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智能化建筑是当今的一大发展趋势,住宅也不例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舒适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未来小区和住宅拥有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是住宅在功能方面的大势所趋。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则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绿色、信息化与智能化结合。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在台湾和香港称为聪明型建筑或聪明建筑,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势所趋和人们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两个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美国智能建筑学会(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指出:“没有固定的特性来定义智能建筑。事实上,所有智能建筑所共有的唯一特性是其结构设计可以适于便利、降低成本的变化。”IBI的说法确定了智能建筑应具有的特性元素。智能建筑必须保持一个有效的工作环境、自动综合运转并能够灵活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变化的需求。
智能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纵观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智能建筑诞生的历史必然。原始社会诞生了人类早期遮风避雨的茅屋,农业社会诞生了城墙和雄伟的宫殿等建筑物,工业社会诞生了钢结构或混凝土的摩天大楼。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关键技术的突破,必将进一步促进智能大厦的发展。智能大厦正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协调化方向发展,实现智能化管理已经成为重要标志。可以预见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为City 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在智能住宅方面,表现为网络技术应用和控制方式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已经进入住宅小区,使住宅控制与管理技术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住宅控制方式主要为电子型。20世纪90年代初为程序型控制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为网络型控制方式。在21世纪,住宅控制方式将演变为智能控制型。各种家电设备都“上网”,实现家电接口标准化、设备控制智能化、系统功能集成化。
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热水、生产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产废水处理与循环使用、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实现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等都是智能建筑所能达到的。智能建筑内的所有设备应该起到增强其住户智能的目的。借助于系统,住户可以快速高效地自由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住户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很容易地向世界各地发出要求和指示。智能系统也可以提供娱乐和教育的方式,住户在家时就好像在国家图书馆一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数量也在急剧地上升。随着更多智能建筑的出现,将有更加先进的技术补充到这一领域中,使这一技术更加成熟、完善。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Ⅱ 智能建筑具体有什么
智能建筑行业分析
智能建筑的定义
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简单地说就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智能建筑的系统组成
以搭建建筑主体内的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为目的,利用综合布线技术、楼宇自控技术、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件进行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的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电话交换机、机房工程、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公共广播、门禁系统、楼宇对讲、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对于功能近似、统一管理的多幢住宅楼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又称为智能小区系统集成。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对整个建筑的所有公用机电设备,包括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进行集中监测和遥控来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成本。
系统集成功能说明:
对弱电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集成系统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弱电子系统,用相同的网络环境,相同的软件界面进行集中监视。
实现跨子系统的联动,提高大厦的控制流程自动化——弱电系统实现集成以后,原本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在集成平台的角度来看,就如同一个系统一样,无论信息点和受控点是否在一个子系统内都可以建立联动关系。
提供开放的数据结构,共享信息资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环境的建立及形成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集成系统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各弱电子系统的功能。
主要技术方法
智能控制是以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扩展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理论和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自学习控制等技术。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历史
