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1)什么叫经济史绕不开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1950年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窘境,那就是市场陷入停顿,商业资本不足,各地工商业者都叫喊货卖不出去,许多工厂不得不缩工或停产。
此外,由于多年战争使得旧的商业网被打乱,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再加上我们有的干部“重任务轻政策”,对市场情况缺乏调查研究,致使农副土特产大都积压在农民手中,出现谷贱伤农的困境,农民无力购买必需的工业品。
就连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作者注)主任陈云也坦言:“我个人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经验。”
B. 高中中国古代经济史包括哪些内容
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 (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着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 (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 (6)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如棉花、烟草、花卉等)。 2.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1)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 (3)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4)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5)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水利技术与水利工程 (1)灌溉技术与工具: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灌溉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3)运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农业灌溉;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4)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5)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二)新课标版: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已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西汉时赵过总结推行代田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这种耕作技术沿用至今。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的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中国古代的着名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创制和改进的农业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和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等。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多数农民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C. 论述:学习经济史有什么收获
学习经济史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的收获,首先可以要么了解经济的宏观发展史,了解了经济的发展轨迹。
D. 宋朝的经济史
如果什么都挑最极端的说,哪个朝代都可以给描绘成人间地狱,可惜有人就在做这个工作。
翻翻各种史料和经济史,我来还宋朝一个本来面目。
首先,宋的主要经济收入是两税收入吗?翻任何一本经济史都可以明白的告诉你——不是。宋的赋税收入主要有公田之赋、两税、丁口之赋、杂变之赋。而宋的赋税收入的大头,不在两税,而在杂变。
再说客户,把“客户”规定成“佃农”,楼主这个手段可不高明。“客户”分乡村客户和坊郭客户,所谓“佃农”,不过是前者,事实上“客户不仅是农业生产上的直接生产者,也是手工业劳动者的主要来源”(对不起,小抄了一下书)。大量“客户”确实是流向手工业的。
而“客户”,和我们印象中的“佃农”是一回事吗?恐怕也不是。宋的客户有自己的独立户籍,并且法律允许并鼓励客户购置田产从而转为主户。终宋一代,客户的数量始终保持在30%——40%,而北宋半自耕农的五等下户始终在25%,南宋在35%。就是因为一部分下户变为客户,而一部分客户变为下户甚至中户。两者的流向是交互的而非单向的。而这些客户的生活也如楼主说的那样吗?也未必!首先客户是不需要直接负担国家的各种税收的,因为这些税收征收的对象是主户。客户所需要的只是向地主交纳地租,地租分两部分,首先最基本的是定额地租,这部分是固定的,不分丰歉年,歉收客户自己吃亏,丰收增产的也归客户自己,地主一般不干预生产。第二部分是增租划佃、添租请佃,随着土地产量的增高,地主也想多捞点,于是就在这部分增加地租,这也是客户和地主矛盾最激烈的部分。但宋的客户有迁徙的自由,也就是说,如果不满地主,可以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自主离去。这意味着什么大家也可以清楚了。哪里像楼主说的那样耸人听闻。而楼主要认为宋的资本注意萌芽是传奇,那也只好由得楼主了。至于拿清的圈地来比,只能说楼主的有色眼睛度数颇深。以至于睁着眼睛胡说了!
