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跟刘润老师学行为经济学(四)
这是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第四周的第四篇学习笔记:行为经济学之“概率偏见”
概念:概率偏见
定义: 我们的直觉和客观事实经常是不一致的。行为经济学家把我们自己以为的概率称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差。
案例: 三门问题
你有幸参加一个抽奖活动,从三扇门A,B,C里面选一扇,如果门后有特斯拉,车就归你。你选择了B,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车。这时主持人打开了另外两扇门中的C,没有车,这时,主持人问你,你是坚持选择B,还是换一扇门,选择A?
很多人都认为,不用换,因为剩下两扇门中奖的概率都是50:50。这就是我们的心理概率。
其实,换门,中奖的概率更大。为什么呢?
我们把门分为两组,一组是你选的,一组是非你选择的。每一扇门中奖的概率是1/3,所有你选的一扇门是1/3,非你选的有两扇门,总共就是2/3的中奖概率。这时,既然知道,C门里面没有车,而你的B门概率依旧保持1/3,这就意味着A门中奖的概率是2/3。所有必须换门。这就是客观概率。【这不意味着你换了就一定会中奖,而是,按照这个概率,你一直玩下去,中奖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概率偏见的原因:
1)代表性偏差,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偏概全。 比如,
*最近有个老太太跟我说,孩子去农村比在城市里上幼儿园好,她两个孙子,老大在城里,老二在农村,结果老二比老大优秀很多。因为在农村,孩子可以跟亲人更频繁的接触,享受亲情,还能亲密接触大自然。
*你怀孕了,你发现哪里都是孕妇,怀孕的人真多。
*会游泳的人淹死了,人们会觉得,其实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
*你买了大众的车,你发现路上跑的多事大众车。
*团队里的同事生的多是女儿,就得出了搞IT的容易生女儿
2)可得性偏差,也就是我们说的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比如,
*飞机失事了,你觉得坐飞机太危险了。(事实上,飞机失事比路面交通概率低太多)
*去了医院,看见很多病人受病魔折磨,你觉得生命实在太脆弱了。
3)沉锚效应,就是我们说的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评判人和事。
*你看一个公司的前台小姐非常优秀,你就会觉得这家公司非常牛掰。
*一个新来的员工,刚开始表现不好,你就会觉得他能力很差。
我们会形成概率偏见的本质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模式: 一是省电模式,即直觉。 凡是曾经处理过的事情,大脑就想节省能量,不去思考,用以前处理过的方式再处理类似的事情; 二是费电模式,即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违背人性,费时也费力。
运用:我们如何做商业决策呢?
学好数学,尤其是概率与统计。 有办法验证的概率,不要依靠直接,而是要去计算。【学习材料推荐:数学->可汗学院;统计->《深入浅出统计学》】
对于没有办法验证的概率,求助于专业人士,也不要依靠直接的直觉。
【内参有一期关于什么时候依靠直觉,什么时候依靠分析的文章,文章建议: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因果关系不容易发生改变的领域,比如会计,围棋等,经验积累很重要,经验积累的越多,直觉越准;而外部坏境一直变化的领域,如股票基金,就不能完全依靠直觉,需要做分析】
如果觉得好,点个赞再走呗!
如果你还有兴趣,可以参考 小丫Stella“五分钟商学院”学习笔记汇总 查看更多内容哦!
