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铜川市什么地方比较繁华
铜川市最繁华的地方当属红旗街:这里是经济、文化、商贸、物流的中心。
⑵ 铜川为什么经济在关中比较落后
主要是干部用人机制有问题,解放思想不够。保守僵化,缺乏创新精神。
⑶ 铜川的经济概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全县成功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期间,引导农民由自愿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组织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利地进行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较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设投资额为8862万元,先后有省耐火材料厂、王石凹煤矿、三里洞煤矿、铜川人民电厂、省耀县水泥厂动工修建和建成投产,新增固定资产574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385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899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轻工业产值1390万元(占13.4%)。 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1958年8月,全市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实行“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的方针,经济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在生产上,盲目追求高指标,打乱了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膨胀达3891万元,积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过全市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农民人均口粮仅115.5公斤;现金收入54元。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极为困难。
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铜川各级领导机构先后陷于瘫痪,许多厂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所属矿厂动辄停工停产,规章制度废弛,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武斗频繁,交通阻塞,使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以后,由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导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分别比1970年增长26.9%和25.2%,均突破国家计划,国民经济出现失调局面,企业经济效益差。1975年,通过全面整顿,才使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在这10年期间,市铝厂、市水泥厂等厂矿开始建设;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共44.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共生产煤炭5731.22万吨,水泥754.85万吨,电解铝(1969—1975年)2.14万吨,交流电机4.67万千瓦,变压器(1971—1975)24万千伏安。裸铝线、电石、灯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装等重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铜川制定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不包括中央、省属工业企业)超越了市力地情实际。规划提出:10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每年平均递增13%;农业要求1976年全市实现粮食上“纲要”(亩产200公斤),1977年过黄河(亩产250公斤),1985年跨“长江”(亩产400公斤),人均粮食640公斤;工业产值1985年达到2.59亿元;10年内基本建设总投资额为1.5亿元。从而,使全市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更加严重。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六五”时期,铜川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万针。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5902万元,比1980年的49059万元增长54.72%,年均递增13%;国民收入38425万元。5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45946人。全市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456万元,比1980年的6743万元增长84.72%,年均递增9.8%。“六五”期间,共产粮食14.6亿斤,比“五五”期间增产8亿斤,人均产粮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农业商品率达到29.3%。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七五”期间,铜川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冶金和轻纺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主要目标是: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市属7.2亿元),年均递增9.5%(市属13%);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年均递增6%;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市属5.84亿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0%(市属1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国民收入5.91亿元;地方固定投资计划3.5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递增6%。
初步核算,2008年铜川实现生产总值128.6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7%。铜川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62元,较上年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7.5:34.8调整为7.5:59.9:32.6。
2010年11月12日,陕汽集团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项目在铜川市新区南部工业园区投产,为铜川市优化经济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揭开了新的一页。总投资12亿元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突出重型车零部件、电动车桥、特种电动车三大产品,使基地逐步成为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配套主力军。已建成锻造、机加、热处理、涂装、总装等17条生产线,完成了电动车桥、微型车桥生产线的搬迁,形成年产20万根重型半轴、22万根微型车桥、8万根电动车桥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十五”期间,该市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接续产业,旺旺、绿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李华葡萄酒厂、绿想集团、祥云公司等企业的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占有一定份额。食品工业年总产值已超过2亿元,占到铜川工业总产值的9%。
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2.9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5.8%,连续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3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长15.6%。
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133.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8%,涨幅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0.6%,较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1.1%,较上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粮油生产
