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你有何看法
最近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讨论,包括轨道、高铁等基础设施、大型投资、产业引进、重磅政策等等,实际上对重庆、成都两地来说都是机会。
对于这次机遇,成渝必然合作大于竞争,因为只有共同站在“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位置上,西部地区,才能具备更强的人口、产业、经济虹吸能力,去和东部区域掰手腕。
而重庆,实际已经在快速“出牌”。
比如战略重心层面,“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当前重庆的整体思路。
按照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都市圈中左侧的“渝西地区”是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主轴。因此,推动“重庆向西”,“渝西更强”,或是重庆整场牌局的“关键”。
成都向东已经发展了数年,这次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对西部槽谷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以大学城核心升档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庆科学城”;
又以科学城为“智核”,助力高新产业落址,形成“重庆高新区”。
再插上“重庆向西”的大翅膀后,西部槽谷,或会变成“承前启后”的战略中心级城区。
宜宾正在加马。已经获批全省第一个省级重点示范新区,那就是三江新区,四川省的全省的唯一一省级新区。这个规划开发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范围,它要求得十分相当的高,这包括有:临港新区全部的三个街道办事处、长江工业园整个、罗龙街道办事处面积的一部分、江南镇的一部分,以后还要继续扩大开放到江安区域流域范围分布,加强和完善新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创新规划,它的规模空间与范围将超越很广,它越来越成为成渝地区的重要的最佳核心焦点,纳入成渝经济区的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发展,进入成渝城市群的重点建设。
第二个,宜宾有新建的大学城和 科技 创新城,这也是在四川省范围内最大的规模,(除了成都市而外)临港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
第三个,有四川省的最大的重点港口 一是它的水运口岸出入境通关和铁路运输口岸以及它的空港新区、新城物流,它有很多国际快线开通与国际集装箱运营合作。
因为,宜宾有超前的规划意识。宜宾完全具备了一定的良好的成渝地区双城建设的重点规划条件!宜宾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优越的环境自然资源,宜宾有得天独厚的万里长江第一大港口 码头 它的物流和货物吞吐量将首次超过,属全省最高,宜宾临港今后将突破更多的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收获数量。宜宾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和深化改革的投入。未来的宜宾,将是欣欣向荣最佳景象!宜宾正在向国家新区推进,这让宜宾的经济加大更快地增长,速度势头强劲迅猛,良好的基础和丰富层次程度日渐完善。宜宾的城市将焕然一新……
双城建设是宜宾的主攻方向!为宜宾的三江新区打造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这就是宜宾的动力系统来源。关键还要负责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环境大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工程建设。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早在1957年的时候,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提出 未来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不再是单一城市而是多中心的城市群 。着名的齐普夫法则揭示了 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现代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这一基本事实 。
所以,城市与城市之间抱团发展,远比单个城市单独发展要快得多,更重要的是,城市群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邻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盘活一个地区的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但是成渝地区的合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了,到2016年,就变成了成渝城市群。
到如今,更是上升到了国家级城市群的概念,《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外界普遍看好成渝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片段)
成渝地区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成渝两城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北有京津冀城市群带头,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坐镇,东有长三角城市群引领,唯独我们西边,缺少城市群的抱团发展,经济和其他地区始终存在差距。
就拿四川和重庆来说,四川省总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8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6615.8亿元。重庆总面积约8.24万平方千米,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1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3605.77亿元。
这两个地区,占了国家约8.2%的人口,创造了相当于国家总GDP7%的份额(2019年中国GDP约为99亿元),人口体量大,但是创造的经济却是落后的,所以迫切需要寻求经济上的突破。
(川渝地区)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眼瞅着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步步的富了起来,西部肯定也不能拖后腿。而且今年正好是我国第一个100年目标的最后一年,所以我们成渝地区打造国家级城市群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次我们的动作这么迅速,是因为现在 西部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级城市群 。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是中国第四极。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西是哪个?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其余均为欠发达地区。而重庆和成都均为全国十大城市之一,西安为全国二十大城市之一。说起资格,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有人问,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等呢?长江中游城市群姑且不说,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位于三大主要城市群之间,战略意义较东部率先崛起和成渝城市群对于西部大开发意义略小。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关键在于成都和重庆的带动。成都带动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重庆带动重庆都市圈,包括老重庆地区,涪陵区,南川区。次一级就是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的绵阳,南充,宜宾,泸州,达州,乐山,重庆的万州,黔江。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塌陷是个阻碍发展的很大矛盾。资阳,内江,遂宁,重庆的西部,需要进一步提升能级。但是这几个城市怎么不被继续吸血,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是个较大的问题。资阳的简阳被成都代管后,资阳迅速经济下滑。资阳又怎么整合资源利用优势,没有顶层设计,靠资阳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资阳西进,对接成都,谁知道会不会像西咸新区那样咸阳的结果。内江,可以说和重庆接壤,但是和成都的经济联系远远大于重庆,靠成都和重庆就能促进内江的崛起?内自一体化,都是两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城市,又能够提升多大能级,需要拭目以待。遂宁,搞遂潼一体化,公交车都通了,而重庆对于潼南的定位,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不如江津,永川,合川等。之后大英可能撤县设区,不与成都直接接壤,要想从成都发展捞碗羹,可能还是有点难。唯有顶层设计,才可能打破一些中部塌陷的现状。四川长期发展重心在于成徳绵一线,重庆将主城区的经济分流到三峡区域建设,最近才相对重视成渝中线,可能遇到困难还不少。
