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试着对“彩礼”进行经济学分析
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怎么看中国彩礼?”这个问题。正好最近在看一点经济学入门的书,就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论证过份子钱在中国农业社会中的金融作用,就是相当于保险性的投资:当自己没经济压力的时候通过给别人份子钱作为投资,其回报就是确保在自己有什么需要用钱的时候,比如婚丧嫁娶或者儿子进京赶考什么的,能通过人情往来收回投资,以应对开销。
为什么说这是金融行为呢?因为金融就是“跨时间夸空间的价值交换”(耶鲁陈志武教授语)。份子钱这种先期付出,然后在某一时段得到大量回报的行为,本质上和现代保险业非常相似——而保险,正是一种金融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观察,彩礼也同样是一种金融行为。如果说份子钱是一种保险行为的话,那么养女儿然后在某一时段通过彩礼的方式,得到大量的经济回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行为。
所以有的人将之称为“卖女儿”,从传统的彩礼作用上讲,这是对的,这就是彩礼钱的本质。
我们这么一分析,那么这个制度其实是挺冰冷的,不管彩礼在古代被冠上了什么华丽的外壳,将女儿作为投资标的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非常冷血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项制度的存在,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上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这一制度,是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更纯粹?是不是这个世界会变得跟美好呢?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相信一句话:“存在皆合理”。这个制度的存在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
我觉得理由可能是这样的:这项制度是保证中国传统社会底层阶级存在的必要措施。正因为有了彩礼制度,中国传统社会才能长期维持金字塔形结构。
试想如果没有这项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阶级,那些在贫穷线上挣扎的人群——这部分人历来数量庞大——将没有任何养女儿的意愿,毕竟弱质女子对于生产力真的没什么帮助,还会消耗大量的粮食资源。那就会导致不管有意无意的,女孩子在底层阶级中会在出生就被遗弃或者得不到照顾而放任她很快死去。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出发,一项标的在很长时间都是出于“负资产”状态,那么人们会不愿意持有这一标的,上述情况就是必然发生的。而如果这样的标的还能得到人们的投资愿意,那它就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增值潜力,女孩子的增值潜力在哪里呢?
那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上:传宗接代。女孩子在延续家族血脉这一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考虑到地主家的女儿嫁给佃户为妻的概率实在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底层阶级的家庭在思考传宗接代时,他们考虑的对象必然也只能是同样处于底层阶级家庭的女儿。基于这一理由,女孩子作为平时没用但在需要时作用不可替代的“物品”自然就具有非常强的投资价值,而中国古代的先民也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开始投资女孩子这个“物品”,其结算方式就是彩礼。
不知道有没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反正我尽力了。
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女子早嫁(十二岁就能出嫁),从而导致早育、婴儿存活率低、女性生育死亡率高等等现象,并非是我们的先民完全不知道女子适宜
生育年龄是多大——实际上观察一下就能发现,越是“盛世”,政府允许女子出嫁的年龄就越大——更多的还是出于经济学的理由,毕竟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投资回报周期越长,其获得的回报率越低而风险越高。盛世的时候,投资风险可以被环境整体拉低,所以恐慌性抛售的现象不明显,但是到了年景不好的时候,那么越早把女儿嫁出去(中国传统中称之为“打发出去”),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当然就是越好的结果。
当然,中国古代“盛世”时间很少,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女孩普遍很早嫁人的情况。
你看,经济学真的能解释很多事情。
是吧?
Ⅱ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传统社会下的子女婚姻关系如为什么是女方嫁给男方女方为什么要收彩礼
古代的生产资料掌握在男性手中,尽管是封建社会也是原始社会中父系社会的延续。因而是女方家给男方。而女方养育一个人也是要有成本投入的,而男方娶妻是为了生子以延续对财产的掌控,因而需要向女方支付彩礼
Ⅲ 为什么结婚女方要彩礼
现在社会上,彩礼已经成了很多男女婚姻中比较敏感,也是不得不跨过的一道坎。
小虹姐姐认为你说的这种“女方狮子大开口”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
1、受当地习俗,社会舆论的影响。
我们知道,有很多地方,女方出嫁都要向男方索取比较大的一笔彩礼。有些地方是确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却已经成为一种陋习。如果是这种情况,我建议考虑两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无论如何,婚姻最重要的是男女双方,其次是两个家庭,最后才是社会的看法。
2、自身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作祟。
网络时代,全民娱乐。不否认有一些女孩子看到现在的“网红经济”“富二代”“奢侈品”被晃花了眼。自身不想努力,却妄图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
对于这类女孩子,小虹姐姐想送给她们一段茨威格的话:当时她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馈赠的任何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Ⅳ 结婚为什么要有彩礼
彩礼在古代被称为聘礼,彩礼是我国婚嫁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其实在我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了。按照风俗来说,它是男方要娶女子为妻的时候,需要给女方家的礼金作为彩礼,因为女方父母把女儿养大不容易,是男方家为了感恩女方父母养育一个女儿所付出的辛苦,给女方父母的一种补偿,补贴女方家用,女方则有陪嫁。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彩礼作为补贴女方家用的作用变得不再明显,男方给的彩礼钱一般是作为新人小两口第一笔家庭资金。
Ⅳ 为什么农村女子结婚要十万彩礼
农村女子结婚要十万彩礼,男子表示这是卖女儿!你们怎么看?
