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经济学的70法则
70规则是指用来评估在当前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下,物价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翻两番的计算方法。假设一个经济体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都相同,那么用70除以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得到物价翻番的年份。70规则还可以用来判断储蓄或GNP翻番的年份。所以,可以说“70规则”是指某个变量年增长率为X%,则该变量在70/X年内将会翻一番。
㈡ 大学经济学思维 1.基本法则:激励、稀缺、多面性
怎样给孩子零花钱?
如何拯救被浪费的健身卡?
交40年养老金还是用这笔钱投资理财?
总有一个瞬间,让你觉得培养点经济学思维很有用。
为什么跳高运动员每次只打破1厘米的记录?
加州楼市的崩溃怎么会减少英国警察的支出?
为什么个人的理性选择,却造成了整个群体的灾难?
总有一些你认为荒谬的事,背后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如何快速入门经济学?
怎样才是培养经济学思维的正确姿势?
先从经济思维的六项基本法则说起。
大家都知道牛顿提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的表述都很简单、很清晰,并且包含着无数真理。那么经济学法则的数学精准性不如牛顿定律,可能可量化性也比较差;但是,它和牛顿定律一样,都切中要害:都是通过精心地阐释,应用于各种环境,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那么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就意味着在这些法则的基础上来观察世界。
1.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没有什么是比激励更有效的了:如果你对某种行为给予奖励,那么人们就会做得更多、更全力以赴;如果你惩罚某种行为,那么人们就会避免这种行为。
比如说,如果政府增加香烟税收,那么吸烟的人数就会减少。如果一家餐厅免费提供早餐,那么大家就会聚集在这个街区周围排起长龙,比如美国有一家叫丹尼斯的餐厅,它在第43届超级碗落幕后,向大家发放免费早餐,就得到了大量顾客的光顾捧场。如果你强烈呼吁大家不要开耗油量大的旧车,可能会有一些人听话,不开了;但如果你像政府那样,发起一个“旧车换现金”的项目,我敢保证,你可以在一个月内收到70万辆老古董汽车。如果人们到加油站加油要等两个小时,那么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就会上升。再比如说,如果把学生人数超过50人的班级,作为大学排行榜的负面评选指标,那么有些大学就会迅速将班级规模的上限设定为49人。
所以,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的想法与经济学家很相似,他们都会考虑激励措施。如果你给购房者补贴,比如降低贷款利息和房产税,那么买房的人就会增加。无论是对工资、医疗保险费,还是对资本利得,如果你对某个项目征税,那么最终你在该项目上的所得就会减少。
如果你跟一位经济学家讨论犯罪活动,她不会跟你谈犯罪导致的社会道德败坏;而是会侧重于比较“合法”的收入和非法的收入;她会更多地谈论犯罪招致的惩罚和代价,以及罪犯被逮捕和判罪的可能性。因为她是以经济学家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她会把犯罪看成是,潜在罪犯面对激励的一种反应表现。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请一位经济学家来谈一谈他对研发新疫苗的意见,他不会谈到病毒分子结构的问题。他会以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对研发成本、成功发现新疫苗的概率、专利保护条款和潜在可靠性的问题发表长篇大论。他会告诉你,创新率的多少,将取决于制药公司、竞争对手和潜在客户所面对的激励因素。
说到激励政策,我还想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中存在的严重浪费状况。中央计划部门将向工厂管理人员发布指令,告知他们需要生产哪种产品。当时制定的激励措施错误非常严重,导致了特别荒谬的后果。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主管部门通知一位厂长说,生产出的铁钉吨数越重越好,厂长还会因此受到奖励,那这家工厂肯定会生产出最大最重的铁钉;但是,如果主管部门跟厂长说,“我们将根据你们生产的铁钉数量给予你们奖励”,那他们肯定会改变策略,生产出尽可能小的铁钉,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铁钉的数量。
所以,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并不意味着,只是考虑我们如何对所面临的激励做出“最佳”反应;它还意味着, 我们需要预先设想,预测我们的决定和行为如何影响对于其他人的激励,以及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这就是经济思维的第一条基本法则: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类的行为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故意或非故意的行为,属于策略范畴。如果你改变激励的形式,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2.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话对大家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其实当中也包含着很多经济学哲理。我们看一本经济学概论,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副标题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经济学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既看到了我们的需求,又看到了资源的有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平衡问题。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不可能总是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业、适用于整个自然界。那么在经济学界,也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基本事实,那就是 任何东西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稀缺,而稀缺就意味着,获取必须付出代价。
我来给你讲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我和我妻子订阅了Netflix(网飞公司)的付费服务,我们想,如果哪天晚上没事情做,总可以储备两三张DVD来看。不久前呢,我们就收到了一张网飞公司赠送的光盘,我们把电影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说实话,那个片子真的很无聊。我妻子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但是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看完影片,她说:“唉,好在我们没花钱。” 而我觉得恰恰相反,我跟她说:“我们将有限生命中的两个小时用来欣赏这部烂片,这段时光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也就是放弃了其他选择。本来,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小时来做其他事情,但现在,这个机会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说的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稀缺”的。“稀缺”的意思是,如果你把时间或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个目的,就意味着你永远丧失了把这段时间或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目的机会。获取的某种事物越多就意味着可获取的其他事物越少;其实,获取就意味着失去其他选择,放弃其他事物,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成本”并不是“金钱”;金钱只是我们用来衡量事物的一个抽象单位。而真实成本始终是指我们所丧失的那些机会。