B. 老大和老三联合起来干掉老二是什么定律
属于什么定律不好说,但是从思想指导本质和远交近攻的思维定式是一样的。功高盖主会带来生命之虞,在政治斗争的漫长历史中,这种现象是一直存在的,所以长有人发出天忌贤能的感叹。实则不然忌贤能是人贪欲思想指导下滋生的,忌贤能者非天而是人。纵观历史,“把酒释兵权”做的算是委婉些的当属宋朝开国的老赵。我曾经知道一个例外:在大寨的奋斗历史上有一位人物当属例外,那就是宋丽英的丈夫贾进才,大寨的记忆被深埋于几代人的心底了,无暇翻起变得陌生。陈永贵、宋丽英、郭凤莲,曾经的记忆中大家还是熟悉的,但是这位为了大寨建设默默的在虎头山上采石头者,他的墓碑上写着“老英雄贾进才之墓”。他就是大寨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前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是他的接班人。他用他的慧眼识得英雄,果断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推举陈永贵来接替他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他的情操来自大山的纯朴,他不懂得政治,所以他没有结合老三干掉当时处于老二的位置上的陈永贵。贾进才,是他退出了大寨的辉煌!
C. 用的上的经济学,博弈论模型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模型:
一天,警察抓获两名一同作案的嫌疑犯,分别把他们放到两个房间里审讯。两个人都不知道同伴跟警察说了什么。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个人都认罪,各判5年;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则各判1年;如果只有一个人认罪,那么认罪的这个人将被释放,不认罪的那个人要判10年。如果你是其中一名囚徒,你会怎么选择?
以上帝的视角来看,两人都选择不认罪,也就是包庇对方,是一种最优的策略,每个人只要判1年。
然而囚徒的内心却是复杂的:以A囚徒为例,要分析两种情况,也就是B囚徒认罪和不认罪的两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B囚徒没认罪。这个时候A囚徒认罪,A会被无罪释放;A囚徒不认罪,会被判1年。那相比之下对A囚徒来说,认罪是更优的策略。
第二种情况,B囚徒认罪。这时候A囚徒也认罪,会被判5年;A囚徒不认罪,就要被判10年。相比之下,认罪仍然是对A囚徒来说最优的方案。
不难发现,无论B囚徒选择认罪或者不认罪,A囚徒的最优策略都是认罪。这样一来,只要两名囚徒足够理性,几乎必然双双选择坦白从宽,各判5年。
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你确定,那个“猪队友”不会是你吗?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的,它告诉我们,每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足够理性的人会优先追求个人利益,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当大家都从利己角度出发的时候,结果却往往是损人不利己。
比如故事原型里的两个囚徒,最后各判5年,谁也没占到便宜。
那么博弈论能不能帮助这两名囚徒解决问题呢?博弈论并不是权谋学,并不能教大家怎样去损人利己,而是在假定人性自私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制约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如何摆脱囚徒困境呢,首先要认识到:背叛,也是有价格的,而聪明人懂得怎样让这个价格大到让对方不会背叛要摆脱囚徒困境,你可以:
第一、增加背叛的成本;比如历史上的政治联姻。文成公主等等。
第二、引入第三方;第三方支付担保的代表:支付宝。
第三、重复博弈。如果这两个囚徒反复被抓,他们还会相互背叛吗?
假如有一天,你去银行取钱。突然一群蒙面歹徒冲了进来,把银行里的人,包括你在内,一起劫持为人质。 穷凶极恶的歹徒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很无理的要求,而且声称如果政府不答应,过一会儿就开始撕票。因为要求过于无理,政府短时间内是不会答应的。
假设所有的人质联合起来就可以制服歹徒,但是需要一个人率先发出一些暗号来联络大家。如果联络成功,则皆大欢喜;如果暗号被歹徒发现,这个出头鸟会被歹徒第一时间打死。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愿意见义勇为,当这个英雄吗?
