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市场经济我们该如何来面对
1、时刻注意全球的经济信息。
2、分析消费市场,尤其是国家出台得各项救世政策。
3、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抓住机遇,把资金合理化的投入市场。
4、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科研投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一是政府要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以建设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加快实施“百亿研发工程”,培育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推进企业原创性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构筑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
5、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 一是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立新型的产权激励机制,通过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实施知识资本化,逐步形成与国际管理接轨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产业升级发展所需的人才积累机制。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规划地培育新兴产业。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按照我国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构思,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改善我区的工业结构。
8、继续实施企业梯队发展战略,优化企业结构。突出扶优、扶强、扶精、扶特,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主攻点,继续实施“四个一批”计划。即培育好一批大规模大集团企业、一批优势成长型企业、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批有培育前途的中小尖子企业。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良好的梯队发展的工业企业新格局。
9、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带头人。优秀企业家是经济社会的稀缺资源、社会发展的财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在全社会创导“尊重企业家,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育;尽早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的人才集疏功能;建立企业家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架起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队伍的教育培训、跟踪服务、激励、沟通联系和储备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引领全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为我国工业传统产业的提升作出新的贡献,迎接中国的和平崛起。
② 如何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一、经济正在经历艰难时刻
一个时期以来,除了大环境国际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结束了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开始阶段性转换,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增长速度呈阶梯式回落之势。经济增长速度阶梯式回落,使各方面压力加大,相当多的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部分地区经济下滑严重,一些省份财政收入急降、失业问题突出,股市大幅动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升高。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三大需求同时收缩;二是工业生产继续回落;三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地区困难凸显。
二、在经济下行中有亮点
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当前,但也不乏亮点。一是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三产业增长增速较快;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目前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60%,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加速调整,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三是新市场主体继续快速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尽管有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又不断有企业新生,实际上企业生生死死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四是能源消耗进一步下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是经济运行效益提高的重要体现;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经济增速,说明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对稳定。
三、“三期叠加”下寻找和把握经济发展机会
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所谓换挡,就是从高挡换到中高挡,减速成为必然;结构调整,意味着产能过剩行业收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意味着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生作用,使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运用受到掣肘。“三期叠加”矛盾交织,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形成制约。还有,当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官不为”。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在守规矩守纪律要求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的确出现一些官员怕犯错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缩手缩脚,积极性主动性下降的情况。近年来对GDP增长指标考核力度减弱,部分区域和县域取消GDP考核,也对地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客观影响。同时,还要看到,经济下行往往会惯性发生作用。
但分析经济形势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难就找不到政策着力点,只看困难看不到亮点则容易丧失信心。对经济形势有利条件是,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的效应会逐步显现;国家批准的重大工程项目会陆续展开投资并产生相应的经济带动作用;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势新亮点会得到强化;基期年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意味着新的经济年度增长基数相对低。只要决策者能审时度势,仍然把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同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扩大“改革红利”,把有利条件变成实际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③ 如何把握宏观经济形势
一、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仍然不少。从深层次和长远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呈现出一种常态化,并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清醒地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妥善处理好长期累积和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关系到能否巩固当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趋势,关系到能否顺利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把握能力,积极引导经济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现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资本所有者、中介组织人员以及民营经济、“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大量出现。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各自有其独立利益,分别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经济活动的预期等相互博弈、分散决策,从而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初步建立阶段,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存在一定“市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机制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正如胡锦涛同志讲话所言,市场经济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再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完全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问题叠加而致的“矛盾凸显期”,使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客观上增加了正确把握经济形势的难度。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二、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有效途径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助于经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和各种有效分析工具,辩证认识经济运行的主客观现状和条件,致力全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规律。
