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你有何看法
最近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讨论,包括轨道、高铁等基础设施、大型投资、产业引进、重磅政策等等,实际上对重庆、成都两地来说都是机会。
对于这次机遇,成渝必然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只有共同站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位置上,西部地区,才能具备更强的人口、产业、经济虹吸能力,去和东部区域掰手腕。
而重庆,实际已经在快速“出牌”。
比如战略重心层面,“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当前重庆的整体思路。
按照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都市圈中左侧的“渝西地区”是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主轴。因此,推动“重庆向西”,“渝西更强”,或是重庆整场牌局的“关键”。
成都向东已经发展了数年,这次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对西部槽谷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以大学城核心升档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庆科学城”;
又以科学城为“智核”,助力高新产业落址,形成“重庆高新区”。
再插上“重庆向西”的大翅膀后,西部槽谷,或会变成“承前启后”的战略中心级城区。
宜宾正在加马。已经获批全省第一个省级重点示范新区,那就是三江新区,四川省的全省的唯一一省级新区。这个规划开发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范围,它要求得十分相当的高,这包括有:临港新区全部的三个街道办事处、长江工业园整个、罗龙街道办事处面积的一部分、江南镇的一部分,以后还要继续扩大开放到江安区域流域范围分布,加强和完善新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创新规划,它的规模空间与范围将超越很广,它越来越成为成渝地区的重要的最佳核心焦点,纳入成渝经济区的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发展,进入成渝城市群的重点建设。
第二个,宜宾有新建的大学城和 科技 创新城,这也是在四川省范围内最大的规模,(除了成都市而外)临港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
第三个,有四川省的最大的重点港口 一是它的水运口岸出入境通关和铁路运输口岸以及它的空港新区、新城物流,它有很多国际快线开通与国际集装箱运营合作。
因为,宜宾有超前的规划意识。宜宾完全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成渝地区双城建设的重点规划条件!宜宾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宜宾有得天独厚的万里长江第一大港口 码头 它的物流和货物吞吐量将首次超过,属全省最高,宜宾临港今后将突破更多的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收获数量。宜宾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和深化改革的投入。未来的宜宾,将是欣欣向荣最佳景象!宜宾正在向国家新区推进,这让宜宾的经济加大更快地增长,速度势头强劲迅猛,良好的基础和丰富层次程度日渐完善。宜宾的城市将焕然一新……
双城建设是宜宾的主攻方向!为宜宾的三江新区打造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这就是宜宾的动力系统来源。关键还要负责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环境大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工程建设。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早在1957年的时候,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提出 未来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不再是单一城市而是多中心的城市群 。着名的齐普夫法则揭示了 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现代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这一基本事实 。
所以,城市与城市之间抱团发展,远比单个城市单独发展要快得多,更重要的是,城市群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邻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盘活一个地区的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成渝地区的合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了,到2016年,就变成了成渝城市群。
到如今,更是上升到了国家级城市群的概念,《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外界普遍看好成渝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片段)
成渝地区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成渝两城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北有京津冀城市群带头,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坐镇,东有长三角城市群引领,唯独我们西边,缺少城市群的抱团发展,经济和其他地区始终存在差距。
就拿四川和重庆来说,四川省总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8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6615.8亿元。重庆总面积约8.24万平方千米,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1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3605.77亿元。
这两个地区,占了国家约8.2%的人口,创造了相当于国家总GDP7%的份额(2019年中国GDP约为99亿元),人口体量大,但是创造的经济却是落后的,所以迫切需要寻求经济上的突破。
(川渝地区)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眼瞅着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步步的富了起来,西部肯定也不能拖后腿。而且今年正好是我国第一个100年目标的最后一年,所以我们成渝地区打造国家级城市群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的动作这么迅速,是因为现在 西部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级城市群 。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是中国第四极。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西是哪个?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其余均为欠发达地区。而重庆和成都均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西安为全国二十大城市之一。说起资格,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有人问,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等呢?