“宋朝税赋的繁重众多史家早有议论,“积贫积弱”的说法也非无因”——凡是在网上攻击宋的人都要说这句话,好象还真有道理,宋的赋税那么重啊!可是,事实上他们都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来说,而对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视而不见,连史家的论断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东西而把另一部分丢掉了。究竟是什么部分呢?下面怎么在说到的地方点出来。而这部分也是宋“税赋的繁重”的根本原因。
咱们也跟着楼主的步子,一点一点来看看楼主是怎么妖魔化宋的。
(一)两税
楼主先讲唐两税就出了个大漏子,首先,唐两税外就没有力役了?这就是笑话了,唐两税实施后,力役并没有随着“庸”的并省而取消。唐两税规定“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这已经是为力役的继续存在留好了路。唐两税法实施后,庸并入两税,力役仍然据丁征调。“发丁夫”、“驱役”、“征调”的记载不绝于史册。而且在力役之外,还有与两税无关的杂徭、色役和最重最大的兵役。说唐在两税后就“不得再行征发百姓为政府做无偿劳动”实在是笑话。而楼主偏要这么说是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目的,妖魔化宋。仅此而已。
唐的创新是出现并推广了和雇(到了宋改叫差雇,宋也有和雇,但概念不同),而宋继承并发扬了这个创新。
扯到唐已经太远了,我们继续回到宋上。
首先,楼主再次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法——偷梁换柱。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一点,那就是宋两税和唐两税在名称上虽然都叫两税,在内容上却是不同的。宋两税是单纯以土地为征收对象的土地税,标准是按各户所占有田地的数量和质量收取。而唐两税却是要综合每户的人丁和资产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钱财等定户等再以户等计算本户之两税。可知唐两税的范围远较宋两税为广,唐两税包括田亩税,户税,力役,而宋两税只是纯田亩税而不包括户税,力役。在宋,户税,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户人丁收的税称丁税,也就是户税,按户等财产分级别收的税称役钱,也就是力役的内容。也就是说,宋的两税加丁税再加役钱才约等于唐的两税。楼主却用唐两税偷换宋两税,把唐两税的内容硬加到宋两税上去,这招可真不光彩!
作者: 219.144.206.* 2006-5-3 23:19 回复此发言
--------------------------------------------------------------------------------
2 翻翻各种史料和经济史,我来还宋朝一个本来面目。
所以,什么“百姓虽然早已经交过免役钱了,但还是得为官府服役,这还不算,还得因为“差役法”一家一家的破产,最后王安石再出来搞改革,废除“差役法”,搞免役钱,就是最大的德政了。”纯粹是胡说八道。宋两税中什么时候包含过免役钱!楼主倒还真是别有居心!妖魔化的手段也太恶劣了点!而在这段里,楼主还有一个地方很险恶的又用了“偷梁换柱”的一招。那就是,刻意混淆“夫役”和“职役”。“夫役”就是“力役”,役钱是对应“夫役”的,而无论是“差役法”还是王安石熙宁免役钱,对应的都是“职役”。“职役”本和“夫役”无关,对应的也是唐两税之外的杂徭、色役。也就是说,无论唐两税还是宋役钱,都是和“差役法”、后来的王安石熙宁免役钱无关的东西,他们从来没有管得到过。楼主这里却刻意混淆两者,而这混淆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妖魔化宋。
让我们把被楼主混淆和偷换的东西理清楚,那就是——唐两税和杂徭、色役、兵役是唐时的主要负担,在宋,宋两税加役钱加丁税相当于唐两税,“差役法”和后来取代“差役法”的王安石熙宁免役钱相当于唐杂徭、色役。可见宋两税很清楚根本不存在什么收了免税钱再收一次的话!到底是宋朝“百姓是个冤大头,想怎么糊弄就可以怎么糊弄”,还是楼主把广大网友当“个冤大头,想怎么糊弄就可以怎么糊弄”啊!!
有明眼的朋友可能回发现了,唐还有个兵役呢?!呵呵!这个是下面重要的内容,我们这里先放放。
再说“支移”和“折变”。
先看“支移”,历来规定民户输粮多就近送纳,多数两税户有能力承担。但北宋时官员开始巧立名目增税,农民负担加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到徽宗时,就不再支移而改为征收脚钱,令民户贴纳脚钱。成为附加税征收。可见“支移”的问题只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已经被解决。楼主这些都不谈,只抓住一时的负担无限扩大延伸,还是出于妖魔化宋的目的。我们看见,楼主的这种抓住一时的负担无限扩大延伸的手法,还将在下面一再出现,目的是给大家造成“宋的所有时间内所有地点上都是这些严重的负担的最大化叠加”的印象!手段不可谓不毒辣!
