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经济增长的源泉(1)创新(2)技术(3)劳动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正如库兹涅茨197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演讲中所说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表述为在一个长时期内为其居民提供种类越来越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这种日益提高的能力基于不断进步的技术,以及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可见,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来自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制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那么三者作用的逻辑次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三种理论的梳理,阐明三种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认为每一个后起的观点或者理论都是对前一观点的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且反映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由宏观向微观向更加精细化和具体化的演进的客观趋势。
一、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哈罗德一多马:资源禀赋观
古典经济学家显然没有忽视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分工在财富增长中重要性的洞察,以及他赋予节约的重要意义就反映了这一点。斯密在其经典着作中谈到,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两个,其一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技术);其二是劳动数量的增加(资源禀赋)。所以经济增长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当然,斯密论述的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与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区别,但这种区别显然不是本质上的。
哈罗德-多马首先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增长理论,试图解释充分就业条件下导致国民收入和劳动供给增长的因素。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在假定土地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将产出看作是劳动和资本的函数。哈罗德一多马则进一步地假定技术和制度条件不变,把劳动生产率仅仅看作是资本供给的函数。这样,经济增长的源泉就由原来的以劳动为主转向了以资本为主。这当然是与当时的资源禀赋的丰裕程度有关的。他们的增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劳动、资本以及土地供给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时期相等的话,那么为什么单位资本产生的财富会在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高于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期呢?
总的来讲,无论是古典还是早期新古典的分析方法,考虑的都是经济增长中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非制度的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哈罗德与多马在他们所讨论的跨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上,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长。通过将增长建立在劳动和资本供给上,哈罗德与多马采用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观点。但是,他们的资源禀赋观点是相当狭隘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将资源禀赋仅仅局限于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资源,而没有将其他对经济增长同样重要的资源考虑进来;(2)未能考虑技术与制度条件,以至于在三种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无法解释经济增长。而经济学家们意识到制度和技术上的差异很有可能可以解释上述问题,因此随后的理论发展就是围绕这两点不足展开的。随着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索,首先得出的是对技术条件的修正。
二、技术决定论的没落
技术决定论虽然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后期才被明确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比他同时代的学者更为深刻地洞见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将发明看作是一个社会进程,在马克思的体系中,阶级斗争反映了经济制度的演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不断的冲突。而且马克思相信,生产方式的变化(技术变迁)为生产关系的变化(制度变迁)提供了更为动态的力量。凡勃伦更是将技术视为经济进步与增长的动态因素,而制度是静态的因素。在凡勃伦的体系中,正是动态技术与静态制度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这明显与马克思的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随着哈罗德和多马的着作而产生的对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经验调查,开始揭示出资本和劳动的供应不足以解释总生产率的趋势,以索洛(Solow,1957)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纷纷对新古典生产函数进行修正。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总生产函数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在生产函数理论中,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例是可以变化的,而且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技术变化)。索洛认为,总产出的增长比土地与劳动供应的增长更快。因此,经济增长存在其他的源泉。在此基础上,索洛宣称技术变化是一个重要但受到忽视的变量,且技术变化可以解释经济增长。
此后,经济增长的技术决定论风行一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广泛的关注,人力资本中的技术含量被认为是比资源禀赋更为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但是波兰依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时形成了一个不十分有力的传统,即他们主张制度变迁(而不是技术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按照这一线索,道格拉斯.诺斯对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诺斯发现,在此期间,世界海洋运输业并没有发生类似轮船代替帆船的重大的技术进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业的生产率却有了很大提高。诺斯的研究结果表明,仅仅是由于海洋运输业变得更安全和市场制度变得更为完善,就导致了这种提高,而不一定要技术进步。因而,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并非技术进步,而是技术进步背后的制度创新或者变迁。
三、诺斯制度决定论及其逻辑循环悖论
1.制度决定论
