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哈尔滨靠什么发展经济
1. 哈尔滨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一、经济总量:2012年哈尔滨市GDP初步核算数据为4550.1亿元,在全国城市当中排在第26位,在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在第11位,在省会城市当中排
在第11位,而1978年哈尔滨GDP能排在全国第9位,到1990年也能排到全国第11位。从1990年代至今,哈尔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国内主
要大城市,排名不断下降。2012年全市GDP增长10.0%,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2位(省会城市数据不含拉萨)。
二、
工业产出:哈尔滨市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7.4亿元,排名15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在20多个省会城市当中也只能排在第16位,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不仅在中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主要省会城市中最低(仅高于人口少面积小的海口市),而且竟然连在西部地区省会当中都只能算中游实力的乌鲁木齐也不如。
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哈尔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94.6亿元,在全国城市当中只能排在第15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名第9位,而
1978年哈尔滨市的这项数据能排在全国第6位、副省级城市第2位。在全国常住人口过千万的14个城市当中,哈尔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高于临沂、保定
和南阳这几个普通地级市。
四、地方财政收入:2012年哈尔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54.7亿元,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在30位以后,在15个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名第13位,在省会城市当中排名第14位,各项名次均低于GDP的排位。
五、
居民储蓄:2012年哈尔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320.7亿元,在全国城市当中排在第23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名第12位,在省会城市当中排
名第10位,而在常住人口过千万的14个城市当中,哈尔滨市的这项指标也只是高于临沂、保定和南阳这几个普通地级市。
六、人均收入:2012年哈尔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99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倒数第一,在省会城市当中排名第18位。
以上六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反映出哈尔滨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实力不强、实体经济体量小、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低下等几个方面。
2. 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我从哈尔滨出来,也是抱着出来看看的想法走出来的, 从目前来看,经济发展不如南京和苏州,毕竟苏州南京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有国家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而哈尔滨地处北国边疆,不过从去年开始,哈尔滨开始了超越自我,重塑形象的发展规划, 你去网络一下,就会看到哈尔滨新的发展规划,哈尔滨曾经辉煌过,也是曾经的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经济总量也刚刚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这座城市正在已全新的姿态面对挑战。
现在的哈尔滨正在不断发展,南越北拓中兴强县,建设独具特色的北国水城,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并且在松花江北岸建设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一小时经济圈等等。
❷ 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怎么样城市发达吗
我从哈尔滨出来,也是抱着出来看看的想法走出来的,
从目前来看,经济发展不如南京和苏州,毕竟苏州南京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有国家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而哈尔滨地处北国边疆,不过从去年开始,哈尔滨开始了超越自我,重塑形象的发展规划,
你去网络一下,就会看到哈尔滨新的发展规划,哈尔滨曾经辉煌过,也是曾经的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经济总量也刚刚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这座城市正在已全新的姿态面对挑战。
现在的哈尔滨正在不断发展,南越北拓中兴强县,建设独具特色的北国水城,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并且在松花江北岸建设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一小时经济圈等等,每次回家也会看到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确实有一定起色。
我不敢说哈尔滨有多好,但我确实对这座城市有着挺深的感情,国际冰雪节,中央大街的音乐......读大学,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才是王道,我个人认为哈尔滨的大学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比起江苏的大学还是稍逊一筹,不过在黑龙江这样一个现在看来还是欠发达的省份,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哈工大
985
211
国防科工委
哈工程
211
国防科工委
东北林大
211
教育部
东北农大
211
教育部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工大通信,计算机,电气,土木,航天方面的专业(飞行器,自动化,力学等),建筑,市政,电子,机械,管理工程,材料,能源,仪器,信息对抗,焊接等,很多专业,你可以查一下,实力还是不错的
哈工程,1系船院,2系航建,3系动能,4系自动化,5系水声,6系计算机,7系机电,8系信通,9系经管,10系材化,11系理学院,12系外语,13系人文,14系国际合作,15系核,听同学说水声,核类,还有船舶实力很好,其他的工科也不错
东北林大,肯定是跟农林相关的专业很不错,园林
林学,不过它的土木和机电等一些工科的实力也不错
东北农大农业机械化工程
