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五指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一度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⑵ 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总产值,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地位,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变的强大,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中国这只雄狮屹立于世界之上,不再让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重演。
中国近代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相信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别人侵略。如果想不受别人的侮辱和欺凌,首先要在经济上强大。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
只有我们国家的经济富有了,才能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搞国防、制造工业等等。由此可知,经济在中国近代史中是占有重要地位之一。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文化,反之,政治和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因此,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供不应求为什么要经济建设扩展阅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⑶ 供不应求为什么要减少经济建设支出
当重要的建筑材料例如钢材、水泥、玻璃等材料已经供不应求了,价格必然正在不断上涨,此时若加大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则 这些新增投资又会加入到抢购钢材、水泥的“战争”中,进一步加剧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会严重损害一国经济。因此,当各种原材料供不应求、物价上涨的时候,为了避免进一步加剧供不应求和物价上涨状况,就不得不减少项目投资。这是宏观调控的方法之一。同时采用的方法也会包括采取中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等。
⑷ 进入新时代为什么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
(1)从需要方面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不仅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美好生活,离不开丰富的物资基础,需要有更高的生产力来支撑。
(2)从供给方面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虽然代替了落后的社会生产,但是“不平衡不充分”,其实说明了总量矛盾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生产力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是一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对后进状态。
(3)从现实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生产力发展不仅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结构上呈现出高度不均衡,如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很大。再如从较为原始状态的农业和手工业,到世界领先的航天航空产业技术,我国的产业技术体系呈典型的梯度分布。因此,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解决有无问题,而是要解决好坏问题,解决结构升级问题,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问题。
⑸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党确定的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等)这个大战略来说,一方面,经数十年努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空前,经济实力大增,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其中既有长期存在以至不断积累加剧起来的,又有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来的。
有的认为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不需要再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而要以别的什么为中心;有的则把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归咎于这个战略,以至要否定它。说法虽有不同,但无非都是认为现在有“条件”或有“必要”来改变和纠正这个战略了。
当年,邓小平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上发生动摇,所以一再告诫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动摇不得。而目前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出现的那些意见,正是他生前最担心的。由此可见,胡锦涛同志以“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样坚定鲜明的语言来强调坚持这个中心,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意义的。
有人认为,把经济建设确立为中心任务,就忽视了其它方面的重要任务,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等。这种认识其实是很片面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脱离全局,丢掉其它方面。恰恰相反,中心正是就全局而言的,如果不是着眼于全局,也就无所谓中心了。同样,如果没有中心、重点,就不可能真正发动全局、把握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的正是展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这个战略思想抓住了在决定现代化全局意义上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重点,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离开这个根本、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发展的全局。
还有一种意见就是批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物本”思想,忽视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这种认识同样是脱离实际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尽快改善民生,尽快使人民摆脱长期、普遍的贫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富民思想差不多是同时提出的,前者是中心任务,后者是这个任务所要达成的目的,不确立这个中心,不牢牢抓住这个中心任务,就不可能使人民摆脱贫穷而达到温饱、奔向小康,这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的道理。这个道理十分清楚,也是三十多年来使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逻辑。诚然,现在仍有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正是说明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动摇不得的道理。
经济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创造财富、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长期、整体的经济发展。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第三个“没有变”,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根据就在这“三个没有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本清源地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首要的一条就是明确这一点。诚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其基本精神和要求,也鲜明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固然不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动摇、脱离这个中心,就是动摇、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动摇、脱离社会主义。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只有经济发展了,主要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了,才能为进一步解决其他矛盾创造条件。仅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例。我们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GDP每一个百分点增长可带动80万至100万新增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年均新增900万就业岗位目标,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才能实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伟大实践得出的科学理论;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⑹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进而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但它却是发展的核心。发展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改变落后、赶上先进的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否则,我们将缺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必须依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科学的发展方式具有物质的依托。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发展、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然必须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问题,但不是、也决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