再来看“折变”。
“折变”本来是一种为了方便税户交纳两税的措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不法官员借“折变”为名增税。但是,宋的法律对于“折变”是有具体规定的,未经允许,以折增税是违法行为、是要以贪赃之罪惩处的。比较着名的,是包拯查陈州“折变”,当时陈州以“折变”为名增税180%,还不到两倍,就已经被包拯上疏参劾。而楼主又视而不见,把违法行为当作合法行为再偷换为宋的政策。这又是为了什么?——对!就是为了妖魔化宋。从楼主那一串煽情而又夸张的“叙述”中,可给出可查的实例了?没有,只有楼主在“控诉”。
再看“预借”。
楼主的“控诉”好摸棱两可,什么叫“有时官府犯穷了”?一句话就把两宋都包进来了。事实是什么呢?首先,北宋一朝没有“预借”这个项目。而“预借”。真正开始是在南宋开朝的建炎、绍兴年间,国家存亡须臾,因军兴所需,再加上迁都临安,制度草创,沉重的战争花费和建设花费使政府入不敷出,“预借”才应运而生,同时产生的还有后面提到的“经总制钱”、“月桩钱”、“板帐钱”。可以说是非常条件下的非常措施。南宋一朝,始终面对着巨大的边防压力,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军事上的花费非常大,这些名目的税收才一直存在。而在北宋,这些名目的税收更本不存在。楼主倒好!一个“有时官府犯穷了”就把北宋也包了进来,那这些非常条件就都掩盖住,只为了给大家一个印象——宋是那么贪财啊!妖魔化做得还真不错呢!
(二)盐
这个得放到明天再说,因宋的禁榷制度是值得单独拿出来好好研究的,哪有楼主吹的那样!
(三)杂税
“经总制钱”、“月桩钱”、“板帐钱”。我们上面也说得清楚。非常时期的非常处理。也只是南宋在面对高额军费和战争开支时所收。北宋根本没有。楼主抛开具体环境进行扩大化。又是什么居心?!
作者: 219.144.206.* 2006-5-3 23:19 回复此发言
--------------------------------------------------------------------------------
3 翻翻各种史料和经济史,我来还宋朝一个本来面目。
“二税盐钱、蚕盐钱、丁绢、丁盐钱、僧道免丁钱、秤提钱、市例钱、折估钱、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呵呵!楼主还列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看看——宋朝百姓是那么苦啊!可惜啊!楼主为了凑这些名目,不惜把丁口赋的身丁钱包含的丁绢、丁盐钱从身丁钱中拆出来,放到杂税里。而身丁钱本身,也只有江南一带征收。为了凑这些,还不惜把秤提钱、市例钱从商税里提出来加到杂税里去。还真是用心良苦啊!至于什么折估钱、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这些在部分地区一个时期里征收的这种根本排不上号是不是杂税都难说的税楼主都给列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真正的杂税,这里也只看到蚕盐钱一个,而蚕盐钱早在唐五代就有,在北宋只有河北诸州还征收,南宋早就停了。楼主再次玩弄他的无限拉伸大法。而那些值得说说的重要杂税如农具税、斗耗、头子钱和重要又重要的沿纳楼主却提都不提,就这水平还玩妖魔化?!
(四)商税
为了妖魔化,楼主干脆连宋商税都不介绍了(他敢介绍吗?一介绍就穿帮了啊!)少不得我还得来正正视听。
宋商税主要有住税和过税。住税即买卖交易税,税率3%,过税即商品流通税,税率2%。宋公布了商税则例,把应纳税的商品名目颁布于税务、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了然。税务按照则例收税,商旅按照则例纳税,非则例所载即假如税务私增收税条目,商旅可以拒纳并越级上诉。至于什么结婚途中赶考途中交商税,一,楼主给出出处,栽赃谁都会,白话两句就要人信?二,假如是真的,也只能说,你带了则例上列了要征税的商品,那活该你交税。不会你没带什么东西而硬要你交的。
什么““关”税的范围也扩大到一切过关有价值物品”简直是放屁!则例上有的才交税,则例上没有的你想交人家还不要呢!