第四,次级中心城市,又有何种方式发育?绵阳搞科学城,宜宾搞三江新区,南充搞临江新区?未来达州和泸州呢,也是拭目以待!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中国四大地区中,成渝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
重大意义: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 探索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当年四川的大哥二哥已成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昔日三哥自贡如今已落后太多了!自贡当奋力向前。
成立成渝中部新区,建设强大的中部才能真正发挥成渝协同发展与带动发展。
我就看看新闻、听听传说。
战略是好的,策略是差的,口号喊得响,实施慢如蜗牛!
Ⅱ 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要从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利益协调方面发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战略方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加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建设规划,促进高科技产业极化效应形成,带动成渝地区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空间布局,增进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市场统一、制度安排等领域的互动,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础设施的对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要素流动,为产业发展赋能。三是着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现由“成渝制造”向“成渝创造”转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强化公共政策供给,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一是发挥好财税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对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考虑到成渝地区间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根据各自产业定位,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落户共建园区重点区域内、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企业予以扶持。税收方面,推进涉税数据共享,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托川渝金融资源优势,拓展金融服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权和资本市场试点,打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通道,拓宽成渝地区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团、国际金融机构等资金支持,确保成渝地区私企与国企平等享受金融资源,为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对于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发区内的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时给予优先支持。
优化市场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壁垒。实现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实践竞争优先理念,尊重市场作用。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二是实施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为依托,促进在自贸区建设、口岸、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以重点区域开放提升成渝地区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发挥交通物流设施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联动海关、铁路等相关部门,促进货源组织、口岸服务、一体通关、硬件设施共享的合作,缩短“双核”间时空距离;共同拓展四川、重庆经广西、云南至东盟的国际道路跨境运输线路,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双城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建立政府内部协作机制,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流动壁垒。重构两地产业价值链,避免产业过度同构、重复投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力度,削弱各种壁垒,加速产业资源的区域流动,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区域外部联动机制。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目的,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由点到面向外扩散发展,产业间彼此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同质现象,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实现成渝地区产业间协同发展。三是强化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硬约束。产业融合的实现以相应工业园区为载体,要加强双城经济、产业园区等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Ⅲ 川渝经济圈的介绍
按专家确定的川渝经济带构建设想,成都、重庆将是经济带的两大“双子星座”。5年内,这两个“火车头”将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带、重庆都市带、川南城市带、川中城市带、三峡移民经济带,共计35个大中小城市飞速发展。统计显示,成渝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川渝两地的91%,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这为两地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打造西部经济增长带打下了基础。
Ⅳ 四川发改委:2020年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月18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于成都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据悉,会议要求,四川省发展改革系统要准确把握、一体推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认识、找准工作着力点,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实施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冲刺省委确定的年度预期目标任务,确保做好2020年发展改革工作。
具体而言,会议提出要聚焦聚力谋大事,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争取国家指导支持,务实推进川渝合作,谋划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聚焦聚力稳增长,突出抓好经济形势预研预判、推动投资稳定增长、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取向,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聚焦聚力促协调,大力促进干支联动发展、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聚力强创新,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另据了解,于今日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称,2020年将扎实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各地区城市群发展,指导地方开展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重点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Ⅳ 成渝地区经济圈政策解读
