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大经济学理论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讨论了个体如何作出决策,然后介绍了人们如何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了“经济”。最后一组3 个定理和经济整体如何运行有关。
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生活水平在国与国之间、在不同历史期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原因在哪里?答案非常简单。生活水平的几乎所有差异都可归因于国家间的生产力的差异。生产力(proctivity)是指每单位劳动投入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数量。在生产力高的那些国家,大多数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而在生产力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在贫困中挣扎。类似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非常简单,但它蕴涵的意义深远广泛。如果生产力是生活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那么其它因素必定是次要的。例如,在20 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将其归功于工会和最低工资法。其实,美国工人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才是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英雄。再比如,有人认为日本等国家和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了美国收入在1970 年代到1980 年代之间增长缓慢。然而,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来自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力在这一期间增长乏力。
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分析也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该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为了推动生活水平提高,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生产力,措施是让工人接受良好教育、有生产产品的必要工具以及能使用更好的技术。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商品价格上升
1921 年1 月,德国一份报纸的价格为0.3 马克。然而不到两年即1922 年11 月份,同样报纸的价格为70000000马克。经济中其他商品价格上升幅度也大体类似。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例子之一。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经济中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由于高通货膨胀对社会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成本,将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水平,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的经济目标之一。
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严重通货膨胀(膨胀率高)或长期通货膨胀,都是由于货币数量增长引起的。当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在1920年代早期,当德国物价每个月平均上升三倍时,货币数量也是每个月增长三倍。
原理十:社会面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权衡
尽管在长期,较高的物价水平是由于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的,然而短期的物价水平升高更为复杂和更富有争议。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的:
1、经济中的货币量增加刺激支出总体水平提高,因此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2、长时间较高的需求会促使企业提高商品价格,但与此同时,它也会激励企业多雇佣工人、多生产产品和服务
。
3、多雇佣工人意味着低失业率
根据这一推理过程可得到本章最后一个权衡,它是经济整体面临的权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的确面对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这种权衡意味着,在一年或两年时期内,很多经济政策是顾此失彼的:政策降低了通货膨胀却增加了失业率,反之亦然。这种短期权衡思想在商业周期的分析中非常重要。
‘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有哪些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表明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会成本。
3、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经济学分析的背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要用制度来引导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四条是关于个人如何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市场经济的组成单位是个人,个人有决策(做出选择)的自由。个人组成整体。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个人行为。这四条原理说明了如何研究个人行为。
(2)有哪些让人着迷的经济学理论扩展阅读:
“经济人”假设被视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基石,它有两个内涵:一是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即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二是人都是有理性的,都精于算计,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关于这一假设的产生,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源自并归功于亚当·斯密,但实际上亚当·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只不过在《国富论》关于“看不见的手”理论论述中包含了“经济人”的思想。
经济学理论观点的窘异常常是假设不同所致,在不同假定下的“商榷”不会,也根本不可能有说服对方的结果。
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社会经济学科,经济学理论更无法如自然科学那般进入实验室检验而只能由社会实践检验,对经济学理论的社会实践检验却无一例外地有完全相反的检验结论,将经济学理论投入社会实验进行检验的成本极可能高到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
‘叁’ 经济学有哪些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51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前沿科学,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肆’ 经济学中有哪些经典的理论
如果想了解一些基本理论的话,我推荐:
1、完全竞争市场;
2、囚徒博弈;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4、信息不对称与“柠檬”市场;
5、李嘉图模型。
基本都是某一个分支的经典理论。
‘伍’ 经济学十大着名理论
经济学十大着名理论分为三个层面: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样东西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三、宏观经济,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8、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会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这十大着名理论经过人们的反复总结精炼,如今依然不断在经济发展中被运用。
‘陆’ 经济学有哪些着名理论
经济学十大定律,分别是彼得原理、酒与污水、马太效应、木桶定律、零和游戏、合作规律、手表定理、不值得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蘑菇管理。
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柒’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
说几个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不那么有名的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后面列出的材料(基本上学过微积分,线代,概率论的都能看懂)。
1.Myerson,Optimal Auction Design。
想象一个垄断者要出售一件不可分割的商品,垄断者不知道每个潜在买家对这件商品的估值,决定举行一场拍卖。那么穷举所有的拍卖规则,哪种规则可以让垄断者得到最大的期望收益呢?(这个模型推广一下就变成了:设计一个博弈的规则使得均衡解对设计者来说是最优的)。
Reference:《Myerson,1981》或《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JR,chapter 9.
