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在经济政策上,力争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攻关经济调节机制,纷纷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转而采取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理论。重视控制通货膨胀,强调货币政策和以财政预算支持货币政策,考虑效率原则甚于公平原则,强调私人企业的利润。但是,它急剧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灵活,在理论上不拘一格,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结合起来。
‘贰’ 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二战前西方就已经进行了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与改革,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英国的凯恩斯税务改革,而二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宏观经济调控,战胜法西斯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战后宏观经济调控正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但是各国历史情况不同,英法等国家侧重于财政税收调控,而美日侧重于金融调控和国家订货。宏观经济学不是共产党发明的。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计划经济。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三种,一种譬如英国法国,主要以税收调节产业结构平衡防止经济危机,通过福利补贴制度增加有效需求,这在西方被看出负税收。而美国则主要通过信贷利率,调整产业结构。称为金融调控。而国家订货或者采购,就比如美国的军火政策,以及通过国际投资基础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等等,来增加国民财富值。
‘叁’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先后进行过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第二次大的调整发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时期;第三次大的调整发生在90年代初。这三次调整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节机制。
一、经济政策调整
1、第一次大的经济政策调整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其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至1933年,美国工业生产了却46%,失业率高达25%。为了缓和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了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的“新政”。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凯思斯经济学说,主张政府应当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运用扩大预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一思想在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官方的经济指导思想。在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中,各国政府职能急剧扩张,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范围较广、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支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这次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包括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在内的新保守主义的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发生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奇怪结合的“滞胀”困境,各国经济增长迟缓甚至停滞,失业人数猛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还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滞胀”暴露出凯思斯主义经济学说与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胀后出现的“政府失灵”问题。1979年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1981年美国共和党里根总统就职,他们以新保守主义的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次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无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刺激投资等。
3、第三次经济政策调整。
这次调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次调整的背景是西方国家经过70、80年代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后的。普遍陷入“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债务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国财政赤字2204亿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亿美元,仅1992年美国国债就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次的社会经济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经济学、供应学派理论的混合物。经过前两次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理论上不再走极端化,而是采取歉收并蓄的态度,将各种理论糅合起来。克林顿上台后,放弃“里根经济学”发动“新政府运动”,决心“重振美国经济”。克林顿在谈到他的纲领时说过,这一纲领“既不是保守派的纲领,也不是自由派的纲领,而是两者兼有的一种纲领”克林顿两手齐下调控美国经济:一手是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手是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其实行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
1、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经过大力调整与重建,一些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将战时经济转为平时经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了5%。但是,在这段“黄金时期”过去以后,西方各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滞胀”状态,1973—975年、1980—1982年连续爆发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虽摆脱了经济危机,其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各国平均增长率也只有3%。
2、不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与欧盟经济好于美国。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明显好于日本、欧盟。日本经济自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段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了的十年”。
3、经济运行模式不平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微观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与宏观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种模式;一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政府对经济只作智谋的干预,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主义与市场自由竞争。二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义务的结合,社会对利润的追求与向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企业管理人员的决断与工人参与相结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采取亲市场战略,即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政府在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突出。另外还有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肆’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有何特点 我们应如何评价这种调整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背景
(1)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2)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
(3)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
(2)制定经济计划.(日本)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国)
3、国家干预经济的评价和影响
利:避免盲目生产,保证生产社会性.
弊: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二、企业的微观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股票分散化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
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1996年营业额达118亿马克,但西门子家族只拥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门子公司.
美国的股票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占了63%的股票.小股东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影响:(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有利企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 —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一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
四、“黄金时代”的出现与结束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1973年经济危机出现后结束,开始进入了“滞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