(五)“和买”和“和籴”
和买原由官库以库钱贷给民户,至夏秋冬以绢入官抵冲。原是官民两利的法子,但后来在执行的时候逐渐变成了纯粹的科派,到南宋为折帛钱取代。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和买是四等户以上才有的赋税,也就是说,四等户和五等户这样的“下户”是没有这个负担的,而三等户这样的“中户”以及一、二等的上户,这和买对他们来说基本不构成影响。和籴要求就更高了,要三等户以上才加收。对于上户,不过是小毛毛了。这点都不说明,楼主又在无限扩大了!
(六)总论
上面一一点出了楼主的伎俩,下面我们回到我们前面说的东西,那就是为什么说楼主是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来说,而对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视而不见,连史家的论断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东西而把另一部分丢掉了。这部分也就是宋“税赋的繁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还要从史家的论断说起。对于宋的赋役制度,史家的评论是“赋重役轻”,而赋重和役轻这两部分,其实是互为因果,缺一不可的。楼主之流之把“赋重”的那部分单独挑出来,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误印象就是在宋百姓好苦啊!其实百姓得实惠的地方就是“役轻”楼主之流就藏起来不说了。而这恰好是关键。
还记得唐朝的兵役吗?在宋,这根本不成问题,因为宋是募兵制,国家雇人当兵。百姓根本没有“兵役”这一说。这就免除了百姓身上最大最重的负担。而实际效果还不止如此,宋兵制中的“厢军”,其实是受雇于国家以服杂役、分担了农民和工匠的大部分夫役,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于民间工匠和农民的劳役剥削。同时宋的“募兵”还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国家在发生灾荒的地方大规模募兵,募兵大量吸收社会闲杂人员,大大降低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宋一朝没有大的农民起义也得拜其所赐。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军队的臃肿。而为了养这只庞大的军队,国家财政也不得不多收税。百姓因为役轻得到的实惠是要在赋重上还回去的。但这样平均起来,宋的百姓并不比其他时代负担更重。
最后,抄一段话来评价宋的役制,我们不能只片面看到赋重,评价要全面。
“宋代,除差役有反复外,力役已经不再是全体民户的重负,兵役已被募兵制代替,一般徭役项目早在北宋前期就已经很少;差役负担只是被差者的重负,其他民户并无差役之苦,而且以后又基本上是募役取代了差役。”
E. 经济学知识有哪些
理论经济学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如果你立志从事经济管理,投资等方面的,你当然选择应用经济学比较好些。应用经济学总体会容易就业一些。应用经济学主要有设二级学科: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
各专业的情况如下:
西方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大家学的课程就有。
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不说也知道吧:经济的历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
国民经济学:也是无所不包的,除开马克思的外,几乎包括宏观经济的很多方面,报考前应参照各学校的方向设置。
区域经济学:很宏观的,研究区域产业、区域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等。
财政经济学:现在也有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国家的财政收支、税收调整等政策。念过经济学的同学都清楚,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
金融学:很热的专业。主要研究货币和资本市场、投资等。 外国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更偏向金融系学生。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由原来的工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合并而来。原来主要研究宏观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安全等。近年学习西方开始注重微观(在西方叫产业组织),研究市场里的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的决策。在所有经济学科中,该专业是和企业管理最接近的。但有比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学功底深。该专业也可设置很多方向,如证券等。产业、产业,所有产业都可研究也。
国际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但比二者更注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
也可以说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说明国际见金融和贸易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工资政策、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等等。
统计学:望文生义就知道了。按照方向不同,有研究统计理论的、有运用统计模型解决宏微观经济、管理问题的。
数量经济学:简单的说: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3者的结合。对于想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同学而言,很好。
专业课复习指导
1、政治经济学专业
(1)、研究内容
本专业研究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着重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运动,研究它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经济关系的规律及其具体实现形式。本专业重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重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要重视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及其规律性。
●研究方向:《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学。
●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和外语等公共课程外,本专业主干课程和方向主干课程有:《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着选读,当代西方经济学评析(包括原着选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专题研究,发展经济学研究,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2)、相邻学科
世界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城市经济学,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史,消费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