法律分析:对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措施。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从构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构建应急系统联动协同、构建专家库资源共建共管、构建项目实施互助发展等4个方面,对省局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出市场监管四川特色。二是推动重点区域协作共进。从助推做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深化毗邻地区合作、支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等3个方面明确了省局对推进毗邻区域、成德眉资等重点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进一步厘清思路,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筑牢安全监管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6个方面,提升一体化合作能力水平,切实推动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维度、更广领域拓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Ⅵ 川渝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合作协议
7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双方将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利企便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政务服务标准化、数据共享、线下异地办理、线上“一网通办”、跨区域协同监等6个方面进行合作。
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方面,两地将建立两地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专班负责日常联系、协调和推动。会议原则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四川、重庆两地轮值承办。
在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方面,双方将推动同一事项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等要素相统一,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行政审批结果互认。
在加强数据共享利用方面,将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两地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推进两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逐步推动高频电子证照互认互信。
在推行线下异地办理方面,将聚焦企业群众需求,梳理跨省市可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业务远程会商和协作联动,实现线下“异地受理、两地可办”。
在推进线上“一网通办”方面,将推进四川省、重庆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及“天府通办”“渝快办”等有关移动端对接,开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上政务服务专区,推动用户身份跨省市互认、移动端跨区域服务自动切换。
在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方面,将探索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力度,推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此外,为增强合作实效,双方围绕服务联办、监管联合、数据联享、人员联训、机制联动梳理出24项“放管服”改革合作事项清单。清单对合作事项、牵头单位、完成时限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Ⅶ 成渝两地如何协调发展、规划及管理
成渝本是一家,巴蜀兄弟情深。在注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成渝两地理应联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克服传统体制与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合力攻关,促成川渝经济一体化,提升成渝经济带的活力。成渝两地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可望形成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带,与长江下游的上海经济圈首尾相照,纵横四川盆地和三峡库区,立足中国西部,辐射整个东南亚,与辐射东亚的上海经济圈,辐射南洋的广州、深圳、香港经济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与京津唐经济区(辐射东北亚)南北呼应,使中国经济形成三个坡度和阶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崛起地区,西部经济开发地区,进而使中国转变成为国强民富、安居乐业的经济大国。由此目标看,展望在成渝经济合作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不同规划与期待,指出成渝两地在促进合作方面应当优先考量的对策,也是极有价值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成渝合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和重庆同处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心地区,推进川渝经济合作联动,不仅将有力促进两地的共同发展,也必将在全国的区域战略布局和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川渝两地同处西部,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互补性很强。重庆在发展机械制造业、商贸流通方面的经验以及经营和管理城市的经验较为丰富。四川作为资源和人口大省,在旅游开发、电子信息、饮料食品、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四川、重庆两地许多经济指标虽然在西部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何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如何彻底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及移民安置后的产业空虚,如何创造性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是中央对两地共同的期待。
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搞好百万移民是党中央交给重庆市的一大政治任务,重庆移民占三峡工程移民的85%。能否妥善安置移民,不仅关系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重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重庆市的形象。国家在三峡库区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逐步把移民区建设成繁荣的新兴经济带,以便使移民过上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从而彻底改变沿江地区长期落后的面貌。移民工作在重庆市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重庆库区规划迁建安置人口总数达107万人。九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把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之举,是应对国内外经济新挑战、谋划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英明决策。
“芙蓉之城”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在重庆直辖前两地是同一行政级别,拥有一样的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区域发展的框架,即在中国国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为了解决东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带动中西部与东部共同发展,而非过去计划经济中所实行的“拆东墙补西墙”。成渝经济圈属于中国西部开发大板块之中。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