“十五”以来,铜川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以小麦、玉米、油菜生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广“三项”技术,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的技术推广力度,实现玉米品种优良化、包衣化、杂交化,并且采取典型示范、行政推动、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等措施,使粮油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2005年,铜川播种粮食作物108.45万亩,油料11.18万亩。其中小麦51万亩,玉米37.65万亩,粮食作物在粮食面积比2000年减少4.15万亩的情况下,总产达23.69万吨,单产达到218.5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和7%,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积11.18万亩,较2000年增加1.03万亩,总产达0.91万吨,平均单产81.7公斤。
畜牧业
“十五”期间,铜川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和召开畜牧产业化会议以后,铜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重点扶持陕西正立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圣公司、齐天乳业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并依托正立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奶牛饲养模式,辐射带动耀州、王益、印台奶牛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畜牧业。坚持“引导、支持、保护、调整”的方针,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民办技术推广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及中介服务组织,搞活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生产热情,有力推动了铜川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显着提高。
2005铜川肉牛19.01万头比“九五”末增长29%、肉羊23.74万只,奶牛新增2002头,存栏达到10268头较“九五”末 20.4倍。为加快畜牧良种化进程,铜川奶牛、肉牛、肉羊、生猪、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80%、90%,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的连年增加,现已成为铜川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药材
中药材产业在铜川市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同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和行医的地方,农民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古已有之,但是中药材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进入新世纪后。“九五”末铜川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3000多亩,但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铜川“果、牧、药、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各区县为顺应市场潮流,响应政府号召,从政策、资金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区、宜君县都分别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耀州区被定为陕西省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县,杨凌麦迪森,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分别将药源基地建在该市,积极开展中药材GAP和SOP规程的研究工作,这些企业的进入为铜川市中药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药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05年铜川的中药材发展到7.22万亩,比“九五”末的3000亩增长24倍。
农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的排头兵,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为加快铜川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铜川市关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意见》(铜发〔2003〕26号)。同时为使铜川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又紧密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了绿想集团、祥云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炼油四个果业加工龙头企业;正立公司、齐天乳业、凯撒肉牛育肥场等三个畜牧龙头企业;方舟制药、秦塬药用化工厂两个药材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依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型机制和模式,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铝业
“十五”期间,鑫光铝业公司完成了老厂“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产能7.5万吨,到2005年底电解铝产能将达到15.5万吨。同时,铝厂5万千瓦自备电厂的建成生产,使铝业形成集铝冶炼、深加工、铝电联产为一体的支柱产业。
煤炭
该市煤炭行业经过“十五”期间的关井压产,取缔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小煤矿。因国际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业产销两旺,但监管和安全工作压力较大。该市严格按照“扶大抑小、适应环保,延伸开发”的产业调整政策,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确保安全,有序发展,重点做好国有统配煤矿的技术改造和接续矿井的建设。柴家沟煤矿通过技改由30万吨的能力提高到60万吨,照金煤矿60万吨技改项目2006年初完成,铜川煤炭年开采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实际开采能力在1500万吨以上。
建材
按照“调整结构,发展先进,淘汰落后,根治污染”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建材工业的重组,抓住机遇,上大关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关闭了川口地区的9条机立窑,改善了地区人居环境。为了保持建材工业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关小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上大。2005年秦岭、声威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年新增产能400万吨左右,在建的还有惠塬水泥工业园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十五末,铜川地区水泥产能达到近千万吨。
陶瓷
陶瓷产业在该市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雄厚的生产基础。从已探明的局部储量看,耐火粘土资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资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来,该市陶瓷行业机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失去了优势,但该市陶瓷业依靠已形成的基础和天然气过境的有利条件,仍然会大有作为。“十五”期间确定的思路是在详勘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陶瓷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培育打造铜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设具有相 当规模的现代陶瓷企业。市建陶厂与山东鲁宏沃尔森陶瓷公司年300万平方米墙地砖项目基本落实。市电瓷厂经过技术改造,工业电瓷产能达到近千吨,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纺织
该市纺织业抓住沿海地区同行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5.6万支,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了使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将着重发展无纺高档织物和精纺多高支棉纱,落实100台喷气机项目和6000吨涤纶纺粘非织造布项目。
机电
“十五”期间,变压器厂、东风昌河车轿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资,积极开发新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不断攀升,代表了该市传统机电工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兰芝、麟字等民营电源企业落户新区,给该市机电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⑷ 陕西铜川市怎么样啊