(1)、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主干课程和方向主干课程有:《资本论》专题研究,微观经济学专题研究,宏观经济学专题研究,国际经济学专题研究,数理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计量学专题研究,发展经济学专题研究,比较经济制度专题研究,西方经济学流派专题研究,西方经济学名着选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题研究。
(2)、相邻学科
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外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
3、世界经济
(1)、研究内容
世界经济是研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研究主要范围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和趋势;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国民经济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关系;此外还研究国际经济各专门领域(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与企业等)的基本情况、问题与运行规律;以及中外经济关系,特别是中国对外开放中有关对外贸易、金融、投资、企业经营、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原苏联(独立联合体)和东欧国家经济,现代国际经济理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组织、结构、政策与问题分析),当代中外经济关系(中国开放经济)。
●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和外语等共同课程外,专业主干课程和方向主干课程包括:世界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不同类型国家或国别经济专题研究,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级),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级),发展经济学专题,比较经济制度专题,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题,国际经济关系与政策专题,国际企业经营专题,国际经济法专题。
(2)、相邻学科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4、金融学
(1)、研究内容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研究货币流通的规律,货币供求的决定与调节,金融市场的组织和银行的地位、作用,银行的经营与金融创新,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传导机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任务,须着重研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银行及金融政策,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中国货币供求及其调控,当代外国货币理论和金融政策,银行经营的现代化,中国货币学说史和金融发展史,西方货币学说史,金融与发展。
●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和外语等研究生公共课以外,专业主干课和研究方向主干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高级货币银行学,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级),国际金融研究,银行业务与经营调查研究,财政学研究,中国货币学说史,国外货币学说史,中外金融史。
(2)、相邻学科
国际金融,财政学,企业财务管理。
以上四个专业是比较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对于它们的复习指导同时涵盖了对相邻学科的指导,同学们应在了解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方向、主要课程的基础上,按照专业课复习时间安排,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报考院校有的放矢进行复习。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专业课考察的范围
对于明确的专业课考察范围,仅仅掌握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一些相关知识搞通、弄懂。对于基础知识,更是不能疏忽大意,因为即使再偏再难的题目,最终也是要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解决的。对专业课指定课本的读法,可以以书前的目录作为一个提纲,在把课本精读两遍之后,抛开课本,自己要能把这个提纲扩充形成体系,必要的时候,参阅其他的专业书籍以加深理解。
2、往年专业试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从往年的专业试卷来分析,你可以了解该专业命题的基本情况、老师的出题风格、已考点和未考点等等。从普遍的意义上来分析往年的专业试卷:
● 难易程度、题型、分值等等一望而知的信息。
● 各章节的出题比重。
● 重要的已考点。
●
考题中涉及的当年时事,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命题的。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考试就必然涉及每年的时事热点。对于这方面的准备,我在下面还会专门讲。
●
一些可能演变成论述题的简答题。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这个考点已经作为简答题考过了,就不会再考了;其实不然,有些老师认为出简答题远远不能体现该考点的重要性,因此会把它变作论述题再拿出来考。这其实对每个考生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就想着投机取巧,恐怕会吃些苦头了。
●
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各年试题的难易程度,需要有近三年的试卷才好比较。一般来说,如果今年的某一科的题目又偏又怪,那明年的考生一定有福了,因为命题者也要接受监督与评判,如果他今年因了出难题而倍受非难的话,明年就一定会对舆论和考生有个交待,那就是……呵呵!反之,如果今年的题目简单,明年的考生就要小心了。
●
各章节的命题风格,因为每年的同一章节往往是由同一位命题老师命的题,因此借此可以洞察他的命题风格,是注重能力、还是注重基础,课内知识还是课外知识。
3、命题教师的重要着述和研究方向
每一位命题者都有他在学术方面的专长,要看他的专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到图书馆查询这个老师的专着。知其大略,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那个方面的复习。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跟命题老师接触。
4、留意当年度的相关时事内容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你只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了,那你只学会了一半。留意时事内容,并不是像准备时事政治那样。你可以翻阅当年9、10、11和12月份的重要专业期刊,以金融学为例,必读的专业期刊有《金融研究》和《金融参考》。
F. 为什么欧洲近代图书馆又是政治史又是经济史
为什么欧洲近代图书馆又是政治史又是经济史?
