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如何作为
这个规划提了几次天府新区,但一句话都没提到东部新区,这其实可以预见得到,天府新区在14年到18年规划期间,落地了很多中央单位,比如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华西医院、最高法最高检法务部门,还有中铁、中交、中建、中电建等一大票央企在天府新区修西部总部,然后在19年的时候,天府新区突然减速,资金大部分批向了东部新区,你想这些单位不得通过自己的渠道找上面争取啊,而东部新区到现在为止主要围绕空港和大运会在修,落地的单位主要也是物流企业,没有中央单位跟着帮忙争取,在这种情况下出来的规划,东部新区就遇到了减速的时候。
2. 请找一找中国的其他几个经济圈,并说说他们的经济发展特点。
中国最早的有珠三角经济圈。还有长三角的经济圈。再有就是环渤海的经济圈。珠三角的经济圈,因为它们的发展比较早,所以他们的轻工业,电子工业发展得比较健全。长三角的经济圈,属于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而环渤海经济圈,基本上都是老工业基地,所以他们都是以老工业为基础,来发展建设。
3. 如何加快发展区域经济
这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和地理位置等优势,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今天西部地区要加速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发挥西部区域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综合开发都需要大大加强。市场潜力大,不仅体现在消费市场上,而且还体现在投资市场上。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这将有利于西部吸引外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区域经济。二是发挥西部边境优势。在西部一万多公里的漫长国境线的周边,已形成了“中亚经济圈”和“中南半岛经济圈”等。所以西部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有明显的比较利益。三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西部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主要能源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可开发的水力资源、锂、镍、铂族金属、汞、钒钛、钾盐等,占40%以上的有铜、铅、锌、铬、天然气、煤等。这些能源矿产资源矿种齐全,有些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关键矿种,有些是尖端技术所必需的,被称为“21世纪新材料”的战略资源。而且资源空间组合比较理想,特别是丰富的能源与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资源的结合,发展
4. 成都经济圈的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加强在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内配套协作水平,增强产业聚集,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推进在天然气、电力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流市场等要素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推进在通信、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铁路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依托成绵、成乐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分布,加快区域内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5. "成渝经济圈'展望,成渝的长处和短板,如何形成发展合力动力
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城市,而重庆是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两座城市的GDP都位居全国前十,目前成都和重庆所合围的经济圈,目前的经济实体,仅次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排在我国第四位,所以,未来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第四极还不清晰,主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游离,所以,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和产业定位尤为重要,提前布局,定位好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方向,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做好产业升级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但需要引起注意一点是,目前成都和重庆在全国的“抢人大战”过程中,并不是十分突出,深圳、杭州、广州、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表现似乎也很强劲,未来不管是产业还是机遇,都需要人来实现,所以,成都和重庆,要把对人才的引进,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6. 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 改写发展格局!总量比肩北上广深渝,这个新经济圈来了
文丨西部 菌
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加速到来。
前不久,高层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长期致力于城乡和区域发展研究的陆铭教授,在发言中的建议之一就是:
再往前推,去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都市圈建设在顶层设计层面步入新阶段。
与都市圈、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形成呼应,互联网平台经济代表的“新经济圈”也正在悄然成势。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就有微信“小程序经济圈”。
腾讯发布的二季报显示,以小程序为重要载体,微信商业生态中俨然形成了一个隐形“经济圈”,在疫情中协助远程复工、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商机乃至就业机会。“小程序经济圈”正在快速整合线上、线下经济,以及传统和新兴业态,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小程序经济圈”到底将如何改写新环境下的经济逻辑?对于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圈)发展,又将带来怎样的利好和启示?