聘礼是指男女结婚,新郎或其家庭给予新娘父母的一部分金钱、财产或礼物,如为金钱又称为聘金。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在古代时聘礼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用以交换新娘家庭所损失的劳动力,及赔偿她家庭中直系亲属的缺失。从演化心理学角度解释,赠送聘礼在一夫多妻制社会中非常常见,因为适龄女性相对稀缺。[1]聘礼这一传统如今仍然在不少亚洲国家、部分非洲国家和部分太平洋岛屿中有所保留。而订好的聘礼价值如今并不一定反映了女方在男方眼中的价值。
而农村里结婚的时候也会要很多彩礼,比如十万代表着十全十美。而十万块钱虽然是个好兆头,但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可是奈何现在想要娶老婆,没有十万彩礼,是根本不可能的。每一次结婚的时候,家里的老人真的是又欢喜又忧愁。自己的儿子结婚了是一件喜庆事,但是却也为难了自己老两口。这对新人结婚,女方的父母要了男方20万彩礼,新娘忽然回头瞪了亲戚朋友们一眼。这让现场的人都没声音了,
就在结婚的那天,这些亲戚朋友还在新娘进门的时候讨论这件事情,正好被新娘给听到了。其实男方心里也是很苦,他为了娶眼前的这个美娇娘,真的是耗干了父母的心血。曾经他大喊着这是卖女儿,并表示不会娶她。奈何争不过自己的父母,只能顺从下来。虽然现在婚是结了,但是也欠下了许多的债。他也无可奈何,因为现在要十万彩礼的不止她一个人,之前相亲的时候,甚至有些女的要的更高。
因为想过好日子。于是越是贫困的地带,彩礼就越高。如陕甘宁豫等地的部分农村的部分地方,光彩礼就有小二十万。要知道在农村生活,脱困是很费劲的。家徒四壁,唯一能卖得上价的,就是女儿的婚姻。说到脱贫致富,有一家就很有心得。那家家里想盖个房,父母便安排女儿相亲,张口先要三万,拿了钱什么话都好说,但会立即把钱先花了。事后再要钱,什么钱不知道,总之花样百出,最终导致男方反悔,想把之前投的钱要回来,当真是难如登天
结婚一般是先定亲,然后领证,举办婚礼,原来有闹洞房,现在基本不闹了。婚礼那天是早早起床准备下,然后车队去女方家接亲。在女方家要过他们家的几道门,需要给点红包什么的。然后把女方接走。一般女方家里人不跟着去的,但是伴娘要跟着车队一起去男方家里。到男方家之后就是拜拜天地,然后闹闹洞房,基本就到中午了。然后就是开始吃饭,吃饭时,新郎新娘要一起挨个酒桌敬酒,不需要喝多只要应酬一下就好。
Ⅵ 薛兆丰表示“女方要彩礼是短视的”,这样的观点该如何理解
彩礼问题在很多地区都已经成为阻碍男女走进婚姻的障碍,国家也一直在想方设法移风易俗,不断推进解决高彩礼问题。可是想要彻底断绝彩礼习俗的存在,在当下无疑是不现实的。
其实彩礼问题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在结婚时是否索要彩礼,完全取决于双方及其父母的想法,其他人的意见往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同时在现实生活里,两个人未来是否能幸福,往往与彩礼也没有太多关系。
Ⅶ 薛兆丰表示女方要彩礼是短视的,不能仅看存量,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仔细听,薛兆丰说:如果男方有资产,至少一半应该给女方,因为女方投资早了。 但是,如果女方只看重车房彩礼那就是短视了,还要考察男方的个人能力。 如果对方能继续生孩子,那也没什么不好,明明是针对女孩子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女孩嫁给了一个男人。 短短的时间,这个人确实通过砸锅卖铁得到了房子、车子和彩礼。 从那以后,他一直负债累累。 女孩还会嫁给他吗反之,如果一个男孩暂时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彩礼的话有很多,但是能力强,工作还算稳定,潜力无限。我应该如何选择这取决于男孩的持续生产能力。 这并没有错嫁妆和一个人的能力相比,眼光确实有差距,但是说彩礼是短视的,就是短视。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 毕竟比起男生的能力和素质,当然男生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 不能只看标题,还得看视频,仔细听听薛兆峰的意思。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你是一个不断为自己投资的男人,只做爱不结婚,只生孩子不养。 正确的? 再比如,只有爱情不结婚。 还有全球化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不去全球资源洼地进行价值挖掘,非得投资中国这个滚入红海的地方?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应该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回报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如果他说男人必须支付50%的财产才能结婚,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是否可以是40%、30%、20%,甚至是卖淫。 在我们可预见的预期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我们的投入成本越低,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就越高,这很容易计算。 我们不用担心他所谓的彩礼是什么,男人的长期生产力是什么。 请记住,我们是经济运行中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经济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