还有很大改进和上升空间。我们走在摩天大楼云集的大都市里面,就会发现有很多细节是极其粗糙的。粗糙的细节不仅仅是质量问题,更是一座城市优雅气质的丧失。其实,上海的文化、建筑和历史中包含着社会治理精致化的气息,我们应善加开发和利用。

社会治理专业化。社会治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治理也是需要专业知识支撑的。在这一方面,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就是实现社会治理专业化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只有城市交通、城市规划等领域是需要专业化的,但显然这种观念是与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不相容的。上海要成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排头兵,就必须在社会治理专业化上率先走出一步。

❺ 上海经济转型的时候到了吗

但,这样的增长轨道,在今年上半年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经济增速仅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增幅这一指标,出现了较明显的“双低”现象———较去年同期相比低,较全国水平相比低。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增长的趋势,是否会出现逆转?全市的国民经济,下半年走势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人们关注。昨天,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聚焦热点,去探讨、去求解…… 增速放缓——有规律性因素 对今年上海经济出现的“双低”现象,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预测中心主任刘誯松认为:这有其规律性因素的作用。上海速度的放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均GDP到达一定阶段、商务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一方面是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的后发优势,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政策上的,都基本利用完了;而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上海的先发优势效应,也越来越不明显了。 华东师范大学远东金融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潘英丽认为:经济增速的放慢,是传统增长方式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以往的中国经济增长,从需求角度主要靠投资拉动,从供给看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动,这就导致经济难以可持续。因为一味投资既消耗当前的产品,又容易引起生产性过剩的危机;而越来越多的要素投入,会带来资源的压力,带来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滞涨。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振华研究员表示:上海经济的趋势,应该是“增长速度减缓,增长质量提高,增长结构改善”。有一个倾向很好,现在区县政府对GDP的增长兴趣似乎开始减少,这说明地方政府对GDP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更讲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上海,更注重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不去单纯追求GDP。 他认为,全国的经济形势好像已不存在过热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指标都在正常区域,但也有一些指标处于“黄灯区”,关键就看这些指标能否稳住。他还特别提及区域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如长三角,今年引进外资下降比较快,这有能源瓶颈因素,也有土地制约因素。这可能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而上海身处长三角,可能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经历了5次经济周期。而这一轮经济周期是从1992年开始启动,这也可能就是最后一次由实物,如住房、汽车等拉动的经济周期。上海在这一波中可能是最先感觉到的。然而,住房又不单是实物,它还是金融产品,是资产,房价升得太快,大量投机、泡沫就会溢出,于是必然就会有宏观调控。带来的结果是,这轮周期还没走完就结束,许多改善性居住还没完成,持币待购者还有很多。 内部调节——抵御波动风险 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严峻考验,房价、金融证券价格、车价、油价等的波动,也会对上海经济产生冲击。如何去抵御外部压力,抵御经济增长的波动风险?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石良平教授观点明确:寻找内部结构调节机制。 他认为,上海可以在三方面着力。一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落实,突出国际化、科技化、生态化;譬如绿色的基础设施工程是最可持续的,做的越早,上海经济的抗波动能力就越强。二是利用第三产业引资的大幅上升势头,积极打造全球化的物流集散基地。洋山深水港的即将建成开港是个很好的契机,今后可能会在上海形成面向全世界的生产型服务业,如大型物流中心、大型科研基地、大型投资决策中心。三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决不缩手,以此推动上海新一轮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长方式——必须主动转型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不是坏事,恰恰是极好的机会,因为“它可以逼着你去考虑后面该怎么做”,去主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主任费方域教授说:上海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路子,上海的竞争优势要建立在大城市本身的优势上,即人才、资金、物流等方面的集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去挖掘、去深化优势。 周振华教授说,上海城市的功能已从集聚阶段走向集聚与辐射并存,而辐射依靠的就是服务。这一点已经显现,如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开始发展。当然,与大城市相伴随的是商务成本会抬高。