水务局应该是在新区,对铜川新区,很多外地人第一次来都很懵。
铜川新区距离西安市政府60多公里,本地人说铜川大多指的是老区(王益区+印台区),老区曾经是铜川市政府的所在地。不过因为老区地形狭长,难以扩建开发,所以在20多公里外的耀县旁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铜川新区,经过发展后,耀县改成耀州区,新区行政上归属耀州区,虽然在本地人眼中,两者是割裂的,大多沿用以前的称呼,坡上是新区,坡下是耀县。
对年轻人来说,老区给人的感觉热闹一些,各种餐饮小吃比较多,不过老年人同样比较多,年轻人很多去了新区或者西安。老区马路不宽,新建项目的数量远远比不上新区,包括铜川市政府等很多机关单位都迁移到了新区,不过在一些铜川人眼中,老区山美水好,适宜居住,并且留着着铜川城里人的记忆。不过,老区同样有自己产业,八大名窑之一的耀州窑瓷器其实是王益区的黄堡镇,曾经的王石凹煤矿正在建设成遗址公园。
为了便于理解,我就不用耀州区这个称呼了,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虽然有大数据产业园和锦阳新城的加持,但是耀县给人的感觉还是古朴厚重的,无论是隐藏在巷子中的古宅,还是附近的药王山,哪怕是这里的商场,都更像是一个等待旅人游览的古城。本地的咸汤面、窝窝面似乎耀县人更感兴趣,而照金镇有照金滑雪场、薛家寨、香山等游玩的地方。
至于铜川新区,给人的感觉是整洁、宽敞的感觉。因为二十多年前的规划定位是花园城市,所以新区没有挤在一起密密匝匝的高层,反而广场多,路较宽,绿地多,第一次来的人会感觉有点空旷,但是从远处看,会看到高层林立。白天的时候,主干道川流不息的车辆永远比行人多,新区人也似乎更喜欢晚上出来逛,一到夜晚,中央公元、阳光广场、运动广场、书画公园就开始熙熙攘攘。随着航天城等项目在新区建设推进,吾悦广场、中骏世界城等大型商场也签约到新区落地,更多的小区高层、洋房住宅不断交付,也将周边的人口不断带到新区。
铜川似乎给自己的定位是高新技术、旅游和养生城市,养生来说,这里是孙思邈的家乡,避暑行宫玉华宫是唐玄奘圆寂的地方,而且,至少这里夏天比西安凉快一些,雾霾也比西安好很多。西延高铁正在建设,未来半小时内到西安消费也不错。
⑸ 铜川有多大
铜川市总人口数为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面积3882平方公里。
⑹ 请综合的评价下陕西的铜川和汉中两个城市哪个好
铜川以煤炭为主要经济支柱,辖3区1县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方面比汉中好。
汉中辖十县一区,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去年建好的西汉高速,今年开建的十天高速,和建设准备中的西汉成高速铁路,日趋成为连接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铁路交通枢纽。
1.汉中—1994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汉中——CCTV2006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3.汉中——200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4.汉中——2007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5.汉中——2008全国双拥模范城
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
当然汉中的经济并没有位处关中平原的铜川好,但是在自然地理人文方面汉中较之铜川更具优势。
⑺ 铜川哪个县经济好
“十一五”时期,在陕西铜川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开拓创新、团结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着提升、人民生活显着改善、区域竞争力显着提高。
五年来,铜川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就:县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县域财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发展潜力显着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铜川市的县域经济已经驶入了快车道,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成为铜川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亮点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县域经济进入快速运行轨道。2005年,我市县域GDP只有72亿元,2007年增加到102.8亿元,2010年达到187.7亿元。从几十亿到近200亿,用了5年时间,从72亿到100亿,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而从100亿到187亿,用了3年的时间。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87.73亿元,年均增长15.6%,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速高于“十五”4.9个百分点。
亮点二:进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迎来机遇大发展。
随着西铜第二条高速的开通,铜川距西安70公里,打通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大动脉,铜川融入了大西安都市群,在城市圈的辐射和带动下,铜川丰富的煤炭、水泥、食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转化成为了经济优势;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2010年7月实施的《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将铜川纳入其中,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铜川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制订了加快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及有色金属材料基地、现代建材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战略转型定位,推动县域经济搭上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列车。
亮点三: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区县超过全市增幅2010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28亿元和13.75亿元,年均增长35.3%和35.4%,提前3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12亿元目标任务。2010年,4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均全部超过1亿元,超5亿元的仅耀州区,其中耀州区、印台区增速分别达到35.9%和39.0%;地方财政收入超2亿元的仅耀州区一个,增幅达到40%。
亮点四:节能降耗成效显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强化节能监管和环境保护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效果显着,“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率利用率显着提高,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2.16吨标煤下降至2010年的1.728吨标煤。在此期间,先后关闭拆除了51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478万吨,万元GDP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1.9%和11.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截至2010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29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9.6%。与此同时,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在支柱产业的强力拉动下,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亮点五:城镇化建设成效显着,增强县域就业吸纳能力坚持产业兴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工业园区和促进产业聚集,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完善了基础设施、活跃了农村市场、提升了城镇功能,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53%提高到56%,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了产业聚集,抓住“关中百镇”建设机遇、“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亮点六:依托资源招商引资扩大总量,打造园区推进聚集转变发展方式“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资源优势扩大经济总量。以煤炭、水泥、铝业等传统产业规模翻番增长,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彻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年平均增长27.9%:“十一五”期间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年均增长27.4%和40.7%。快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八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大城市格局正在形成,发挥区位优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亮点七:特色农业给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特色显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铜川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5.1亿元,实现增加值14.2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8.5亿元元,年均增长20.1%,5年翻了一番多,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