01
“小程序经济圈”,具体说是以微信小程序为核心纽带,连结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搜一搜、微信AI等微信功能,组成的全景生态矩阵。它主要致力于打造数字化超级解决方案,深度助力各行业与产业数字化升级。
通俗一点表达就是,相较于一般的app,小程序开发成本更低、门槛更低,且具有跨平台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还“自带流量”,能够帮助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商家、服务部门,借助微信平台优势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一般而言,都市圈、经济圈的发展都是围绕中心城市来展开并由此获得赋能,而微信在“小程序经济圈”中其实扮演的就是一个无可替代的中心城市角色。
目前,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超过12亿,大量商家、部门向这个国民社交平台靠近,也就意味着向流量和用户靠近。
《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半年大报告》显示,小程序已经成了众多APP的流量入口、新增用户来源,尤其是对高频服务类平台效果绝佳。
上述报告还显示,微信小程序月活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8.29亿,同比增长了11.6%。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线上消费和服务需求进一步突显,而微信小程序通过各种功能优化和服务,让“小程序经济圈”迎来一个爆发点。
今年以来,微信完成了社交到数字经济产品的全面升级。小程序先后推出:小程序直播组件、小程序订单管理、交易保障、服务搜索等功能。且小程序继续提升了开放性,目前已能够支持分享到朋友圈。
特别是新上线的商家小程序,基于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和政策,具有免开发、无门槛、易操作的特点,帮助传统线下小商家更快速、全面连接线下商品库,让线下门店高效实现数字化升级,实现智慧经营和移动管理,找到新的营收增长点。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截至7月27日,武汉消费券累计在微信发放超1700万张,带动经济超23.7亿元,累计覆盖超4.3万小微商户,直接带动经营额超5.3亿元,持续推动小店经济复苏。
再比如,服饰品牌UR通过腾讯智慧零售“倍增计划”上线小程序后,线下300家门店近5000名导购利用企业微信把接近1000万的会员盘活,企业微信拉新比例占到20%,社交电商销售环比增长50%以上。
02
背靠微信这颗大树,小程序对商家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它们增加了一个几乎无可替代的“流量池”,也即微信这个用户数量达到12亿的超级平台;
二是,门槛低、成本低,能有效帮助大量中小商家实现由线下向线上的经营升级。
本质上,小程序其实就是为大量商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营销场景,并整合微信的多元化功能,从而构筑起一个联系紧密的新经济圈。
当然,它惠及的不仅是商家,也更是消费者。要知道,小程序不占内存,只要下拉微信就可以实现“一网打尽”,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几乎所有消费需求都能够在小程序经济圈内部得到一站式解决。
在促进消费的角度,有了小程序经济圈,消费者无需再受制于分割化的app之苦,而是可以跨平台完成消费。这也可以说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为拉动内需作贡献。
小程序的“轻盈”、简便所带来的红利,其实和城市经济圈的逻辑是一样的。
为何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为何要推动都市圈内部的户籍互认乃至取消户籍?说到底也就是要剔除对消费、生产等要素流动的阻力,推进融合发展、一体发展。
另一个相似的内核体现在,城市经济圈(都市圈)融合发展,关键是推动各种要素在更大氛围内得到更优配置和聚集,从而孕育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而小程序让数以千万计的商家、平台能够汇聚,未来也将为互联网新经济的继续演变带来更多可能性。
反过来说,小程序的普及,也有利于加速都市圈“破壁”。
如政务小程序的上线,支持跨地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像电子社保卡,实际也是为都市圈内部各个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03
或许有人会说,小程序经济圈,可以和城市经济圈(都市圈)相提并论吗?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得出答案。
一方面,在互联网新经济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小程序经济圈等互联网新经济模式,正在重构经济和消费发展逻辑,并且也代表的是一种创新能力和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城市经济圈(都市圈)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新经济圈的支持——无论是促进消费,还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你很难相信,在今天的中国,远离互联网新经济的城市经济圈(都市圈)能够发展得很好。
另一方面,小程序经济圈的能量其实已经足够和城市经济圈(都市圈)相媲美。
据前不久发布的《小程序2020年中研究分析报告》,目前全网小程序数量已经超550万,预计2020年小程序交易总额有望突破2万亿元。
2万亿元是什么概念?2019年,全国GDP2万亿以上的城市仅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等5个。
世界范围内,2019年GDP超过2万亿人民币的国家也只有40个。
更重要的是,城市经济圈有界,而小程序经济圈却是跨地域、无边界的。
上述小程序年中报告显示,201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但仍只有相当小的部分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换言之,像小程序经济圈这样的新经济模式,还有很大的增量发展空间。随着它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引流作用越来越强,必将吸引更多资本和企业加入。
比如,2020年1-8月,微信小程序实物商品GMV同比增长115%,品牌商家自营GMV同比增长210%,增长最快的行业——日化,更是猛增了17倍。
在一定程度上说,未来城市经济圈(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就是看它的企业、商家在互联网新经济圈参与上的深度和广度。
04
那么,小程序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又给城市和都市圈(经济圈)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西部城事认为,至少有三点。
一,都市圈内部要加快“拆墙”,减少对一体发展、融合发展的束缚。
小程序的突出优势,主要就是大大减少了电商、直播、服务等行业的流量接入门槛,以兼容的方式助力更多商家能够分享到微信的流量红利;
对用户来讲,无需考虑手机内存、跨平台迁移等因素,实际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了消费痛点。
同样的,对城市和经济圈来讲,营商环境好不好,落户难不难,公共服务完善与否,一体化程度高不高,都直接影响到它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
一句话,发展都市圈、经济圈,也要最大限度降低对人流、物流、资本流入的门槛,把自己的“流量”做到最大。
第二,加速做大城市平台。
小程序是创新的产物,但它的成功,还是离不开微信这个超级平台及其背后的12亿用户。
这一点充分反映出,只要平台足够大,找到恰当方式,就不愁没有“变现”的可能性。
这个道理对城市来讲,同样如此。
要知道,一座常住人口500万的城市,和一座常住人口1000万的城市,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物种”。它们在创新空间,资源吸引力,政策话语权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不管是城市群 、都市圈,都需要有足够强,具备超强平台功能的龙头城市、中心城市。
第三,把优势做到极致,切忌盲目跟风。
正如打败尼康的不是佳能,而是智能手机。如果别人搞电商就跟着搞电商,别人搞app就跟着搞app,恐怕今天就很可能不会出现小程序了。
微信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就是把持了流量入口。所以,充分依据自身优势,推出小程序来为自己的流量变现,其实就是走出了一条别人难以复制的路。
同样的,城市发展,不管是产业,还是定位,如果只剩模仿、跟风,而不是注重创新 、引领风尚,就注定平庸。
事实上,这些年实现迅猛发展的城市,无不都是“敢于吃螃蟹”。
比如,成都较早意识到做大城市体量的重要性,成功示范了“强省会”战略;西安率先“抢人”,快速实现人口过千万目标;合肥在面板、半导体等方面提前布局,奠定了今天的发展基础。