基础兽医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这三个是国家重点学科,其他的不太了解,当时报志愿有同学去了东北农大,好像乳品工程很好,当然了,我这很片面
黑龙江大学是综合院校,该校的俄语不错,其他的不怎么了解
哈师大的英语专业(好像叫西语系)数学化学等等一些还是可以的,黑龙江很多老师是这里毕业的
哈医大,这学校在我省例如临床医学专业高出重点分数段很多分,其他专业也不错,它的附属医院在全国也是小有名气的,他的科研水平也很不错,攻克过许多难题
哈商大不了解,不过它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应该不错
哈理工,王牌是电气和机械,电线电缆,高电压绝缘等都是走在前沿的学科,其他的不太清楚,不过应该也还好
黑工程的测绘,土木还不错
黑科大的有关矿业的专业听说很不错
哈尔滨学院和体育学院不太了解,没有同学在那
其它方面,个中滋味,还需要你自己去品味,我能回答的就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天高任鸟飞,不管你选择在江苏还是哈尔滨,或者是祖国其它城市,都祝你好运
❸ 蜜雪冰城公布招股书:三年赚近30亿,毛利率仅3成!为何这么能赚
你喝过蜜雪冰城吗?如果没有相信你也一定被歌声洗脑过,蜜雪冰城作为火爆大街小巷平民饮品,因其价格低廉而备受大学生、青少年喜爱。
蜜雪冰城是一个成功案例,从营销、产品、再到加盟商,他牢牢抓住了消费者心理,不得不说,国内其他饮品品牌,还是要学习一下蜜雪冰城的发展策略。
❹ 哈尔滨的经济支柱是什么
哈尔滨号称冰城,其旅游业是最大经济支柱。其次,第二产业中,医药行业也是它的经济支柱,有着名医药企业哈药集团。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地处东北平原,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因为其寒冷的天气因素和每年举行的盛大冰雪节,又有“冰城”的美誉。
很多南方游客和国际友人都会在年的元旦左右到哈尔滨旅游,就是为了一睹名扬海外的冰雪世界盛景。
有数据曾经统计,仅在2018年,哈尔滨接待来哈游客总量就有8567.63万人次之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1%,其总收入更是达到了1376.18亿,在全国范围的旅游业比拼里,也能够位居前列。
而在冰雪旅游方面,哈尔滨则是无人能敌,在2018到2019中国冰雪节中,中国游客人数达2.24亿人次,其中作为人气最高的哈尔滨吸引游客数量最多,创收最高,作为全国魁首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正是因为这样庞大的旅游人群让哈尔滨的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仅哈尔滨机场的年吞吐量就可以达到2000万以上,连续三年居于东北四大机场的首位,比沈阳的桃仙国际机场的客流量还要大,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拓展资料:
医药企业哈药集团
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医药集团,“哈药”是哈尔滨市医药界绝对的龙头老大,仅2019年的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百亿,提供就业职位近两万个,不仅为中国医药界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还解决了哈尔滨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可谓是福泽一方。
哈尔滨政府也因为哈药集团的蓬勃发展而看到了医药企业的远大前景,积极鼓励医药业发展。哈尔滨华雨制药,张家口长城制药,哈尔滨百达制药,哈尔滨长富制药一系列的药企如雨后春笋接连脱颖而出,构成了哈尔滨药业的繁荣景象。
哈尔滨的呼兰区更是因此被视作“北方药谷核心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国家和省级实验室8个;自主研发出来的知识产权品种50个,高新技术产品87个,国家和地方知名医药品牌32个。
在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创造出销售收入180亿元的繁荣景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值还在不断增加。赞哈尔滨一句“中国医药新星”一点也不为过。
❺ 哈尔滨的经济怎么样
哈尔滨的经济已逐渐发达,现在的哈尔滨正在不断发展,南越北拓中兴强县,建设独具特色的北国水城,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并且在松花江北岸建设江北科技新城,哈南工业新城,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一小时经济圈。
哈尔滨市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城市。是物流的集散地,通达东北的各地。经济有优势。是投资的绝佳地点。目前,全是打造冰城夏都,发展“南越、北拓、中兴、强县”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据悉,华南城已经落户哈尔滨,更能带动产业升级与发展。
(5)冰城经济现状如何扩展阅读:
众所周知,东北经济几经沉浮,如今早已尘埃落定。虽然就此时东北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其综合实力与华东、华南等等沿海地区城市之间差距明显。但不可否认,最近几年东北三省下属的众城市发展还算不错。其中,以大连、长春、沈阳以及哈尔滨这四座城市为首,已经逐渐摆脱了经济增速负增长的窘境,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哈尔滨作为整个东北三省中的之一,其经济发展也一直比较平稳。在上半年当中,其经济总量为2717亿元,暂时排在上述四座城市之末。但不可否认,哈尔滨市有着绝对的经济实力的。对于四大经济支柱城市的角逐,并不是哪一座城市能够真正的胜出,只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带领东北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❻ 哈尔滨的经济怎么样呢
2008年,哈尔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0.2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77.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00.4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40.7%和51.8%。三次产业结构为13.6∶37.6∶4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012元,比上年增长12.6%。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亿公斤,达105.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8.1%,创历史新高。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大项目建设成效显着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增幅创1994年以来新高。全年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38个,共完成投资493.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6.8%。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平稳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1 %,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610.8万平方米,增长7.2%;竣工面积467.3万平方米,下降33.1%;商品房销售面积586.1万平方米,下降21.7%。