如果你站出来发信号不小心被歹徒发现,你是肯定活不了的。但是如果你不挺身而出,其他人也没有要站出来的意思,每个人都明哲保身,僵持到最后所有人都会被杀。
这就是博弈论当中着名的人质困境。在一群人面对威胁或损失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是最难做出的,因为出头鸟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也有人把人质困境叫作出头鸟困境。暂且抛开道德层面的问题,每个理智的人在人质困境中都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也就是明哲保身,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少数几名歹徒也能控制住一大批人质。
一旦陷入人质困境当中,你应该懂得:
第一、力挺出头鸟;比如工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等等。
第二、保护出头鸟;扶老人险等
第三、奖励出头鸟。打土豪、分田地等
人质困境:出头,也是有价格的。
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左侧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猪圈右侧的一个容器都会掉落一些食物。如果小猪去踩这个踏板,大猪就会坐享其成,等小猪跑回来的时候,大猪几乎能把所有的食物都吃光,小猪只能吃到一点。如果大猪去踩踏板,小猪也会先吃,但因为吃得慢,在大猪跑回来之前,小猪还吃不到一半。
问题是:作为“吃得慢、分得少”的弱者,小猪该怎么做?有人说弱者就应该多努力,小猪就应该更多地去踩踏板,毕竟“爱拼才会赢”。要是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恭喜你,爱拼的小猪不但不会赢,恐怕还会很快被饿死。
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在1950年提出了着名的智猪博弈模型。他指出,在博弈过程中,无论大猪去不去踩踏板,小猪的最优策略都是等待。一旦小猪跑去踩踏板,它能吃到的那一小部分所提供的能量,都不够往返一趟所消耗的能量。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作为竞争中的弱者该如何生存。有人把小猪坐等其成的这种策略形象地比喻为 “搭便车”。
我们作为竞争中的弱势一方时,有几点策略需要关注:
第一、自知之明,不要轻言“教育市场”;尝试以一己之力改变市场,这个风险是极大的。
第二、盯紧大猪,他可能是你最好的合作伙伴;
第三、顺应认知,静静地等待属于自己的风口。
智猪博弈:成大事者,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投资自己,在自己还是小猪的时候,懂得审时度势,懂得顺势而为,最重要的,懂得等待。
两只公鸡相向而行,相遇在同一座独木桥。独木桥的宽度容不得两只公鸡错身而过,它们要想过桥,就一定得分个先后。一方进,则另一方需要退。问题是退回去的公鸡就要丢面子,但对于傲娇惯了的大公鸡,面子可是比命还重要。双方一直僵持在独木桥上肯定不是办法,同时往前走,硬碰硬则免不了菜鸡互啄,两败俱伤。如果换做两个人在对峙,你是其中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这就是经典的斗鸡博弈模型,也有人把它叫做懦夫博弈。中国有句古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害怕对决而退却的人,容易被别人笑话,背上懦夫的标签。有些人在解读斗鸡博弈时,会说它启发我们要不畏强敌,勇于争胜,这个结论实在是荒唐可笑。
试想一下,现实生活中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者一点蝇头小利,硬要争个头破血流,真的是智者之举吗?在斗鸡博弈的情境下,最好的结果应该是:一方进,而另一方退,双方达成一个不对等的均衡。
那么问题来了,谁进谁退由什么决定?事实上如果两只公鸡足够理性,它们就会慎重地判断彼此的实力和决心,谁的实力更强、信心更足,谁就更有理由率先过桥。
所谓“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这种基于对“势”的判断,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狭路相逢,该勇则勇,该怂就怂。
遇到斗鸡博弈的局面,你应该懂得:
第一、释放信号,展现决心;
第二、一方妥协,一方补偿;
第三、永远考虑机会成本。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该勇则勇,该怂就怂。懂得了这些,最终不论是进是退,相信你都不会输。
假设有三个枪手为了争夺一个姑娘,相约决一死战。三个枪手对各自的实力都心中有数:老大枪法最准,十发八中;老二枪法一般,十发六中;老三枪法最烂,十枪只能打中四枪。
你可能会想,老三枪法这么烂,他来决斗无异于送死。我们来推断一下,三个人同时开枪,谁存活下来的机会更大一些?如果你认为是枪法最准的老大,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因为最有可能活下来的,恰恰是枪法最差的老三。
我们先站在老大的角度想,他一定会首先选择对老二开枪,因为老二对他最具威胁。同时,老二也会把老大作为首选目标,因为如果有幸活到下一轮,和老三单挑的胜算更高。对于老三来说,最优的选择也是对老大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老二到底是比老大的枪法差一些,如果一定要和一个人单挑下一轮,一定会选老二当对手。于是,第一轮枪战过后,老大、老二同时死亡的概率是60.8%。
