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主要讲的是什么
着名经济思想史专家海尔布鲁纳认为,尽管人类的历史很长,但经济学不过才一百多年的历史。他的论据是,因为只有市场经济的需要才产生经济学家。他认为自然经济下经济秩序的安排靠的是世袭制,计划经济下经济秩序的安排靠的是政府,只有市场经济下经济秩序的安排才需要经济家。他讲的这些道理是对的,譬如中国,不正是因为搞起了市场经济,才使经济学迅速走红并成为显学,同时也涌现出了那么多的经济学家,而且越来越成为现今这个社会中地位最高的阶层之一。所以,有人戏言是市场经济给了经济学的饭碗。
2. 经济学家是干什么的
经济学家是建立在自己给自己假设出的一些苛刻,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又好像和现实有那么点关系的条件上,然后自己给自己制造难题的,并且试图用各种方法(数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研究和解决这些难题,并且试图用这些以假设为前提的问题的答案来解决现实中人类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一帮人...................
说白点,经济学家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研究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科学,奏效的,自己吃饱了没事儿干给自己找事儿干的,还要总拿着自己研究的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研究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科学奏效的东西对别人指手画脚,吆三喝六,评头论足,从而让自己成为救世主的一帮人..............
如果你能很明白上面的话..那你有做经济学家的潜质...
3. 经济学主要干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
(3)经济学家主要讲什么扩展阅读:
1、经济学核心思想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学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必须是对称逻辑的非线性思维方式。
4. 经济学家家是干什么的
经济学家大多是各级政府的参谋、顾问,有些能够上达天听。上到国家,下到省份、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基本都是他们在参与制定。从事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指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的专家,其通常在经济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
有时,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或者学派,通过添加定语而有不同的称呼。譬如,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家”,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则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4)经济学家主要讲什么扩展阅读
作为经济学家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而不是既有与时俱进的原创基础理论、其原创基础理论又能指点迷津经世致用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这样的“经济学家”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经济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5. 经济学家这个职业主要是做什么的
一种职业的、专业的、运用了特定工具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世事的人经济学家的工具(这里仅指主流) 1、数理经济学。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经济现象。 2、计量经济学。用数理统计来检验模型结论。 3、文字经济学。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经济现象。 4、经济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相关的如数学分析、最优化理论等。 5、经济学专题。通过论文、专着来对某个前沿问题有了解。 6、经济学论文”八股“写作技术。
6. 经济学主要讲的是什么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的学问。 一切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因为,无论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存在、延伸,都有"需要"的原因在背后做支撑,所以,一切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需要!即: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和人的生活“需要”。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从“需要”入手,抓住“需要”这条主线,展开经济学理论超前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创新。 社会进步“需要”与个人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满足”社会进步“需要”与个人生活“需要”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是以满足社会进步“需要”的同时满足个人生活中的“需要”,并且,两者不得有任何的偏废。 由于,个人生活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并且这两种“需要”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以“统筹、计划、运做”的方式来实现“满足”的;个人生活的“需要”是以“交易”的方式来实现“满足”的。“交易”在“市场繁荣”的前提下能够给人以更加充分的“满足”;“统筹、计划、运做”在“资源丰富”的前提下,能够“满足”社会进行高度文明创造的需要。市场繁荣是资源丰富的原因,资源丰富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是市场繁荣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的前提。因此,市场经济不是可以孤立发展的,计划经济不是可无的,应当根据条件的转换,把“经济发展”的机制运行起来,也就是根据“物质基础”的能量状况,设计一种能够让这种“能量”充分释放于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的经济体制,同理,也可以根据“市场空间”的允许状况,设计一种能够更加充分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模式。
7. 经济学讲什么 要具体点的 谢谢了
报纸杂志整天说着经济形势,什么我国经济增长强劲、美国经济疲软等等,我们也常说,你有点经济头脑好不好?或者这么做经济又实惠。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学呢?经济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社会的核心就是经济,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和经济挂钩的,小孩要素按着他口袋里的零花钱,工薪阶层要根据一个月的收入来选择适当的消费,创业的人要考虑选择什么行业,怎样获得投资等等。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没法离开经济生活,现在无疑就是“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时代”,生活中的行为几乎都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经济学的作用就是解释世事。经济学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你相信吗?不信的话,我们就从经济学是什么、研究什么等方面来看看它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饿了想要吃饭,喝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觉,想与人交往,想被人尊敬,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等,这些都是欲望。古人常说,欲壑难填,就是指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人的欲望没有止境的。从前有个故事:
齐国有个女儿,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是很穷。父母犹豫不决,便询问女儿,要他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要是难以启齿,不便明说,就用袒露胳膊的方式,让父母知道她的意思,袒露左臂是愿意嫁给东家男子;袒露右臂是愿意嫁给西甲男子,结果女儿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女儿说:“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这就是东食西宿这个成语的由来,这个故事解释了人们总是贪得无厌,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欲望的最显着特征是无穷大。
经济学产生之后,欲望便不再被视作可耻的东西,而认为是人的本性所在。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说白了,也就是怎么满足人的欲望,经济学把欲望这种东西显性化了,直接用金钱或者说资源来衡量。拿什么是资源呢?
