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古代手工业,农业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发展历史中的一些相关东西出现的时间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2.起源的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我国古代农业在地域上的差异: 南方 北方 土地属性 水田 旱地 主要作物 水稻 粟麦 二.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原始社会 石器 夏商周 耒耜 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 唐代 曲辕犁 三.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兴修 时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春秋战国 芍坡、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治理黄河 三国 翻车 唐代 筒车 古代中国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代表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时代 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夏商周 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 春秋战国后 精耕细作 2.自耕农经济 A.自耕农的含义: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因此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它们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B.自耕农产生的时间与原因: ①时间:春秋时期 ②产生的原因:(1)生产工具的进步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私有土地的出现 C.自耕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②以农为主,耕织结合,自食其力 D.自耕农经济的评价: ①积极方面: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情况下,农民的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②消极方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男女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E.自耕农经济的破产:统治者过渡剥削和压迫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 2.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趋势:土地国有制(公有)→土地私有制 A.土地公有:土地公有主要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它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B.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 C.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古代历代政府通常采取均田,限田来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成效不大。 六.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1.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构成:佃农、自耕农(佃客、佃户、田客等) 2.佃农的含义: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 3.租佃关系产生和发展:战士时期产生→宋代今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 4.租佃制下地主与农民的关系:A.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B.人身依附的关系 5.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产生的影响 A.农民取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尤其是在支配农产品方面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七.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中国古代的四大经济区: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按自然条件优劣把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其中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八.北方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A.两晋“永嘉之乱”后 B.唐代“安史之乱”后 C.两宋“靖康之变”后 2.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B.统治者的压迫和土地兼并 3.古代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各民族素质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南迁的北方人给南方带来了许多新的发风俗习惯,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 4.中国古代重心的南移 A.经济重心的南移:山东、山西→江南地区 B南移的过程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初步发展 ②中唐后,随北方人南迁,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③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局面确立,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C.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③南方本身蕴涵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南方统治者大力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的政策 D.经济中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①经济重心南移,使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九.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青铜冶炼技术: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2.冶炼技术的进步:A.春秋时期发明冶炼技术(块练钢) B.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C.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炼,明代流行 3.丝织技术的发展 A.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被成为“丝国” B.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4.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A.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B.元代,松间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纺织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5.陶瓷技术的发展: A.制陶是中国民族的伟大发明 B.制瓷(陶)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期 制瓷(陶)技术 时期 制瓷(陶)技术 原始社会 彩陶、黑陶、白陶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东汉 青瓷 元代 彩瓷时代 南北朝 白瓷 明代 斗彩、五彩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 清代 粉彩、珐琅彩 6.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C.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①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在公官监督下生产 ②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 ③原材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入市场,缺乏竞争 D.私营手工业: 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发展显着,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产生: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因为:剩余商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2.商周时期的商业:A。商朝:产生最早的商人和货币 B周代: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 ③形成了许多着名的都会 5.宋元时代的商业 A宋代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纸币广泛流通 B.城市的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6.明清时期的商业的新特点: A.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D.出现了区域性商帮:徽商、晋商、闽商、等 E.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7.中国古代城市的繁荣 A.西周——唐代城市的特点: ①县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设市令或市长,商业交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县以上,一般禁止设市 ②市和居民区分开(“市”“坊”分开)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B.宋代城市的特点: ①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程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②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明清时期的城市: ①在工商业发达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②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矛盾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 ①提出:战国时期;商鞅明确提出“重农抑商” ②西汉初年,严厉打击私营工商业: 汉高祖;苛重税、禁购地 汉武帝:均输平准、盐铁专营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④明清时期坚持重农抑商:加征商税;限制商人活动;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C.