诺斯是从探索技术创新的根源中追溯出制度因素的。与索洛等技术决定论者一样,诺斯试图用技术变迁来解释经济增长,并将技术看作与“普通投资”不同的要素。与一般学者不同的是,诺斯并没有将研究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试图找出技术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根据这一思路,诺斯批判了以往经济增长的技术决定论者,认为他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技术变化本身,而忽略了对导致技术进步的原因的研究。诺斯提出,技术进步要么来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要么来源于产权制度的完善,而不完善的产权制度更是技术变化缓慢的根源。这两种限制技术进步的原因从本质上讲具有很明显的制度特征,市场规模的制度特征相对较小,但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里面,市场被看作是组织交易的制度安排,那样的话,市场规模也就具有了某种制度特征。
诺斯的工作对技术进步的根源做出了说明,从而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向前推进到了制度层面。他的理论的逻辑是,技术内生于制度,有效的制度及相应的产权安排,能够保证创新活动得到最低限度的报酬,形成技术进步和运用先进技术的激励,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诺斯(1994)对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做了如下阐述:在过去,人类一直都在发展新技术,但进程缓慢又时有间断,主要的原因在于发展新技术的动机是零散出现的。通常,创新被无代价地抄袭,发明人或创新者得不到任何补偿。
诺斯和托马斯将西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在人口相对于稀缺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时,那些支配产权规则的制度发生了变迁。按照诺斯和托马斯的观点,只有当经济组织是有效的时候,经济才会发生增长。有效的经济组织可能要求产权的修正,以便减小创新活动中私人和社会收益的差别。对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来不缺少例子。在其他方面,如资源禀赋相近的国家,产权制度的不同对于经济增长的差异有很大的影响,如在16、17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由于分配与政治的原因而保持原有的产权制度付出的代价是相对于英国和荷兰丧失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后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则主要归因于其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诺斯、托马斯,1998)。
2.逻辑循环悖论
根据前面的论述,似乎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制度是自然而然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因为,从表面上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不属于同一个层次的。制度一般属于组织范畴,而资源禀赋和技术则只是在生产阶段起作用,因而前者先于后两者,是更根本的东西。另一方面,从深一层次来讲,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技术创新更有效率,使技术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当我们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定义为制度时,我们却犯了与此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同样的错误,忽视了制度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即制度从何而来,因何而变?很明显对制度安排的解释必须求诸于非制度因素。
其次,诺斯的经济增长制度决定论本身存在着逻辑循环悖论。前面我们提到,诺斯在解释技术进步的原因时,提到两个制度因素:市场规模与产权制度,认为巨大的市场规模与完善的产权制度是技术进步的首要因素。但是要看到的是,根据诺斯的理论,市场规模的扩大,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而运输成本的下降又根源于技术创新,这样一来,诺斯的逻辑就相当于是用技术变迁解释技术变迁了。至于产权制度与技术变迁,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诺斯的理论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制度变迁不仅是诺斯讨论的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而且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结果,技术变迁又反过来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因此总的来讲,对制度变迁的需求的转变,是以下两方面的非制度因素所引起的:其一,根据诺斯的理论,资源禀赋的变化,将导致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制度和技术的变迁形成压力。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其二,技术变迁也会使制度安排的变化变得更为有利,比如技术创新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会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从而也产生制度变迁的压力。
四、小结: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经济增长
根据前面的对资源禀赋论、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的论述,我们得出结论,单独依靠哪一个理论都无法完整的解释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在对三个理论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一个折衷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经济增长:即用资源禀赋、技术与制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经济增长。
1.资源禀赋与技术、制度的互动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如前所述可以归纳为三个:资源禀赋、技术与制度。那么,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三个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源禀赋的作用就比技术和制度要大,因为技术和制度在这一阶段还是不明显的。
资源的初始票赋与过去的人类行为无关,不能被看作是制度安排,因此是一个真正的解释经济增长过程差异的外在的因素。然而,一旦经济开始持续增长,初始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开始减弱。诺斯在论述海洋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就提到,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原本资源缺乏的国家,如日本也可以开始迅速的经济发展过程。当然,资源禀赋的作用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
土地价格相对于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诱致了用于减少对土地的无弹性供给所导致的有制约的生产技术变迁,同时也引致了能更准确地定义和配置土地的产权制度的变迁。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的提高,导致了能使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变迁,同时也导致了能增进代理人生产能力并增进工人对他自己的就业条件进行控制的制度变迁。
2.技术对资源禀赋、制度变迁的促进
由技术变迁所释放的新的收入流确实是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包括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内在的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广泛影响代表了技术进步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技术变迁所形成的新的收入流以及制度效率的收益引致了对资源的相对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资源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形成技术变迁的动力,在另一个方面形成制度变迁的动力。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新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同时社会科学及有关专业的知识的进步降低了由制度效率的收益所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