长江中游城市群姑且不说,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位于三大主要城市群之间,战略意义较东部率先崛起和成渝城市群对于西部大开发意义略小。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关键在于成都和重庆的带动。成都带动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重庆带动重庆都市圈,包括老重庆地区,涪陵区,南川区。次一级就是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的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达州,乐山,重庆的万州,黔江。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是个阻碍发展的很大矛盾。资阳,内江,遂宁,重庆的西部,需要进一步提升能级。但是这几个城市怎么不被继续吸血,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是个较大的问题。资阳的简阳被成都代管后,资阳迅速经济下滑。资阳又怎么整合资源利用优势,没有顶层设计,靠资阳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资阳西进,对接成都,谁知道会不会像西咸新区那样咸阳的结果。内江,可以说和重庆接壤,但是和成都的经济联系远远大于重庆,靠成都和重庆就能促进内江的崛起?内自一体化,都是两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城市,又能够提升多大能级,需要拭目以待。遂宁,搞遂潼一体化,公交车都通了,而重庆对于潼南的定位,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不如江津,永川,合川等。之后大英可能撤县设区,不与成都直接接壤,要想从成都发展捞碗羹,可能还是有点难。唯有顶层设计,才可能打破一些中部塌陷的现状。四川长期发展重心在于成徳绵一线,重庆将主城区的经济分流到三峡区域建设,最近才相对重视成渝中线,可能遇到困难还不少。
第四,次级中心城市,又有何种方式发育?绵阳搞科学城,宜宾搞三江新区,南充搞临江新区?未来达州和泸州呢,也是拭目以待!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中国四大地区中,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重大意义: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 探索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当年四川的大哥二哥已成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昔日三哥自贡如今已落后太多了!自贡当奋力向前。
成立成渝中部新区,建设强大的中部才能真正发挥成渝协同发展与带动发展。
我就看看新闻、听听传说。
战略是好的,策略是差的,口号喊得响,实施慢如蜗牛!
⑵ 重磅文件发布: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升“极”
【文/观察者网 王慧】成渝地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一份国家级重磅文件的发布,让这里首次正式升“极”。
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勾勒出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统布局。
观察者网注意到,就在这份文件当中,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重要“一极”。未来,这4个地区将作为“四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该规划显示出,成渝地区战略和交通地位的跃升。而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陆极”,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源:中国交通报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由这张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包括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
在约70万公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占29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
《纲要》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 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 极、组群、组团 3类 ,成渝双城经济圈属于第一类。
4“极”之间互联形成6条“主轴”,同时也串起诸多“极”外城市。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截图 下同
由“极”辐射、并与“组群”、“组团”之间连接形成“走廊”。
“通道”进一步强化“主轴”与“走廊”的衔接协调,并加强“组群”与“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联系。
在2017年《“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当中,成渝地区在交通领域的“极核”地位十分有限。
而在新《纲要》中,这里正式成为“一极”,3条主轴、2条走廊、2条通道在此交会。
“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示意图 图源:《“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另外,《纲要》还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建设世界的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同时,该地区的“双核”——成都和重庆,均入选了20个左右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铁路枢纽和场站,以及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向第一 财经 表示, 《纲要》提出的这个“极”与经济发展第四极还不能等同,但是规划对成渝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为何是成渝地区?
最近几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 社会 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2018年11月,中央专门制定文件,明确“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当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作为国家战略,要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是国内外公认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它们由北向南,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大约3%的土地,聚集了18%的人口,贡献了38%的GDP。
现在加上成渝,如果我们做个连线,地图上会出现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图源:新华网·思客
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而整个西部虽占据71%的国土面积,GDP却仅占全国20%左右,这里一直缺少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圈带动。