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自然经济,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还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十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及缓慢发展 1.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A.农业:①生产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②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产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 ④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观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商业:①商品经济发达,大量使用白银 ②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D.国力强盛:①耕地扩大和人口增长 ②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大 ③中国是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 2.明请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A.时间:明中叶以后 B.明请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的影响: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导致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②为市民文学的产生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E.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严重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官府的 残酷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等政策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措施,抑制了科技的进步 ⑤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
Ⅱ 市场经济 名词解释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
机械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人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行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是社会上层重视工业生产的必然。
从理论上来分析,首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本家拥有大量财力去支持用于生产的发明创造,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虽然机械化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机械化,而工业化当然会加速机械化的进程。
科学化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包括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但是这种对科学性的要求往往被恶性竞争严重扭曲。
雇佣化
面对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使用家庭外劳动力,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强迫一些人当自己的奴隶;另一个是通过支付工资来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强迫奴隶劳动,只能限于简单的、不容易被破坏的劳动环境,比如种植园,即便是种植园,也难以阻止奴隶破坏和反抗力量的爆发,奴役制度必然灭亡。
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只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办法来雇佣本国自由民从事生产劳动,而出于对技术和本地人口就业的保护,雇佣外国公民不是明智的选择。
大量机器的应用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分工,虽然要求工人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过程,但是由于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下工业生产内部管理失控的现象难以避免,所以这种“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愿望和努力常常面临各种困难。
专业化
整个的机械化大生产和雇工经营是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的大环境和工业生产内部管理失控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外部环境中恶性竞争严重,风险很高,商业机密很多,内部管理常常失控,导致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理论上说,社会成员应该普遍养成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但是社会经济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并没有降低风险、解决内部管理失控的状态,这也是社会内部信任的破坏程度一直非常严重、社会生产的整体效率难以提高的原因。
机械化大生产和雇工经营,必然突破家庭经营的局限,使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小农家庭简单的内部结构相对比,厂商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工精细的各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而这样复杂的经济系统在管理上也非常复杂、非常困难,本身就容易出现失控的状态。
私有化
厂商成为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以后,私有制的范围就扩大了,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实际经营和管理层面上,所有者已经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处分自己名下的财产了。
这与封建农业时期的个体私有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一种“扩大的私有制”,其内部正在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而这样的公有制萌芽对工业化生产的约束力量远远不够,私有化厂商的生产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环境下,容易出现失控状态,雇佣工人、消费者或者供应商的利益常常被侵犯。
目的化
由于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组织市场经营,厂商生产的目的不再象小农经济那样以获取产品为直接目标,而是以利润为直接生产目的,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手段。在这里,利润是泛指一切价值增值。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雇佣工人、消费者或者供应商的利益难以保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常常被污染,我们的地球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一切都可以成为商品,野生动物也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面临灭绝的命运。
规范化
人的社会性注定人天生愿意遵守信用、善待他人,但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状态,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
这就好比,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走路,无需特别制定交通规则,人们也不会随便故意相互碰撞,但在大城市,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一起上路,而每个人都急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就必须制定严格的交通规则了。
总之,规范化是市场化所面临的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没有市场化,人们就不会感到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对社会规范的冲击。
扩张化
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的革命,建立了限制王权的君主立宪制,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但是工业的迅速发展,势必加剧国家内部的矛盾,他们必须迅速将产品卖出去,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否则他们将会负债累累、将会破产,这种压力使资产阶级殖民扩张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而殖民扩张的成功又会使他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使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业生产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张,殖民战争结束后,所有的国家都希望走工业化的道路,因此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并没有因为殖民战争的结束而消失,反而从旧殖民主义顺利转化为新殖民主义。
市场经济试图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是这样的努力在带有侵略性的自由竞争环境下往往是非常脆弱的。
资本化
随着利润成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相应地变成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通常所谓“资本”。整个社会经济从此都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受资本统治。
在整个社会管理失控的状态下,社会主义国家也走上工业化道路,它们同样面临社会管理失控的状态。冷战之后,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而一旦资本能得到社会有效的管理,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就会直接转化为接受社会管理的经济模式。