消费品市场较为繁荣利用外资规模扩大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7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47个,成交额482亿元;超10亿元的11个,成交额363亿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6.4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21.6%。全年实现出口总值17.5亿美元,增长11.0%;进口总值19.0亿美元,增长33.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2个,合同外资金额4.4亿美元;直接使用外资金额5.4亿美元,增长22.3%。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可比口径),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4.0亿元,增长27.2%。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1.3亿元,增长25.6%。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2008年哈尔滨市CPI累计上涨4.7%,其中12月当月上涨0.2%,为2007年3月以来涨幅最低的月份。
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6元,比上年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759.0元,增长12.5%,仍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支出10791.2元,增长16.1%。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5960.9元,增长17.6%,增速创4年来新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达68%,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截至2008年底,全市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17.4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参保率达9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职工128.4万人,增加2.8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数239.2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员7.3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7%。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989.9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75.1万人,增加0.3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76.9万人,增加0.03万人;男性人口500.2万人,增加0.9万人。
❼ “奶茶第一股”会花落“草根品牌”蜜雪冰城吗
炎热的夏天,口渴的路人,第一时间不是找喜茶、奈雪的茶,而是看向四周,找到最近的一家蜜雪冰城,买一杯冰柠檬水,这或许就是郑州的冷饮市场现状。
与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店相比,均价6元的蜜雪冰城似乎才是让人们成为饮品市场常住客的“罪魁祸首”。然而均价6元的蜜雪冰城,是如何做到市值200亿,与高端茶饮不断较量的呢?
6元、16元与36元,划分饮品消费阶级
蜜雪冰城的起家之路要从在郑州做刨冰的阶段讲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消费阶段,茶饮市场也呈现错综复杂的场景,而蜜雪冰城就是历经23年不断发展、进化,终于从小作坊摇身变成遍布全国的连锁饮品品牌。
近日传来蜜雪冰城即将上市的消息,据天眼查APP显示,蜜雪冰城至今不曾有过融资迹象,这个徘徊在下沉市场的茶饮店铺,究竟在布局什么,也令人费解。
通常来说,入局互联网的企业都会经过一系列融资后才能显现出资本对其的看重,但蜜雪冰城却没有走传统老路,而是实打实的在开店、卖货,至少目前如此。
当然,在资本眼中,利润空间大、可持续收入的行业才是值得入手的,虽然新茶饮满足这些条件,但蜜雪冰城似乎不完全符合。相比16元、36元一杯的饮品,均价6元的蜜雪冰城似乎不符合利润空间大这个条件,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资本入场。
在蜜雪冰城,三元一支冰淇淋,四元的圣代、柠檬水,刨除各项成本,所能盈利的空间大多来自薄利多销。相对来说,虽然喜茶、奈雪的茶等高端茶饮在原材料上花费更多,但其盈利空间仍旧要高出蜜雪冰城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超过10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只能跟700家门店的喜茶平起平坐的不可分割原因。
蜜雪冰城能够开店超过一万家门店并不仅仅是价格亲民,更重要的是社会消费水平逐年提升,饮品消费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也更小,所以能够负担起饮品消费的小镇青年与中年们也不会吝啬在蜜雪冰城的消费。
在下沉市场中,蜜雪冰城属于当之无愧的饮品王者,但仍旧不乏有一些自有饮品与蜜雪冰城争夺下沉市场的地位。一些小门店属于个人经营,毕竟以蜜雪冰城为追逐对象,开店门槛并不像喜茶、奈雪的茶等高端品牌在原材料上的要求,普通材料也能作为小镇青年消费的对象,因此在10000+的蜜雪冰城与无数不知名竞品的背景下,足矣预见下沉饮品市场的消费空间。
2020-2021年,新饮品市场内部竞争更加激烈,老品牌发力争流,新品牌破圈成名,新饮品市场对于流量的竞争并不比一些互联网企业差,甚至有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囿于流量之争的玩家开始直面市场分化,但高中低三个阶层,似乎没有谁能够渗透谁,只能维系现状,在各自赛道瓜分市场流量。
相比消费市场流量为王的认知,饮品市场消费者对自身消费能力有很高的审视能力,工资两千的消费者不会每天去喜茶,位处“白领”的消费者不会热衷蜜雪冰城,或许就是大部分新消费青年的选择倾向。
新茶饮被困在各自赛道,蜜雪冰城困在下沉
消费者能够审视自身的经济条件来决定消费喜好,同样的,处于新茶饮赛道的几位玩家也会探秘自身所适应的消费环境。
就目前喜茶、奈雪的茶已经在高端茶饮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继而想要再多招揽流量也是非常力竭的动作,因此两大高端品牌以子品牌去分化、引流下中层市场流量也成了不得已的策略。据公开消息显示,喜茶推出喜小茶,奈雪的茶推出台盖,两家高端饮品品牌不断在流量探索上发力,或许争夺的就是茶饮更高的位置。
相比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低阶层市场的竞争并不比其差,中端市场网红品牌居多,比如一点点、Coco、书亦烧仙草等品牌同样在中端市场稳坐头部,就目前来看,高端与中端市场以及饮品企业并未有太过明显的渗透痕迹,只不过消费阶层量级化,越是上一层级消费层次流量范围越小,反之则越大。
蜜雪冰城曾在开店选址上向高端市场发力,但两者相容性不高,在高成本低利润的经营状态下,也不得以选择了暂时不浸入高端市场,而是持续在下沉市场发力。同时,与下沉市场高度兼容的蜜雪冰城也成为了万店连锁品牌,做到了下沉市场的声名鹊起。
那为什么蜜雪冰城只与下沉市场兼容呢?
