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那些贡献
最基本的:基础作用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稳定.因为,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中国稳定不稳定,也看这80%稳定不稳定.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5)总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3. 农业的基本贡献是什么农业的多功能性有哪些
1.农业的基本贡献
(1)产品贡献:食品消费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只有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品超过维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时候,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才能得以发展。农业对国民经济总量做出贡献,农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做出原料贡献—一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
2.农业的多功能性
①环境功能: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
②社会功能。农业的社会功能包括: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价值。
③粮食安全功能。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④经济功能。农业具有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维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
4.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下: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害.
(5)总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通过向非农业经济部门提供食品和原材料,
(2)通过创造对非农业部门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农村人民利用购买力获得的,通过出售可出售的剩余而获得的收入,
(3)通过以储蓄和税收形式提供可投资盈余,用于投资非农业部门,
(4)通过农产品出口赚取宝贵的外汇,
(5)为大量未经教育,落后和非熟练劳动力提供就业。实际上,如果要启动经济发展进程并使其自给自足,就必须从农业部门开始。
5.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1、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
2、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3、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
5、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6、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大量出口产品.
6.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按照中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理论,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要素、产品、市场和外汇等四大方面的贡献。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农业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一) 要素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要素贡献主要体现在资本贡献、劳动贡献和土地贡献等几个方面。
1、资本贡献。
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 投资严重短缺。面对内忧外患, 中国亟需建立起国家工业化体系。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主导下, 我国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中汲取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到1978年, 国家从农业中汲取的积累, 有专家测算大约为6000亿元, 有的专家测算为8000亿元以上。
农业为工业化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本原始积累。王海涛、卢翔宇用S-S模型对1992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认为:1992年以来, 中国剪刀差的绝对值是逐步扩大的, 但是价格剪刀差的幅度呈缩小的趋势, 2010年比1992年缩小5.57%。可见,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研究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之后,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继续为工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农业仍然在为工业做出资本贡献。第二, 低价向农民征收土地。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地方政府, 这一时期, 政府以较低价格向农民征地, 这个价格与土地进入一级市场的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价。据统计, 通过其间的价格差, 农民收益减少20000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间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资本原始积累。周振等 (2015) 分析了1978年至2012年, 通过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 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大约净流入资金26.66万亿元。
2、劳动力贡献。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非农业部门,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业部门所需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28318万人, 到2000年增加至36043万人, 到2016年又减少至21496万人, 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是1978年的75.9%, 是2000年的59.6%, 1979年-2016年平均每年减少0.7%, 2001年-2016年平均每年减少3.2%。与此同时, 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6945万人, 到2016年增加至22350万人, 是1978年的3.2倍, 平均每年增长3.1%;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1978年为4890万人, 到2016年增加至33757万人, 是1978年的6.9倍, 平均每年增长5.2%。199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为8673万人3,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 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 且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齐明珠 (2014) 经过研究得出在1991年-2011年间,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提升23.9%, 累计使经济规模提升85.5%, 使GDP增长率年均提升1.5%。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占57.6%, 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 建筑业中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 农民工占52%。2016年, 第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为91.4%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为41.2%。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7不可否认两者差额中,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占绝对比重, 至少有3亿人。城镇人口的增加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表现为农村的劳动力贡献。
3、土地贡献。
在工业化初期, 城镇面积和规模都比较小。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城市逐渐向周边农村扩张。为此, 农村贡献了大量的土地要素以满足城市面积不断向外扩张的需要。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987-2001年, 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 我国现有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 (12172万公顷) 8, 1997年-2008年共减少耕地1.25亿亩。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显示, 2009年20.31亿亩 (13538.5万公顷) , 2016年耕地20.24亿亩 (13492.1万公顷) , 2010年-2016年共减少耕地696万亩 (46.4万公顷) 9。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预计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2004年-2016年, 全国征用土地面积共计20552.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在1990年为11608.3平方公里, 到2016年增加至52761.3平方公里。1987年耕地占用税收入1.4亿元, 到2016年增长至2028.9亿元。10在农村土地征收的过程中, 既体现出土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又体现出土地所包含的资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 产品贡献
1、农业具有提供粮食、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加工原材料的基本功能。
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 中国农业连续登上几个台阶, 一举告别了中国农产品短缺的历史, 并在几个不同时期表现出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结构性过剩。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粮食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迅速发展, 相继跨越几个台阶;近年来,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2013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2千亿斤, 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 是1978年的两倍, 并实现了从2003年以来的“十二连增”。 (2016年粮食产量为12325亿斤, 比上一年有所减少) 11同时, 不仅产量不断增长,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连续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
2、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原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约有30%直接来自农业, 轻纺工业占80%以上。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 占制造业比例为19.6%13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民生产业。还有一些工业部门虽然不直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 但它们依赖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那些部门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农业品的生产规模及其增长决定了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增长。农业的产品贡献, 支撑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 (1)
(三) 市场贡献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农村必然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业人口需要购买服装、日用品等生活资料;而农业的扩大发展需要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业机械、及房屋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消费。1978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高达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65%。2016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503亿元, 增长10.9%,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4.0%, 增速自2013年以来保持快于城镇态势14。经济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增加了强大的需求拉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 在农业生产中物质投入不断增加, 农业发展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增长, 不断刺激工业扩张, 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52元, 扣除价格因素, 是1978年的12.5倍。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29.8元。1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大幅提升。全国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末的884.0万吨增长至2016年末的5984.1万吨。1978年末,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55.7万台, 小型拖拉机137.3万台, 共193.0万台;2016年末,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45.4万台, 小型拖拉机1671.6万台, 共2316.0万台16。农村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成为拉动相关工业品制造业的强劲动力。
(四) 外汇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外汇贡献主要以节约外汇支出和通过出口换汇增加外汇收入两种方式实现。
1、节约外汇支出。
通过本国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及原料等农业产品满足国内消费, 以此减少或者替代进口, 从而节约了大量外汇, 减少了外汇从本国流出。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对外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节约外汇支出方面。
2、增加外汇收入。
一方面, 在工业化初期, 国家工业基础薄弱, 急需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及高水平的生产技术, 因而需要大量外汇。在外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外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级农业产品的出口换汇。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国际竞争力较弱, 农业的出口创汇是平衡我国外汇收支的重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2003年之前, 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顺差, 2004年开始才出现逆差, 国家主要靠农产品出口获取外汇来支持国
7. 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农业是经济基础,没有农业都不可能发展。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
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8. 农业的基本贡献是什么农业的多功能性有哪些
农业的基本贡献有经济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等等,农业的多功能性指的是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下面就讲讲这些概念是包括哪些方法。
9. 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根据库兹涅茨(1964)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1产品贡献。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称之为农业部门的食品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库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
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