【小知识】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想买汽车,就必须放弃游艇;如果你选择假期去滑雪,那么付出的“成本”,就是你不能去沙滩度假了;如果你花四年的时间去读医学院,就意味着你不能去读艺术院校了。
即便没有付出金钱,我们也总是在付出某些非常真实的成本,而其他人则认为支出的资金和付出的现金才是成本。我想起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短期利率超过20%时,我跟当地一家采木场经理说:“利率这么高,对你们的影响肯定很大。”但他回答说:“我们自筹资金,不需要借款备货,所以利率对我们没什么影响。”
那么高的利率就意味着,他在备货中每投入100美元,就丧失了另外一个赚钱的机会,那就是如果他把这笔钱借出去,每年就可以获得超过20美元的利息。
在理性决策的世界里,假如你错过获得收益的机会,事实上就等同于支出了相应的款项,这两者都是成本。 对于一位会计师来说,成本意味着资金支出;而在经济学家看来,放弃机会就是一种成本:因为既没有资金流入,也没有产生价值。
再举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都在考虑如何处置自己的401k投资账户,这个账户是美国企业为员工专门设立的个人账户,员工每月自愿从工资中拿出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资金存入该账户,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雇员增加长期养老储蓄资金。那么对于成千上万年轻的工薪阶层来说,虽然他们距离退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但他们也想把自己的全部资金放到一个“安全”的金融市场账户,比如这个401k养老金账户,因为他们无法承受资金丧失的风险。其实啊,他们也可以选择冒险,因为任何行为都有机会成本。如果你在青年时期投资保守,那么很有可能会错过获得数万美元的增值机会。你获得的“安全”,表面看似是“免费”的,实际可能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小知识】
· 401k计划:美国国税法第401(k)项条款规定: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个人账户,员工每月自愿从工资中拿出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资金存入该账户。该条款适用于私人企业及部分非赢利组织,其目的是鼓励企业雇员增加长期养老储蓄资金,主要优势在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雇主缴费能获得税前扣除,雇员缴费也在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只有当个人账户资金被取现或退休领取时,雇员才缴费税款。因此,401(k)对雇员来说具有税收递延的效果。
这就是经济思维的第二条基本法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物都有“稀缺”性。
3. 任何事情都不只有一面
所有的交流互动至少有两个方面。毕竟,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自诩为“社会科学的女王”——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认同,但是经济学家会坚持这一观点——人们互动交流时,永远会牵涉多个方面。
举个例子: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封写给编辑的有关气候变化的读者来信。作者说:“除非我们大家都卖掉手中的大型高油耗SUV,购买更加省油的车型,否则全球变暖问题永远不会得到解决。”这种情操特别高尚,但推理特别糟糕。因为除非有人购买,否则我们根本卖不掉自己手中的SUV啊。而假设有人买了我们的SUV,那么只是这些大型高油耗汽车更换了主人而已,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并没有减少。
最近,我还阅读了一篇专栏文章。作者声称,在经济困难时期,面对众多失业人群,那些有工作的人继续花钱消费是不道德的。这篇文章指出:“为了相互支持,我们应该在经济危机结束前停止购买。”但是,你仔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停止购买,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失业,因为我每支出一美元,其他人才会增加一美元的收入。如果总支出下降,根据定义,总收入同样也会减少。
所以,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笔销售同时也是一笔购买;一个人花出去一元同时也使另一个人收入增加一元;一项进口同时也是一项出口。 对于某个人的激励变化,同样会演化为对另外一个人的激励变化。你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仔细体会一下这三条法则,慢慢打开进入理性决策世界的大门。
㈢ 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指的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具体体现
在我们的经济学中,有一个特定的原则叫做二八定律。二八定律又被称之为管理定律,这一理论的来源是来自于帕累托实验,指的是社会中20%的人占据80%的财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八定律的实际例子,包括公司的管理,财富的分配和市场的法则。
总而言之,二八法则是一种帕累托法则,基本上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指的是社会中80%的财富是流向20%的富人群体。当然,这一定律对于我们自身发展同样有用,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分辨好主次才能创收最大化。
㈣ 经济学定律有哪些
定律1:途径依靠
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使“途径依靠“理论声名远播的人,他以为,事务一旦进入某一途径,就可能对这一途径产生依靠。这是由于,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招致的结果是:人们一旦选择某一途径,就会在以后的开展中不时自我强化。
定律2:马太效应
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初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结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不时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的出头出面的时机,因此更加知名。
定律3: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是美国闻名经济学者,他研究了价钱越高越好卖这一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应。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添加而逐渐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和风格。这就呈现了一种奇异的经济现象,即一种货物价钱定的越高,就越能遭到消费者的喜爱。
定律4:木桶定律
一个木桶是有众多木板箍在一起的,它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相反却取决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才干有强有弱,不同的人才干更不相同——在任何系统中,长木板和短木板都会存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道,要注重的是,不能把长短木板混在一起做一只木桶!他们各有各的最佳用途,各自都有自己的最佳位置。
定律5:帕金森定律
凡是在任务中,任务会自动的膨胀,占满一个人一切可用的时间,假如时间富余,他就会放慢任务节拍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一切时间。英国历史学博士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治理中,行政结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时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时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像。