智能建筑自1984年1月出现以来(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美国、日本兴建最多。目前,美国有智能大厦几万幢。日本自1984年以来,在许多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群楼”,新建的建筑中有80%以上为智能化建筑。中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将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术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类建筑(楼、馆、场等)的智能化工程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居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投资平均在每平方米60元左右(占土建投资的5%-8%),如按全国每年竣工面积计算总投资为几十亿元。智能建筑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成智能建筑相关企业迅速增长。粗略估计,目前全国从事智能建筑的企业超过3000家,产品供应商近3000家。全国有152家设计院和127家系统集成商具有智能建筑专项设计资质。
在深圳,智能建筑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其数量和水平正逐年提高,深圳居民对智能建筑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深圳的安防覆盖率居全国之首。深圳还是国家发改委选定的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深圳信息化社区的技术装备程度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智能建筑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有数千家,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产品都能在深圳同步上市。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已从早期的追求功能完备齐全,向高技术化、实用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
1、整合应用破解信息孤岛
如今的智能建筑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设备控制,发展为包括楼宇自控、安防、消防等20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复杂工程。用户对综合监控、集中管理的需求带来了智能建筑大集成的应用趋势,即实现智能建筑的信息系统集成,突破分割运行的瓶颈,使应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信息、组织与管理之间实现高度融合及协调运行,使得不同应用项目可以满足与建筑内的设备、办公、信息沟通、管理和服务的全面、动态的需要。在这一趋势下,智能建筑工程的总承包商面临着新的要求。
目前,国内能够真正提供适合国情的智能集成管理系统的厂商还比较少。国外厂商提供的此类系统大多结合自身的硬件产品设计,或者其系统功能过于庞大,不适合国内智能建筑应用现状;或者其本地化服务能力不足,维护与升级困难。而在国内,除了2004年推出ezIBS智能建筑信息管理平台的清华同方等个别厂商外,具备此类技术实力、行业积累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商仍然寥寥无几。
除了技术上的要求,大集成项目的总包商在角色定位上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以外单纯的项目实施,不断向前期的综合规划和后期的运行维护延展。智能建筑系统的复杂性、专业性以及与建筑整体结构的紧密联系,使得用户和建筑设计者越来越需要厂商在工程实施以前做出完整详尽的规划,甚至帮助用户挖掘其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智能建筑厂商具备一定的咨询设计能力。
2、大型功能建筑走在智能化应用前列
以2009年建成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例,作为2010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主赛场,南京奥体中心是一座综合性大型体育建筑群和体育公园,主要包括体育场、体育馆、网球场、游泳馆和科技中心五部分,各场馆要实现集成的控制系统将近20个,结构也十分复杂。承建商清华同方在设计南京奥体中心的集成系统整体框架时,遵循各场馆相对独立管理的原则,以及可在科技中心进行各场馆综合管理的原则,利用中央集成管理系统(IBMS),将各子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共享、分配及分析整理。中央集成管理系统的实现,为奥体中心综合处理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支持;为各控制系统的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保障奥体中心的安全、舒适、节能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3、节能与环保智能建筑的新航标
夏天的持续高温,各地频发电急警报,日益突出的能源消耗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节能的必要,国家也开始通过政策引导节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建筑领域成为与工业、商用及民用并列的中国未来几年节能重点领域。国内新建建筑须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其中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这对于智能建筑系统的设备和工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需要智能建筑厂商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利用尖端的信息技术和整体规划能力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
除此之外,数字街区和立体绿化智能建筑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数字街区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字化工程为例:首先要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支撑园区各项信息应用的发展并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网络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立园区IDC及NOC、空间信息系统、园区公共智能化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电子商务系统、企业信息化系统、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系统、数字化社区的数字化系统、建筑物信息化系统、园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园区数字化物流系统。因此,形成以信息服务、信息应用为核心的建筑群数字化系统,不仅在规模上、系统配置上、功能上、技术难度上远远超过传统的智能建筑,而且对智能建筑也是一次挑战。
立体绿化智能建筑
住宅小区的智能立体绿化应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与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集成,如利用先进的IC卡技术,小区设备自控系统、小区管理服务智能系统、小区公共交换网(CATV)互联网(Intercet)系统、通讯系统、小区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家庭智能化系统等,来实现从家庭到小区的整个智能化过程。从而使居住小区的立体绿化通过智能系统来真正实现其防尘、灭菌、降噪、改善气侯、美化环境的作用。
