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太宗时期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措施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结果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2. 唐太宗统治时期6大革新措施是哪些
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3、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4、完善科举制
3. 请列举出唐太宗李世民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措施.
(1)轻徭薄赋以人为本 由隋亡的教训出发,唐太宗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一《论君道》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威力。着名的"载舟覆舟论"也就是这个时期提出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质就是要解决统治者与农民百姓间的关系问题。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他逐渐形成"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安抚百姓,发展经济,轻徭薄赋,戒奢从俭。“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贞观政要》四《论俭约》也就是说,“必须先存百姓”,“不尽其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民活得下去,不要把他们榨取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于是要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并且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均田制"。
(2)重视吏治 唐太宗倾吏治注于治国治人的精力是惊人的.唐高祖年间,官员多达几千名,冗官充斥朝廷,唐太宗则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减。仅留眺名官员,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太宗还对州县大加省并,把全国划为十道。并随时派监察人员巡行各州县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及时奖励选拔人才,起到劝善惩恶、激浊扬清的监督作用,大大改进了地方吏治,便于中央直接控制。 他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贞观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阐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卷2),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4)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求贤若渴 胸怀宽阔,爱才如命,有海纳百川的容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的标志,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只有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长处。 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他哥哥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作为替罪羊杀掉;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从大唐创历,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使用。《旧唐书》七五《张玄素传》和《贞观政要·择官》记载:李世民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中可得,唐太宗果非凡夫俗子。
(5)善于纳谏.. 皇帝因为位高权重的缘故,皇帝手中拥有生杀大权,其人性的弱点若不加以严格控制的话,即可酿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和的严重后果。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典范,但作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他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 他还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他的虚心纳谏之心。
(6)称天可汗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他从德治为主的指导思想出发,为了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对边疆少数民族和邻国尽量少使用武力,而采取安抚、和亲的政策。包括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在和亲上有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由于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政策,也由于太宗治国有方,国内社会稳定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富庶强大的唐朝对中原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都具有巨大的向心力。然而边境的安定,民族关系的密切,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度先进的唐代文化,也对亚洲各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使者、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唐家子"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统称。直到今天,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还留有以"唐人"称呼中国人的习惯。
(7)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消灭了贪污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了贪污现象,而是指贪污行为在整个官场中属极个别的现象,且贪污的数额不大,并且都会很快败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更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敬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8)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已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
2、经济 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4.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在经济上实行了哪些举措
唐太宗从波涛起伏的农民战争中了解到广大群众的力量,汲取隋朝灭亡的原因,十分重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注重以人为本,常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太宗继位之初,一声令下轻徭薄赋,唐太宗爱护民力,从来不随便征发徭役。他身患气疾,不宜定居在湿冷的旧城堡,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城堡里住了好长时间。
太宗在政治上特别关心农业,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赏开垦,“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农户有可能稳定生产制造,耕种有时候,衣禄多,国泰民安,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发展趋势。唐初地方税徭役比元朝有一定的缓解,特别是在力役征发,较为有控制,留意不夺农事。对受灾地区免去租赋,买入赈恤。此外还缩紧政府部门,以节约政府部门支出,缓解老百姓的压力。并根据"互市"获得大量家畜,用于农作。
唐帝国的领土是前所未有的。西域有四个着名的国防城镇(安西四镇),中西部边界直接通向中亚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中西商务旅行提供了稳定的公共秩序和合理的安全措施。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务旅行不断,品种齐全的商品在中西世界交流。自汉开拓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络中西方物质文化的桥梁,唐朝疆域广阔,在西域开设了安西四镇,为中西方往来的商旅给予了稳定的公共秩序和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结果丝稠之道上的商旅绵绵不绝于途,品种齐全的大宗货物在中西方全球来往传送,使丝绸之途变成整个世界的金子过道。
5. 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推行的措施
1、施政特点:“以民为本”、“存百姓”
2、贞观成就: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 经济方面:①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3、贞观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与唐太宗个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他(1)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2)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3)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
(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
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点的历史原因:
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5、贞观之治对当时的历史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6、唐太宗对后世历史的影响:
(1)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尤其是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为后代君主提供了有益的统治经验.
6. 唐太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哪些措施拜托了各位 谢谢
唐朝盛世主要指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是为历代人民所称颂的,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出现“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二、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李世民比较注意勤俭节约,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宫殿,大部分已经破旧。当洛阳发大水,百姓房屋被冲毁时,他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把木材分给百姓修房用。 三、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时进一步得到改进,使之更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由此可见,军事制度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与保障。 四、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开元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时代,涌现了李白、杜甫等风格各异的伟大诗人。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他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