2.Gale&Sharpley,Deferred Acceptance Algorithms。
假设“婚姻市场”上有M个男生和N个女生,每个男生对女生们有个偏好序,每个女生对男生们也有一个偏好序,我们现在要设计一个算法给男生们和女生们牵线(假设我们只考虑一夫一妻制,且不考虑同性恋)。我们的目标是根据我们的算法,最后的匹配是“稳定”的(稳定指:1.不存在有人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和现任配偶这种情况。2.如果有一男一女,相对于各自的现任配偶更喜欢彼此,他们就可以“私奔”,稳定匹配下不存在有一对男女有动机私奔)。DA算法给出了找到一个稳定解的方法。(这个模型不仅可以刻画婚姻市场,所有的双边市场都可以刻画。)
Reference:《Two sided matching》,Roth,Chapter 2
3.Spence,Signaling。
考虑企业在一群应聘者之间招人。应聘者有些是高能力的,有些是低能力的。企业不能观测应聘者的能力,只能观察到应聘者的受教育情况。假设教育对增加一个应聘者的能力没有任何作用,企业任然会招高学历的人!这是因为受到良好教育相当于一个“信号”,告诉企业“我是个高能力者”。虽然未必每个受过许多教育的人能力都比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能力高,但统计意义上是对的。
Reference:《Contract Theory》,Bolton,Chapter 3
4.Ballester,Game on Social Network。
考虑一个地下犯罪团伙,每个犯罪分子在团伙里有好朋友也有关系一般的人,每个人犯多少案不仅和自己的“内在效用”有关,也和自己的朋友犯多少案有关(朋友犯案多,自己也犯案多)。现在政府要设定一个指标,来判断谁是头号危险分子。Ballester告诉我们怎样去设定这个指标,有趣的是这个指标和Google怎样对网页的重要性(Page Ranking)的指标是类似的。
Reference:Ballerster,,etc,2006,Who's who in networks.
5.Rubinstein,E-mail Game。
压轴出场。原模型比较抽象,我讲一个有趣的简化版。
想象两个将军准备合力攻打一座城,一个将军在城的西边,一个在东边。假设只有两个将军同时带领各自部队进攻的时候才能攻陷城池。再假设他们事先没约好什么时候进攻,且两个将军都是极度风险厌恶者,只有百分之一百确认对方会进攻时自己才会进攻。假设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且两个将军的唯一通讯方式是派个通讯兵穿越敌人城池来到实现。
这场战役会怎么收场呢?答案是两个将军根本不会进攻…
为啥呢?
直觉是这样的:
城东的将军决定次日早晨进攻,他派了一个通讯兵去城西通知城西的将军。此时城东的将军不会在次日早晨进攻,因为他不知城西的将军有没有收到通知(因为通讯兵穿越敌人城池的时候可能被抓住)。
假设城西的将军收到了通知,他派那个通讯兵回去通知城东的将军自己收到通知了。此时城西的将军不会在次日早晨进攻,因为他不知道城东的将军知不知道他已经收到了通知。
继续这样推理,只有当每个将军知道对方知道对方知道对方知道......(无限个对方知道)次日早晨进攻的消息才会进攻,这意味着通讯兵要跑无穷次。
Reference:《A Course in Game Theory》,Osborne&Rubinstein,Chapter 5
(个人觉得大刘的《三体II》中的黑暗森林理论idea就来自此处。)
‘捌’ 一看就懂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能让你的效率翻倍(上)
有句话叫人人都应该懂一点经济学。
作为一名文科生,看待世界总是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理性。因为感性,所以对世界,对环境,对人的认识,感情色彩太浓,有时候便看不清楚事物原本的样子。这时候,就需要理性来帮忙了。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你思考的学问,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如果我们能掌握一点经济学,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的。经济学的品格就在于不逃避生活,无论你面临怎样的困境,都会给你指出一条明路,一条利益相对最大的路。
最近在读一本有关经济学的书,里面讲到了十大经济学原理,对自己颇有些启发,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选择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只非常有名的布利丹毛驴,它在面对两捆干草时不知该吃哪一捆才好,最后竟然饿死了。在现实中,布利丹毛驴面临的问题,正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
很多时候,所谓的两全其美是不存在的,有得必有失。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权衡取舍、作出选择。学习研究经济学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在选择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时,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一件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自己所爱的东西。晚餐应该吃火锅还是西餐?买这件衣服还是那件衣服?大学毕业了,是工作还是读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选择原理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时间。同样的时间,用来看书,就不得不放弃本来可用于约会、运动、看电影、逛街、睡觉、上网的时间。你要清楚,你现在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让你失去做其他事的机会。时间的累积效应很明显,完全可能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取舍,就看你的目标是什么了。
明白经济学中的选择性,才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出什么样的选择。经济学并不是直接教你怎样赚钱,而是教会你如何运用博弈的思想去进行取舍、选择,选择对了,也就自然赚到钱了。
2、贸易
贸易,是自愿的货品或服务交换。
一个人从早到晚,衣食住行,都隐藏着由合作而产生的贸易经济。通过贸易,我们可以更好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使每个经济个体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书中举了个例子,养牛人和农夫都很喜欢吃薯仔和牛肉。假设他们每周都是工作40小时,那么就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养牛人和农夫都是既生产薯仔又生产牛肉。养牛人平均生产1斤牛肉的时间是1个小时,生产1斤薯仔的时间是40分钟;而农夫平均生产1斤牛肉的时间是2个小时,生产1斤薯仔的时间是20分钟。那么,在40小时后,养牛人所得的牛肉为40斤,薯仔为60斤;农夫所得牛肉为20斤,薯仔为120斤。
第二种:农夫和养牛人都各自在擅长的领域生产,农夫生产薯仔,养牛人生产牛肉。结果,他们各自的效率都上升了,养牛人生产1斤牛肉只需半个小时,农夫生产1斤薯仔也只需10分钟。这就是说40小时之后,养牛人可以获得80斤牛肉,农夫可以获得240斤薯仔。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种情况更好一些,每个人都能同时得到牛肉和薯仔。其实不然,因为不要忘了“贸易”的存在。
如果说1斤牛肉可以换得4斤薯仔,那么,养牛人拿出20斤牛肉就可换得80斤薯仔,而自己还剩60斤牛肉,从而最后得到了60斤牛肉、80斤薯仔,而农夫也通过贸易得到了20斤牛肉、160斤薯仔。
所以说,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可以获得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时间,让我们从事自己擅长的专业,在专业方面精益求精。节省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社会成本,这就是贸易的价值所在。
3、激励
激励通常指的是诱导个体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或活动的因素。
激励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正向激励有哪些呢?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更有前途的晋升前景或者是更好的声誉。反向激励呢?更低的薪水、更差的工作条件、更糟糕的升职前景、降职或解雇或者丧失名誉,这些都是为了处罚不好的结果。