而在第一轮枪战过后,即便是老大、老二没有同时死亡,仍有一个人活下来跟老三单挑,老三也并不是死定了。因此,枪法最烂的老三,在理论上拥有至少60%的概率可以存活到最后,从此跟他心爱的姑娘一起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就是耐人寻味的枪手博弈模型,它生动地演绎了“屌丝逆袭”的全过程,告诉我们强者并不是总能以强凌弱,胜利有机会属于直面挑战但实力稍逊的一方。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多人博弈中,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取决于他自身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看他在分析了各方实力的对比关系之后,能否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当我们作为三方博弈中最弱的一方,要学会:
第一、坐山观虎斗;
第二、联吴抗曹;
第三、求包养。
枪手博弈:没有逆袭过的屌丝不算好屌丝。
“博弈论”与传统咨询工具相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开启解决战略定位、股权分配、股权融资、价值塑造、商业模式等疑难杂症的新视角。
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笔记
D. 老二挑战老大叫什么原则
你的问题可能是指“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也就是你问的“老二挑战老大”的问题。
E. 谁是约翰·纳什
纳什与博弈论的发展
2015年5月23日,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因遭遇车祸而身亡,终年86岁。
约翰·纳什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21岁时,一份只有27页的博士论文令他名声大噪;23岁时,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师;30岁时,精神失常;66岁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这人是个数学天才。”纳什的硕士导师为他读博士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尽管纳什在数理科学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对博弈论发展做出的贡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是这样评价约翰·纳什对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他的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根本的普遍性影响,堪比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生物科学领域产生的影响。”
确实,博弈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最近的10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有5个就是博弈论理论学家。但博弈论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如今,随着科学家们利用博弈论思想在进化生物学和动物社会行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博弈论已然成为了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
所谓博弈论,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或合作模式的相关问题。博弈论可以用来解释世间万事,从蚁群的功能机制到人类的爱情选择、消费选择,乃至国家关系的变化等等。
博弈论的研究在纳什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就已经存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美国着名数学家冯·诺依曼就做过博弈论方面的研究。不过,直到纳什对博弈论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博弈论这个名称才开始为大家所熟知。
1950年,纳什在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博弈论。当时博弈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美国着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是当时该领域的带头人,他对零和博弈作出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所谓零和博弈,即是所有对局者的收益综合为零,一方获益必然意味着一方损失。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博弈没有这么简单,双赢和两败俱伤的情况常有发生。就以当时美苏冷战为例,如果把对方的损失看作自己的收益的话,那么双方的最优策略就是,先发制人给予对方最大的打击。但是对于美苏这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来说,对方也会激烈反击,这样做的最大可能却是两败俱伤。由于有这种局限性,尽管对零和博弈的研究非常深入,但在应用上价值不算太大,因为谁都不想费了牛大的力气却毫无收获。