因此,小程序经济圈也好,城市经济圈也罢,都需要开放、创新、“敢为人先”。
当然,小程序经济圈只是当前大有燎原之势的新经济圈的重要载体之一。
其他如电商、社交、直播、在线教育、网络办公等等方面,都在迎来新的风口,也为消费、产业升级和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其实,新经济圈和城市经济圈(都市圈)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向互新经济敞开怀抱,争夺互联网“大厂”总部、区域中心落户,这是对城市经济圈的直接助力,也为新经济圈的做大、做强形成更有力的实体支持。
西部城事此前就说过,当前 社会 ,一座城市靠近互联网,比靠近港口更重要。
完全可以预期,在一个快速到来的新经济时代,城市经济圈高地,必定是新经济圈高地,而新经济圈高地,也必然会形成城市经济圈高地。
8.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环渤海经济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沿环渤海海岸及部分黄海海岸分布的、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的,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由15个城市所辖地区组成的经济区域。而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个省。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2001年 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2004年1至9月,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013.25亿元,同比增长40.2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左右,继续保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93.98亿元,同比增长48.55%;实现利润总额89.22亿元,同比增长240.04%,居全国第一。统计数字表明,国内5部手机中有1部、4台录像机中有1部、3根电焊条中至少有1根均来自天津开发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 显示器 等生产基地。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环渤海区域同时是中国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和集中的区域,京津辽鲁汽车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毗邻中国汽车综合性生产基地吉林,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协作。2002年6月,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联合,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联合的动力。
(三) 文化 底蕴深厚,人力资本充足,日渐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 教育 、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据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地区新经济指数》,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2.83倍。环渤海经济圈拥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万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的1/4。这一地区不仅聚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规划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图书资料中心,这无疑为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继迸发活力之后,在环渤海地区蓄势待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创新乏力、产业结构雷同、港口竞争无序、市场意识淡薄等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一)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
根据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区位商计算,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区位商大于5)的产品为15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虽然这些工业产品仍有市场需求,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并严重污染环境。近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阶段。
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北京市,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8.57%(2003年北京市的生产总值为 3663.1亿元),而且今年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几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联想、清华紫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对比重仍偏低。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4%;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2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世界500 强企业一般为5%—10%)。
(二)国有经济比重仍很大,体制创新上处于落后地位
环渤海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2年统计,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53%,而环渤海地区则为 39.36%,最高的辽宁省达58.11%,远远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国国有经济的比重为 25.83%,高于该地区整个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24.64%)。另据北京市最新统计,2003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53.85%,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16%。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4%,北京和辽宁也都在40%以上。
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近6个百分点),因而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比重略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小。正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气候,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地区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
(三)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
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多,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仅广东一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出口的近2倍。
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进出口依存度高达60.2%,环渤海地区平均为46.7%,低13.5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与全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由1996年的2.49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13.5个百分点。5省市间外贸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依存度较大,河北和山东相对较小。
