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现在很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越来越常见了,而老龄化对于社会的经济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说老人的年龄到达了,一定的,岁数的话,那么肯定就无法去参加工作了了,因此,对社会的经济也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人口老龄化,那么国家上学的人数就越来越少了。
国家开启三胎政策所以说,现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开启了三胎政策,而且对于很多的家庭都进行了补助。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让大家不再害怕结婚,不再害怕生孩子,也能够为很多的家庭减轻一些压力
❷ 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哪些问题(简洁!!!!)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60岁以上人口/15~59岁人口的比例)1999年为1:8.2,2000年为1:6,据联合国统计预测,2030年为1:2.2,即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另外,国家支付退休金也逐年增加。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国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少子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养老负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能否解决好老年人口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发病率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高,老年病又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碍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构成极大的负担,医疗保健护理系统首当其冲地迎接了挑战。预计不久的将来,医务人员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及照顾上。
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目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全社会都在为老年事业积极地努力。
❸ 全球老龄化对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供给短缺,而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劳动人口不足会直接制约经济增长。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劳动人口总量达到最高峰,之后一直下降,2010年,劳动人口总量比1995年减少了7%,而劳动人口需要负担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从15%上升到25%。同期,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尽管日本政府推行了超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刺激经济增长,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宏观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日本人口总量已连续10多年负增长,劳动力供给短缺严重影响了经济复苏。可见,老龄化社会中,改善劳动力供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相关的社会保障支出会大幅上升,将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为避免公共债务风险,政府或者压缩其他支出,或者增加税收,这又将制约经济增长。例如,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即源于养老保障带来的财政压力。一方面,老龄化加剧要求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养老金支出。危机爆发前,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30%以上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开支都被用于养老保障,而希腊的这一指标接近50%,而且养老保障支出具有刚性特征。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的赡养率下降可能会带来公共养老金缴费率下降,收支两方面的挤压导致政府日益依赖发债弥补财政赤字,最终导致债务累积和债务危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和医疗健康支出会从2015年占GDP的15%增加到2100年占GDP的近25%,老龄化问题正对各国公共财政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挑战和风险。
第三,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储蓄率的下降,进而对资本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社会中处于中年和壮年阶段的人群储蓄倾向较高,老年人储蓄倾向较低,老年人口占比提高会降低储蓄倾向。同时,高抚养率会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和支出,阻碍资本积累,加之老龄化导致财政赤字扩大,会进一步降低实际储蓄率。储蓄是投资的重要来源,储蓄率降低意味着资本积累和投资率的下降。
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特征。1975年,日本家庭储蓄率曾达到23.1%的峰值,高储蓄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导致日本储蓄率持续下降。2013年,日本家庭储蓄率首次出现了负值,为-1.3%,可见,老龄社会中,较高比例的居民动用存款进行消费,显然不利于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通过改变消费行为、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金融资产结构等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当然,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劳动人口既是生产年龄人口,也是消费能力最旺盛的人口,劳动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消费,但是,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老年用品及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❹ 简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
❺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第一,劳动力减少,低端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问题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参与社会劳动的人逐渐减少,企业在市场上可招聘的员工变少。现在大多数低学历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打工,男性很多愿意去当快递员、送外卖、开网约车等;女性愿意去当餐厅服务员、KTV服务员等。
第二,企业竞争加剧,内卷化成为常态
近两年,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互联网公司增速放缓,以前那个飞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企业要继续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作为员工也不得不忍受着长期加班。如果不加班就会出现绩效不达标,面临被公司末位淘汰的危险。于是,企业为了发展,增加竞争力,员工为了拿到不错的薪水,双方形成共识,增加工作时长。
第三,养老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老龄人口增多,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养老问题将变得极为严峻。
人口高龄化的加剧,有可能使未来老年人口中患病、失能和失智老人的占比大幅上升,既会加重企业和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经济负担,又会增加老人在医疗和照料方面的支出,从而要求增加更多的个人基本养老金及各种补充养老金收入。
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哪些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
1、使得在医疗、经济、人口结构等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因为我国居民人数太多,我国医疗资源原本就很难满足所有居民的医疗需求,而老年人是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群体。
2、劳动力短缺,平均生产力下降,人口老年化比例越来越高也意味着社会年轻化比例越来越低,年轻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
3、当下的年轻人不仅面临着较大的教育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也面临结婚生子等压力,诸多压力会导致年轻人必须先能够考虑当下,从而无法考虑未来。
4、养老负担过重。
5、损害诸多行业,如房地产及相关行业。
6、储蓄减少,资产价值下降。
7、国际竞争力下降;兵员不足。
❼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
1、劳动力。
根据目前的老龄化速度,结合我国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局面,未来十年,我国20-24岁的年轻劳动力规模将减少3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那么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活没人干,二是有活需要老年人干,这样就会导致即便是退休了,还是需要出来工作。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多年轻人了。
2、医疗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残疾率和卫生资源消耗分别是全国人口的3.2倍和3.6倍。医疗卫生资源还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出现问题的几率一定高于年轻人,老龄化严重,那么必然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这种压力是巨大的。
3、养老基本保险总支出
其实是借着刚才讲的,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相对应的也会增加患病、残疾和智力迟钝的老年人的比例,所以医疗保险方面的负担也就跟着增加了,这是很正常的。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会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围绕老年人开展的衣食住行服务、专业的养老服务等等,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和专业养老人员明显不足,这里面蕴含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人口老龄化
❽ 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1、公共财政压力增大。逐年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老年人不工作却需要养老金,另一方面老年人体能下降、容易生病,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2、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强烈。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3、老龄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空巢老人增加以及独生子女增多,传统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
4、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适龄劳动人口规模,使“人口红利”难以继续。
5、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也有较大影响。老年劳动力因智力衰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对策和建议
加强人口老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老年保障办法,势在必行。
1、加快养老经济保障。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2、建立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把国家统筹保险、个人储蓄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社会商业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管齐下,提高人口“夕阳”时段的抵御风险能力。
3、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尤为重要。
4、鼓励支持老年人发挥作用。国家可研究出台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各地可采取各种形式,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条件。
5、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围绕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生产各种老年消费品。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