亮点八: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3.89亿元,同比增长59.9%;其中,面向民生工程的公共服务支出完成9.03亿元、教育支出7.8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4亿元,分别增长31.5%、14.3%、44.9%。不断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加大社会公共设施投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进,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在各县市区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推行,2010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5%,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亮点九: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四大农民增收项目、民生十大工程实施以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44亿元,是“十五”的8倍,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92万平方米,2.57万户、9万人喜迁新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五”末的21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实行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9元,年均分别增长22%和18.6%。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是11181元和4402元,分别增长18.8%和22.0%,20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同比增长18.5%;社会最低工资、低保、养老、教育、医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连年提高,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减少,消费预期心理增强,在生活消费各类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小依次是,居住、衣着、文教娱乐、用品、食品,广大人民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由注重数量型向注重质量型,由商品型向服务型消费转变着。
⑻ 铜川好不好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08°34′-109°29′、北纬34°50′-35“34′之间,是陕西省省辖市。交通便利,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距西安市区 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铜川市总人口数为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面积3882平方公里。全市下辖宜君县、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 铜川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现拥有林地面积244.45万亩,牧草地152.07万亩。铜川已查明矿产9种、非金属矿产资源5种,金属矿产2种,能源矿产2种。其中煤炭储量30多亿吨,辖铜川和焦坪两个自然矿区, 井田总面积387.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15 亿吨,可采储量7.37亿吨。铜川矿区有东坡、鸭口、金华山、王石凹、桃圆等矿,开采石炭二叠纪煤田,系太原组5#、10# 煤层,地质储量4.31亿吨,可采量2.66亿吨,为中高变质的焦煤、瘦焦煤、瘦煤,应用基低位发热量20-23.5 兆焦,含硫在1.5-2.5% ,灰粉26-35%,主要用于电力和其它工业;焦坪矿区有陈家山、下石节、焦坪和在建的玉华井,开采陕北侏罗纪煤田,系延安组4-2#煤层,地质储量6。84亿吨,可采量 4.71亿吨,应用基低位发热量21.5-24 兆焦,全硫都在1 以下,灰粉10-16%,为优质动力用煤,也可用于民用.铜川优质石灰石储量10亿吨,油页岩储量5亿多吨,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处在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苹果种植面积40万亩。
铜川 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345.7-2412.5小时,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年均气温8.9-12.3℃,极端气温最高38℃(1996年0,最低—22℃。该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铜川境内现有野生动物68种,其中被列为国家规定的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麝和水獭3种,有野生种子植物645种。
铜川拥有以煤炭、建材、陶瓷、铝冶炼、纺织、机电、医药、食品、化工等为骨干的30多个工业门类。全市年产原煤1100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30%。
铜川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文物景点6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特别是耀州窑遗址、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和唐高僧玄奘法师译经圆寂之地玉华宫、隋唐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药王山、佛教圣地大香山寺院等人文景观闻名于世。
铜川新区规划区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18平方公里,这里交通便捷,地势开阔平坦,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正在成为铜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铜川吸引投资、聚集人才、开发创业的热土。
铜川正抓住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大好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概况】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128.6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62元,较上年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7.5:34.8调整为7.5:59.9:32.6。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47.04亿元,较上年增长16.6%;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
⑼ 铜川的环境怎么样
你是要来铜川做什么的?经济肯定不能和西安比么。环境
最早是卫星上检测不到的城市,不过住的久了,也没有感觉到什么,街道只有2条,1马路
2马路。。。呵呵
主要你问的环境指的是哪方面的?
⑽ 陕西省的铜川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如何呢
曾经铜川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丝毫不会逊色,在陕西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但它毕竟是资源型的城市,一旦这些资源走向枯竭的状态,想要再次发展起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情,经济也会不断下降。加上它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导致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很缓慢。不过现在铜川正在积极转型和升级,等到后期依靠其它方面,相信它可以重新崛起,再次创造出辉煌的成绩。对于陕西最特殊的城市,明明不是第二大城市经济垫底,车牌却是陕B,不知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