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国二战后为何经济发展那么快
网上搜索拷贝而来。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西欧经济的发展,开始改变了战后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
2、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西欧经济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受美国控制和操纵,开始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有利于加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联邦德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为只有联合的欧洲才能发展,所以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德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德国经济的发展赶超英法后,德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迫使英国组织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破产,使英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从而加强了欧洲的团结和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70523/zt/gz/ls/49.htm
❷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两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共通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推行了“非工业化”政策,而随着世界格局两级对峙的发展变化,同盟国为了对抗苏联(共产主义)扶植这两国。二战后美国全面占领日本,为了遏止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经济发展,其后越南战争的爆发促进日本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美国需要日本成为其战争资源后方根据地;美英法共同占领西德,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同盟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其次,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两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尤其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大量战争物品订单飞向两国促进了其经济发展。
具体内因分析:
日本:政府在历史各个时间段制定了符合当时正确经济发展策略,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了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教育的积极影响,开放的文化以及不服输的态度和汲取外部文化和先进技术的思想。
德国: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削弱军事力量上,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的演讲代表了同盟国对西德的扶持援助政策态度:“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1948年西德参加欧洲重建计划。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130多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其次,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再者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廉价劳动力。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以及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也就是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政府接着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实行了币制改革,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紧紧抓住了朝鲜战争这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挽救了西德经济。
❸ 德国欲每年引进40万技术工人,此举的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要每年引进高达40万的技术工人,就是因为对于目前的德国来说,他希望能够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会,不希望就此掉队,甚至是脱离一流国家的行列。
最后,德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也比较乏力,需要找到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渠道,那么引进技术工人,拉动技术创新也是大多数国家会选择的一条道路。
❹ 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德国,为什么经济能够如此强劲
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我们所熟悉很多的手表、汽车都是 源自德国的,德国的经济的强劲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当时工业革命的福利还有在二战中的受益。而且德国就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规模推行义务教育也让经济发展得到一个很好的保障。
最后在对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美国在对于德国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在技术、金融、设备等方面对德国进行大力扶持,德国经济迅速复苏。联邦德国被纳入北约,从此搭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战后仅10多年,联邦德国经济就重新成为世界第一。
❺ 德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1、原因之一:沉重战争赔款,导致德国经济不堪重负。
一战结束时,英国和法国均欠下美国多达40多亿美元的战争债务。英国着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提议取消协约国之间所有的战争债务,他认为这对世界的繁荣至关重要。
但是,此时的美国政府却固执于短视的经济利益,坚持让协约国偿还战争债务。鉴于美国的立场,英法两国只好寄希望于从战败的德国那里获得高额的战争赔款来偿还战争债务。
1921年,赔款委员会公布了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350亿美元的黄金。
2、鲁尔危机重创德国经济,是德国通胀的直接导火索。
1922年底,赔款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按时交付煤和原木,法国和比利时军队于1923年1月开进了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危机重创德国经济。
德国政府为了支持鲁尔区的工人罢工,印发越来越多的纸币。1923年底,德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马克变得一文不值。