因此,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他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是考虑自己的最佳收益,而是考虑双方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均衡。他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博弈来说,总是存在一个“均衡点”,在均衡点处,当对方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如果更改自己的策略,反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这样的均衡点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比如对美苏博弈来说,冷战、保持强大的威慑力、但谁也不先动手,就是一个双方都不愿意改变的“均衡点”。
我们可以用个常见的现象来解释下,例如价格战。生产同一样产品的若干厂家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这就是“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各家所卖的产品价格保持基本一致。若其中一方打破默契,开始大幅降价,以求薄利多销,获取更大利润,那么其他家便会很快跟进,互相压价。刚开始降价的一方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销量和利润,但最终的结果是大家的利润都降低了。
由于纳什均衡的应用范围远比零和博弈广泛,所以纳什对博弈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纳什均衡:
背叛为何优于合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博弈的世界,“纳什均衡”在这个世界中应用极为广泛,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一般人的生活,绝不仅限于数学的范畴。下面将给大家举几个经典的例子,以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约翰·纳什这位奇才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一说到博弈论,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囚徒困境”。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博弈模型,说的是警方逮捕了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有罪。于是警方分开嫌疑犯,让他们相互不能沟通,并分别向两个人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检举对方(“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坐牢3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互相“合作”),则因证据不足,二人都坐牢1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都坐牢2年。
在这个模型里,对两个人来说,合作收益最大;彼此背叛收益最小。但对一个人来说,他有两种选择、四种结果:选择沉默,结果是1年(对方也沉默)或3年(对方检举),如果选择检举,则结果是获释(对方沉默)或2年(对方也检举)。这样平衡下来,检举是最好的选择。并且一方检举,一方沉默,检举一方收益更大。
由此看来,在“囚徒困境”中,双方合作收益最大(二人都坐牢1年),但在实际情况中,每个人都首先考虑自己的收益,所以双方都采取了彼此背叛的策略,结果却导致两人都坐牢2年。
囚徒困境被视为人类合作失败的一种体现,它深刻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个体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占优战略,得到的却不一定是最优的结果,相反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近年来在高考招生中,北大、清华为了在各省争抢状元,采取各种手段明争暗斗,甚至不惜撕破脸皮在微博上吵架,可谓斯文扫地。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难道就不知道这样抢状元吃相太难看吗?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北大清华的状元之争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对于北大来说,无论清华抢不抢状元,抢状元都是北大的最好选择;对于清华来说也是一样。两所大学都抢状元就构成了北大清华招生博弈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最深刻的悲剧性在于,北大和清华都意识到抢状元是毫无意义的,但抢状元却是他们必然的选择。除非引入第三方力量改变博弈结构,否则囚徒困境就不可能被打破。
破解之道就是改变高考招生的制度设计,改变以高考分数为唯一依据的招生设计。美国也有高考(SAT和ACT),但从来没听说美国有什么高考状元,也没听说美国有什么大学为争抢尖子生而闹得不可开交。原因就在于,美国大学申请不仅要看高考成绩,还要看平时成绩和社会活动,每个学校还会有不同的录取标准。在这样的招录制度下,没有哪个高校有兴趣抢什么状元。