对此,刘誯松博士指出,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能转到适应高商务成本的阶段上来,产品附加价值、人均劳动生产率等要素就不能和现阶段相匹配。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很多高薪岗位,吸引很多高级人才到上海来,上海就能真正建成国际大都市。未来5年是上海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5年,是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5年。 做好准备——承受转型代价 专家们提醒,转型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此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周振华教授举了发达国家的先例,纽约、伦敦当年从工业城市转向现代金融、经济城市,用了三四十年,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些经济、社会指标是比较糟糕的,致使当时的一些经济学家几乎绝望,认为看不到前途。所以我们要做好承受转型代价的准备,不能太着急,要保持信心。 困难会表现在哪些方面?袁志刚教授说:上海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困难很重,因为不是产业结构的自我自然升级,而是要从外国人手中“抢”过来。但上海也是有机遇的———全世界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势头正在出现。先是软件外包,现在又出现了研发外包,后者要求一个城市具备知识、资金、信息、人才等许多要素,这正是上海的一大优势。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指出:发展制造业对拉动GDP立竿见影,发展服务业见效则比较慢,而且服务业产品有难以标准化、制度难以建立等难题,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认识。费方域教授说,上海经济结构转变要真正把“三二一”落到实处,且应以科技为基础,提高附加值。上海现在要发展新的东西,同时迅速淘汰旧的东西,现在旧的东西占有资源太多,要施加压力加速淘汰。潘英丽教授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两头在外”战略已不适合继续推行了。根据“微笑曲线”,加工制造业这块的利润是最低的,大约只占总利润的10%左右。 “突围”关键——要发展服务业 发展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不言而喻的选择。 对服务业深有研究的陈宪教授总结:今年以来上海服务业出现了6个变化。第一,上半年服务业增长9.6%。第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说明经济驱动发生变化,服务业迎来发展机遇。第三,上海经济亮点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很大一块可归入生产者服务业。第四,从服务业产业结构来看,出现了多个新亮点,如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服务业也开始形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第五,服务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产业聚集区、聚集带,一些市郊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向服务业转变。第六,服务贸易势头不错,上海的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18.2%。 对于如何发展服务业,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袁志刚教授说,上海在服务业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推进制度改革,就是事业单位的改革。我们竞争性的制造业为什么有这么快的效率,企业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现在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业占到50%以上,很多服务业上不来是因为没有供应。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与北京相比落后了,应该更加敞开胸怀为全国服务。 费方域教授提出一个新鲜的口号:“大小并举”,以对应“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大小并举”则是从企业结构讲的。“小”有两个概念,一是小型高科技企业;二是运用高科技的专业化的小企业,它自己不做研发而是用别人的东西。这两块恰恰是上海需要而又很缺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对小企业要特别重视。 还有,上海面临市场深化问题,科技市场不发达,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同时,市场有好坏之分,必须要有好的设计。再者,政府要转变职能,更好地提供法规、政策。特别是必须制定大量的微观政策,而不是统称“宏观政策”。同时,中介机构的独立程度反映了市场深化程度,也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程度。政府还要提供很好的规划和指南。 周振华教授举了一个很具体的例子:上海商务楼的供给不够充分,且以出租为主的方式没有与国际接轨。大型跨国服务机构需要整栋的或几层楼面的商务楼,金融、保险机构一般喜欢购房。

❻ 上海目前的经济是以第几产业为主的

你好目前上海市以第1产业,第2产业为主的,处于转型期上海将向第三产业转型,要想成为和纽约,伦敦一样的世界级城市,必须走这一步

阅读全文

与上海经济转型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古代口才故事有哪些 浏览:645
爱情的东西是什么歌 浏览:621
怎么用快手直播讲故事 浏览:453
安徽河南山东的经济哪个好 浏览:315
哪些偏要找爱情的人命都不长 浏览:835
健康码变红怎么改 浏览:418
健康教育应该讲哪些疾病 浏览:189
健康花城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575
狗急跳墙讲了个什么故事 浏览:66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轻轨叫什么线 浏览:611
王者荣耀被压线如何不落经济 浏览:927
什么是失去健康 浏览:14
健康课堂吃什么都没胃口 浏览:540
又恐怖又可笑的故事书有哪些 浏览:23
文化事业建设税退税带什么资料 浏览:221
十年后婚姻会如何 浏览:695
四维健康理念包括什么 浏览:758
什么安全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浏览:328
事业单位交了企业保险怎么办 浏览:225
政治政府如何激活夜间经济的 浏览: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