1.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理论基础。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目前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凯恩斯理论等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务必熟知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题是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系列内容;对外开放的理论,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该理论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这里所称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生产厂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生产厂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在干预经济的方式上,凯恩斯强调运用财政政策,而且主要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他的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历经30余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所导致的“短缺经济”仍然有其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与调控充分借鉴凯恩斯经济理论,以其所主张的“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行的“需求管理”的方式运用到中国经济的实践之中。应该说,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都使总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没有被带动起来,总需求仍然不振。这主要因为凯恩斯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时,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主的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必须充分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更好地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原则。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被实践证明科学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科学通行的分析工具,遵循宏观与微观结合、总量与结构结合、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用,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主要问题,丰富和深化对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的认识,正确确定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重点和政策组合,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变化的维度。
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宏观分析是把握宏观形势的基本依据,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没有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宏观分析无异于缘木求鱼。宏观分析,重点进行总量、结构、财政、金融分析;微观分析,重点考察企业行为:销售、利润、库存、订单、企业家信息(11项PMI指数),居民行为:收入、消费、储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要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总量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最高层次,因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主线,总量分析主要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在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以结构变革为中心的新成长阶段,结构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趋势分析,现状分析,主要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趋势分析,主要进行增量分析、边际变化分析、环比分析(趋势往往领先同比1-2个季度)、景气分析(先行指标分析)。要把国内经济放在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去审视,重视国内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际分析主要分析国家经济和政策、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国际商品市场和价格、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利率、股市、资本流动等),在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时,必须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市场经济运行。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滞胀性”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科学性在西方经济学界因此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逐渐开始盛行。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地位迅速动摇,西方经济学界“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益强大。尽管对于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系列矛盾,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在与时俱进,并先后出现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多个流派,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超越或代替凯恩斯主义,而是与凯恩斯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已证明其存在难以言说的种种弊端,可以称得上与其一脉相承的改良后的各种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也非促进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走向科学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关注与宏观经济分析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受制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的观念束缚,早期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商品与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等,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就成为了必然。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的流通关系,尤其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实证方法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过犹不及,在拓展研究视野、方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严重倾向:有人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唯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并将之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甚至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操作实践只能依赖于它,并发展到直接套用凯恩斯主义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对策。而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置若罔闻,甚至将其完全抛弃。事实上,要实事求是地调控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必须抛掉对于凯恩斯主义的迷思。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过一系列科学的宏观分析。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继承、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显然是可行且不可缺失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与新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为主,博采凯恩斯主义等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三、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
1.加强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同样经济现象的分析,理论素养不同,分析水平就不同。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加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举措的新的理论概括,又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和总结,尤其应该进一步深刻领会。要理解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解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调控手段的特点,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要加强学习掌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比如: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理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理论,了解资本流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特点。要加强学习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工具,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2.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掌握了实情,才能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如果没能完全了解实际情况,甚至被虚假信息所蒙蔽,那就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围绕大局,把握中心,确定调研方向,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在微观上抓住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实质,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信息时代,处处留心皆信息。领导干部只要心细,随时随地注意掌握情况,都能为自己的调研找到准确、实在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参考价值的情况。调查研究要调查了解和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好的坏的都要听,要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在掌握相关资料后,要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材料。