成渝能够担此重任,缘于该地区多方面的优势,区位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区位优势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多项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等都在此交汇,这也使成渝地区成为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成渝地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枢纽: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向西,中欧班列可以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经常态化运行;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 图源:新华网
这种得天独厚、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摇身一变成为我们国家开放新前沿,拓展了外循环的新空间。
“双循环”是2020年的一个热词,它作为一项顶层设计,是指我们国家“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生证”上就明确写着:这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大举措。
相比较而言,虽然成渝拥有外循环空间,但相对于其他三个更为成熟的城市经济圈,这里所带动的主要还是内循环。这一地区有能力承担起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激活西部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的更快地崛起。
当然,这个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重庆和成都两位带头“大哥”良好的经济基础。它们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副省级城市,“你争我斗”几十年,如今都是GDP过万亿的国家中心城市。
图源:澎湃新闻
目前,我国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现2个国家中心城市实属不易。在重庆和成都两座经济强市的带动之下,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2020年,重庆和成都的GDP排名分列全国城市第5和第7。从总量上看重庆略胜一筹,但人均GDP ,成都又扳回一局。
另外,成渝地区的信息化产业互补性非常强。比如说,四川是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大户,重庆则引进了国内优秀的晶圆制造商。两个板块一合作,整个集成电路的产业就齐全了。
实际上,川渝的电子信息产业体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排在全国第三位。借经济圈这一契机,两地于2020年直接联手签约,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现阶段两地会围绕成渝交通,通过高铁、高速、沿江体系,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走廊, 把成都、重庆、宜宾、泸州、内江、遂宁、南充、广安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捆在一起。另外,双方会在成渝双城建设10个产业合作园区,鼓励两地企业合作,彼此采购,努力实现川渝两地企业物料的本地配套率从过去的20%-30%提升至70%-80%。
成渝地区之于中国是十分独特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时,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庆)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
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1/8、国防军工投资的1/4集中在四川,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在双循环格局中,这里又担起重任,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成渝接下来要唱的这出“双城记”,会伴和着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在它们独特的油墨中出彩依旧。
⑶ 南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四川会大力发展南充吗
不看好,原因如下:
人口,可以说是南充最大的优势了,七百多万人,四川第二。但是人口流失太严重,而且城市居民太少,一说进城定居就往成渝跑。对当地经济拉动太弱了!
位置,有一点优势,但并不突出。比地理位置,靠近成都的眉山、德阳和资阳还是能够得到成都一定的产业辐射,尤其是资阳,以后估计会不错,不过也是最有可能被成都吞并而消失的地级市。另外是宜宾,四省交界,虽然哪一头都不近,但似乎也不太远,加上五粮液加持,可能是四川最有前景的地级市。最后还有一个小老弟遂宁,什么都不行,就是刚好位于成渝正中间,交通四通八达,高速、铁路基本都做到了四川第二,这才是真正的地理位置优越。比地理位置,南充肯定要排在这些城市后面。
再说经济,这一点就是南充痛点了。人均GDP三万出头,基本上处于全省垫底的位置。另外也没有什么支柱产业,红色 旅游 全国都不怎么样,连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这样世界有名的红色 旅游 区都不能拉动经济,更何况一个南充。其他产业就更不值一提。
气候,盆地里气候都不算宜居,夏天都太湿热,舒适度都不好,人口吸引力天生不好。不过反正大家都差,好歹也不算落后。
所以,南充要发展,首先得留住人。人都留不住,其他就都不用谈了!
从目前来看,四川并没有大力发展南充。四川重点发展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省会成都。如果非要说四川大力发展了哪些地级市,那只能说先后是泸州和宜宾。泸州就姑且不提了,因为那是前些年的事情了。宜宾被扶持则是当下的事,而且可以佐证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
举两个例子吧。一是宜宾大学城的迅猛发展。在四川的大学资源,成都一家独大的背景之下。宜宾的大学城能够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实属不易。川大、电子科大等名校纷纷在宜宾建立分校区,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二是宜宾三江新区的设立。省级新区,四川目前就两个,一个是成都东部新区,一个就是宜宾三江新区。成都,省会,姑且不表。宜宾作为四川地级市,GDP还在绵阳之后,可以率先拿下省级新区。说明省上要大力发展宜宾,扩大宜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综上所述,短期内看不到四川大力发展南充的迹象。当然如果,南充建设省级新区的消息落地,那就是南充的特大利好,期待中。
四川肯定不会发展南充。南充拥有一切资源,包括水电气矿劳动力,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为毛?因为东有重庆,西有成都。南充位于两个超大城市中间,被吸得一干二净。南充各种生产要素各层次人才都往成都重庆跑。现在四川的思路是优先发展成都平原,然后发展成得绵乐经济带,然后发展川南城市群,南充被边缘化了!
南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城倔出的必然条件:四川盆地中部,干年白塔诉说无地质灾害,运离地震带;水运可航重庆、上海_;又处在成渝经济区的三角地带;两距均在两百公里左右;,从而避免"大树下面不长草"的尴尬局面;交通也不错,正在规划的高铁也将把南充相连。四川大力发展南充,可以在盒地形成,成渝南经济三角区,更好地带动川渝兄弟城市发展!