(5)德国为什么刺激经济扩展阅读
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德国流通的货币“马克”(全称是“纸马克”Papiermark)从1914年到1923年的贬值情况。
第一列是1金马克(金马克Goldmark是德国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货币)兑换马克的数量,从1914年引入新版马克代替金马克时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经变成1:100,000,000,000(一千亿)。
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亿马克。最后一列则是美元对马克的汇率。
1914年1美元等于4.2马克,但1923年马克已经贬值到了1美元等于420,000,000,000马克(4200亿)。
这些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马克已经贬值的如同废纸。而且确实,这些纸币真的被当做废纸使用了。
家里生火取暖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木材还便宜,注意下图这个人烧的可是一亿马克面额的钞票:
小孩子们也不用买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钞票垒房子;
普通民众的生活,对整个国民经济更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先看一下股票市场,政府印钞票通常会推高股票指数。德国股票指数在1917年刚刚超过100点,到了1923年直接超过了10万亿点。
而劳动力市场同样产生了较大波动。下面这张图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过缺少数量单位),蓝色是原始数据,橙色是剔除了季节影响的数据。
从20年代末开始就业率出现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虽然这一数据是恶性通胀发生之后,但我想就业率的下滑与通胀导致的经济崩溃存在紧密联系。
到了1923年,德国政府终于想出了办法暂时缓解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措施是发行新货币,代替旧版马克,汇率为一个新货币单位等于一万亿老版马克。
同时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此外经过与一战战胜国的协商,德国的战争赔款得到削减。
其实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战争赔款并不是以德国市面上的马克来偿还的,所以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赔偿款的贬值,但是一个经济临近崩溃的德国对于战胜国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一点上政治家的觉悟要远远低于凯恩斯。
不过欧洲政治家的反应还是太迟了,这场经济危机让魏玛共和国元气大伤,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到达极点。
恶性通货膨胀最大的受害者当属德国的广大民众,他们苦心积累的马克变得一文不值,财富直接归零。民众最失望的时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势力野蛮生长的好时机,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纳粹。
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30年代初,纳粹党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他们告诉人们,纳粹党会让德国的经济重新复苏,会让人们重新得到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30年代初也正是就业率的最低谷,纳粹党的这套宣传十分有号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纳粹党的全称可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仅仅这个名字就对劳苦大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果然,在1933年,纳粹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而当初协约国企图通过《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迎来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凯恩斯一语成谶。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纳粹上台归因于这场经济危机,但这次恶性通胀对于纳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
此外,这次恶性通胀的另一个更加长远的影响是,德国人自此之后对国家的货币政策慎之又慎,因为那次通胀的恶果实在是太过刻骨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核心准则被刻在了德国经济体系当中,政府绝对不允许利用货币政策滥印钞票来刺激经济,德国联邦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地位。
后来到了世纪之交的20世纪末,欧盟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市场,引入欧元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就是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都坚持绝对的独立性。
❻ 二战中的德国在经历了一战过后,为什么经济,军事,实力都恢复得那么强,一战的条约没能约束住德国吗
德国二战后为何发展那么快?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德意志民族属于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坚强,从不恐惧任何人
第二,德国虽在二战大败,但谁知道它在二战时抢了多少东西,二战前的经济保留多少,无论如何,本还在
第三,德国和日本一样,二战后并不是开始就恢复很快,还处于多国分治。但这期间德国战略性地讨好众国,得到主动之势,蓄了几年再将保留下来的技术,产业,老本用上,大力走资本主义大赚一笔。
第四,德国地处西欧中心,是商业要道并有利于发展商业,四周都可进行交易,吞吐量大
第五,德国老产业可大赚一笔,并其重工业也很发达,专进行加工出口
第六,之后加入欧盟也使政治地位提升。
一战的条约为什么没能约束住德国?原因如下:赔款问题:赔款使用德国金马克计算的,但是从1920年开始,德国马克疯狂贬值,赔款即使全部偿还,其实际价值也没多少。
国际政治平衡问题:法国希望削弱德国,甚至让德国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国美国等不希望欧洲大陆法国一家独大,暗中默许德国崛起。
共产主义运动:一战之后欧洲各国对风起云涌的共产主义运动非常恐惧,德国由于战争失败、德皇倒台、经济崩溃所以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各国不希望一个共产主义德国出现,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击共产主义,进一步向东遏制苏联。
基础问题:一战没有伤害德国工业基础,相反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在战争中受到损失。一战、二战中间这段时间,英法没有在技术上获得超越德国的明显优势。
军事问题:一战之后德国建军思想先进,训练严格,军队战术指导思想远远超越了英法各国。
经济问题:由于超级恐怖的通货膨胀让德国人民的财产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全部变成了无产者,一张白纸好作画。财产的急剧损失客观上也刺激了德国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寡头为遏制德国国内共产主义的发展,并攫取巨额利益,在早期也给了希特勒政权大量财政支持。