智能建筑的流行方向
通过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行业,看看过去几年智能建筑市场流行过什么,和今后几年会流行什么。
1. 学校 大概从2000年以来从各大高校开始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异地建设,从老城区搬迁到城市郊区新建大学城,相信大部分的集成商和厂家都在参与,并取得不错的业绩。这轮大规模的造校运动基本上在06年以后慢慢的平静下来,目前在建或待建的高校项目已经不多了,进而转向职业技术学院、中学、小学等基础教育学校和普及教育学校的建设。但这些项目的建设规模已经没有高校异地重建来的大,对高端的大集成商来说会逐渐的失去吸引力,但这个机会可以留给中小型的集成商。
2. 政府公建项目 包括行政中心、会议中心以及其他政府机关大楼,这些项目的显着特点是建设资金依靠政府预算拨款,资金来源稳定、可靠,是各大集成商和厂家眼中的优质项目。公建项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和各地的新城区规划蓝图,陆续的有计划的在进行建设。从近十年来看,公建项目数量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爆发时间点,一直在按计划有序的进行,所以从时间分布上来看此类项目是持续、稳定的。换而言之,集成商每年都会有机会参与本地区域公建项目的建设,这也是集成商稳定的项目来源。我们也经常可以从各种渠道上了解到,某某公司中了某某行政中心的建筑智能化总包标,项目规模也不断的推向新高。
3. 体育建筑 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各类专项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建筑的潮流随着08奥运年进入高潮,大部分地区的体育建筑同时也做为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而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本地的一个奥运献礼工程,伴随着奥运的开幕而结束。因此这类项目大规模的新建目前已经进入了暂时的休眠期,如果奥运前几年没有规划建设,那么09年也应该不会有大的动作。但区域性的体育建筑设施还是会有,比如全运会、亚运会落在某城市召开,定会掀起某城市、某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体育设施建设的小高潮。
4. 金融建筑 主要是指银行建筑(证券、保险行业hahawa不是很熟悉,无法做分析,:P)。国内银行排名前几位的是工、农、建、交等四大国有银行,他自身的科技力量体系完善、健全,他们对于自己所需要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和要达到的功能是比较明确的,而且资金实力雄厚,因此每一次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基本金融行业都会先人一步。建筑智能化也不例外。这几大国有银行自中央总行到省一级分行再到地区二级分行的大楼基本在前几年就建设完毕,有些银行大楼在当地属于最高档的写字楼,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当然也有部分陆续在新建的,近几年的新建的国有银行大楼项目均成为各大集成商、厂家争夺的热点。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总的来说四大国有银行总行、一级分行级别的建筑已经基本结束。现在我们把眼光转向除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腾飞,促进了各地中小商业银行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各地区不断成立的股份制中小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效益并不差于四大国有银行。这些商业银行因业务规模扩张、员工队伍扩大,对自造新办公大楼有非常迫切的需要(自建新大楼本身也是对房地产的一个增值投资)。商业银行因其区域性的性质,经营范围一般限制在地级市一级,因此地级市的商业银行大楼就成为其总部。虽然是一个中小型的商业银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做为一个总行大楼,各类的IT基础设施、应用设施、保障设施等建设必不可少,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投资规模必然庞大。
Ⅲ 建筑施工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有哪些
大规模的住宅建造是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
装配式工业化住宅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和安装,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尺寸准确,密实度高,能获得较好的混凝土强度,而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装饰装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混凝土质量的提高,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10~15年,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也有利于结构百年设计目标的实现。 随着技术和工业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住宅的综合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扩大。
产业化试点及示范工程规模较小,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建设成本相对偏高,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比较明显。
Ⅳ 智能建筑的节能和经济效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智能建筑要使用智能控制系统对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和光照强度等参数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使用者的人体舒适度。在这一系列控制动作中,根据建筑用能需求侧管理原则和分时分区控制的方法,要将没用使用的建筑区域的能耗降至最低。这样智能建筑就节能了。节了能省了电,这就是经济效益。
世界级的品牌,例如松下和江森都有这样的产品的。我们北京聚天华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开发出来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卓思系统。
Ⅳ 楼宇智能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什么
现在市场经济,有这些模块的需要,人对于安全及智能化,有着更好的要求
Ⅵ BIM技术有哪些效益
bim有两大优点:1、全流程智能控制。bim技术的核心是智能控制,可以用于规划设计控制管理、建筑设计控制管理、招投标控制管理、造价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施工模拟等全流程智能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2、全流程协同工作。在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各个设计专业可以协同设计,可以减少缺漏碰缺等设计缺陷。在施工阶段,各个管理岗位、各个工序、工种的协同工作,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bim的缺点,也是bim的特点,就是系统性,bim工程是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专业,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参与建设的五大责任主体单位和各个专业,共同参与,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bim人才稀缺的原因。一个bim团队需要建模人才,造价人才,管控人才。只有有足够的人才做支撑,才能完成bim咨询工作。