那些说不会大力发展南充的可能是堆满充不了解。
作为一个南充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川内成都一家独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近几年以来南充提出打造成渝第二城以后,南充的发展确实是突飞猛进,老城区改造排在川内第一,城市配套逐渐完善。城市景观提升和5年前真的上了一个台阶,每一年的变化都是巨大的。物流园,金融中心,大学城,川东北唯一一个省级新区等等一系列重点扶持项目先后落地。
前段时间中央对于避免一城独大做了专门的报告,四川也提出将会扶持区域中心城市,目前能够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也只有宜宾和南充,一个川南中心城市,一个川东北中心城市,绵阳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原因原因所具备的属性有所不一样。对于拥有川内人口第二大的城市南充也将是四川重点扶持的一个城市,不喜勿喷。
一个地区能否得到大力发展,人口,区域位置,交通,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太重要了,相比之下这些条件南充都不差,相信南充的明天会更美好
南充的地理位置应该还是算比较优越的,和重庆,成都这两个西部一线城市直接构成的三角形的稳固发展状态,所以现在成都有一个口号,就是要打造成渝第二城,并且南充的很多务工人员都去了重庆或者是成都上班,但是如果在四川省内的话要想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其实还是比较值得考虑的,虽然南充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可是它的发展前途以及发展前景以及发展的速度,可能比不上其他的一些城市,比如说德阳和绵阳,就用绵阳举例子,绵阳是四川省内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城市,可以说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他的科教实力不仅名列前茅,而且在四川省甚至在全国的 科技 实力都是比较好的,就是因为它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创新创业以及 科技 方面,国家的政策优惠,以及国家的资金支持都做得非常的到位,除了绵阳,还有德阳,攀枝花,这些城市都是 历史 比较悠久的工业发展城市,以前都发展一些重工业,或者是钢铁工业,所以如果国家要大力支持四川省,除了成都绵阳这两个城市以外的城市的话,我觉得可能更会德阳,或者是攀枝花这两个城市,而不是南充。
以目前的规划来看,没有大力支持和大力发展一说,只有协调发展一词,具体的应该包含在支持川东北经济区的发展里面。四川“十三五”规划是围绕“五个发展”展开,分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
按“五个发展”中的协调发展表述,“十三五”期间四川将推动首位城市成都提质升位,加快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形成全省新兴增长级。
做强四川市州经济,推动一批地市州GDP总量迈上1500亿或2000亿台阶,推进成都经济区优化发展、领先发展,促进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特色经济。
从上面内容的表述就可以明确知道,十三五时期四川的发展重心还是以成都为主,以南充等地州形成的特色经济区为支撑。当然不用支持南充自身的发展也是比较强劲的,从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也可以明确看出南充的增长势头强,其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827.93亿,实现同比8.5%的增长,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五。
四川省南充市, 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毗邻。 南充素有“果氏之都”、“绸都”之称,全市下 辖3区1市5县,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阆中古城、朱德故里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
南充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 国家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 北部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川陕革命老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 南充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要冲,自古就有“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之地利优势 。
南充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常好,西成高铁延伸线直接把广元、南充和重庆连接一体,未来发展不可估量。但是就目前来看,四川的发展重点并不是川东地区,更不会大力发展南充,南充市和四川绝大多数地市一样处于纳税有份、投资没门的尴尬境地。希望南充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加强与重庆市的全面合作,永远当川东地区大步向前的领头羊!
