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走出经济学研究的怪圈
要想走出经济学的怪圈,我觉得可以做几点。
最后就是有种哲学上的理论是每个真相都是局部的。这种理论看上去好像是相互矛盾的结论,其适用范围必定不相同。这个适用范围包括数据和不同的假设。一个严谨的经济学研究,不会试图声明自己是一个包容宇宙万物的理论,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只存在于抽取样本的群体中,都属于局部的真相。发达国家的实证结果,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有不同;在城市显着的结论,在农村可能不显着;十年以前被验证的理论,在现在可能就会被推翻……
㈡ 中国经济如何走出怪圈
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过剩产能。
㈢ 政府干预经济,如何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要的主轴,在国资国企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农村
综合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适时推动其他领域改革
㈣ 美国经济还能引领世界经济走多久
按现在的趋势可能还要几十年,2050年之前很难有超过他的。不过美国一贯会在潜在对手发展起来之前就消灭之,所以可能还要更久一点。
㈤ 对于怪圈效应你知道多少
怪圈效应我觉得就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建立的特殊联系交际圈
在日常生活就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你什么事情都努力做到最好的时候,却是无法融入到别的圈子。莫名的就会被人讨厌,孤立。当你表现出心中自我的想法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些与你臭味相投的人。
当你变得足够真实的时候,有些人不远万里就能来到你的身边。这时候是无关地位,无关贫富。但愿你也是最真实的那一个
㈥ 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春晚的怪圈
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春晚的怪圈。
这在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使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
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意思是随着每年春晚的播出春晚所带给人们的欢乐在不断的减少,直到开始嫌弃,所以这几年才会骂声越来越多。
(6)复制经济怪圈还能走多久扩展阅读:
春晚背后的经济学
1、从春晚广告看经济转型
自1984年开始,广告赞助商就开始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广告赞助商所属的行业从最早的“三大件”到白酒、药业、家电,到近几年的互联网巨头。可以说,央视春晚广告的变迁史浓缩了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
2、从春晚技术看经济动向
春晚不仅刻画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反映了经济趋势。在19年央视春晚上,如主持语“科技改变生活已经从奢侈的想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日常”所说,5G、4K、VR、AR、飞天汽车、伴舞机器人、柔性屏表演服、高精度机械臂等等技术令人眼花缭乱,也把数字经济的前景展示出来。
㈦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纷纷开始涨价,共享经济如何走出涨价怪圈
在最先开始的时候,共享单车跟共享充电宝的价格都是十分的便宜。每一个小时只需要1块5毛钱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都涨价了。而有的网友发现了自己城市的共享充电宝当中涨价到一个小时八块钱,还有的是一个小时四块钱这种做法也都让大家觉得有一些可怕。
所以说这些成本也是要算在消费者交的钱当中的,但如果一下子没有任何征兆的长了这么多的钱,很多的人都觉得自己像是被欺骗了一样。而且也有很多的消费者觉得不能够接受,所以说如果想要涨价的话,也是要给大家一个心理预期。涨一两块钱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下子就涨了这么多,大家也是觉得如今的共享单车变得越来越不亲民了。
㈧ 汉朝为什么会陷入经济怪圈
汉朝的经济在我国历史上其实不能算是陷入经济怪圈,应该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在经济发展上都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只不过后期在社会财富划分等方面出现了分歧,所以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东汉时期的开国君主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在位期间东汉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得到了发展,大大增强了实力。刘秀之后的君主也十分优秀,汉明帝继位之后对父亲的制度进行优化改革,将国力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虽然西汉和东汉的经济实力都很强,但是都低估了世家大族对土地的影响力,两朝都是在社会末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大多数的土地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社会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矛盾也就显现出来了,阶级矛盾一旦出现,王朝就会出现动荡,最终走向灭亡。
㈨ 中国的经济还能持续高速增长多久
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速度持续下降,在未来20年必将从劳动力和储蓄能力两个方面制约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空间。这不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需要从战略上加强研究,以应对来自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挑战。
毫无疑问,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根据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就提高贸易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能力来衡量,中国经济都是当前世界上最显眼、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国的GDP在2003年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考虑到人口规模,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在过去25年约为每年6%-7%,低于GDP总量的增长差不多2个百分点。按现有美元汇率计算,人均GDP的水平从1978年不足100美元提高到了超过1000美元的水平。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保守估计,中国的GDP将在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国与发达经济之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与美国相比,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计,中国的人均GDP还只有美国的16%左右。假设美国从现在起人均GDP每年保持2%的增长率,而中国为6%,那么要在2040年以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达到美国的一半。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GDP总量上赶上美国和日本,但在迅速提高我们的人均GDP水平方面我们还要走更长远的道路,可谓“任重道远”。
这“更长的路”意味着我们的增长空间还相当的大,持续的时间也应该会更长。最近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上刊登的“为什么中国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一文认为,东亚经济赶超最发达经济的一个经验是,这些赶超型经济在他们的人均收入超过了美国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长的。如果这个经验观察是正确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再高速增长35年,因为实现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至少要在2040年前后(按购买力平价估计)。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中国是否能够在未来25年甚至更长时间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呢?或者说,为了进一步缩小人均收入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经济增长能够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吗?
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一个人口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经济增长”意为国民产出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从而表现为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第一,增长需要资本的快速积累。而资本的积累来源于国民的储蓄倾向。一个人口结构中劳动力集中于年轻化阶段的经济比一个人口处于老龄化的经济有更高的储蓄能力。第二,增长依赖劳动力的持续投入的增长。而劳动力的增长是人口增长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增长的结果。最后,增长的持续最终还取决于人口接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增长。
众所周知,中国的劳动力储备主要在农村地区。据世界银行估计,1991年中国有超过7亿的劳动力人口,而且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25年来,我们累计大约有1.6亿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或者种植业中转移了出来,在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虽然农业人口占了中国总人口的70%以上(根据普查,最近降到了62%),但是农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显着下降。在每年的国民收入中,农业提供的国民收入从改革初期的将近40%,降到了今天不足15%。这说明,25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力的超常增长以及以劳动力为主要投入的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由于拥有持续增长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中国的国民储蓄能力也显着改善了。所谓国民的储蓄或者积累是指每年的国民收入中扣除国民消费(包括居民和政府的消费)之后的剩余大小。这是可以再投资于经济发展的剩余收入。今天,中国维持了世界上相当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显然与我们的劳动力集中地处于比较年轻的阶段有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20年前,新加坡和韩国也曾经达到过这样的储蓄水平,而今天都已经大大下降到25%左右。在东亚,当前只有泰国的储蓄率与中国内地大体相当。
那么,中国按照现在的这个增长模式能再保持未来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我们需要知道,第一,我们在未来能否继续维持这么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与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和劳动力的增长前景有很大的关系。第二,即使我们维持高储蓄率,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增长速度不下降(这是快速缩小与发达经济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关键),则还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最终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由投入要素为主要推动力向增长主要由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的转变。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当前人口增长的特征和模式。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就出现下降趋势,现在的出生率水平与东亚的新兴工业化经济大体相当。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是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而我们则与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相当的关系。因为一般来说,人口增长率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关系。按照目前的模式,有人估计,中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将在2015年后达到零增长。这个趋势与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估计是一致的。中国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民政部的说法,我们现在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10%,到2030年,中国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7%,成为比美国更年老的国家。到那个时候,退休人数将接近在职人数的一半。这意味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速度持续下降,在未来20年必将从劳动力和储蓄能力两个方面制约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空间。这不仅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需要从战略上加强研究,以应对来自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挑战。
㈩ 中国如何走出经济循环“怪圈”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