Ⅶ 建筑智能化就业前景
建筑行业也一样。在房地产市场与“中国制造4.0”的双重转型压力下,建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也愈发迅速。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
方向一
无人机、机器人开启建筑自动化
笔者之前看到一段小视频,视频内容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操纵几架无人机搭建起一座长7.3米能支撑一个普通成年人体重的绳桥。
视频显示,这些底部安装线轴的无人机能把绳绕在脚手架横竖两根杆的交叉处,还能牵着绳穿梭在脚手架之间,编织成一张网,也可以说是一座绳桥。它们有时单独施工,有时两架无人机一起编织绳桥。
这个视频主要是为了告诉大家,无人机完全可以独立实现全部的建筑行为,虽然暂时的建筑成果承重能力有限,但这已经足够说明无人机的应用潜力。事实上,无人机最为关注的发展潜能在于其替代部分人类工作的可能性。诸如建造绳桥这种,存在一定危险性和困难性的工程,无人机的存在显然成为了建筑工作者的福音。建筑专家认为,能飞行的机器比传统建筑机器有很多优势,尤其是,他们能到达空间任何一点并能飞进或环绕任何已有的物体。
除了无人机,机器人是建筑行业的另一个福音。有了机器人的存在,建筑施工即将进入到新时代。笔者可以先给大家说个机器人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案例。在美丽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新世界大厦正拔地而起,但这座大厦的外防护架与传统的竹竿脚手架不同,它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能够自动提升的全金属脚手架——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建筑施工防护机器人。
这种新型建筑防护施工机器人不仅性能优越、安全可靠、提升迅速,而且操作简单,每层提升两个人就可以搞定,节省了大量人力,这对人工费很高的海外市场来说,仅此节省的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着。事实上,建筑施工防护机器人已在迪拜、新加坡、澳门及国内等中心城市多个项目成功使用。
在建筑行业,砌砖机器人也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砌砖工人非常的辛苦,而随着砌砖机器人的出现,并开始大量投入应用,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笔者了解到,世界上的第一个砌砖机器人是由一个名叫珀斯的工程师发明的,它可以在2天内就砌起一幢新房的砖墙,也可以全年无休地工作,而人类的泥水匠要4-6周才能砌起一幢新房的砖墙。
总结的来说,无人机、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将促进建筑行业自动化进程。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熟练和半熟练技术工人越来越缺乏,人工成本逐年增加……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自动化设备来解决,同时也可以将有有限的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
建筑智能化
方向二
“互联网+”催生智能化建筑
在“互联网+”浪潮下,建筑行业出现一个新词——智能建筑。只有两张床大小的迷你卧室,电钮一按自动转换成一间智能办公室;房屋墙体开裂了,涂上纳米“创可贴”,裂缝即强劲弥合……拥抱互联网的建筑,就是这么的“潮”!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水平的提升,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云计算等,都可以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而这些技术手段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进而作用于建筑行业,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嫁接“互联网+”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热门趋势。智慧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而“互联网+”理念的植入,为“智慧建筑”大厦的构建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智能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必定趋势,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筑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予以重点推广。目前,我国智慧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并且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未来市场可达数万亿元。
虽然国内智能建筑发展火热,但智能建筑行业还处于混乱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各方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有着不同的智能化要求。
2、系统集成商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筑市场主要在建筑领域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工程各种要求。怎样把好的东西用好,要有设计、规划、施工、监理、验收一整套的流程,在这当中,与系统集成商的水平相关,系统集成商要与建筑领域相关部门很好结合。
3、缺乏原创产品。我国建筑智能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未来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较小不具备核心能力的厂商将会被淘汰;高端市场的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对进入者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将提出很高的要求。未来本土一些具备较强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将能充分分享行业的成长,获得较快的发展。
笔者总结一句,虽然目前智能建筑发展局面较为混乱,但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市场自发需求和政策鼓励的推动下,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
建筑智能化
现代化建筑工业转型
3D打印是绝对不能缺席的“狠”角色
除了自动化设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转型,还有一个“狠”角色是不能忽略,它就是3D打印。
3D打印进入建筑行业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建筑模型,此类模型或用来为客户展示房屋样式,或被摆在家中当做艺术品欣赏,虽创意十足,但却是3D打印在该行业中最低级的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如今3D打印实体房屋已被证明其可行性,一些3D打印实体房屋也陆续在世界各地出现。