经济利益是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预期收益足够诱人,才有可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无论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国家来说,只有所采取的行为符合“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经济法则之时,才有可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而这样的行为也才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行为。
4、边际效用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的具体概念为: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
例如给某人一定量的货币会相应的引起一定量的快乐,在给他同等量货币,他的快乐量虽然会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乐量,并不能达到第一次的一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旅游从我们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待腻了的地方,正如着名诗人汪国真所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也很多,例如数量30张单价20元的邮票在你集齐30张的时候总价并不是600元。等等。
边际效用源自经济领域,但是生活中也很多,且多是递减的,幸福往往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5、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高低是由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以及平均熟练程度等因素决定的。
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追求的是效率,简单来说,就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意味着效率越高。这启发我们,要时刻注意,不仅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够提高自己的产出。
比如看书,有人一上午看完一本书,且能把书中内容复述出来,还写了书评。而有的人,看一本书花了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警醒,多花的时间是否值得。记得《王者速读法》里面提到,用20%的时间掌握80%的内容,和用100%的时间掌握100%的内容,二者哪个更划算呢?(当然,学习某些必须掌握的知识除外)
要时常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我可不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一点?如果可以,该怎么做?不断提高效率,用更少的投入换取更多的产出,这才是经济学思维。(未完待续)
‘玖’ 经济学的十大理论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俄罗斯在军事上投入的多,在民生上的投入就相应的会变少;工作后,面临多工作与多休息的取舍。分配方式的选择:效率或公平。
效率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整体可分配的蛋糕会越做越大,会产生贫富差距。
提高效率
公平即稀缺资源每人平均分配,多干少干一个样,但只关注平均分配,会造成蛋糕本身变小,到最后分的越来越少。
2、某样东西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上大学的成本是什么?也许你会回答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花费,那还有吗?上大学后,没时间去工作赚钱,没时间去开演唱会等,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做一件事情,除了直接支付以外,你放弃的稀缺资源,比方说你的时间可能给你带来的价值也是你的成本。所以第二大经济学原理是--某样东西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机会成本,4个选项ABCD,你选了A,BCD里面价值最高的那像就是你的机会成本,现在在看文章的你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放下手机睡觉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出门看看蓝天白云放松心情,或者约个好友看场电影愉悦心情,或者学习技能提升自己等,这里面能给你带来最高的价值的选项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你必须选择吧资源放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而你一但做出选择,你就会有一个机会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有一个决策,需要让你来做出决策,飞机有20个座位,一个座位的售价是800元,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500元,飞机起飞前剩余10个座位,临近起飞前有个人提出300元买飞机票,在不考虑名声,战略,或其他乘客意见,只考虑这单笔交易会对你的收益造成什么影响的情况下,你是否会让他上飞机?按理说成本是500元,只买300元,那不是亏了吗?那让不让他上飞机呢?答案是让他上飞机,为什么呢?经济学家是怎么看的?新增这个乘客给你带来多少收入?300元,新增这乘客给你带来多少成本?飞机上的服务及食物等,而这些成本不足100元,所以新增这个乘客给你带来的收益是200元,所以当然要让他上飞机。所以第三个理论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有系统性的而且有目的性的完成目标,并且做到最好。如果你告诉我你是感性的,是冲动型的人,那对不起,你不是我们考虑的范畴。在经济学范畴中我们考虑的人都是理性的人。边际量:对现有计划中存在的微小变化。刚才例子中新增乘客的收益,我们称之为边际收益,新增乘客给我们带来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第三个原理告诉我们,当你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我们就采取行动。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激励是诱使人们做出一个行为,给你的奖励或惩罚等的一种预期,有了这个预期人们有可能会按照设计者的设计方式去行为。举个例子,如果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了,作为消费者我会相应的少买点猪肉,选择牛肉羊肉鸡鸭鱼肉来代替,作为生产者,就会多养猪,多卖猪肉以达到获取更高利益,所以我们发现,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会对猪肉价格上涨做出反应,因为,理想的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当激励改变人们收入和成本时,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变好
比赛只有胜负,贸易可以使双方都变得更好,可以是双赢,甚至是多赢。为什么呢?因为贸易让人们专业化的生产,专业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变好。我国改革开放在1978年,开放以后,贸易量上升,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组织由家庭、企业分散的决定,这些分散决定来决定市场经济的运转。这就是我们在中学时学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即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也间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为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而不断地努力。
7、政府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
第一,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如果农民知道自己种的庄稼一定会被抢走,那农民还会种庄稼吗?那就不种或者少种了,如果你知道你的老板不会给你支付工资,那你还会工作吗?答案是不会,所以需要法律来保护农民的收入,老板要给员工支付工资,只有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才能进步发展,