反过来看,如果德国没有发生巨额通货膨胀,并且全额支付了战争赔款,从此一蹶不振,沦为波兰、捷克一类的二流国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国,同时最大的受损者就是英国。别忘了,在德国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国的崛起是符合当时世界第一列强英国的最高利益的,进而,绥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❼ 德国是怎么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奠定基础发动二战
1、一战使德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2、德国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强国,即使战败也有着相当雄厚的人才实力和技术经验。
3、一战后的德国在西方不算富裕,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才有了大规模的武器。
1923年,法国以德国中止赔款为由,联合比利时占领了鲁尔,德国人审时度势,从印度人那里引进了一个新开发的绝招——非BL不合作运动,以此来抵抗法比大军。结果德国马克贬值速度惊人,据说只有20多年后的本国可以相提并论,很快就使马克成为废纸。德国平民深受其苦,不过高层却很得意,不是要赔几千亿马克吗?没有关系,现在几万亿马克也是小菜一碟。已经出现骚乱怎么办?不要去管,东方已经有个大家伙,西方比德国还急呢。于是令人无言以对的结果出现了,在毫无传奇性,又不光彩,但却能成功解决当时德国实际问题的非BL不合作运动的威力下,德国不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就赢得了这场法德国家较量的阶段性胜利。法比军队寄希望于转移德国骚乱的方向,确保不会发生当时一度盛行的革命危机导致美英强力干预,从而可以凭借战争形势来维持自己的占领。于是法比军队在德国境内想尽了办法,软硬兼施,希望德国人能够对自己使用武力,可惜纪律很好的德国军队仍然拒绝对德国境内的法比军队动用武力。于是在这场类似印度拼忍耐的较量中,美英最终对法国的耐心达到了极限。由于害怕随着时间增加,骚乱会转变为革命危机,美英抛售法国国家债券逼迫法国撤军,于是法比军队只好撤出德国。由于比利时之所以敢得罪德国出兵鲁尔,完全是法国影响下的结果,因此比利时对法国半途而废的行径深为不满,乃至反目。美英资本趁虚而入,1924年——1930年,流入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期德国工业投资的一半,工业固定资本的2/3。为给这些资本保驾护航,美英通过道威斯计划、杨计划及一些秘密计划,提供了一个关于德国赔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对德国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刺激了德国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德国的赔款能力,只是赔款计划存在的本身封杀了个人消费的发展,导致原本就不怎么样的德国国内市场进一步狭小。同时讽刺的是,德国的重工业赔偿物损害了英法自身重工业的利润率,阻碍了英法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出现混乱,终使德国工业产值于1927年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次年再次超过英国,形成德国一战战败后战略大逆转的物质基础。德国的战略大逆转是建立在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和对工农压榨加强的基础上的,导致了对外国资本和对外贸易的双重依赖性。1924年——1929年期间,德国工业产值增长32%,出口贸易额却增长了100%。如此一来,个人消费萎缩,加上守业人的政F定位导致的国家消费发展缓慢,孤单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又因为没有强制的计划而无法自我运行,教科书式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而且情况空前严重。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负面影响很大,因此依赖它们的德国经济迅速恶化。据统计,在希特勒上台时,德国仍有1/3的企业停产,400万工人失业,而这还没把半停产和半失业计算在内。
德国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1930年——1932年,德国爆发了1818次罢工。1933年刚开头,就连续发生了三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于是德国上层决定再次引进一个新开发的绝招——震灾疗法,这次是从日本人那里引进的,本质是以国家/社会消费替代个人消费。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财阀和东部军官团的支持下,奥地利人、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黄袍加身,在一群据说是爱国的德国人的个人宣誓效忠声中,粉墨登场成为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的总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创下选举政治的一个旧亮点——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国会议事场内外,议员不选择他的议案就不能吃饭;以及一个新亮点——选举后逮捕任意数量的非N粹党议员,以此保证剩下的议员中支持者占绝大多数。于是选举从此就不再需要“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来统计票数,也能得到结果,因此变得简单起来。希特勒靠着因此得来的“极高的支持率”,开始了他的独裁生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体面人对一个奥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德国立刻实行自己的震灾疗法,解决德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西部财阀需要订单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东部军官团不想再当士兵,需要足够多的军官职位来为自己提供足够多的差事和报酬;跟随者需要更体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各项需求的结合,汇成希特勒竞选时的名言:“如果我现在掌握政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全面武装需要多少钱?’如果他需要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这样一来,德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的方法,逐渐往扩充军队上靠拢。从经济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总需要军官来管理,于是军官的需求就增加了,这样可以给东部军官团提供越来越多的差事和报酬;军官和士兵不是街头流氓,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装备,从坦克到袖标,无所不包,于是大量的需求也就产生了,西部财阀需要的订单也会越来越多;跟随者们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新兴贵族,并以此来攫取金钱与权力。
在这个经济体制下,西部财阀、东部军官团和希特勒跟随者的需求都将能够有效地满足,可谓皆大欢喜。至于这样做下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时的主流经济理论也不能预知。因此当1933年3月授权法通过后,新的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
从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德国经济的成型阶段,尤为特殊。