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列入区域规划试点,升格为国家战略,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圈落选了。权威专家分析认为,长三角(以浦东为龙头)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都涉及三个省市,行政壁垒已经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作为世界第6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成型,区域合作“条件最好”;而京津冀区域协调迫在眉睫,区域规划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十一五”规划纲要还就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国家今后考虑的区域规划重点是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历史上成渝地区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可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行政壁垒反而阻碍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合作。”长期的行政割裂已经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远,而这正是中央通过“十一五”规划希望改变的局面,地方政府与民间的主动走近和谐发展,是中央政府极为关注和大力支持的。
二、地方政府:竞争大于合作,行政壁垒制约一体化
1、与国际都市接轨,成都市重点提升服务业和信息化水平
根据《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2010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成都市政府已经提出了“5年时间建设西部第一城,即综合实力第一城,人居环境第一城,创业环境第一城”的具体奋斗目标,营销城市的口号“成都——来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等于是向重庆提出了挑战书。《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实施“一四六”工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加快人才体系建设等措施,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信息应用服务,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
2、与三峡建设同步,重庆市致力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重庆市仍然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力争实现我市“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一是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构筑新型工业基地,进一步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建设“摩托车之都”等。依托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北部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再造两个重庆工业”的目标。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三峡工程移民迁建任务,确保库区长治久安,适应高峡平湖新三峡的变化,拓展休闲度假等旅游新品。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这四大片区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辐射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渝西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和“现代农业展示区”;三峡库区——建设成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新型资源加工业基地”和“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
3、消除地区封锁,打破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市场
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所曾对重庆辖区内40个区县的450家企业和150家非企业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各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分别与20年前、10年前相比仍是不容乐观。数据表明,认为地方保护与20年前相比减轻了很多的占45.35%,略有减轻的占24.42%,而严重得多和较为严重的占16.28%。与10年前相比,严重得多和较为严重的占9.3%,认为变化很小和略有减轻的占54.65%。地方保护的形式主要有直接控制外地产品销售数量、价格限制和地方补贴、工商质检等方面的歧视、其他非正式的无形限制(法规、会计、实行采购、工程招投标以及司法部门的袒护行为等)四个方面。调查表明以上四个方面的比重分别为21.75%,19.68%,27.83%,30.74%。值得关注的是,由其他非正式方面的无形限制和工商质检等方面的歧视这两个方面的比重达到了58.57%。
2004年3月,重庆市工商局与成都市工商局签署了一份互拆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壁垒协议。两地工商管理部门跨区域实行全方位合作,这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协议将加强两地名优企业的保护协作,建立紧密联系的两地打假维权网,并积极鼓励两地市场实行强强联合,支持两地市场联合对外拓展。协议中称,将建立两地商标行政保护协作机制,对两地着名商标实施与本地着名商标同等力度的重点保护。两地还将以企业登记、管理信息资源为基础,全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发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促进两地“经济户口”的融通。实行企业黑名单警示通报制度,对有不良警示记录的企业进行两地联动公示,对列入市场禁入名单的禁止在两地开展经营活动。
成渝两地旅游局正式签订了“构建长江上游(成渝)旅游圈合作协议书”。双方就构筑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无障碍旅游区等方面达成共识。
尽管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仍然大量存在,政出多门,不规范更不透明而又相互扯皮的怪现象随处可见;衙门作风仍然相当程度地存在,行政效率低,基层办事难,盖不完的章,忙不停的检查验收;一些行政性垄断、行业性垄断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地方保护引起的冲突行为时有发生,市场壁垒顽固地存在;政企分开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条块分割极大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烟草、酒类、化肥、电力和农产品等五类产品“荣登”地方保护最为严重的产品之列,由于地方保护限制产品准入导致六大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烟草加工业、农业、饮料制造业、房地产、电力煤气水、服装业。这些现象在成渝两地更普遍地存在着,需要引起两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如果不打破行政割据与地方保护制造的封闭圈,成渝经济圈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三、策略性建议
1、循国际惯例,建立自由流动的人间天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教授在重庆·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善意地提醒:要实现跳跃式发展,首先必须遵循国际惯例,用相对较少的时间,更快地提升自己。
成渝两地的管理部门应致力于有效地消除经济联系障碍,完善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注意任何限制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遵循国际上经济一体化的诸多制度创新,自觉去协调合作竞争中的各方利益关系,依照法律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调查显示有33.58%的企业认为劳动力市场干预影响到了企业到外地设厂和设立销售机构。这方面的干预着重反应在当地政府要求企业招工本地户口优先;在企业聘用外地户口从业人员时,当地政府需要额外的资格证明;由于政府相应职能不完善导致企业难以为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外地职员办理暂住证收取较高费用;聘用外地人才的行政手续较本地复杂;外地职员在当地入学费用高;外地职员到当地落户,解决户口较难等。
2006年初,重庆市政府终于确认以“人人重庆”图案为形象标志,并申请了商标注册。该标志体现以人为元素,展现重庆以人为本,人人都是重庆形象的对外传播理念。重庆直辖前的四川省,曾经是中国人口第一的大省。成渝联手消障,如能有效克服各类非人性化阻碍机制,让经济自由流动起来,未来有望把成渝经济区建成中国第一大人间天堂:人人成渝,人人巴蜀(安逸)!