第二,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出面调节
市场失灵的两种情况,A,外部性,但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到别人。
B、市场内部包括垄断,企业掌握了定价权,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调解
第三,政府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多劳多得,存在贫富差距,政府要维护市场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不仅要让蛋糕越做越大,还要保证这个蛋糕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分配。大部分国家都是计划经济与政府经济混合的经济体。
三、宏观经济,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8、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有这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来反应的。所有反应生活水平的因素,都离不开一个东西--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单位工人(要素)得到的产出,通常一个国家的生产效率越高,这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就越高,正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提高,都离不开生产效率的提高。
如果你有能力,而不作为,那么接下来面临的坏的后果,将是你的责任。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会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物价在一定时期内大量上涨。
当短时间内货币大量发行时,期间没有产生相应的物品,总得货币多了,物品对应的价格就会跟着上涨。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会造成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我们的工资没跟着涨,这样我们的工资实际是在减少,因为钱不值钱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关系。
最后思考一下这十大经济学原理,是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否体会到遇到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拾’ 经济学有哪些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薯仔,谁将开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费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阴影。当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时,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快餐或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薯仔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或一天学习2 4个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复习功课而不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假设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另一个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2 0 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万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马上就会有人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 0 0美元。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 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 0 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软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些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将看到的,价格对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市场—买者与卖者行为的影响对了解市场如何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决策者决不应该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了行为。例如,对汽油征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油型汽车。它还鼓励人们坐公共汽车,而不是自己开车,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税收足够大,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就会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束。例如,考虑一下有关汽车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车都有安全带,但5 0年前并不是这样。2 0世纪6 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 Ralph Nader )的着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时,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因为这项法律还通过改变激励而影响了行为。相关的行为是司机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司机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例如,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这并不奇怪。考虑安全带法律如何改变一个司机的成本-利益计算。安全带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一样—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但(与司机不同)没有得到增加的保护的利益。乍一看,这种关于激励与安全带的讨论似乎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项研究中说明了汽车安全法实际上有许多这类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研究的许多激励要比汽车安全法的激励更为直接。没有人对汽油税高的欧洲比汽油税低的美国开车的人少感到惊讶。然而,正如安全带的例子所说明的,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即问即答列出列出并简要解释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前四个原理讨论了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以下三个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互相交易的。
1.2.1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这是真的,因为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