从技术角度讲,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一栋实体房屋有两种方式:一是打印出各房屋部件再进行后期组装;二是直接打印出成型房屋,后期仅需按要求安装门窗等即可。
总体而言,由于3D打印结构是一层一层建立起来的,因此,无论上述哪种方式,都允许工程师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改造等方面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如果说后期组装是3D打印建筑目前可行的模式,那么,一次性打印实体房屋将是未来主流发展趋势。
第一,传统房屋成品都是通过人工修砌、机械切割等方式制造而出,站在房屋设计者角度,或许会在精度和美观度方面有所偏差,而3D打印机由电脑操控,只要有数据支撑,便可将任何复杂的设计模型快速、精确地制造出来;第二,3D打印可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同时大大降低制造门槛和时间周期;第三,3D打印可极大节省人力成本及材料成本。由于摒弃钢结构,目前3D打印房屋主要材料来自混凝土、塑料等,部分材料甚至可用回收废料代替。此外,3D打印建筑的高可行度,为科学家“建筑智能化”构想提供了良好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在3D打印技术的引领下,建筑产业由“建造房子”向“制造房子”模式转变已成趋势。但是有一点笔者需要提出,3D打印建筑只是刚刚诞生,还缺少必要的安全和质量的规范。能否替代传统的房屋建筑方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Ⅷ 智慧工地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效益
“智慧工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处理等科技手段实现了智能联动,不仅提升了工地科技管理的水平,还保证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实现了“互联网+”与建筑工地的跨界交融,促进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Ⅸ 智能化车间的经济,社会效益表现在哪些方面
车间智能化改造实施前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对比,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主要方面有:
1、智能装备应用情况。车间内应用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等设备情况,包括台套(产线)数、占车间设备台套(产线)数比例以及设备的具体功能及性能指标等。
2、车间采用现场总线、以太网、物联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建立车间级工业互联网的情况,车间内生产设备联网数,占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总量的比例。请提供车间信息通信系统与网络结构图,对架构进行说明。
3、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情况,生产任务指挥调度、车间作业计划生成情况。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的架构,描述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子系统的功能;描述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的技术方案。
4、物料配送自动化情况。生产过程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电子标签、移动扫描终端等自动识别技术设施的情况。请提供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图;物流设施及设备的清单;描述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柔性化和网络化特征。
5、产品质量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情况;在原辅料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物流 等环节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信息情况。
6、车间内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响应恢复能力建设情况,为确保车间安全可控而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加固等工作情况,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请附报告摘要。
以上这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参与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城乡环卫服务市场化、一体化处置,可以逐步形成市政公共环境卫生服务新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推进环卫服务转型升级,而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质性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即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又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企业要正确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把握商机,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逆水行舟、励精图治,突出重围、占领行业高地,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
(9)智能建筑的经济效益有哪些扩展阅读: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行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墨守成规,理念保守,必将被现代服务市场的飞速发展所抛弃。因此,企业只有及时调整战略并不断地持续创新、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稳步前行。
从2013年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到2015年加速PPP运行,这一系列国家政策为公共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环卫市场化,行业中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层出不穷,环卫服务由此从政府垄断走向市场化。这一巨大商机,张永刚早就有所洞悉,并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作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业的企业,集团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有关安排》精神,主动积极参与“三供一业”的社会化经营管理。
Ⅹ 智能化弱电工程带来哪些经济效益
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更充分;安全防范更加到位,且减少人力物力;办公更加自动化,提升工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