市场机制
理论上说,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包括各种市场资源和劳动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来进行分配,实行“各增其值、等价交换”原则,即个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按系统论观点,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实现增值,并得到各自的报酬,形成个人收入,个人再以其收入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厂商购买各种消费品。但事实上,等价交换根本没有具体评估的标准,只能在可选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自愿交换”的状态。
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极力避免严酷的市场压力给自己带来的风险,造成了巨大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犯罪率也会因此大大提高。
政治民主
首先,众所周知,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直接生产自己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的生活资料的取得,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地方,有人比喻,这就“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相互间除了简单的地域联系之外,“再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与经济交往。
在经济交往层面,这个比喻可以成立,但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风俗文化上的交往比商品经济条件下丰富得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确不会在交换问题上存在大范围的、剧烈的利益分化与利害冲突,也不会因为在交换问题上频繁出现利益冲突而感到不自由、不平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情况则完全两样。在这里,“交换的主体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说每个人依赖于一切人的生产,那么一切人则依赖于每个人的生产,他们由此而互相补充”。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就不可避免了。
与此同时,由于“交换过程的各主体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各商品所有者之间在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他们在这种利害冲突过程中对实现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愿望会非常强烈。这种现象,用马克思的话来概括,便是:个人之间以及他们的商品之间的这种差别,既是使这些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动因,亦是使他们作为交换者发生他们“被假定被证明为”平等的人与自由的人的那种社会关系的动因。
其次,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乃至法治原则的实现,只有在市场经济关系中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然而这一切并不会自然实现。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与消费单位之间是不存在积极意义上的经济交往的。然而这并不排斥各个单位内部的交往。问题在于,由于小农处在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之中且承受着后者的超经济强制,这种交往也就根本不可能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市场经济虽然不存在明文规定的超经济强制,但是交换关系本身注定人们必然依附他人而生存,所谓商品交换纯粹是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按照彼此的需求自愿按照协商价格交换,在协商的过程中极力在社会中树立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
再次,民主政治是贯穿于市场经济关系始终的自由原则与平等原则在观念上层建筑与制度上层建筑之间的斗争冲突中的反映。
革命限制王权或者推翻王位世袭的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这一切表现在上层建筑上,便是民主观念与民主制度的确立。作为民主的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民主的制度,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一方面,民主意味着自由,意味着为法律、政治和社会制度所保障的种种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虽然平等自由的民主政治被写入法律,但事实上自然经济时期的等级制度和人身控制关系只是以另外一些方式继续存在,不过只要在法律上明确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是公民的权利,这一切就有不断斗争和争取的合法依据,自由平等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不断发现和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严峻的问题。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无论是通过议会或是通过国民公会,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和阳光。
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表现为极端的专制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有所变化,虽然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表面上来看,双方一开始就是作为自由的和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出现的,他们通过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最后又确证了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然而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关系和雇佣关系注定人们必然依靠他人才能生存。平等和自由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必须建立对交换价值和交换行为的合理原则,而建立对交换价值和交换行为的合理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Ⅲ 如何看待近代的文化变迁史
我与史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致:1567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个观点与社会上的主流观点不一致,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近代史,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或中世纪社会有什么不同。
我将从经济史的视角提出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或中世纪的两大特点:
第一,从社会的纵向发展看,近代社会是商品货币经济为主流的,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取代了闭塞的自给自足。在古代或中世纪的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流,其特点是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生产为谋生而非谋利,为消费而非交换,市场和货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陌生的,不常接触到的。一个在明代初期生活的中国农民与一个在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后期生活的英国农民,他们在社会中的经济行为应该是差不多的,他们都是亲自到农田中耕种,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收获。每年秋天收割的庄稼除了以实物形式要交给国家或封建主外,留下一部分归自己食用,无论是米饭或面包等主食,还是薯仔或菠菜等副食都要自己种植、收割,只有在需要农具、菜刀等金属制品时,才到村里的铁匠铺去购买,在其日常生活中货币和市场几乎从不出现。而在近代社会中,人们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谋利,赚取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货币、交换、市场变得须臾不可或缺。就这样,商品货币经济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扫而光。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两位农民的后裔,一个生活在大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的中国,另一个生活在汉诺威王朝乔治二世(1727—1760年)的英国,他们在社会中的经济行为也应该是差不多的,但与他们的祖先差别就很大了。他们经过大半年的辛勤耕作后,收获的农作物首先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因为他们要缴纳的税收已经不再是实物,而是货币。除了税收以外,他们还会用货币买回肉、丝织品、棉布、茶叶、香料、陶瓷制品等多种工农业产品,如果要将货币和市场从他们的生活中剥离,他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从社会的横向发展看,近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每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交流与沟通取代了古代或中世纪的闭塞与孤立,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靠的经济有机体。近代之前的人类自从走出非洲后,便生活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世界被分成了几个文明中心,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东亚的儒教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黑非洲文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和大洋洲文明,他们相互隔绝,经济文化往来比较少,交换的产品基本属于贵重珍品,数量不大,基本是供社会上层消费。美洲、大洋洲文明甚至不为亚欧大陆所知。只有到了15世纪,明代中国派出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次出访西洋,在南中国海、印度洋上向西探索,随后中国海商以野火燎原之势冲破海禁,沿着郑和的步伐,在南中国海、印度洋上寻找商机,开辟新航线;比中国人稍晚50年左右,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也开始冲出欧洲大陆的束缚,在大西洋上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并发现美洲和大洋洲。至此,中欧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靠的经济有机体。