领导干部工作忙,时间比较紧,动手写文章的时间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时间多写调研文章。 3.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掌握实情,是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准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各级领导干部还必须密切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审核、检验、分类、汇编等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入解剖经济现象之间、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抓取主要的、关键性的信息,努力从经济运行的现状中找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表象中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切实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脉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之一。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创造条件,以增强领导干部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素质为重点,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服务发展能力。比如可以组织领导干部成员到知名高校进行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培训,或者邀请高层次专家教授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专题讲座,通过从理论到实务的专题化学习,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对宏观经济形势、外向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但是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工作,为有效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求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④ 如何全面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和变化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特点
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动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着2008年四季度出台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整体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1、我国经济增长逐季加速,稳步上升趋势基本确立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连续2个季度的持续上升,表明宏观经济企稳的态势已经明确。
2、快速回升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
据测算,在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个百分点,投资的贡献率为7.3个百分点。而出口在三个季度对GDP的拉动则是负的3.6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内需起到了关键作用。
3、进出口跌幅收窄,出口已在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的外贸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已经低位企稳。11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9.8%,实现年内首次月度同比正增长。11月份,全国出口同比下降1.2%,环比增长2.6%。
4、CPI和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5%,二者均呈现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态势。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2010年总需求的变化将呈温和走高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外贸出口的状况将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在此背景下,2010年的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
1、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2010年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新开工项目增速达81.1%,显示未来仍有大量在建投资项目支撑较快的投资增速;其二,2009年中央政府安排新增的财政投资4875亿元之中仍有2000亿元左右尚未投入使用,政府投资空间较大;其三,随着外需可能逐渐恢复,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奏效,民间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
2、消费增速会进一步加快
2010年,随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它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3、出口有望转负为正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
4、严重通胀不会出现
面对2009年的天量货币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2010年必定通胀”是极富市场感召力的一种观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的生成可能源于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使用,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也可能源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供给,在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下,导致了货币扩张。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货膨胀的生成不仅仅导源于以上两个原因,外部因素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导因。基于国内和全球过剩产能的存在和总需求的不足,我们认为,2010年不会出现严重通胀。
5、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延续,结构调整将成为主要抓手
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2010年的支出结构将会更加优化,对于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会加大投入。2010年货币政策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0年将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发挥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预计2010年GDP增长将达到9%左右;2009年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33.1%的水平,2010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仍将延续;从消费增长率来看,2009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年将保持16%的水平,2010年的消费增长率将是温和上升趋势;进口增长率在2009年1—9月累计同比负20.4%,出口增长率负21.3%,但自8月份进出口已出现收窄趋势,2010年外贸情况会有所改善。
◆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通胀问题
2010年,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的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和地质勘探七大行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是:第一,加快制订和实施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第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第三,鼓励企业扩展投资主体且引入风险投资。第四,培育重点产业的新增长点。
⑤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
过去的一年,在面临国内外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多项重要改革得以推开并取得
积极进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有些是过去累积下
来的,有些是新出现的。如何进一步扩大需求,推动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
决的问题。
国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结构转换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
力之一,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
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时期。在城市,居民家
庭开始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时期,一般地说,衣、食和部分用
的需要已基本满足,正在向满足住、行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
向过渡。从消费额上说,一次性购买正在由数千、上万元向数万
元以上过渡,其主导内容是住宅、通讯及新型家电、轿车、社区
服务和教育等。如果消费结构升级较为顺利,与此直接和间接关
联的建筑、建材、电子、机械、石化、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等,
都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反之,如果继续维持原有的消费结构,
必然使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局限在原有的框架内。近年来所说的
短缺经济基本结束、较普遍的生产过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消费结构升级困难,主要是受到现有的住房、社会保障、金融
等方面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过剩
主要受当时“技术性约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所以,对目前的
内需不足问题,仅靠宏观政策刺激是不够的,也不是简单地“鼓
励消费”的问题,必须通过相关改革的深化和政策调整,在消费
结构升级并带动产业结构转换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解决。
从供给角度看,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多年来条块分割的投资
体制所推动的过度重复建设,加剧了企业组织、市场结构的不合
理和一些行业的过度竞争,加大了企业亏损;在金融风险依然较
大的情况下,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为多种类型的企业发展提供有