利用外资的情形与外贸相类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的FDI占全国的份额较小,近些年还略有下降。2003年为25.29%,较之1999年的20.04%,增长幅度不大。环渤海地区外资区位引力(外资区位商)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0.9443下降到2003年的0.8912。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引力较大,河北和辽宁较小;虽然从近几年的变动趋势看,北京的外资引力在不断增强,河北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天津、辽宁和山东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较弱,对环渤海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四)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称体系,但是设备陈旧,而且往往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不大。各自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大于区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
[NextPage]
二、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区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说,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要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带动。环渤海湾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
最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GDP已经连续多年增长12%—13%,比全国的增幅高。天津是环渤海湾地区工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十位,工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竞争力也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海关出口总值在4个直辖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条件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竞争力,如进一步解放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和科技,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等等。天津正在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即重点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这些都是天津的优势所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优势产业,天津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今后将重点发展和扶植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与现代医药、无缝钢管和高档金属制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产业和12大产品制造及加工基地。预测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围绕区县经济发展,重点建设5个卫星城、13个中心镇和100个建制镇。天津约有账面净资产500亿元的中小国有企业可供境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兼并收购。为了促进境内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在天津和北京的协同发展上,有关方面也已经有了思路。两市已在酝酿策划京津塘城际铁路专线,增建2条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轻轨交通等建设方案。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区召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 措施 ,来促进京津协同发展。这八条措施是: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NextPage]
(三)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地区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具备优越条件。
环渤海地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机制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调整不利于跨地区重组的体制和政策尤其是税制和金融体制,如改变按隶属关系纳税的办法,企业所得税全部改为属地征税;改变按行政区划贷款,银行存款不能异地贷款使用的原则,对不同地区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根据企业还贷能力发放贷款。二是在产业整合过程中,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科技力量来加速产业的整合。三是要强化政府对跨地区重组企业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允许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破产中给予呆坏帐核销及债务清偿时免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
(四)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一体化
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不能光就某个行政区划为出发点来考虑,要通过区域内各省市的协调统筹。环渤海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要加强区域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例如长江三角洲有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长三角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讨论,长三角的学术会议也是年年召开;珠三角也有这样类似的机构。所以环渤海要建立这样的协调和仲裁机构,重点研究制定区内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协调解决区内跨省市协作、联合、重组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
(2)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推进环渤海的一体化,必须要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恶性竞争。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行政主体,不同的区域定位,要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合体,规划制定和学术研究要走在前面。
(3)构建京津冀交通的网络化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通体系的完善。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可尽快形成以通勤为轴线的交通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环渤海地区受传统重化工业的影响,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依然是长距离运输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运输和城市间轨道交通发展,发挥人流、物流运输的主 渠道 作用。
(4)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比如,建立异地银行间的结算体系,企业异地注册等。
(5)消除各种关卡,建立环渤海地区统一大市场,使资源、人才、资金、企业资产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要实现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绝对不能忽视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