以上两个特点,总结一句话:纵向经济性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密切。正是这两个特点构成了近代社会的最主要经济特征。
还有一点小伙伴们需要知道的: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拿争议较少的西欧近代化举例。公认的西欧近代史开端为1500年,但这并不是说1499年12月31日23:59的西欧还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联系还比较少,到了1500年1月1月0:00,西欧一下子就实现了商品货币经济,并与世界各地建立起密切经济联系了。而是说从1500年开始了近代化这一进程,到了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才标志着近代化的最终完成。也就是说西欧的近代化进程大约持续了400年,而公认的西欧近代史开端1500年是这个近代化进程的起始年份而非完成时间。
Ⅳ 资本主义发展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主流的
你说的资本主义发展应该是指的资本主义经济了,那应该是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以实现更大的发展。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则是世界近代史最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不仅推翻了封建制度,而且对整个欧洲大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表现出了远远优于封建制度的特点,1848年欧洲革命掀起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狂潮,各个欧洲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各国的封建统治。19世纪70年代后,各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世界各国大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统治性地位。
Ⅳ 论述什么是市场经济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对此,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在其所着《经济学——入门与创新》一书第二章“经济史通论”中,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市场经济的内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起源
市场经济时代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时代,人们已经看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善人类生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积极推进国家的工业化。但历史似乎总在与人类为难,从采集开始直到封建农业,在各个历史阶段,“不该来的”都来了,而由农业到工业,“该来的”却迟迟不来。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地,工业是从农业中分化独立出来的,要揭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起源之谜,仍然只能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着手探索。如前所述,还在奴隶农业时期,就已产生了最早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萌芽。到农业经济时代末期,即封建农业时期,以农具制作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已经变得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和商店。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作坊和商店便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其基本做法,一是实行雇工经营,二是不断改进工具,结果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形成。
达里关键在于商品经济能否发展起来。从本质上来讲,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必然导致以雇工经营和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农家庭增加消费,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中竭力排挤家庭手工业,减少小农家庭收入,同时还以种种胁迫利诱手段,吸引家庭劳动力外流。其结果,常常使农户家破人亡,并对封建统治形成直接威胁,因而必然引起小农的竭力抵抗和封建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虽然在中国过于强大的封建势力有效地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在西欧地区商品经济却冲破了相对薄弱的封建势力的阻挡,蓬勃发展起来了。从此,人类便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历史发展新阶段。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 由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象传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到目前为止,国人一般已经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场需求的概念,但广泛利用市场资源的观念依然十分淡薄,经常见诸媒体的一句话是“立足于当地实际,从当地实际出发”,乍一看似乎的确无疑,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观念,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机器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人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行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器化。事实表明,机器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范畴。从理论上来分析,首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汗水于一体,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简言之,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机器化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机器化。
(3) 科学化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注意: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这里插一段讨论。英国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投入与产出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因此无需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第五,小农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第一,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就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测;第二,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方式配置的,这就要求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经济的主角是厂商,厂商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厂商经营规模很大,一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产量仅仅增加1%,也会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总之,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
(4) 雇工经营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要,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抽象地来讲,使用家庭外劳动力,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强迫一些人当自己的奴隶;另一个是通过支付工资来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强迫本国人当奴隶,会使国家统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导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因此使用奴隶劳动原则上只能抓掳其他贫穷落后弱小国家的民众,如美国早期历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从事奴隶劳动,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国人来当奴隶,决非长久之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并且增长缓慢,远远赶不上非人的奴隶劳动折磨下人口减少的速度,同时大量抓掳外国人当奴隶,还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抗,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办法来雇佣本国自由民从事生产劳动。此外,大量机器的应用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够真正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过程,为大规模雇工经营提供了技术基础。否则,在手工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内在的技术分工和联系,勉强将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劳动,不过是聚沙成塔,徒劳无功,就如同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样,最终还得散伙。
(5) 专业化和社会化 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厂商(或企业)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必然突破家庭经营的局限,使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小农家庭相对简单的内部结构,厂商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工精细的各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