但在思考国家之间的竞争时,这种想法很容易被误导。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并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一方赢而另一方输。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为了说明原因,我们考虑贸易如何影响你的家庭。当你的一个家庭成员找工作时,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员竞争。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也会相互竞争,因为每个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显然,你的家庭在与其他家庭的交易中受益匪浅。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日本人和法国人、埃及人与巴西人一样,在世界经济中既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是我们的伙伴。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乍一看,市场经济的成功是一个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人追求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包括大量物品与劳务的许多买者与卖者,而所有人都主要关心自己的福利。尽管是分散的决策和千百万利己的决策者,但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在他1 7 7 6年出版的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当你学习经济学时就会知道,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卖出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关于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经济活动中的技巧有一个重要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能力。这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税收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税收扭曲了价格,也因此扭曲了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这个推论还解释了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伤害。中央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缚起来了。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果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如果一个农民预见到他的谷物会被偷走,他就不会种庄稼,而且,除非假设顾客在离开前会付费,否则餐馆就不会提供服务。我们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力。
但是,对于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还有另一种回答。尽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规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部性, 外部性(e x t e r n a l i t y)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例如,外部成本的典型例子是污染。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假设镇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赚的钱比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多,只是因为人们愿意为看篮球比赛比看象棋比赛付更多的钱。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而什么时候不行。
即问即答列列列出并简要解释关于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我们从讨论个人如何做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三个原理涉及到整体经济的运行。
1.3.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在2 0 0 0年,美国人均收入约为3 . 4 1万美元。同一年,墨西哥人均收入为8 790美元,而尼日尔爾利亚的人均收入为8 0 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收入的增长每年为2 %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这个比率,人均收入每3 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人均收入约为开始时的9倍左右。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 r o d u c t i v i t y)的差别—这就是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解释的重要性就应该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个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或最低工资法。但美国工人的真正英雄行为是他们提高了生产率。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评论家声称, 2 0世纪7 0年代和2 0世纪8 0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慢是由于日本和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的放慢。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1.3.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 9 2 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 . 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1 9 2 2年1 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 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i n f l a t i o n)的例子,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2 0世纪2 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 0世纪7 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 Cerald Ford)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 0世纪9 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3 %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 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2 0世纪2 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 0世纪7 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2 0世纪9 0年代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1.3.3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 0世纪8 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 0世纪9 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只是暂时的,但这种关系会持续好几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它对理解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用雇用的人数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是重要的。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由于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