定律6: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由美国闻名治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彼得原理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原因是每个人由于在原来职位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假如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为止。
定律7:羊群效应
一群羊在草原上寻觅着青草。它们十分的自觉,左冲右撞,杂乱无章。这时,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颖青草。群羊就紧随其后,一哄而上,一会就把哪里的青草吃了个干洁净净。于是,人们就这种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盲从现象称为“羊群效应”。后来,人们发如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羊群效应“的影子。俗话道“排队买肉香,人多饭好吃”,或许群众要的就是“羊群效应”的觉得和气氛。
㈤ 什么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亦称“经济法则”。社会经济现象间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明社会经济过程发展的本质。包括生产力运动规律、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在社会经济现象的各种联系中间,既有偶然的不是规律性的联系,又有客观的规律性的联系。
(5)什么是经济学法则扩展阅读:
现阶段,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工业化道路下工业生产对大自然的掠夺性索取,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大自然的倒逼促使人类觉醒: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生态生产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严峻的客观形势也促使经济学研究不仅要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而且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更加重视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方式与制度建设。这就要求经济学者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新的理论境界。这可谓经济学研究的一次思想解放。
㈥ 经济学中的二八法则
80/20法则(The 80/20 Ru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此法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 M. Juran)根据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推论出来的。 80:20法则只是帕累托分布函数在特定常数时的一个特定值,其他极端的还有64:4等,在财富分配方面,意味着80%的财富被20%的人拥有,或者64%的财富属于4%的人。 财富按帕累托函数分布,但社会福利的目标是令这个函数变得尽量扁平,不是那么陡峭,令财富的分配不那么极端。 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 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习成绩有时候并不总是跟努力程度成正比-有的人付出了80%的努力,却只取得了20%的成绩;而有些人付出了20%的努力,却收获了80%-呵呵,这是极端的例子。 比较认真点的例子,譬如销售额-一个公司的总销售额中,80%是由占销售人员总数的20%的优秀销售人员完成的
㈦ 经济学的法则有哪些
1、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2、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3、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4、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5、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6、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7、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8、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9、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10、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11、避雷针效应: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12、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13、米格-25效应: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14、磨合效应: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15、波特定理: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16、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17、吉尔伯特法则: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18、权威暗示效应: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
㈧ 经济学十大定律是什么
经济学十大定律,分别是彼得原理、酒与污水、马太效应、木桶定律、零和游戏、合作规律、手表定理、不值得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蘑菇管理。
1.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能力所不及的地位。产生彼得原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提拔雇员往往主要依据他们过去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2.酒与污水。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说,不在于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会造成一个整体的破坏。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以对付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3.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4.木桶定律。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5.零和游戏。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6.合作规律。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国“三个和尚”的故事。(搭便车效应)
7.手表定理。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块表时,可以知道当时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8.不值得。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9.剃刀定律。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载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丰富、深刻的意义。
10.蘑菇管理。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
㈨ 经济学70法则是什么
按照70规则,如果某个经济变量每年按X%增长,在将近70/X年以后这个变量就会翻一番。
例如阿瑞身处经济发展速度为1%的内地,要翻一番需要70年的时间,而在阿杰所处的深圳,收入按3%增长,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70/3年左右,或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