经济恢复阶段(第一阶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德国工业大量停产,工人则大量失业。同时,德国金融资本有大量的金融产品需要流动。根据实际情况,N粹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934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经济有机条例”,把整个国家的产业部门组建成四级经济组织,由国家政权直接规定各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定额,并集中规划原料、人员与制成品。
与此同时,“全国劳动组织法”也展现在德国人眼前,工人社会保险权利被取缔,原来积累的失业、残废、退职、退休的保险基金被国家政权接收。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把这些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动员起来。
基于此,此轮扩军不仅没有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还使德国一举摆脱了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连带扩充了生产资料自我消费。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波澜不惊,没有什么特别举动。但很快,德国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勒紧裤带阶段(第二阶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闲置的设备和劳力是有限的,当时间踏入1935年时,德国已无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可供动员。而扩军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速,那么资金、设备和劳力从何而来?N粹主要通过压缩个人消费来解决。这虽然导致了个人消费资料生产停滞之苦,导致轻工业部门大量倒闭和裁员而重新出现超过90万工人失业的现象,却依然使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和国家/社会消费得到了满足,因此工业在恢复期之后继续发展。
1935年,德国开始实施强迫无偿劳动,范围包括2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国爆发了“面包危机”和“黄油危机”。很快,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提倡”下,德国平民一夜之间突然喜欢起黑面包和人造黄油来。于是白面包迅速换成黑面包,黄油则换成人造黄油,
1936年,“四年计划”由N粹二号人物、空军司令戈林牵头启动,它的目的是使经济全面转入扩军备战的轨道。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开始聒噪起来。
在1935年的开头,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数量超过英国,并不断拉大差距的空军,壮了XTL的胆。于是XTL迫不及待地于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国空军正式成立,并告诉前来谈判的西门外JD臣和艾登,德国空军的实力已经和英国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势之后,英国就比较容易被XTL讹诈了。
很快,N粹颁布《帝国防御法》,宣称“使全部力量为军事服务”,公然无视和约的军备限制条款。并于1936年3月出兵莱茵河西岸地区,接着干预西班牙内战,形成“三个法XS包围法兰西”之势。
面对德国的行为,英法上层无动于衷,只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锐者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说中,丘吉尔对局势的发展做出了预言:“德国正在以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扩充军备。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领导着。在这种专制统治下,经济日益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和内乱,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抉择。”
同时,在丘吉尔的努力下,德国的军备扩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国战备的开支
1933年 五十亿马克;
1934年 八十亿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亿马克
注:按1936年币值,12马克折合1英镑。
(数据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经济侵蚀阶段(第三阶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当个人消费被压缩到不合适继续压缩,还要继续蛮干为国家/社会消费腾出消费空间的时候,涉及国M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就被送上了祭坛。从一个现代大国角度来说,这是禁忌的行为,但N粹作为腐朽的产物,自然是可以百无禁忌的。
所谓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当军需产业这种国家/社会消费畸形扩大,不但吞掉了个人消费,还要发展到连生产资料自我消费也给吞掉,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一种与生产相对过剩完全不同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自我消费涉及生产资料的维护、修理、更新和扩充,当折旧大于投资的时候,生产资料别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扩充,就是连简单再生产的维护、修理、更新都保不住。这样一来,德国工业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迅速衰退的现象。
在N粹的领导下,德国军事经济发展至此,终于带来了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这个恶魔。随着经济危机迅速加深,德国内部之前暂时压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纷纷暴露,人民困苦不堪,军事战略也迅速活跃起来。
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德国的第2次工业革命比较全面
德国经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
普法战争中德国得到了法国的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得自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加上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统治下,德国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以上几点就是促进德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原因
❾ 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原因 例举几点 急哦谢谢谢谢 学霸们看过来
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举例:
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1、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2、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 “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 “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3、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