中国政治史地位的衰落,值得认真反思。面对新的学术要求,政治史研究不应局限于权力斗争、利益争夺及纯粹的制度研究,而应以政府政策与政府行为作为研究主线,突出政府角色和地位问题,以此体现政治史在历史学中的统帅作用。
政治史研究需要认真反思,这恐怕早已是学界的共识。反思不仅是归纳以往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笔者不揣浅陋,以研究中的一些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重提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努力:从社会史到政治史
本文先从政治史地位及政治史与社会史的关系问题谈起。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引进了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诠释框架,它将人们的研究领域从作为上层的国家,引向了以往被忽视的基层社会,从而让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新鲜感”,各家研究纷纷转向。这种形势进一步发展,直接推动了基层社会史研究“从边缘日渐走向中心”[1](52),逐步占据了“显学”的交椅。然而,由于发展不平衡,随着研究范式向“微观叙事”(姑且以此称谓区别于“宏大叙事”)转型,人们过分偏重“社会”的同时,却忽视了主导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国家”和政府,特别是国家政治的运作、政府政策等实政性问题的研究被淡化。继以往“革命叙事”、“宏大叙事”所走极端之后,史学研究大有走向另一极端之势。这种趋势对政治史的冲击几乎是致命的,作为传统研究重点的政治史不仅退居社会史之后,甚至走向被人遗忘的边缘①。
不可否认,造成政治史研究衰落的关键在于自身原因。长期单一的研究套路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无法给人们展示出更为鲜活的历史画面,特别是在人们试图绕开“帝王将相”的历史,日益关注大众历史之时,以往政治史研究内容及方法捉襟见肘。正如赵世瑜所批“事件史”(即重大政治事件)和“制度史”软肋时指出的:处理其他相关问题,特别是其社会情境和实践层面问题软弱无力从而限制了在对深层次问题的解释力[2]。而“微观叙事”则有利于转换思维方式,打破传统“中央”与“地方”行政关系模式的束缚,将“帝王将相”的历史变为“人民群众”鲜活的历史,其不同的方法与取向使人耳目一新。
尽管如此,有一条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家与政府的作用是任何历史实体所无法取代的,特别在中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尤其如此。政府政策的出台直接或间接影响、改造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并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至深且远的影响。正因此,在我国传统社会,无论是平民百姓,抑或是皇帝、官僚,“大政府”的观念历来根深蒂固,人们始终怀着“由一个强有力的好的政府出面包揽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期望”[3]。可以说,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即是国家政治在不同维度的延伸或扩展。因此,政治史研究不仅不能被弱化,反而应该大力加强。这一点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
面对政治史式微的局面,杨念群发表《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表示了“同情”。文章指出:“此文强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件史’研究,而是要在新的视野里说明,近代以来的复杂情况使得‘政治史’要想真正得到复兴,就必须在与其他研究取向、特别是与‘社会史’研究的不断对话中寻求灵感,同时也要不断超越‘地方性’的感觉重新建立起整体解释的意识。因为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自近代以来,‘政治’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而言,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和许多血泪横飞的苦痛记忆密不可分,它既是‘地方的’,也是‘整体的’,既是上层的实践,也是下层的感受。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政治’由于现代国家建设的不断介入,具有了远较古代更加复杂的涵义,也非分析古代社会的研究手段所能胜任。”[4]显然,杨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反思政治史研究中“革命叙事”和“制度史”的弊端,而为政治史开出一剂药方。然而,此方明显存在缺陷,即其并非以政治史研究自身的升华为根本,更多强调了汲取政治史之外有关内容,主要是社会史的“营养”,使得政治史的主帅地位并未因此得到相应突出。