效支持,特别是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缺少规范
、稳定的融资渠道;国有企业的解困任务依然很重,再就业和社
会保障的压力很大,国有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战略
性改组进展不快;城市经济的增长减慢直接制约了农村非农化、
城市化的进度,导致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反过来又制约了市场需
求的增长;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规模较过去大得多了
,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总体上说,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通过一系列结构转换才能
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经济生活中
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如需求不足、过度竞争、企业亏损、
失业增加等,都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
由此出发来考虑。
二、扩大内需要把着力点放到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上来
在新的一年里,国内外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较为有利的一
面,也有不确定和不利的因素。从国内看,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扩
大内需的措施,特别是发行财政债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将会在上半年明显见效。去年后几个月经济逐步回升,为今年
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今年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近期增长加速主要是受到财政投资和灾后重建等短期因素的拉动
,对经济具有持续带动力的直接生产性部门尚未表现出明显的投
资热点,相应地,投资增长主要靠国有单位投资支持,非国有部
门投资仍然处在低迷状态。今年就业压力尚难有大的缓解,一些
地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支付问题尚未完
全落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仍然很重,金融体系在支持
经济增长上仍存在诸多缺陷。随着改革的深入,某些触及重要利
益关系的改革难度也相应增加。这些因素都将影响今年经济回升
的幅度和稳定性。
今年的国际经济形势变数较多。亚洲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
正在过去,东南亚国家经济有望逐步走出谷底。日本经济摆脱低
迷仍困难重重。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波动,能否保持强势还有待观
察。俄罗斯经济仍将处在不稳定之中。欧元启动将改变国际货币
、金融格局,但其作用发挥还有一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
亚洲金融危机走出低谷,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对我国的影响
也将具有两重性。如果东南亚国家的结构调整较为成功,加上其
货币贬值后的价格优势,将增加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
美、日等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需求若不能明显回升甚至有所下降,
我国外贸出口受到的压力将会更大。
从目前情况看,外贸面临的困难可能直接对GDP增长产生负面
影响,其缺口须由内需来弥补,这将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的紧迫
性。近几个月开始的经济回升势头可望延续,但由于主要依赖财
政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来带动,资金供给的持续性和项目的带动力
均有一定局限,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当财政
投资的带动力减弱后,一批直接生产性部门的新增长点能接上来
,使回升的势头得以保持并具有稳定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出
现这种情景的把握不大,原因在于制约新增长点形成的体制和政
策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究竟有哪些新增长点能对经济起到强有力
的推动作用还看不清楚。可能性较大且较为有利的一种前景是,
承接目前的回升势头,今年上半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加上继
续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导向,全年仍可保持与去年相近,但质量
和效益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深
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上,在把握我国经济现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形成并实施立足于中长期发展、近期又可着手的体
制和结构调整方案,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几个大的体制和政
策问题上有所突破,使若干个新的增长点能较快形成并积极发挥
作用。
体制和结构调整不仅是中长期的需要,也是短期的需要。当
前扩大内需与宏观政策有关,但主要是结构问题。这是由我国所
处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阶段所决定的,也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区别的。宏观政策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今后仍然要相机实行有
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政策,但在宏观政策力度较大且局限性
趋于增加的情况下,拉动内需直接依赖于体制和结构调整。正因
为如此,扩大内需的难度要大于原先的估计。
三、财政和货币政策上仍可考虑采取新的举措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今年将继
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要把去年出台的财政政策中计划在
今年实施的部分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抓好财政债券
安排的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和
中央直属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使其切实起到拉动需求的
作用,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保证质量,加强监督,防止旧病复
发,尽可能减少低效和无效投资。
在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上,还有采取新举措的余地。例如,可
以考虑由中央财政发行适当数量、期限较长的特种国债,发行对
象为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适宜的金融机构。所筹资金主要用于补
充职工养老金缺口,部分可用于下岗职工生活补助和再就业培训
。该项国债由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包括小企业转让收入)、国有
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面的收入偿还。发债所筹资金除少量用于补
助特别困难地区或行业外,大部分按地区实行谁使用、谁偿还的
原则,并制定出分年度的还债计划,由中央有关部门监督执行。
此举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发债资金形成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
收入,这部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较高,发债资金能有效提高
消费需求;二是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这笔
资金用于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能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职
工的关怀,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采取特种国债形式,期限较长
,有助于改善国债结构,不会形成短期还债压力;四是可望形成
一种借助财政政策推动国有资本存量合理调整、促进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机制。
货币政策要兼顾扩大需求和改进信贷资产质量两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数次降息,目前降息的余地和作用已不大,但放松利率
控制,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或许是一个难得时机。最近央行
放宽对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限制,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限制,逐
步向在央行再贷款利率约束下,由市场供求调节商业银行贷款利
率的方向过渡。
四、重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问题
在农业和农村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同时,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和非农化、
城市化问题要给予足够重视。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非农化
、城市化的进度放慢。乡镇企业是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
其收入的重要渠道,截至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27.7%,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3亿,占目前全国城乡非农
就业总数的35.1%。近年来乡镇企业增长出现滑坡,要重获发展
机遇必须探索新路子。乡镇企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发
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应打破地域限制,积极调整体制和
组织结构,提高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众多的小企业则
应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国家应配合发展
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乡镇企业中的小企业予以更多的重视。
乡镇企业发展要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相互推动。一方面
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形成积聚效益,改进环境质量,另一方面
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
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各地应因地制宜,注意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
经验,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经济的新增长点。
进入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已成为与城市原有劳动力具有互补关
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回升、城市就业机会增加的情
况下,应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适当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跨