四川省下一步大力支持发展的城市三个。一是绵阳市,绵阳是中国唯一 科技 城,每两年就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绵主持 科技 城发展会议。发展绵阳是中央的决定,因此发展好绵阳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责任。二是宜宾市,地理位置重要,也是四川省有意重点发展的。三是南充,在川北有较大影响力,目前发展也有一定基础,同样是四川省有意发展的城市。
不可能 南充并没有什么优秀的 也更没有什么本地大企业支撑 人口大县 没什么人才 税收不高 还靠省财政补贴 交通起步慢 都是路过 并没有全国直发高铁 普特快也大多是路过 航空机场就更不用说了 比起绵阳的各个方面都还差很远 绵阳本地企业长虹都超千亿 丰谷 华润 还有很多几百亿的大企业正在火速建设中比如 京东方 汉能 新晨 还有很多国企 九州 九院 等 航空输出也超500多万人次 文教方面全省第二 旅游 丰富 高速 高铁也同样在加快建设 还有以前的老交通也在改造 位置好的绵阳 德阳 遂宁 南充 资阳 内江 泸州 宜宾 达州 都很有优势 看看绵阳 德阳以外都发展不起来 因为没有大企业支撑 没钱怎么发展 所以四川除成都以外也只有绵阳有优势 老底子雄厚 四川经济副中心 成绵经济圈 成渝环线区域中心城市 国家唯一 科技 城 西南 科技 大学 航空城 中国物理研究院 所以未来中央和省都会加大绵阳的开发 川B 就是牛逼哈
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画好“交通圈”规划出炉
定目标
到2025年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 9000公里以上。
同时,力争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 1 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 1 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此外,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要明显提高,5G 网络覆盖交通重点场景,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 70%。
织个“网”
构建对外运输网络 “水陆空”齐发力!
《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完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强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向 东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江达海;向西融入亚欧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战略通道;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南亚;向北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
同时,将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以高速铁路、普速干线铁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沿江、陆海等对外运输通道加速形成,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全面推进沿江高铁建设,推进实施一批普速铁路,恢复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
还要加快构建广安经南充至成都等快速通道,实现相关区市与成都、重庆快速连通。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项目
高速铁路
推进建设重庆至昆明、重庆至万州、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至西安、重庆至宜昌、成渝中线等高速铁路。规划研究重庆至贵阳等高速铁路。
普速铁路
推进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工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及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等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补短板项目。规划研究安康至张家界、广安至涪陵至柳州铁路以及广元至达州至万州、内江至宜宾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国家公路
加快建设 G0615 久治至马尔康、G4216 新市至攀枝花、G4218 康定过境段、G8513 九寨沟至绵阳、G69 城口至开州、G6911 镇坪至巫溪(重庆段)和奉节至建始(重庆段)等高速公路和国道剩余待贯通路段建设、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以及拥堵路段扩容,力争开工建设 G0611 汶川至川主寺等高速公路。全面推动 G318 川藏公路提质改造,开展 G4218、G4217 等国家高速公路远期展望线项目前期研究。
干线航道
加快建设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河段、羊石盘至上白沙水道、渠江等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岷江犍为、龙溪口等航电枢纽。推进岷江老木孔、东风岩、张坎、嘉陵江水东坝、渠江风洞子等航电枢纽工程,岷江龙溪口至宜宾段、嘉陵江草街库尾、乌江白马至彭水、渠江达州至广安等航道建设整治工程。积极研究岷江板桥航电枢纽、嘉陵江井口航运枢纽等级提升工程可行性。
油气管道及储气设施
开工建设川气东送二线管道项目及配套威远泸州自贡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川气外联、渝西天然气管网等管道工程和西南百亿立方米级储气调峰基地,打通广西经贵州、重庆入川成品油管道,推进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与遵义—重庆成品油管道互联互通。
《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重点打造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发挥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作用。推进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南充、遂宁、广安、绵阳、内江、自贡、乐山、黔江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机场群重点工程
高质量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推进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成都双流机场提质增效改造。推进阆中、达州(迁建)、乐山等机场建设,以及遂宁、广安等机场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雅安、内江机场建设。
画个“圈”
打造1小时通勤圈 川渝更“近”了!