用制度引导均衡
制度如何能够改变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比较着名的博弈案例: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边食槽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由于踏板离食槽比较远,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但如果自己也不去踩踏板的话,就会饿死,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小猪“搭便车”成了这个游戏的纳什均衡点。
“搭便车”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屡见不鲜。小的方面,在集体野炊时,有人不动手积极劳动,等着别人做好饭就来吃;在公司里,有些人不创造效益但却分享成果。大的方面,现代社会的高福利政策也是一种民众的搭便车行为,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在商品市场中,很多商人等着成功的创新商品出现,然后大举模仿,乃至抄袭,就是“搭便车”行为。
“搭便车”自然是个很坏的纳什均衡点,那么怎样才能改变“搭便车”现象呢?在“智猪博弈”中,要想改变“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就必须改变给猪喂食的方案。最好的方案是将食槽移到踏板附近,谁踩踏板谁就优先得到食物。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政策一变,“搭便车”现象就自然消失了。也就是说,改变条件,就会形成新的纳什均衡点。
同样,在人类社会中,要想杜绝“搭便车”现象,也需要进行制度设计。比如,在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比较平均,一些奖励也是人人有份,这就使人容易产生“搭便车”心理,干活的人少,混日子的人多。最好的激励机制就是,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纳什均衡还能够用于解释很多经济现象,比如“公地悲剧”。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无偿向牧民开放(称为“公地”)。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负荷”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这样的“公地悲剧”在现实社会中很常见,环境污染、全球暖化都是公地悲剧的体现。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政府又没有管制,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 ,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 ,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 ,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 ,甚至企业还要破产。
因此,在公共领域,如果人人都可以无偿使用公共资源,那么在这个博弈中,无论在哪一个纳什均衡点上,公共资源都会被过度消耗,每个人的收益最终会抵不过所付出的代价。解决这个悲剧的出路也许就是公共资源的产权化,将公共资源出售或承包给私人管理。
枪手博弈与三国演义
当博弈者只有双方时,其均衡点很容易寻找。但是生活中常见的博弈是三方还有更多方来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样寻找均衡点?我们来看一个枪手博弈的故事:
甲、乙、丙三个枪手准备决斗。甲枪法最好,十发八中;乙枪法次之,十发六中;丙枪法最差,十发四中。
先提第一个问题:如果三人同时开枪,并且每人只发一枪;第一轮枪战后,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一般人认为甲的枪法好,活下来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枪法最糟糕的丙活下来的几率最大。
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枪手的策略。枪手甲一定要对枪手乙先开枪,因为乙对甲的威胁要比丙对甲的威胁更大,甲应该首先干掉乙,这是甲的最佳策略;同样的道理,枪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甲;枪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对甲开枪。
尽管第一轮结束后,丙活下来的可能性最大,但是第二轮开始,丙的存活的几率却会比甲或乙为低。因为在第一轮枪战后,不论甲或乙,他们的命中率都比丙的命中率为高。除非第一轮中甲乙皆死。
我们现在改变游戏规则,假定甲、乙、丙不是同时开枪,而是他们轮流开一枪。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丙的机会好于他的实力。
先假定开枪的顺序是甲、乙、丙,甲一枪将乙干掉后(80%的几率),就轮到丙开枪,丙有40%的几率一枪将甲干掉。
假设开枪的顺序是乙、丙、甲,乙先开枪,乙还是会瞄准枪法最好的甲开枪;不管乙是否一枪干掉了甲,下一轮仍然是轮到丙开枪。