正基于此,赵世瑜对其亦直接表示异议,他认为杨念群重提政治史,是在“试图关注近代政治的强烈渗透性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意味何在。在我看来,这种问题意识与其说是政治史的,不如说是社会史的,至少,它体现了被社会史取向改造了的政治史。”他提出,问题关键在于社会史如何“介入政治”。赵世瑜借鉴了法国年鉴派第三代学者勒高夫对政治史地位评价的经典话语——“在从解剖学时代走到原子能时代以后,政治史不再是史学的支柱,而是史学的核心”,以此作为社会史“介入政治”的基本理论依据,指出“社会史并不因‘政治’在近代以后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而需要对它特别关注,它始终应该成为社会史力图说明和解释的对象,关键在于这说明和解释如何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同时,他以孔飞力的《叫魂》为例,举证了社会史“介入政治”的具体方法,就社会史与政治史的关系、地位进行了界定:“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一个个‘叫魂案’”[1](62-65)。这一点如从“搞活”政治史研究角度加以审视,与前引邓小南所述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
G.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是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齐涛 。
图书信息
书 名:中国古代经济史
作者:齐涛主编
出 版 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1
版次:2
页数:373
字数:442000
印刷时间:2011-8-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8
I S B N:9787560720869
包装:平装
22497107
目录
绪论
一、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二、经济结构问题与传统经济的走向
三、经济技术的发展道路
四、土地赋役制度问题
五、工商业政策问题
六、经济区划问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
一、历史气候及其变迁
二、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问题
一、中国人口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三、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
H. 对外国经济史的理解
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史就是货币体系之争。从最开始的金本位到后来的银本位,再从银本位到金本位,最后就是纸币。每一次货币体系的更替都是用战争解决了的。西方整个货币史也可以说是世界寡头的历史,因为每次货币体系的更替都有他们的身影。
金本位是以确立黄金为货币的交易体系,而黄金的开采是国家才有权利的。所以,这个气候的国家货币体系以及国家经济是掌握在国家或者贵族手里。而金本位到银本位的转变,是因为黄金的稀少和开采有限制约了经济发展,最后出现了银本位体系。银在世界储备多,开采容易。这些原因导致国家或者贵族很难掌控国家经济或者说贵族很难给自己掠夺财富,所以贵族们通过战争重回金本位体系。这些贵族也就是最早的寡头。美国的独立战争其实就是西方寡头经济争夺的结果。寡头们为了掌控财富控制货币体系,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纸币就被推出历史舞台了。通过纸币与黄金挂钩,推出纸币。
大量的战争已经让国家背负了巨大的债务,这些债务主就是寡头,那些超控国家的拥有巨额财富的人。他们为了很好的掠夺财富,控制国家,就与需要钱维持战争的国家达成协议,以国家未来的收入作用抵押借钱,寡头为了能控制国家,就取的了国家的纸币印刷权利。所以西方国家的货币发行不是国家,而是寡头。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货币发行权都没在国家手里。美联储其实就是世界寡头的私人银行。西方国家的货币泛滥也就是这个原因,他不是从经济角度或者国家利益角度去考虑发行。看美国200年历史,出现几次总统被杀,而找出的杀人者有很搞笑,这只不过是给世人一个交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