(7) 私有制范围扩大了 厂商成为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以后,私有制的范围就扩大了,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实际经营和管理层面上,所有者已经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处分自己名下的财产了。这与封建农业时期的个体私有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一种“扩大的私有制”,其内部正在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
(8) 利润取代具体产品成为直接生产目的 由于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组织市场经营,厂商生产的目的不再象小农经济那样以获取产品为直接目标,而是以利润为直接生产目的,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手段。在这里,利润是泛指一切价值增值。
(9) 生产要素资本化 随着利润成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相应地变成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通常所谓“资本”。整个社会经济从此都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受资本统治,“资本主义”成了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10)实行市场机制 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种市场资源和劳动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来进行分配,实行“各增其值、等价交换”原则,即个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按系统论观点,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实现增值,并得到各自的报酬,形成个人收入,个人再以其收入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厂商购买各种消费品。
(11) 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2) 政治民主 由于市场经营通行等价交换原则,从本质上来讲,要求人与人平等协商,这样就形成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时,市场把个人、企业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强烈的动机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厂商,厂商既财大气粗,又人多势众,这样政府使用高压手段就失去了现实可行基础,除了民主别无出路。总之,民主化是市场化的派生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民主化。
(13) 规范化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这就好比,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走路,无需交通规则,但在大城市,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一起上路,就必须制定交通规则了。总之,规范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没有市场化,就没有规范化。
(14) 对外扩张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场经营由封闭走向开放,厂商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势必突破国家疆界,向全球扩张,这样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就与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15世纪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动,以及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定义
以上14条概括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概念”: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导产业,相应地由厂商取代个体家庭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个体私有制悄悄演变为“扩大的私有制”,并开始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厂商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各种生产要素都变成了厂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所谓“资本”;厂商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普遍使用机器和雇佣工人,生产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一切产品都通过市场渠道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分配,到处存在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成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并在政治上导致广泛的民主和法制;世界各国相互渗透,日益融为一体。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时代的农业和家庭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和家庭双双发生了危机。
首先就农业来讲,其比较经济效益显着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了社会上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问题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之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就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资源是由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因此,伴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图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的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徒劳的。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根本出路只能是“非农化”。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伦理危机日益严重。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为过去,一对夫妇及其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还在进一步缩小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种单亲家庭、丁克家庭(Double in no kids,DINK)、单身家庭等。与此同时,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剥离。在农业时代,家庭可以说是全职全能的,包括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两性情爱、生育后代、抚养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承担社会义务等许多职能。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些职能都开始相继从家庭中分化独立出来,程度不等地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差不多已经完全由各类厂商所包办,生活消费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天伦之乐”已让位于“天涯之乐”,孩子的抚养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揽,而是由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老人的赡养也不再完全由子女承担,而是由各类托老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最叫人难以接受的是,夫妻感情日渐淡化,婚外恋大量涌现,非法色情交易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发展至今,除了生育职能基本上完全由家庭承担以外,其它职能都已经全部或部分越出了家庭的范围。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随着生产经营职能完全由厂商所取代,人们正在日益远离家庭,融入社会,最终必然导致家庭的解体。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历史进程
在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是从西欧开始的。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促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到达美洲,欧洲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活动,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刺激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田被强行改为牧场,大量农民被迫离土离乡,进入手工业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史称“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运动”。
1642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三次反复,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权。
1760-18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随后,欧美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亚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到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寡头垄断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这表明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封建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约同时,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各具特色的经济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和平演变,由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