要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根据民营经济的综合投资能力,即包括经济实力、现代 企业管理 制度、人力资源等,引导他们进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运输等现代产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改造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可适当参股。
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1999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内蒙等6省市区的工商联已经举行了4次环渤海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研讨会,希望以此推动这一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环渤海地区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要扬长避短,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还要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决策的艺术、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诚信的品格。
各级政府要建设要素市场,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各类企业发挥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作用,促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在这一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加入WTO后,由于我国的外经贸政策将会加快与国际接轨,外商的顾虑将会逐步消除,加上环渤海经济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又具备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将可能出现外商纷至沓来的局面和外商投资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环渤海经济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吸引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着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前来投资各类前导产业项目;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场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风险投资业、高新技术商贸业、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体业和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畅通服务通道,积极为吸引外资做铺垫。
参考文献:
①杨开忠:《振兴环渤海地区:解除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密码》,《领导之友》2004年第2期。
②李卫玲:《环渤海经济圈全力搭建区域平台》,《国际金融报》2004年第6期。
③陈立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圈发展比较》,《河北经济》2004年第8期。
④王一鸣:《区域经济整合:环渤海的当务之急》,经济日报2003年9月17日。
⑤陈耀:《对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9.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较之于西部其它地区,成渝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越,具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潜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成渝两市都是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极,都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重庆、成都分别拥有17家和12家银行办事机构,3家地区上市银行,超过1200亿存款。重庆与成都有121家世界500强进驻,其中最大的企业福特汽车已经在重庆投资超过120亿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9.5%的年增长速度亦超过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带。
3.成渝经济圈发展模式
按专家确定的川渝经济带构建设想,成都、重庆将是经济带的两大“双子星座”。5年内,这两个“火车头”将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带、重庆都市带、川南城市带、川中城市带、三峡移民经济带,共计35个大中小城市飞速发展。统计显示,成渝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川渝两地的91%,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这为两地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打造西部经济增长带打下了基础。
交通上,成渝经济带将加快打通南北、东西向交通,降低物流成本。其中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成都—越南;上海—重庆—成都的高速公路;兰州—遂宁—重庆、西安—达州—重庆铁路等项目。
民生及政策上国务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住房更宽钱包更鼓。
10. 太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它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就是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太原经济圈以其雄厚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必将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太原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一五”时期投资的156项重点工程,有11项落户太原。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太原经济圈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制造业竞争力在黄河中游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并拥有一批大型制造企业,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型起重机生产基地、最大的大型挖掘设备制造基地和最大的采煤机制造基地,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同时,太原经济圈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特别是煤炭能源领域的研发力量最为突出,现有13个能源领域的科技研发机构,2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室,能源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万多人。另外,在长期的发展中,太原形成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产业工人队伍和熟悉冶金、化工、机械、煤炭开采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为承接东部制造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此外,镁业及其相关产业也是太原经济圈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08年4月举行了中国(太原)镁合金产业高端论坛上,太原市已经提出了打造“世界镁都”的战略目标,酝酿已久的《太原市镁(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20年)》也已通过专家论证,不久的将来世界将知道,太原不仅有煤,更有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