首先蜜雪冰城属于加盟制,并且加盟成本较其他品牌更低,因此门店形象上也略逊一筹。同时在研制产品的消耗上蜜雪冰城成本更低、盈利也低,进入高端市场如果不太高价格就会面临回本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蜜雪冰城的品牌形象起于下沉,品牌力难以上升是因为品牌力被囿于消费信任之中。在先入为主的概念中看,消费者认为蜜雪冰城的价格就是均价6元左右,并且属于平价品牌,与高端品牌相差甚远,因此一旦蜜雪冰城站入高端市场,就必须要面对消费者不会买账的窘境。
总体上来说,平价策略并不适用于高端消费市场,因此就造成了蜜雪冰城也不适合高端消费市场的现象。但消费市场中的流量虽然会呈现高中低,但流量的属性并非固定,而是存在可变化性,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也会进行上层消费,上层市场也会进入下沉市场消费,因此蜜雪冰城仍就想要冲破下沉市场的“牢笼”,但这层牢笼真的是对市场的阶层的划分吗?
消费升级,破在下沉
就目前互联网现状来看,互联网平台的生意经写不出流量之外的字,任何实体企业都要以流量为基石来打造自己的企业帝国,阿里如此、腾讯如此,蜜雪冰城亦是如此。
虽然流量处于C端位置,但影响的确实B端,最终反馈到资本面。有时,C端的活力恰恰决定了市场局面。
在新消费时代中,矿泉水并不是唯一选项,饮品市场不断扩展,早已有万亿级别,而蜜雪冰城市值300亿,也成为了其中首屈一指的饮品大王。但饮品大王有大王的烦恼,在IPO面前,蜜雪冰城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市场的理解。
蜜雪冰城长时间浸于下沉市场,资本对其的目光自然没有对喜茶、奈雪的茶更有耐心,因此蜜雪冰城也有心想要冲入上级市场,在高中低市场中多分一杯羹。上升之心并没有错,但以品牌定位处于下沉的“蜜雪冰城”本身并不合适,如果能够分化、孵化处新品牌攻占中高端市场却并非不可。
子品牌上升可以依靠蜜雪冰城背书,在保障产品品质能够达到上级水准后采取营销策略,并非不能与喜茶、奈雪的茶一搏上级市场,最不济也能在中端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当然,目前蜜雪冰城有子品牌“幸运咖”与“吉拉图”,但至于布局方向,仍要看蜜雪冰城如何把握。
可本就受到下沉市场青睐,并要致力于打造平价茶饮,打造中国新鲜冰淇淋-茶饮第一品牌的蜜雪冰城,仍旧需要在流量量级最大的下沉市场发力,毕竟将地基夯实,才有资格与其他品牌叫板,甚至凌驾于其他品牌之上。至少从目前来看,蜜雪冰城在饮品市场的地位非常稳固,并且盈利情况也很可观,其持续续航能力或许高于同行企业。
从蜜雪冰城坚持理念来看,未来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质量为本,并且成为受到世人尊重的企业。在以上的观点中,蜜雪冰城所坚持的仍是平价化、亲民化,而这种现象多数处于平衡市场,也就是下沉市场之中。
对于中高端市场,由于原始成本呈递增式上升,所以很难进入薄利多销的阶段,所以才有饮品市场中6元、16元和36元的划分。尽管下沉市场有很多个体经营户在经营自己的品牌,但就知名度而言又很难比得过蜜雪冰城,因此除非式一些网红品牌,不然也做不到与蜜雪冰城竞争的水准。
总的来说,依靠流量的蜜雪冰城,离不开对下沉市场的薄利多销,探索中高消费层级最终反而对自身品牌定位模糊化,一旦影响到原本品牌形象,就很难再通过下沉市场的流量来弥补,因此不如继续挖掘更为广阔的下沉市场,做到真正的中国新鲜冰淇淋-茶饮第一品牌,才是蜜雪冰城真正要做的事情。
当然,面对消费升级的市场,不断创新、与消费者为伍仍旧是企业应当用心去挖掘、感受的,创新促使成长,而流量才是市场存在的根基。
❽ 哈尔滨具体概况
哈尔滨概况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总人口974.8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64.24万人,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
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她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
哈尔滨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比上年增长13%。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
至2005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69.1万公顷,全年基建用地942.9公顷。
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
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14种。
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94万公顷。
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
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60公顷。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1115年,完颜部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
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政权。
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
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
19世纪末,随着东清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此外还居住着满、回、蒙古、朝鲜等40多个少数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国40个大类行业中,哈尔滨有38个,主要产品已达4000多个,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同时又拥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城市。
2004年和2005年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我市连续两年名列第10名;在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排名中,“综合区位竞争力”列第9位,科技成果数量居第6位。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 *** 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经济活力显着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11亿元,增长13.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43.0%和49.1%,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3.2%。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35.3、48.3调整为14.9、36.8、48.3。
人均GDP21374元,比上年增长12.7%,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706美元。
❾ 为什么东北最“强”省会淡出新一线城市,冰城怎么了
众所周知,中国分为很多个城市和地区,按地理位置区分有东部、西部、中部、东北,这些每个地区和各自城市都有独特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经济也因各地的资源不同发展情况也是各异。在中国有一份由《第一财经周刊》评选出的新一线城市排名榜单,主要针对我国所有的城市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综合实力进行排名。
当然除了旅游业,工业发展才是经济GDP的重头戏,不过哈尔滨不止在新一线城市榜单中落榜,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也消失已久。对于外地游客来讲,只知道哈尔滨的旅游不吸引人了,却不知哈尔滨的经济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不只是东北人关心哈尔滨何时才能重回巅峰,其实全国各地人民都在期待着。各位对此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❿ 哈尔滨市经济概况和地理位置优势
