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为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由有哪些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问题,经济学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促进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发展的促推论和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发展的中性论。
一、促进论
促进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具有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其理由是:
(1)在通货膨胀中政府作为最大的债务人可以减轻一定的债务负担。此外,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政府也可以获得追加的财政收入。如果政府将通过通货膨胀获得收入全部用于实际投资,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民间投资不因政府投资的增加而减少,那么这种通货膨胀性的政策就会因增加了投资而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2)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而这又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通货膨胀通常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促退论
促退论与促进论恰恰观点相反。促退论者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低效率并进而损害增长。其理由为:
(1)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持有货币会遭受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为此,企业和居民都会尽力把现金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增加目前的消费,致使社会储蓄率下降,从而使投资率下降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2)在持续性通货膨胀过程中,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和居民面对不断变化的价格将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出现资源误配置现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3)许多国家实行累计税。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和个人将因为名义收入的提高而承担较高的税赋,这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4)如果通货膨胀超过一定时间,企业和居民便会产生预期,造成物价与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崩溃。
三、中性论
中性论者认为,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从而使通货膨胀各种效益的
2. 为什么温和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发展
通货膨胀需要推动力,当下比较典型的动力是
输入型动力,就是外国的通胀在贸易交流中带动本国通胀;
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一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之后,会推动下游产品的涨价,所以像石油和钢材这样重要的资源涨价时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货币流通量过大,这里其实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货币数量过大,一个是流通过快。
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一面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一面也往往逃不过世界寡头们的操纵;而货币增发过多则是国家的问题了,通胀诱发着民众的预期,民众的通胀预期则推动着通胀的加大,比如当大家感到楼市会涨,大家都涌去买楼,楼市就更涨,这时,本来价值五十万的房子可能就卖到了两百万,其实就是你的钱变得不值钱了而已。
相关: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3. 通货膨胀为什么能刺激经济增长, 通胀的出现不是因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吗
通胀,说的是货币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是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通胀之所以刺激经济增长,原因是通胀使消费者产生物价上升的预期,既然未来物价上涨,那就先买下来以备将来之需,这种提前消费模式,刺激了经济增长。
4. 通货膨胀都通过哪些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
消极影响: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当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经济结构畸形化需要矫正时,国家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会导致生产和建设的大幅度下降,出现经济的萎缩,因此,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使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使广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宁。
③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从而使汇率贬值。
积极影响:①.可以缓解外来流动性涌入,减轻资产泡沫危机(通胀期如果利率较低,外来资金一般不愿流入)。
5. 为什么说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着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国内使用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通货膨胀的货是指“货币”。
6. 通货膨胀怎样影响着一国的经济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要辩证地对待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通货膨胀他能给已过经济带来好的影响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首先先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四个经济模型,仔细讲的话比较深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第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过剩的需求、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第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这里还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第四,结构性通货膨胀(部门工资率的不平衡,简单比喻一下“比工资”)。
其次,再了解通货膨胀会带来何种影响。从西方经济学来看,主要有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请耐心看下去,理解完了答案就出来了,我尽量简单的介绍下去。
第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
第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此时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产出效应扩大,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扩大再生产,有利于减少失业刺激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对一个失业工人来讲,他的就业收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当成本推动的压力高抬物价时,则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也就是上面两位所说的,我就不必重复了。
最后,总结:
2、温和和爬行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拉动的)对一国经济是有利的,有利于企业的利润增加,失业的减少。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引致失业。比如原材料、工资等。若是由于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你们就祈求老板不要给你们加工资了,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了!