《规划》强调,要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高效互联城际交通网,以重庆、成都为核心,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城际列车,适当新建城际铁路,构建以成渝主轴为骨架、双核放射为主体、其他节点城市连接为补充的城际铁路网。优化城际快速路网,实施成渝扩容、遂渝扩容、大竹至垫江等一批高速公路工程,强化城际间高速公路互联互通。
· 城际交通网重点工程
城际铁路
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工建设绵阳至遂宁至内江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成都外环等城际铁路。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城际铁路。
高速公路
加快成渝、渝遂、渝泸、渝邻、成自泸赤、成绵广、成渝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推动毗邻地区互联互通,建设重庆至合江至叙永、泸州至永川、大足至内江、铜梁至安岳、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垫江、开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同时,《规划》明确,要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加强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公交线路对接,打造1小时通勤圈。
· 都市圈通勤交通网重点工程
市域(郊)铁路
推进重庆至合川、重庆至江津、璧山至铜梁等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研究重庆都市圈环线及成都都市圈等市域(郊)铁路。
都市圈道路
加快实施梓州大道南延线、天府大道眉山段、成资大道、两江新区至长寿、两江新区至涪陵等项目。规划研究重庆主城至永川、合川及綦江、万盛等项目。
《规划》提出,要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达州、万州、黔江等城市,要充分发挥地面公交主体作用,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城市停车设施建设。
此外,《规划》还强调了,要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
⑸ 四川发改委:2020年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月18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于成都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据悉,会议要求,四川省发展改革系统要准确把握、一体推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认识、找准工作着力点,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实施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冲刺省委确定的年度预期目标任务,确保做好2020年发展改革工作。
具体而言,会议提出要聚焦聚力谋大事,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争取国家指导支持,务实推进川渝合作,谋划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聚焦聚力稳增长,突出抓好经济形势预研预判、推动投资稳定增长、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取向,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聚焦聚力促协调,大力促进干支联动发展、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聚力强创新,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另据了解,于今日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称,2020年将扎实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各地区城市群发展,指导地方开展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重点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⑹ 什么战略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好做强极核和辐射带动的关系,进一步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
经济
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和内自同城化发展,支持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支持攀西经济区走特色发展之路,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川渝坚持以高能级载体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⑺ 四川副中心成型,绵阳率先突破3千亿大关,宜宾、南充紧追其后
自四川2018年提出“建设经济副中心”以来,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了,从四川各市积极争取,到现在头部竞争,四川各地级市展现出了很高的发展活力和劲头,据1月5日绵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文中显示, 2020年绵阳市GDP已突破3千亿。
率先突破3千亿的绵阳用实力坐上了副中心的一把交椅,而近些年发展飞速的宜宾、南充也紧追其后, 以绵阳、宜宾、南充为中心的四川经济副中心正逐渐成型成势。
90年代四川盆地“大分家”区域经济格局、城市格局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当时正值自贡发展乏力,而以军工为核、 科技 城为动的绵阳,就成为了省内第二城。巅峰时,绵阳还曾是西部五强之一,但随着长虹发展的乏力,绵阳经济发展产业单一化的劣势凸显,加上四川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奉行“强省会战略”,政策和资源并没有大幅度倾斜这座四川第二城绵阳。
地级市相对均衡发展的环境下,绵阳虽然一直保持了四川第二城的地位, 但绵阳与四川强市的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而四川提出副中心后,全省地级市都卯足了劲, 虽然绵阳实力要强一截,但绵阳的地理区位一直饱受诟病,但此次绵阳率先突破3千亿,用实力证明了绵阳作为第二城的实力。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绵阳都在摆脱产业支柱单一的现状,绵阳因三线而兴,军工、国企等背景浓厚, 长虹曾以一企之力撑起了绵阳,但长虹发展的乏力 , 绵阳的发展也由盛转常 ,当前绵阳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以京东方为首的高新 科技 企业都已落户绵阳。
绵阳目前还是四川第二城,不仅是体量上,还是产业、医疗、建成面积等,绵阳的优势依旧十分突出,但绵阳的领先幅度并不大, 只要绵阳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绵阳守住第二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宜宾这些年发展飞速,2019年宜宾GDP超德阳,跻身为省内第三大城市,打破了成德绵牢不可破的前三神话,但2020年宜宾GDP并未突破3千亿大关,据宜宾市十四五规划建议, “宜宾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千亿”,这也就意味着宜宾目前并未突破3千亿大关。
从宜宾十四五发展规划来看,宜宾对副中心的争取可谓势在必得,十四五期间宜宾GDP预计达到4500亿,力争突破5000亿,计划十分宏伟,这也彰显了宜宾对未来五年发展的信心。
从当前宜宾发展势头来看,未来5年宜宾达到4500亿,力创5000亿是极有可能的,近些年宜宾的GDP增速都保持在8%以上, 这些的背后是宜宾优越的发展条件,宜宾地处川南,作为长江第一城,宜宾是四川南向发展的战略枢纽 ,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一环,还有新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支持,这为宜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目前南充的体量与绵阳、宜宾、德阳还有一定的差距,2019年南充GDP还跟在德阳身后,据2020年Q1-3季度数据,南充GDP突破1687亿元,同期德阳为1726亿元, 目前来看南充要想超越德阳还需要时间。
不出意外今年四川地级市前三城还将维持2019年的格局,即绵阳、宜宾、德阳。
南充当前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成渝面上的中心, 它将是未来成渝产业对外转移的前沿阵地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正突飞猛进,而南充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正日益加重。 南充有600多万人口,宝贵的人口资源是南充发展的根本动能,这也意味着南充的市场还很大 ,随着经济副中心的建设,南充的市场也会逐渐的被挖掘。
以成都为中心,绵阳、宜宾、南充为主的副中心的已经逐渐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四川地级市三大省级新区都已落户绵宜南,这从省级层面上推动了他们的发展,有力的支持了他们建设经济副中心。