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提速,社会和谐,保证国家安全的宏观战略部署。自2003年中央实施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省的副省级城市也展开了振兴博弈。据2006《福布斯》中文版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揭示东北四个城市的排名是:大连第7名,沈阳18名,长春40名,三年跨越17位;哈尔滨51名,与2005年的40名相比下降了11位;中国社科院2006《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大连17名,沈阳25名,长春38名,哈尔滨41名。
进入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间,随着东北振兴规划的完成,三省发展态势基本明朗,老工业基地振兴概念渐行渐远,可利用的政策层面和舆论效应也越来越少。哈尔滨既要承受与大连、沈阳发展距离拉大的压力,又面临长春后来居上的紧逼局面。可以说,哈尔滨又处在时间和空间这样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只有研究谋划好哈尔滨大发展、快发展,才能牵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全省经济大发展,才能迈上东北地区同步振兴的阶梯。
一、研究哈尔滨的着眼点
近年来,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据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显示,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专顾委的专家、市统计局、市委政策研究室以及省委省政府财经领导小组等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哈尔滨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提升了对哈尔滨研究的层次,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研究哈尔滨要用历史眼光分析区域地位与所担负的政治责任
用历史的眼光,并非是落后的视觉,也不是简单的介绍和重复,而是分析历史过程中能够启迪我们思考的东西。
第一,建国前哈尔滨已是北方地区经济、军事中比较重要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是金、清两代王朝发源地;从1898年起,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至1903年,一座现代城市的雏形已形成;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端口,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中国民族资本在哈尔滨也有了较大发展,初步奠定了制粉、榨油、酿酒等民族工业基础,在开放与民族资本崛起的“合力”作用下,确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19世纪末,沙皇俄国政府利用1896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特权,并把哈尔滨作为铁路总枢纽和管理中心,以便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掌控;日俄战争后,日本将哈尔滨等东北16个地方辟为国际商端口;“9.18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时,将哈尔滨列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和直辖特别市。这些都使哈尔滨成为旧中国最具瞩目的城市之一、中国北部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第二,计划经济时期,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在资源配置上对哈尔滨倾斜,建立重工业基地,确立了对俄发展的门户地位。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哈尔滨在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上进行了重点投放。撘晃鍞期间,有30多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放在哈尔滨,奠定了哈尔滨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基础地位,也促使哈尔滨由一个消费城市向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曾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3年又被列为全国仅有的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多年的发展建设,哈尔滨已形成了边疆工业城市的风格和具有异域风情特点的城市,也正是这一时期,哈尔滨再一次引起全国注意。
第三,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格局摆布中仍然将其定为中俄经济贸易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哈尔滨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特别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提出,更是加大了哈尔滨作为工业城市的分量,大项目改造、招商引资、改善经济环境等无不体现了工业基地的特质和对俄贸易的先导城市。在中俄关系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一直是以哈尔滨为主要交流地来进行推进。这一时期,哈尔滨以老工业基地的形象引起各方关注。
(二)研究哈尔滨要用辩证分析方法看待其区域优势
前面分析可见,哈尔滨无论在建国前和建国后都是根据区域优势来进行经济布局,到底哈尔滨区位优势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利用区位优势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哈尔滨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哈尔滨处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是国家批准的唯一的一类内陆口岸,还是路海联运大通道的转换地,它的牵制、服务、防御和连接东北亚的门户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现实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版图上,我们常说的长三角地区是长江黄金内陆水道的起点,处于中原最富裕的地区;珠三角地处东南亚海上航道要冲,也是岭南最富裕地区;环渤海是母亲河——黄河的入海之地,是中原地带与东北地区的连接点;东北则是东连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连中亚乃至欧洲,南连中原,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区。哈尔滨虽然没有边境线和出海口,至今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但是相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尔滨是一个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有着很好的接壤互利条件,这也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优势所在。