如果开枪的顺序是丙、甲、乙,是丙先开枪,情况又如何呢? 丙可以向甲先开枪,即使丙打不中甲,甲的最佳策略仍然是向乙开枪。但是,如果丙打中了甲,下一轮可就是乙开枪打丙了。因此,丙的最佳策略是胡乱开一枪,只要丙不打中甲或者乙,在下一轮射击中,甲和乙仍然会互相火拼,他就处于有利的形势。
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理解人们在博弈中能否获胜,不单纯取决于他们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博弈方实力对比所形成的关系。在上面的例子中,乙和丙实际上是一种联盟关系,先把甲干掉,他们的生存几率都上升了。我们现在来判断一下,乙和丙之中,谁更有可能背叛,谁更可能忠诚?任何一个联盟的成员都会时刻权衡利弊,一旦背叛的好处大于忠诚的好处,联盟就会破裂。在乙和丙的联盟中,乙是最忠诚的。这不是因为乙本身具有更加忠诚的品质,而是利益关系使然。只要甲不死,乙的枪口就一定会瞄准甲。但丙就不是这样了,丙不瞄准甲而胡乱开一枪显然违背了联盟关系,丙这样做的结果,将使乙处于更危险的境地。
这个枪手博弈的模型显示了多方参与下,纳什均衡的不断变化。而且这个模型正好与我们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有一定相似之处。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首先横扫弱小的刘备,刘备那时对曹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但曹操也根本没有把刘备放在眼里,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在江东颇具实力的孙权政权。孙权为了自保,联络了毫无实力但在荆州一带很有人望的刘备,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曹。结果,借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原本等着灭亡的刘备,一跃而成为三足之一,这就是最差的反而活得更好的典型例证。
赤壁之战后,北方的曹操与南方的孙权、刘备达成了短暂的平衡,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但孙权和刘备因利益冲突却开战起来,夷陵一战后,刘备元气大伤,蜀汉实力从此一蹶不振。刘备与孙权开战,完全打破了纳什均衡,消弱了自己的实力,这也是刘备不懂博弈论、意气用事的结果。在这场战争中,作为实力第二的孙权,原本应该对孙刘联盟最忠心,但为了与刘备打仗,却去投靠了曹操。不过,他很快醒悟过来,夷陵之战后,立刻着手修复与刘备的关系。
接下来,轮到诸葛亮不懂博弈论了。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身处具有大山屏障的四川腹地,蜀国原本应该与“枪手博弈”中的丙一样,轮到他开枪时,朝天开个空枪,坐看老大老二相斗,自己韬光养晦、苦练内功,强国强民,方为上策。可是诸葛亮在蜀国国力贫弱的情况下,竟然七伐中原,消耗了大量国力,并使强大的曹魏始终把矛头对准自己。因此,蜀国在三国中第一个灭国就毫不为奇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可谓也是一种三国格局。日本鬼子最为猖狂,占据了中国最肥沃的半壁河山;国民党政府占据着西南地区,正统上仍是中国政府;实力最弱的共产党,统治地域主要集中于贫瘠的西北一隅。为了联合对付日本鬼子,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杀红了眼的冤家对头结成联盟,相当于枪手乙和枪手丙结盟对付甲。不过,共产党人比诸葛亮更懂博弈论,他们对付日本人主要采取游击战,而不是与日本鬼子正面硬碰硬。因此,抗战胜利后,八路军的实力大大增强,与国民党实力的差距大大缩小,在随后的国共对决中,共产党很快占了上风。
处处可见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这么理论化的数学问题,却也能应用到恋爱中。在约翰·纳什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中就有很好的例子,纳什和他的四个男伙伴在酒吧,而对面正好有五个单身女生,其中一个最为漂亮。如果纳什和他的四个男伙伴都去追求最为漂亮的女神,那么女神就会不知道同意谁而全部拒绝。追求女神不行,接下来追求剩下的四位女生,这四个女生当然也不会同意,因为没人愿意屈居第二,当“备胎”。这样就会造成谁也没有搭讪成功。如果纳什他们改变策略,一开始谁都不去追求女神,四位男生分别去追求其她四位女生,当女神看到其她女生都有人追求,而自己却没有,这时如果纳什去追求女神,到手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大。在这个策略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搭讪成功。
搭讪成功后,假设纳什真的开始了对女神的追求,那么,其实女神也还有其他不止一个追求者,对于女神来说,如何确定谁是真正的追求者是个难题,因为她没办法完全掌握每个追求者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非完全信息博弈”。这时她就需要某种信号来筛选了。在证明真爱方面,一句“我爱你”是没有作用的,还需要其他行动。这些行动是要付出成本的,不管是为了努力接近女孩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还是为了讨好女孩的物质成本,证明真爱,就要发出对你有成本的信号,以凸显出你值得她选择。
这样的博弈最终会导致两种均衡。一种是,追求者相继退出竞争,不再投入成本,而坚持得最久、投入成本最多的那个人最终胜出,从众多的追求者中分离开来,这叫做“分离均衡”。“分离均衡”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公司招聘时无法断定一个人的能力,就以学历来区分人才;而应聘者也以工资高低来衡量公司好坏,双方互相衡量,最后达至“分离均衡”。