其中绵阳率先突破3千亿大关,从四川发展现状和环境来看, 突破3千亿或将是建设省级副中心的关键指标和信号 ,因此绵阳突破3千亿对于自己竞争和全省发展来看有着积极作用,而宜宾、南充、德阳不出意外也将在2021年突破3千亿,四川3千亿城市进阶至四座地级市。
其中南充还需要努力,从辐射力和影响力等方面考量,南充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德阳,而德阳目前正加速融入成都都市圈这意味着德阳难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区域核心, 但目前南充体量还落后于德阳,双城还有一定的差距,南充需要尽快提高发展速度,从体量上超越德阳,才能成为建设中具有明确信号的经济副中心。
目前这三城当中,宜宾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突出 ,南向通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都是宜宾发展的助推器。南充资源丰富,作为成渝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未来南充将受益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所带来的机遇和红利。绵阳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随着成德绵经济带、成绵乐经济带的建设,绵阳发展潜力还很大。
你觉得四川副中心的竞争结束了吗?
⑻ 成渝城市群七个中心是哪七个
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
2018年7月4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不仅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确定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七个区域中心城市。谁将率先突破,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引发了坊间的猜测。
四川省发改委主任范波表示,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和达州这7个城市分别位于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是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
(8)成渝双城经济圈南充怎么干扩展阅读
2020年7月16日,四川日报刊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提出着眼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级支撑,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并给七大区域中心城市落实了不同定位。
1、绵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
2、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
3、乐山: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4、宜宾:建设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
5、泸州: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加强两市与重庆沿江协同发展,打造产业和人口优势承载地、南向开放新高地,带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
6、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
7、达州: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加强两市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
⑼ 什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
你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七大重点任务的话,这个就是发展当地的一个经济就是重中之重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⑽ 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要从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利益协调方面发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战略方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加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建设规划,促进高科技产业极化效应形成,带动成渝地区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空间布局,增进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市场统一、制度安排等领域的互动,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础设施的对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要素流动,为产业发展赋能。三是着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现由“成渝制造”向“成渝创造”转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强化公共政策供给,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一是发挥好财税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对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考虑到成渝地区间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根据各自产业定位,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落户共建园区重点区域内、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企业予以扶持。税收方面,推进涉税数据共享,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托川渝金融资源优势,拓展金融服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权和资本市场试点,打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通道,拓宽成渝地区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团、国际金融机构等资金支持,确保成渝地区私企与国企平等享受金融资源,为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对于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发区内的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时给予优先支持。
优化市场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壁垒。实现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实践竞争优先理念,尊重市场作用。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二是实施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为依托,促进在自贸区建设、口岸、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以重点区域开放提升成渝地区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发挥交通物流设施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联动海关、铁路等相关部门,促进货源组织、口岸服务、一体通关、硬件设施共享的合作,缩短“双核”间时空距离;共同拓展四川、重庆经广西、云南至东盟的国际道路跨境运输线路,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双城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建立政府内部协作机制,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流动壁垒。重构两地产业价值链,避免产业过度同构、重复投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力度,削弱各种壁垒,加速产业资源的区域流动,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区域外部联动机制。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目的,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由点到面向外扩散发展,产业间彼此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同质现象,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实现成渝地区产业间协同发展。三是强化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硬约束。产业融合的实现以相应工业园区为载体,要加强双城经济、产业园区等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