二是未来优势。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爆发了两轮区域经济冲突。第一轮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能源原材料争夺、地方保护。而第三轮区域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品结构性失衡并存;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使得区域经济冲突趋于复杂化;重复建设由传统和耐用消费品行业逐渐向高新技术行业蔓延;大规模的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能源原材料的紧缺。我省和哈尔滨资源相对富集,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冲突中既是消耗者,又可能是受惠者,我们还有俄罗斯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
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在欧洲,科技实力很强,即使在转型时期也保持了它自身的完整性。2000年俄对本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目前世界102项顶尖技术中,俄有52个项目保持领先地位,27项居世界一流水平。俄罗斯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不太强大,需要一定的补充;俄罗斯资源丰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一个“能源沙皇”,而中国可能是俄罗斯能源的一个重要买家,哈尔滨无疑是这个买家的最直接受益者;俄罗斯有望在2008年加入世贸组织,其经济在10~20年内可能复苏。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境外资源基地应该优先选择邻国,一旦发生紧急事态,不会出现海上封锁的被动局面。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协调与合作有很大机会。
第二,哈尔滨的区位劣势。哈尔滨处于中国版图的北部,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地理位置不佳,东北振兴政策辐射受限。处于中国最北方的哈尔滨,与经济发达地区运距远、生产交换的交易成本较高,与东南沿海的合作、与外商合作的机会成本几乎没有;以北京政治中心为轴心,随着向北地理位置的延伸,城市受惠于国家的政策也依次处于渐变弱势地位(如关于摱�币�袛的基地问题,引发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间的竞争,哈尔滨和长春由于当地银行历史负债较多,主要是区域位置不佳,很快淘汰出局,竞争就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之间。而哪个城市争取到“东北银行”的牌照,哪个城市就拧开了一个来钱的水龙头,哪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就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对地方经济大有好处。);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国有、国营、依靠、依赖等意识形态的固化,大型国有企业、重型机械设备、尤其是关系国家实力和国防安全的大工业,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大循环的轨道,哈尔滨不仅难以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良好条件,也没有借得其他国家的发展之力。因此,所谓的区位优势成了画饼充饥的概念认识,时至今日,老工业基地振兴所给与我们的地理优势也仍然较少的变为经济优势,相反,劣势更加明显。二是对俄合作厂商积聚少,比较优势不突出。自古以来的对外开放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海洋经济史。历史证明,凡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占有海洋区位优势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沿海地区。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俄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不便,只有不到700多万人口,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商品极其匮乏。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三省就有9400万人口,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人口密度,让俄国一直担心移民威胁;加之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还不完善,经济开放度与中国不匹配,逐利的民间商品交易,也常被俄方时常采取的临时政策所中断,因此,对等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和厂商积聚很难,不能形成比较优势。
哈尔滨对俄开放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而不是输出资本。而俄国也是和中国一样是资本吸收国。目前,沈阳的“三点一线”战略,把内陆变为沿海的发展思路却比我们有更大优势。俄国的远东地区开放,眼睛看着的却不是俄国企业,而是日本、韩国以及西方的企业,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来日本、韩国或西方的资本。一些民间贸易对哈尔滨来说,交易成本高,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在由于商品经济生产、交易成本都高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对俄出口也不具备优势。事实也证明,我们在与俄罗斯的交易中获利较少。2006年是哈尔滨市对俄贸易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进出口额也仅为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2%。其中,对俄出口增幅超过进口,出口额超过进口额1942万美元。虽然我们一再说与俄罗斯的合作优势,但是尚未形成经济优势,比较优势也较弱。
(三)研究哈尔滨要把行政管理和经济带动的利益机制关系理清,发挥经济上的龙头带动、形象上的代表作用,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第一,共享省会城市发展红利。按着经济学的城市发展原理,一个地区打造首位城市,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是省的名片作用;二是城市的溢出效应,这不仅是地区利益要求,也是一个地区走向繁荣、追求和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客观规律。发展红利,是指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当一个区域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后,生产要素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将呈非线性增长。我省能够作为名片式的城市和对全省经济起带动作用的只有哈尔滨,这方面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论证。
第二,省会城市发展成首位城市是硬道理。从其它省份的考察情况看,一般来说,省里与省会城市都存在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经济、政治、政策上的博弈。对于省里而言,想着如何管理多、思考促进发展少;考虑一视同仁多、思考带动作用少。几十年来,我们省对哈尔滨也存在着加强管理方面考虑的多,而对其带动、代表作用考虑的少:哈尔滨对自身的研究也限于就事说事的文章多;在制度、体制制约方面谈及少的问题。哈尔滨有没有发展?有,但是发展冲动和机遇被一次次频繁的干部调动、大规模换届所淡化。可以论证这个说法的是,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项目问题。项目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形式,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快慢的具体表现之一。“十五”期间,哈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与同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大连、长春比较,分别低25.4、24.4、11.8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仅排14位,甚至在省内也是处于中下游水平,差距是相当的大。
