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 是经互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简称:СЭВ,英语: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简称:Comecon),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1)什么叫经济互助委员会扩展阅读:
发展
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
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
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届会议,规定经互会的宗旨是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4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召开第4届会议,提出经互会的宗旨是“建立经济合作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议上提出,经互会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以后,成员国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
1959年5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5届会议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把经互会的宗旨、原则和职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章程规定,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是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
Ⅱ 苏联1949年建立什么经济组织
苏联建立的经济组织是 “经济互助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mecon)(简称“经互会”)
二战结束后,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认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着名的“莫洛托夫计划”(Molotov Plan)。该计划主要包括了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并以当时苏联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名字来命名。“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员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创始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创始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创始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创始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创始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2月加入,1961年12月停止参与活动,1987年正式退出)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0年9月加入)
蒙古人民共和国(1962年加入)
古巴共和国(1972年加入)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78年加入)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咨询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4年9月加入)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观察员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加入,1961年停止列席会议)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64年加入)
阿富汗共和国(1964年加入)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64年加入)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1979年停止列席会议)
尼加拉瓜共和国 (1973年加入)
Ⅲ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包括相互商讨经济政策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从1956~1960年五年计划开始,协调了6个五年计划,1982年着手协调1986~1990年五年计划。
从1966~1970年五年计划起,把各国先订计划后协调改为先协调后由各国订计划。为适应科技革命新形势,还加强对远景规划的协调。 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始于1955年。
1971年通过《综合纲要》后显着扩大。
截至1985年,成员国之间共签订1000多项双边和150多项多边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协定和合同。 成员国间除签订双边年度贸易协定外还签订双边长期贸易协定。
1964年起,成员国之间使用转账卢布进行贸易结算,但不以货币形式出现,贸易顺差只能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作为抵偿。
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额1983年已达2853亿卢布,比1950年增长32倍。各成员国对外贸易额的58%以上是在经互会范围内进行的。对苏贸易在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外贸中占有很大比重。 主要形式有协商科技政策、协调科技发展计划、进行共同研究、交流情报和资料、相互提供技术援助等。
为此设立了众多科技协调中心和专门委员会,各成员国参加合作的科研机构约3000多个,合作的科研课题涉及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
Ⅳ 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经互会起初被确定为欧洲地区的组织,1962年对章程作了修改,规定非欧洲国家也可以加入。到80年代,经互会共有10个成员国:苏、保、匈、波、罗、捷、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阿尔巴尼亚于1949年2月参加,1961年12月起停止参加经互会的一切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经互会的一些会议。
经互会的主要机构有:经互会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执行委员会,为执行和管理机构,合作委员会,受执委会领导,现已设立计划工作、科学技术和物资技术供应等合作委员会。
经互会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初期主要是进行贸易,5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70年代以后,主要合作形式为实行“经济一体化”。
国民经济计划的协调是经互会的重要活动方式。1954年经互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开始对各成员国的五年计划进行协调。1971年经互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纲领》。它进一步规定:对经济政策进行磋商;编制对经济、科技的预测,协调长远经济规划;改进对五年计划的协调工作等。1984年6月举行的经互会最高级会议上又规定,首先协调各国在社会主义国际分工中实行专业化的基本方向,增加最重要商品相互供应的措施等。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开始于1955年,到1985年已签订多边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协定有150项,双边专业合作协定达1000多项。
科技合作是经互会活动的主要方面,形式是协调科技政策和科技研究工作。经互会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在70年代制订了关于各成员国在1980~1990年的科技合作基本方针,共涉及182个科技问题。1985年12月,经互会第四十一次(非常)会议讨论并通过了《2000年前经互会国家长期科技合作综合纲要》,规定在2000年前,经互会国家要在国民经济电子化、综合自动化、原子能动力、新材料新工艺、生物工程五个最先进的科技领域有个突破性的发展,并确定92个科研课题。目前共有1500多个科研组参加完成《纲要》的工作,已联合研制出近400种现代化的新产品。
在对外贸易方面,经互会成员国之间除签订双边年度贸易协定外,还签订长期贸易协定。各成员国的生产合作和其他经济联系是通过贸易渠道结算的。随着相互合作的发展,相互贸易额有较大增长,1950年约45亿卢布,到1983年达1660亿卢布,比1950年增长36倍。贸易结算通过“集体外汇”即转账卢布进行。每个转账卢布的价值为0.987412克黄金,但不以货币形式出现。
Ⅳ 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什么措施
1、经济方面: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官方出版物有《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经济合作》(月刊),《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统计年鉴》。
2、军事方面:
成立华约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
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5)什么叫经济互助委员会扩展阅读: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
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Ⅵ 关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涵义,目的已经消极影响是什么
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椎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使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Ⅶ 苏联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的组织是什么
苏联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的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简称:СЭВ),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经互会于1949年1月5日至8日,由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Ⅷ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宗旨是什么
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国的力量,促使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加速其经济和技术进步,并提高工业不发达的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各成员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福利的不断增进。
Ⅸ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主要活动
成立初期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时,宣布其任务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验。初期活动主要在流通领域,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期扩大到生产领域。
1954年3月,赫鲁晓夫在经互会第4次会议上提出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以后,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经济互助委员会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并由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经济关系。
1959年5月第11次会议通过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
20世纪60年代
1962年6月,经互会成员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草案)》,开始确立经互会的现行体制。
章程确认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力量,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发展。
1963年经互会成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其目的是建立一种转账卢布,使经互会各国间的贸易可以用转账卢布进行多边结算,以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尽管苏联一直宣称,“转账卢布能够执行国际货币的一切职能”,“它是世界上最稳定最可靠的货币”。但这种转账卢布实际上并不是货币,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是作为一种统一的计算单位,用来换算各国之间外贸的盈亏,记在银行的账面上。在苏联的大力推动下,1969年4月经互会第23次特别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方针。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7月第25次会议通过了《经互会成员国进一步加深与完善合作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规定在15~20年内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和货币金融的“一体化”。经互会成立了“计划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各国计划。同年建立国际投资银行。
20世纪80年代
1984年6月经互会最高级经济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与科技合作基本方针的声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经互会第38次和第39次会议通过贯彻实施最高级经济会议的措施。
1985年5月举行成员国主管经济的党中央书记会议,指出集体制订到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的重要性,强调进一步加强成员国技术、经济的“独立性”。同年6月举行的经互会第40次会议,讨论了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科技合作等问题。同年12月经互会第41次会议通过了《到2000年经互会成员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互会发展各成员国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的之间联系并建立合营企业,直到其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