地区流动,以增加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产业、提高收入的机会。
五、积极推进结构升级,培育一批新经济增长点
城镇居民住宅是现阶段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但目前存在着
若干棘手难题。在停止福利分房以后,要集中力量在住宅货币化
、公平分配、售后住宅上市交易、降低非生产性费用等问题上取
得突破。我国以往的改革经验表明,以增量带动存量问题的化解
,以货币化刺激市场需求带动新增长点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办
法,房改中可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可考虑将用于住房的资金计入
个人工资,已分配住房按标准核定后多退(或增加付款)少补,
符合条件的售后住房尽快上市交易。由实物分配转为货币分配,
住宅能够上市交易(租赁或买卖)以形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是两
个关键性环节。房改中的公平分配是一个涉及重要利益关系、敏
感性很强的问题,应抓紧制定出有关当事人能够接受、操作性强
的方案。房改既已推开,就不宜拖延。几个难点问题解决得好,
住宅建设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居民收入尚低、现实
意义不强的情况下,政策上对此保持低调是适宜的。近年来私人
购车上升很快,已成为轿车购买的主导力量。在轿车进入家庭问
题上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其使用范围和交通工具的分工问题,
例如在大城市的闹市区只能以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为主。可借鉴
的国际经验表明,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轿车发展可能带来的种
种问题并不足以构成其不发展的充分理由,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
如此。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轿车工业将成为与
住宅业并列的支柱产业,大量的需求、投资、就业都与此关联。
因此,应顺应轿车进入家庭趋势加快的现实,在政策上予以积极
引导和鼓励。目前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对轿车发展考虑甚少(如
停车位置严重不足),税费征收、消费信贷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
题,对此应逐步加以解决。
通讯是近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行业。消费类通讯产品正在成
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应通过鼓励竞争、规范市场行为、支持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等,使这一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社区服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也很具发展潜力。应提高这些行业的专业化分工
水平,加强服务规范,并与扩大就业、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
相配合,推动其健康发展。
城市化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
力。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
就业压力大、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缓慢都与此直接相关。从
国际经验和城市化的规律看,我国目前正进入一个城市化加速而
大城市发展速度更快的时期。以往我们采取的限制大城市发展政
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
经济日益交融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在政策上进行适度调整。不过
,在现有的城市框架内,拥挤、污染等已使其发展余地很小,必
须通过城市结构的提升来拓展发展空间。具体地说,即由目前的
城市结构逐步向市区轨道交通、近远郊及卫星城住宅、家庭轿车
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过渡。此举将为基础设施、住宅、轿车
等提供巨大的增长潜力。建议若干大城市先行试点,在充分论证
的基础上制定出规划,从市区轨道交通入手,分步实施,滚动发
展。
六、正确运用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可分三类进行。一类是传统产业,包括纺织、
煤炭、森工等行业,其特点是生产能力过剩严重,国有企业多,
历史包袱重。应通过行政的和经济的办法,淘汰部分过剩生产能
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展开的纺织业压锭改造是一个积极的尝试。需要强调的
是,高科技不仅存在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中引入新技术也是高
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问题在于要有新技术引进、吸收的有效机
制。政府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传统产业的转产、过剩能力淘汰后的
补偿、退出人员的安置、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在国家产业政策体
系中,对传统产业的退出援助应给予特别重视。
第二类是近些年增长较快、市场份额上升、趋于成熟的产业
,如家电、汽车等行业。这类产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产过剩
问题,降价是近年来的主要竞争手段。应鼓励由价格竞争转向以
质量和服务竞争为主,并在正常竞争基础上促进生产集中,鼓励
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
,与之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应抓紧制定和完善反不正
当竞争、反倾销、反垄断等相关法规,为企业及其他当事者提供
行为规范,把理顺竞争秩序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第三类是尚处在起步或上升期、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如通
讯、电子、生物制药等行业。这类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投资者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除少数尚处在幼稚期的行业外,通常并不需
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但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的鼓励和保护、人
才培养等方面,仍然需要政策支持。值得提出的是,近期知识经
济问题讲得较多,有其积极一面,但在有些地方也出现了脱离国
情盲目上项目的情况,对此应予关注和引导。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是当务之急。在生产过剩、竞争加剧
、企业分化的背景下,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问题
。调整的基本方向是改变过度重复建设、低效率竞争的状况,逐
步建立起更具合理性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调整应在政府指导下,
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对具有竞争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优
势企业,应增加其优先上市机会,鼓励其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
、市场营销、融资渠道、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收购、兼并及
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重组既包括扩张,也包括“分立”或“减
肥”,目的是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利用,提高企业效率,而不
是简单地把规模“做大”。要认真总结东亚国家和我国一些企业
盲目扩张陷入困境的经验教训,鼓励企业正确处理主营业务发展
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着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并
实施科学的企业经营战略。
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政府政策应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
为重点。这不仅是因为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社
会关系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更重要是其对就业、工业化、城市
化等全局性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
题,主要不是数量多,而是与大企业生产相同产品,专业化分工
水平过低。这些企业的出路在于调整企业经营方向,把企业发展
的重点放在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上,放到适合小规模经营、同时
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上,放到劳动密集、能够为消
费者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第三产业上。在政策支持上,除了融资
问题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开办一些由政府主办或受到政府资助
的、能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人才等专业服务的机构。
七、在加大防范金融风险力度的同时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是需要引
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金融风
险隐患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涉及面宽,以及信心和信息在
金融风险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等因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宜采取
统筹考虑、分类处置、分解矛盾、逐步推进、以改革和创新带动
风险化解等办法。少数问题严重、短期内可能引发金融恐慌的,
可择机关闭机构,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有的可采取新旧两本账
,不良资产交由专门机构处置的办法。有的则可先行警告,限期
改正。
金融改革和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和
促进的。发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真正负责任的风险承
担者,缺少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工具,这些问题必须通过金融
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资金放出去收不回来是风险,拿到储蓄后
不放出去,无法产生收益也是风险。所以,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
,改进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同样是当前的紧迫任
务。今年应在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国有企业融资和
发展消费信贷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可考虑建立中小企业融
资担保基金,先试点,后完善,再推广。消费信贷是形成居民住
房、轿车等消费热点的重要因素,应在观念转变、金融服务等方
面有所促进,使其对刺激消费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