3.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资源禀赋、技术和制度的进步及其相互作用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三者不可偏废。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且一直都没有定论。本文认为,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而言,三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关键的问题是,这三个源泉之间的逻辑关系、互动关系。因此本文的结论和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资源禀赋、技术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匹配情况决定的经济增长,决定了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制度因素,虽然重要,能起到激励和刺激作用,但非制度因素同样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自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因为它们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到制度安排的变迁。
②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
外部因素主要有: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等。
还可以从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和技术水平要素来分析: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其经济增长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经济增长数量上来看,涉及可投人的劳动力人数.及劳动工时数。从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看.涉及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培训状况。
资本要素。即经济增长以往生产活动中积累的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产。这些资产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的产品和劳务,以满足经济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许多资本品还是生产其他资本品的机器设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生产的迁回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然资源。其包括土地、石油、矿藏、森林、水力等资源.经济增长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投人物,它是经济增长生产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必要投人品,当然对经济增长一国来说。它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投人,可以通过贸易方式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得。
技术水平。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最终体现在劳动力技能提高经济增长以及各种资本品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效率上来。当前,发达国家的高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增长持续不断的发明和技术创新上。
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核心动力;布局先导产业,培育世界级的先进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③ 交通便利是如何使经济发展起来的
在人类文明社会早期,工具十分落后,交通工具也是如此,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古老的农业社会开始出现了马车,牛车以及船等交通工具,这些早期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些发明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科技,政治尤其是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古代社会的文明交流与融合。
交通工具的另一次巨大飞跃开始于工业革命。18,19世纪人类进入了“科学的世纪”,詹姆斯·瓦特发明的现代蒸汽机的成型,标志着人类开类经入了新的交通发展阶段,蒸汽机车,汽船发明,极大地“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交通工具的种类大大增多,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今天,方便快捷的交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展望未来。交通工具将往快捷,方便和安全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航天领域交通工具的发展,将带领人类进入全新的时代。
总而言之,交通工具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
④ 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
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归结为两个:一是对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有效利用;一是对公共品的提供。
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同时也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概念。比较优势产生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甚至是任何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它的广泛存在使得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利用比较优势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市场。只有市场才可能担当起对无数物品进行定价的职能,而价格是国家、地区和个人确定各自比较优势必不可少的参数。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如果扭曲了价格信号的话,就会妨碍经济主体对自身比较优势的认识,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过去的历史和当前的东南亚危机都说明了这点。
但是,对比较优势的利用离不开一个社会对公共品的积累。公共品是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即它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超过了个人所愿意负担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就非常必要。有效的公共品的提供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领导机制。这要求存在一种合理的机制来规范和监督当权者的领导行为。公共品得以有效提供的基础是全社会的通力合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以及充分就业和资源的正常流动。东亚各国在提供公共品方面做得很好,主要表现在它们对教育的大量投入、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视,等等。北大的成就即是这方面的典范。
Garnaut教授所定义的公共品比一般认可的范畴要大得多。最明显的是,他将道德的培育和社会的认同也归入公共品的范围。社会道德是市场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社会的认同减少社会摩擦,从而增加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