省会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其实,我们在确立省会城市的同时,也就确立了它的政治影响力、省域内的核心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它在本省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资源禀赋,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如果把省会城市也视同其他城市一样去对待,如在机制、财力、干部、土地规模等全部掌控在省里,那么,省会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失去她本身的意义,整个省域也不会有大的进步。
二、发展哈尔滨的战略选择
哈尔滨如何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人云亦云、急功近利都会使城市发展陷于盲目的境地,而符合实际的战略谋划将是城市正确发展的指南针。有人说,“什么都可以错,战略不可以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
(一)实事求是看待城市发展,摒弃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哈尔滨城市发展定位,已经有了多个版本,一直叫响的是把哈尔滨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理由:一是与俄罗斯最近的国内省会城市,还有点浪漫的异国风情,依此路径,在不断的寻求城市的建筑记忆;二是曾经有过的多国领事驻扎地,建国前就比较繁荣等(前面已经叙述)。但是,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不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国际化大都市在理论标准与哈市现实发展差距较大。所谓国际化大都市的提出,最初是在1915年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来的。要想成为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其决策辐射面能超越国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必须具有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畅通;五是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具有全方位开展这些交流的设施和人才;六是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七是常住人口规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概括起来说:国际化大都市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的诸多职能国际化,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对比以上条件,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4个,除了美国有纽约、芝加哥、休斯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英国、法国、德国也各自仅有一个(分别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我国还没有列入。
第二,国家和有关部门不赞成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跨国经营等,使得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因此,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宏伟战略。据有关资料显示,5年前中国曾经有78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现在已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当然,这其中也有哈尔滨。2005年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做好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会议上,曾培炎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建设部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兴野在“2002年中国建筑业国际高层论坛”上表示,未来5年,北京累计投资将达8500亿元人民币,使“构建起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标提前在2008年完成。北京投资8500亿元,才敢说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就目前来看,纵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没有被国际上认同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他那么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只能是存于我们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第三,自身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其他大城市比较发展的差距。哈尔滨在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革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从城市的自身条件分析支持力不足。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统计整理。
关于这个比较表的几点说明:一是上面的表格虽然是2002~2003年的数据综合采集,但是近几年的情况只能是其他城市比哈市发展速度更快;二是表中关于与大庆和沈阳的比较也是基于本省的城市相关性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考虑列入;三是关于列入深圳、上海城市,是考虑深圳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外向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而上海则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和要求;四是几个数字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本质,仅是一个侧面地分析。通过这种城市相关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哈尔滨与同类和大于自己的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目标。
(二)哈尔滨要在研究如何增强实力上确定今后的发展战略
认真分析国内外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哈尔滨在中国总体区域布局中的位置、作用和资源禀赋条件,特别是从国家对外安全角度考虑城市功能及其未来走势等因素,来确定符合自身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未来发展利益战略。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努力不至于迷失方向,使城市发展按着规律进行。因此,建议在不断增强哈尔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将哈尔滨确立为建设北方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业完善、人口素质较高,对国家安全有保障意义的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