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满足的手段,经济学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表现在现代社会,那就是为了维持你的生活,你必须努力工作以赚取金钱,这样才能用钱来买到你想要的东西。说白了,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个跟钱打交道的事情都跟经济学有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因为毕竟有些东西是有限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无所顾忌的用水、用电?为什么市场上的白菜薯仔有时多有时少?这些为什么作为我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而言之,连我们自身所能提供的劳动力、还有用作生产基础的原料和土地等等生产资料,都是有限的。把这些东西统一取个名字,就叫做“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可是谁都想要拥有资源,那么如何分配资源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经济学就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资源的特点跟欲望相反,跟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资源总是显得不够,经济学家把资源的这个特点叫做“稀缺”。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穷人的稀缺问题就是缺钱,富人也有稀缺问题。穷人的稀缺问题就是缺钱,富人也有稀缺问题,比如想想活得更长久或者生活中有更多的闲暇,也就是说时间这个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是稀缺的。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美国是最富裕的国家,难道美国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强大了吗?当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现象。
欲望人人有,而且还会膨胀,但是资源却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以及法律,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经济学的教材都会开宗明义的讲,经济学就是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学问。
斯密在他的教材里,通过美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演变,给出了经济学的定义,即经济学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也研究政府经济政策问题。
先来说说经济学怎么研究消费者。我们都是消费者,我们赚钱是为了花钱。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多挣多花,少挣少花,这是最简单的道理。经济学还告诉我们不要看今天赚了多少钱,而要在一生的时间跨度内来看收入和消费,现在年轻力壮,挣得多花的少,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没有收入的,所以要未雨绸缪给自己留点后路,不要等到老时不名一文,那样的下场可不好。经济学还告诉我们,其实也不必拘泥于按收入来安排消费,只要有实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来,借款消费,只要你能够在将来还上就可以了。同样的,挣的钱也不必全花出去,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储蓄,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消费也有一些特点,比如古人常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说消费是有惯性的,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消费是涉及的问题,看看,真的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吧!
经济学也研究生产者。因为欲望太大,而资源又总是那么稀缺,他永远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么发展生产,也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只能满足一部分。那人类就要决定让那些欲望得到满足,那些欲望不能满足,至少是暂时不能满足。
生产什么,就意味着让什么欲望得到满足。比如生产粮食,就是为了让吃的欲望得到满足。因为资源稀缺,不可能什么都生产,所以,生产一种东西,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东西。你有一张白纸,如果用来折纸鹤,就不能再画成水彩画挂在墙上了。还不如一亩地,中了玉米就不能同时再种水稻。这都是关于“生产什么”的问题,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怎么生产也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生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同样是一个杯子,可以是流水线统一制作的玻璃杯,也可能是手工制作的陶瓷杯,那么那一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呢?哪一种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呢?对企业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个说明,用什么方式生产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细考量,做出抉择,经济学家把这叫“如何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以后,就该让它去满足人的欲望了。但是怎么把东西分到每个人手里呢?要靠规则。规则怎么定?说白了就是价格问题,是谁出价高就给谁,类似于拍卖?还是谁权力大就给谁?价格是最直接的分配方式,但是却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公平的,所以还有一个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这些问题的核心思想是讲求效率,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经济学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状况变的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查。这个状态很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达到有效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迄今为止,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较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计划方式,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只有他们有却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计划实现规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不不能各行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而选择是计划还是市场,就是政府的问题了,所以经济学也要研究政府的行为。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人的行为。可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对于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学科,一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经济学必须回归本质,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8. 经济学家是什么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经济学家之所以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之所以高于经济学者,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经济学家不仅能解释经济现象,而且能建构经济模式——先是理论建构,尔后现实建构。解释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解释的完成。理论建构是现实建构的起点,现实建构是理论建构的归宿。只有解释而无建构,那么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对同一个经济现实的经济解释将会无限多样,并最终陷入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战中。这样的“经济解释”没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