另一种是,到最后,两种人也没完全区分出来,一些爱得不那么深的人也混在真爱中,继续花费成本发送信号对谁都不再值得,姑娘索性选一个人嫁了得了,这叫做“混同均衡”。“混同均衡”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小孩子上学,如果不是特别要去择校的话,他就是随便选一个学校就上学了,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没什么好区分的,这就是“混同均衡”。
非完全信息的博弈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在足球比赛射点球时,射门的运动员是射左边还是射右边呢?没有哪个更好,踢球者只希望射门方向与门将扑球的方向相反;而门将所追求的,则是相同。这里没有纯策略均衡,只有混合策略均衡。也就是说,射门者最终只会以一定的概率去踢左边,一定的概率踢中间,一定的概率踢右边;而门将也会有一定的概率扑左边,一定概率不动,一定的概率扑右边。按照这种概率分布,存在均衡。
证明博弈中存在这样一个混合策略均衡,就是纳什的贡献。还拿射点球为例子,对于门将而言,他不知道射门者的偏好,只能是对这个偏好进行一个估计,如果是右撇子,他会估计说这个球员踢向门左侧的策略会大一些。那么,根据这一估计,他会以更大的概率按照这个方向去扑球。但是,射门的人完全有可能踢向另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出价买东西。买方喊出一个买价的时候,是不知道卖家心目中的合适价格的,怕喊高了;同样的道理,要是卖家喊价,也有可能喊低了。但是这个喊价无论出自卖方还是买方,都存在一个概率分布,这里有一个混合策略均衡。
这样的混合策略均衡甚至在宏大的政治经济层面也不鲜见。在政治上,比如革命的群体协作,你是否揭竿而起不仅取决于你相信政权有多么脆弱,还同时取决于你相信别人是否参与。在经济学上,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银行挤兑,你是否挤兑不仅取决于你对银行有多信赖,也取决于你相信别人是否会挤兑。在这样的博弈中,其均衡点是动态的。
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博弈论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不光是这些专业领域,我们在生活中打扑克、买东西、下围棋时,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运用了博弈论和纳什均衡。我们都不是科学家,但可以站在科学家的肩膀上,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F. 在一个行业里,为何当老大和老二出现时,其它的竞争者就不重要了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已经是行业里的老大和老二了,这样的两个企业结合在一起,还有别人什么事儿,无论是资产还是能力都占了上风,结合在一起,价格可以做到最低,质量可以做到最好。
附近其他的小超市都关门了,两家大超市和好了,他们变成一条战线上的人了,拼的不是价格,开始拼服务了,谁家服务好?谁家环境好?两家超市都不会再赔钱了,因为没有再打价格战的必要了,所有的人流都分给了这两家超市,所以说这种情况,老大和老二才是受益者。
我觉得这种情况要么抱住老大的大腿,要么抱住老二的大腿,如果单靠自己那就必死无疑了,毕竟人家有实力打价格战,而你只能看着。
G. 中美竞争现象效应听说过当处于老二地位时,只要有超越的趋势,老大和老二必然要打架,打仗,这是叫什么
这个现象被称为“老二的魔咒”历史上,老大打压老二不遗余力,老二“出师未捷身先死”、“半路夭折”似乎成为一个魔咒始于英国,昔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后,遵循的外交政策就是所谓的“光荣孤立”,但一旦英国发现哪个国家成了老二,可能挑战英国地位的时候,英国就会挑动老三、老四去对付老二H. 世界发展史上老大打压老二,是什么定律
1. 资源有限,总共就这么多,你来抢我的我不打你后面饿死的就是我。
2. 一般来说,老大老二打架,先死的是老三。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干架,非常可乐没了。斗鱼和虎牙干架,熊猫死了,不胜枚举。
3.定律的话古人已经总结的很好了:一山难容二虎
I. 为什么一个行业里老大跟老二竞争,老三就消失了
能当上老大和老二的经济名气肯定比老三强,他们两个打架会想尽办法,最基本的就是砸钱打广告和打官司,打广告会让他们的名气更上一层楼,打官司会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老三在旁边无能为力,更多的是抱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态看他们斗争不做任何事,最终市场份额被老大老二占据,老三沦落到无人知晓消失在众人眼前。
J. 想学经济学,,学经济都有什么专业啊
主干学科:经济学主要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相近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
(10)老大跟老二必有一战经济学叫什么扩展阅读
开设学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广东海洋大学、四川三峡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