[编辑本段]欧洲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原因
分析西欧各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这些国家传统封建农业势力相对薄弱,商品经济发展受到的阻力较小,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萌芽便迅速发展起来,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一般地,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之处实现突破,即所谓“黄金突破点原理”,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反之,中国虽然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封建势力特别强大,使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萌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特别强大的阻力,因而迟迟未能实现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转变。时至今日,在中国社会上,仍然普遍弥漫着浓厚的反市场,反商品的情绪,不时地以种种方式和错口阻挠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历史功过
在工业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各资本主义国家曾对外发动了持续数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动,在世界各地到处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在其内部则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贫富分化愈益加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指责。但尽管如此,在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整个来说,还是大大改善了。欧美日等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榜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农业,虽然在工业时代饱受排挤,其地位大大下降,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机器和生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空前提高了。
Ⅵ 明清时期,投资田产为什么会是主流
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影响资本原始积累)(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及市场)(经济结构)
2、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政治结构)
3、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旧的经济观念)
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5、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重量)
6、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封建社会最高水平),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Ⅶ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和当时的中国比较,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从结构上来说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化的苗头但不占主流。
不同点: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以出口为主,其中海洋出口贸易较多;而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从丝绸之路进口各种奢侈品为主
Ⅷ 概括秦汉到唐宋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
从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看:以宫殿城池阶段为城市主体的秦汉时期,以坊市制度为标志的隋唐时期,以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宋以后时期。从中国都城史角度看:中国都城在两宋时期开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转移。从城市规模看:以隋唐两宋时期为界限,中国传统城市规模达到顶峰。城市人口达到一二百万。从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墙的观念界限,很多城市虽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仅以扩建外城的方式把他们扩进来。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从城市人口构成看:两宋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是否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主导?宋以后新兴的文学艺术——说话、话本、元曲、杂剧、小说、曲艺、戏剧,都是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而更接近市民阶层。从不同角度审视唐宋城市变化,对研究中古时代城市应有很多启发。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时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大量、频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显着特征。从考察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变迁的互动关系人手,能进一步了解唐宋城市变迁过程的特点以及与城市生活各个层面及周边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都城社会为中心的研究,为不少学者所重视,以笔者管见,对研究进程影响比较大的有几个代表性研究:1.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经济研究;2.以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为代表的都城制度综合研究;3.以史念海“古都学”创立为起点的历史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研究;4.以妹尾达彦系列研究为代表的都城研究新空间(全球视野、礼仪空间、宇宙都城等)体系。此外,李孝聪的城市地域研究,荣新江的长安研究及综述,辛德勇的历史地理文献释读考证等的多视角研究,阎文儒、李健超、杨鸿年等人对城市文献考实性着作,城市史比较研究等,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从近几年的研究侧重点看:1.都城研究长盛不衰,新的研究热潮不断涌现。2.城市比较研究更为宽泛,不仅包括相关时代城市的比较,还从研究者的立场出发,关注城市研究的新课题。3.城市史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近几年更重视对地下遗址遗迹的考察,诸如城池、宫阙、墓葬、窖藏等。文物与文献的结合,考古与实地探察的结合,城市社会的研究成为关注热点。
Ⅸ 描述一下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夏朝:政治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国家机构开始出现。宗法血缘关系开始产生。颁布法律
经济上出现井田制雏形。
文化上出现了原始文字,可参考二里头文化。
商朝:政治上奴隶制鼎盛时期,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演化。商王按王畿划分领土,形成内外服制度。颁布法律
经济上公田所有制和赋税的助法。
文化上出现了金鼎文,精美青铜器司母戊鼎等。
周朝:政治上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国野制。战国开始社会制度开始转向封建制。
经济上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文化上西周时期出现了领先的青铜冶金技术,音乐舞蹈等优雅艺术。东周时期百家争鸣。
秦朝:政治上秦始皇大一统,封建制社会制度确立。三公九卿制,最殿制,皇帝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户籍制度,重农抑商。
文化上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统一文字。封禅泰山。
两汉:政治上刘邦时期郡国并行制,。
经济上轻徭薄赋,平准制度
文化上提倡黄老学说
这一时期包括文景之治致力于恢复秦末战争创伤。
政治上武帝时期对外远征匈奴,对内夺外戚权。中外朝制度。察举征辟制。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经济上盐铁官营,农业手工业冶铁都得到了发展。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数学等科技方面成就极高。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朝代更迭多,只有西晋37年大一统。伴有少数民族入中原。
经济上商品经济不繁荣,各民族经济交流增多,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士族庄园经济加剧土地兼并。
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佛道冲击儒教。(王羲之)
隋唐时期:政治上相对稳定,科举制开创并完善沿用。三省六部制。为世界各国所学习,对外交流加强。
经济上政策开明,京杭大运河,租庸调制两税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进步。
文化上唐诗书法绘画等出现了许多名人。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经济文化受到破坏。
宋元时期:宋代,政治上重文轻武。两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参知政事(副相)。
经济上空前繁荣,两税法还加入了人头税。交子出现。农业手工业商业陶瓷冶金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宋代需关注王安石变法)
文化上空前繁荣,理学兴起,儒家学说经过二程朱熹改良重新回到主流位置。古文运动。
元代,政治上四处征伐。疆域辽阔。一省两院制。民族大融合。四等人制。
经济发展。
文化上元曲。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融入汉族。
明清时期:政治上,明代废丞相设三司。清代设军机处。 都加强君主专制。
经济上,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禁海。
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1912年清朝废除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