4、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这种通货膨胀后果很严重,比如津巴布韦。
5、事实上影响通货膨胀因素是很多方面共同产生的结果,包括以上四种模型都有,如果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去年通货膨胀率在5.9%),你还是厌恶通货膨胀的话,就呼吁大家不要加工资好了,或许还能减少通货膨胀。
6、若想一国经济发展迅速,温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去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多种经济刺激计划,是为了刺激消费--增加企业利润--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这样循环下去,一国经济就会很快的发展下去。但以前中国就出现在居民收入增加后,不去消费后拿钱储蓄存在银行,结果效果甚微。
7、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再分效应,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待老板加工资去抵消他,而是积极地参与投资获得风险补偿,这样可以完全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以上都是靠我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的,我最讨厌拿着别人的成果,复制粘帖就完事了。
7.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通货膨胀:因为社会的实体经济量比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是少,固表象为物价上涨。
正如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一样,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增加就业。
希望采纳
8.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具体如何产生
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众多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中,较为流行的有四种,即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一)需求拉上论
根据这种理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造成的。
1.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引起,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却不一定由货币数量增加所引起。凯恩斯对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作了区分,他认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如果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则总需求的增加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此时若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数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则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形成的过度的总需求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所谓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过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2.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指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许多现象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发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它们影响到货币增长率时,才产生持久的影响”。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由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的过度增加所引起的;而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却认为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是导致总需求过剩的根本原因。两者相比,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二)成本推动论
成本推动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成本推动论者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存在的“滞胀”现象。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和利率等)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产品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存在强大的、对市场价格具有操纵力量的团体,例如工会、垄断企业以及象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的国际卡特尔。
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这称为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而当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时也会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称为利润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再如,当国际卡特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其产品(如石油)价格时,也会导致国际卡特尔以外的国家的通货膨胀(这称为进口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动论
供求混合推动论者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他们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很难分清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造成的,还是成本推进造成的,单纯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为“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都是不准确的。通货膨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需求拉上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发工资上涨,发展为成本推动。成本推动也需要货币(需求)增加来实现。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该假说认为即使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该假说以工资和价格缺乏向下弹性为前提,当某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和工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升时,另一些本应下降的部门不降反升,从而导致物价普遍上升。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之争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三种观点: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1 、促进论以凯恩斯学派相关理论为代表,认为宏观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政府可采用通货膨胀政策刺激总需求,带动总供给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 、促退论者则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适度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只能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闲置资源且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小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分析表明,其刺激作用也是短暂的。此外,持续的通货膨胀还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阻碍经济的成长。
3 、中性论者则认为,公众通过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成长的各种效用的作用会相互抵消。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 、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物价水平。但同时也会导致产出减少、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减缓,使宏观经济达不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主要针对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工资下降,所以对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该措施也有一定治理效果。
2 、供给政策
供给政策措施试图通过增加供给来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进而降低物价。具体措施是通过大幅度降低税率以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供给政策的优点是在降低物价的同时不致引发失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减缓。
3 、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涨,进而控制物价水平。价格政策是指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控制收入和价格可采用行政或法律政策来直接控制或采用道义劝说的方式非正式地控制。
4 、改变预期
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宣传等措施使人们坚信政府反通胀措施的有效性,相信通货膨胀即将结束,这将有助于消灭通货膨胀。
5 、货币改革
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陷入混乱时,就必须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货币以替代旧货币,以便尽快摆脱混乱状况。
6 、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包括收入指数化(即利用物价指数对工资、利息收入等货币性收入进行调整)和税收指数化(即利用物价指数对税基进行调整)。严格讲,这只是与通货膨胀共处的措施而不是反通货膨胀措施。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1 、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的成因之一是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因此,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流通量,可提高总需求,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但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实行紧缩政策时较为有效,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效果却往往不理想。因其政策只能起指导作用,中央银行不能强迫公众借款、投资和消费。因此,单一的宽松货币政策往往很难有效。
2 、宽松的财政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可以刺激私人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增加财政支出则可直接增加财政需求,也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成倍地增加总需求。但现代货币学派指出,采用财政支出政策存在“挤出”效应,即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扩大财政支出会导致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3 、结构性调整
对于由于某些行业的产品或某个层次的商品生产绝对过剩所引发的通货紧缩,一般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来治理,即控制过剩部门的生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4 、改变预期
采用宣传手段鼓励公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该措施有助于提高中下收入层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增加总需求。
9. 温和通胀是怎样刺激经济的
首先,经济学家按照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通货膨胀分为四类:
1、<3%——爬行的通货膨胀
2、4%-10%——温和的通货膨胀
3、10%-100%——奔驰的通货膨胀
4、>100%——超级通货膨胀
其次,温和型通货膨胀是可以刺激经济:当经济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利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扩大内需并扩大货币发行量配合对货币的扩大需求,使整个经济产出增加。
菲利普斯曲线就表明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接受高通胀率。虽然这个关系被后来的“滞涨”打破了。。。
10. 通货膨胀如何影响经济
货膨胀是资产阶级加强对工人、农民、教师等广大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首先给工人和农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它使得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由此引起工人实际工资急剧下降,生活日益贫困。而农民等小生产者则因为物价上涨过程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扩大,不得不以高价购买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低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因而更加贫困。通货膨胀也严重影响一般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薪金也不能按物价上涨的程度而相应增长。但是,通货膨胀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极大利益。他们不仅会通过政府订货和价格补贴等,把资产阶级国家用滥发纸币从劳动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大部分收入转入自己的腰包,而且可以利用实际工作下降,或者用贬了值的货币偿还债务,以及利用物价飞涨乘机进行囤积居奇等等,获得巨额的利润。
[1]1、需求拉动通胀: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若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产量在增加已经不可能,过度的需求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于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的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胀:前两种原因同时推进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胀。假设通胀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胀; 4、结构型通胀: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胀。发生的原因:(1)高成长性部门和行业因种种限制,不能获得资源和人力,资源价格和工资水平上升,而夕阳行业和衰退行业尽管资源和人力过剩,收入不仅不会下降,反而因攀比效应而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2)劳动生产效率高的部门,高速增长,带动工资上升,其他各部门向高增长部门看齐,使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通胀;(3)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的互不适应,工资水平只能上不能下,使“失业与空位”并存,最终导致通胀;(4)工资水平和通胀的国际传递,也会导致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