建设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包含四层意义:新型工业加速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链经济;第三产业功能增强,形成城市吸引力较强的服务经济 ;发挥农业优势,形成现代农业基地;保证国家安全,形成产业功能强大、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进一步壮大哈尔滨大城市的实力。
第一,确立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战略,符合城市发展规律。首先,明确什么是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国家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和组建标准是以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组织为基础的。其过程是在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历史上形成的现状、基础进一步利用,改造Ⅱ级城市经济区构成国家Ⅰ级城市经济区,再将这些城市连成经济带”。本质和发展目标,是以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为一个省乃至一个相当范围地区的首位中心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个次中心城市。它相对一般型城市而言,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与综合服务的作用,带动周边的其他地区、城市形成经济互补、文化渗透、功能强大的区域经济。
其次,明确哈尔滨现在的城市地位。按着城市经济地理的排序,哈尔滨属于沈阳经济区内的Ⅱ级城市经济区。《东北振兴规划》通过专家鉴定的综合报告中在四个副省级城市功能定位上也明确指出,“沈阳市是东北原有的大区级城市”,“大连是规划期内新兴的大区级中心城市;沈阳、大连将共同构成东北地区发展双核心。”这样,“长春为东北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哈尔滨则仅为东北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种分法依据的是地理位置和国民生产总值标准确定的)。我们不考虑其确定的原因与合理性与否,就目前看,哈尔滨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已成定式。如果不是东北中心城市的哈尔滨,是否就没有大发展了,显然也不是。争不争这个中心城市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到底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经济走向却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再次,哈尔滨成为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在地域上也是可能的。制约哈尔滨在东北地区成为中心城市的是“位置决定区域”。成也在“区域位置”,败也在“区域位置”。若从区域位置角度看,沈阳与大连的双核区能够带动的不完全是东北地区,两者更趋向于中部;若以金融资本流通的角度看,我们与北京以及其他地区可能借力更多;若完全以哈尔滨的地理位置来估量定位城市功能,哈尔滨与长春距离更近、产业结构相近,哈尔滨作为综合性城市的辐射更强一些;与内蒙蒙东地区更亲,其部分地区曾是黑龙江的一部分;与俄贸易合作的机缘更大,曾经的、现在的联系等。所以,无论怎样的区域优、劣势之争都可以断定,哈尔滨可以并能够成为国家北部地区、连接内外的大城市经济区。这一地区,广阔无垠、资源丰富、更适宜工业化、资本化和对国家安全发挥保证作用;这一地区,连接区域的经济动因很多,区域资源的整合、商品生产供应链构筑、产业集聚、物流畅通等,使得(这个概念在后面新型产业上叙述)这个“区域”的优势延伸和扩展,变为在更大环境中运作的经济优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城市经济区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促进国家向发达层面迈进。
第二,哈尔滨市成为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符合在全省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面积是其他三个副省级城市之和,人口在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也最多,发展大城市经济区基础条件具备。现在省会城市发展除了担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职能之外,还是条条、块块的节点,都是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市带县后城市辐射作用的集合点。其中各个节点在地区经济中的利益表述,就成为省会城市追求利益平衡、追求城市能力发展以外的一个个过程。因此,省会城市发展不仅是个体城市问题,涉及的是区域发展问题,要求具有更大的开放功能,更加融入区域整体中。这样,经济上的扎实才能有带动区域的力量,达到Ⅰ级城市经济区。 目前,黑龙江省城市间距离、城市发展水平需要经济融合。我省13个地、市中七个是资源型城市,随着城市发展所依赖的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城市发展普遍后劲不足。城区人口规模很小、第二产业严重衰落、第三产业不发达,虽为综合城市,实为农业地区的一级行政中心,城市化质量较低,这样的城市很难参与大的区域竞争。我们曾用数学模型对我省的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城市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分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13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F。计量分析结果与实际是一致的。即:F=(51.949×F1+12.505×F2+9.033×F3+7.802×F4+4.928×F5)/86.218。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地级市的综合得分作为聚类变量进行系统聚类来划分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最终将13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区分为五个等级。
上述分析表明,在黑龙江能够真正带领全省参与区域竞争,形成空间经济联系,推动本省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只有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城市。三个城市同属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带上的城市序列之中,距离都在150公里左右;大庆和哈尔滨占全省GDP70%左右,人口占40%多;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资源集中、优势明显。但是大庆、齐齐哈尔两市,毕竟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地理区位向北,辐射和带动力还不强。如将财力和资源分散于中小城市,莫如将其集中于省会这样可能做大的城市,只有支持哈尔滨做强,才能带动其他城市进入经济区,形成以哈尔滨首位城市为主的占据东北北部,辐射俄罗斯内蒙蒙东地区大城市经济区。唯其如此,黑龙江省才能在与东北其它两个省在争夺资金、资源和人才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才能带动我省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才有可能逐步赶上东南沿海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