2、应因地制宜,最大力度地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休闲服务产业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东部沿海经济区相比,成渝经济区三大优势突出:一是能源,二是旅游资源,三是休闲服务业。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首先要将能源开发、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作为重点来开发。
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政策优惠,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具体来说,首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工业。二是走矿电联产综合开发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少污染,提高效率。三是开发绿色农产品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林浆纸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四是利用三峡成库的新机遇,发掘利用高峡平湖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五是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六是充分发挥成渝两地美食、美女、美景优势,发扬传统休闲生活节奏对国内外亚健康人群的极大吸引力,推动川渝饮食连锁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拓展,建设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餐饮美食休闲旅游基地。
成渝经济合作的成功,有助于西南经贸大动脉的打通,会大大加快整个南中国经济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西南经济圈的形成,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成渝合作,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更不容再错过!
http://r3311.blog.163.com/blog/static/70396432006102411518720/
Ⅷ 成渝经济圈 迎来新机遇
核心阅读
加强产业联动,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发展……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这片土地未来的发展有了新定位和新路径。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两地正在协同发力。
川渝高竹新区是四川广安联手重庆渝北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前提下,在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和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一体规划建设的一个总面积262平方公里的跨省域产城景融合新区。最近两个月,已经有52家企业“抢滩”川渝高竹新区。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由此,这片土地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各界的热议。
如何从竞争走向协同,实现产业整合提升?
成渝地区腹地广阔、人口众多,多年来经济 社会 持续发展,后续强大的支撑力很被看好。但也要承认,两地发展水平相近,产业大类相似。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更加明确,双城的支柱产业也将从竞争走向协同。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双方应在规划指导下,按照合理分工协作原则,细化合作内容,共同制定促进分工的要素配置政策、利益分享机制,站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角度,来构建产业链和供应链。
“双城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叠,也是整合提升、携手发展的基础所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郑备说。
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的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流水线上机械手臂和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分工合作,把各式各样的零部件组装成交流发电机。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近年来华川电装与重庆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华川电装常务副总经理万宾介绍,在企业供应商中,成都和重庆两地的都超过20%。“成渝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既能提高配套效率,也可以节约成本。当天发货,第二天我们的产品就能出现在重庆的整车厂生产线上。”
成渝地处300公里零部件配套半径内,两地已聚集整车企业69家,零部件企业超过2000家,彼此间将逐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协同发展。
今年年初,四川首票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货运报关单在成都海关申报成功,标志着成都至东南亚国家的公路货运模式全面开启。截至目前,这条跨境公路货运班车线路已经开行25班,运输货值8000余万元,主要是“成都造” 汽车 零配件以及重庆企业生产的摩托车配件。
成都海关关长冉辉表示,下一步,成都海关将继续推动落实与重庆海关签署的《共同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在助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开放平台载体发展、开展业务协同合作、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加强协作配合,实现成渝两地跨关区通关“无缝对接”。
如何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协同共进?
当前,新的发展机遇将如何为成渝中部和两翼地区的城市带来更多可能?
“《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这为紧邻成都的眉山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眉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罗雪梅表示,眉山将紧扣四川省委提出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成眉同城化发展推向纵深。
10月19日,在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视高街道,作为成眉同城化发展的重要项目——川港合作示范园建设正如火如荼。示范园项目总投资达966亿元,建成后将引来千余家企业入驻。项目负责人陈梁杰表示,今年要完成商业街主体工程,配套完成部分主体建设,力争一期项目早日竣工。
西南 财经 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继瑞认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城带动,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
郑备建议,要重视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一方面,深化与成渝的协作配套,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价值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通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提升要素集聚能力。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更加注重城市的更新和城市治理,提高对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推进人口流动、迁徙、转移的便捷化,以新型城镇化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
如何健全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加快将《规划纲要》“任务书”变为“施工图”,川渝两地都加快了行动步伐。
10月21日,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党政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在四川省开江县召开,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6个毗邻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坐在一起,审议《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会上还举行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截至目前,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已经储备了64个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到5135亿元,其中31个项目已经开工。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孙超英表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发挥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共同参与。”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唐文金认为,要构建多方参与、共抓落实的战略推进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激发多元 社会 主体积极性,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董建国说,下一步,两地将携手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30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