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明年经济变化有哪些

明年经济变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07 07:05:01

A. 近几年我国经济有哪些变化

近几年来以来我国改革、经济、民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 :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将近10年了,关税总水平已经降低了许多.依靠关税来保护我们的产业已经不太现实,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商品质量上,提高竞争力. 外汇储备,现在来看,我国处于过剩的状态,远远超过了必需的...

近年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 18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依然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12.455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超位居第二的日本,后者仅4.505万亿美元,德国位居广东省电网负荷达极限全球第三,中国紧随其后.与2004年相比,除了中国前进一位,巴西也顶替印度排名第十位.2004年,中国全球排名第七,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之后.2005年中国9.9%的GDP增长率,远超英国的1.8%,最终中国GDP2.229万亿美元的总量,超过英国的 2.192万亿美元.

近几年来以来我国改革、经济、民生发生了哪些 : 改革社会发展迅猛.经济增长很快.已经基本步入小康社会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民生?: 减免税收,提高收入水平

民生问题 - 求一篇有关我国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在昨天召开的2006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与会专家指出,2006年,必须要格外关注民生的问题,收入分配领域,要关注公平问题. 新民生三大问题凸现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现在我国...

近年来,我国的多项民生举措,把温暖送到了人民的心坎上...近年 : 【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然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也要靠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所以答案选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后,我国的民生领域发生哪些变化? 你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是其中哪方面?如何加强? - : 物价相对自由的浮动;应该有有效调控的机制

“民生”两大历史性的跨越 - :“民生”两大历史性的跨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的重点和着眼点要放在“人的解放和发展”上.历史新起点上的解放思想,尤其要突出地体现“人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因...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哪些实事 - : 重庆因为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得太好了,被人给咔嚓了.

关注哪些政策?会出现哪些变化 - :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得以延续,并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 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搭配是传统有效的反衰退手段.面对本次危机中产能的普遍过剩,货币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加之前期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过度宽松倾向,进一步刺激的空间已...

B. 简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是什么

简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是:

一、疫情成为影响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疫情“黑天鹅”,各经济体采取了不同策略,严阵以待者有之,寻求“群体免疫”者有之,左右摇摆者亦有之。

时刻增长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在令人揪心的同时,也成为检验抗疫的最严苛指标。同时,经济复苏的程度也与各国抗疫的成效呈现极大相关性,能够严格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国家经济复苏更为强劲。

二、疫情加速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进程。

与欧美发达国家“集体熄火”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较为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也是唯一保持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更跃升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具体表现为:

1、从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增长情况看,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称,疫情成为美国的“滑铁卢”。

美国商务部1月28日公布的首次预估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2020年美国实际GDP萎缩3.5%,这是美国经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全年萎缩,同时也创下了1946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

2、欧洲成为经济下滑的“重灾区”。欧盟统计局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欧元区经济下滑6.8%,欧盟经济下滑6.4%。

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GDP下降4.9%。即便如此,德国经济在欧洲已算表现不俗,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GDP降幅甚至接近10%。

C. 大白话解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

上周末,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顺利闭幕。与往年一样,每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通稿都会成为所有投行、券商以及其他第三方研究机构重点分析、解读的重要文件。

今年这次会议通稿中也包含了许多重要信息,本文用广大吃瓜群众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解释这次会议通稿释放的信号。

第一,经济的新压力——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三重压力”的概念。这三重压力分别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需求收缩主要源自于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经济后动缩减导致需求下降。简单来说,经济放缓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就会停滞甚至变成负增长。同时,今年的物价全面上涨。受美联储大水漫灌政策影响,本轮通胀是全球性、全面性的物价上涨。那么,一方面是收入减少,一方面又是物价上涨,老百姓的消费激情自然降温。当老百姓的消费支出减少后,全 社会 需求也就收缩了。而且,需求收缩的现象并非短期,在全球经济真正复苏前,这种发展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供给冲击主要来自于疫情。首先,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速度大大放缓。全球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海运,而从去年至今年,全球海运物流遭遇重大冲击。且不论苏伊士运河堵塞这种小插曲,因为疫情导致全球港口货物交付时间大大增加。去年至今年,做跨境贸易的还不如炒集装箱赚钱赚得多,集装箱价格从疫情发生前至今已经翻了好几倍。因为货物运输时间拉长,全球运力满负荷运载所能流通的物资也极其有限,这就导致供给受到冲击。除此之外,时至今日,世界上依旧有不少地区因为疫情停工停产。尤其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工业能力较弱,但资源较为丰富,不少原材料矿场就在那些地区。而原材料开采的减少,一定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萎缩。

预期转弱是上述两个问题的衍生。预期对标的是资本,因为资本的预期会演变成资本的投资行为,而投资行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自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后,世界各国都依靠投资支撑经济。全世界的经济从生产驱动型经济变成了投资驱动型经济。在眼下这种形势下,病毒不断变异,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丝毫没有预期转强的基础。

第二,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在谈到如何应对风险挑战的问题时,这次会议强调了一个新概念,“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提法很普通,也不难理解。但是,这种提法对于经济转型的影响十分巨大。

众所周知,现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原有的经济结构一定会发生改变。然而,一谈到改变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怎么改变?

这次会议强调了“先立后破”就等于否定了先破后立。这两者的区别是先立后破是在原有的没有被打破之前就设立新的,新旧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并存。

在并存的过程中让市场选择、适应,并根据市场实际反应做出相应调整。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才配以“稳扎稳打”。这个过程会较为漫长,而且较为复杂。因为在新旧共存体系下,会有一个比较,到底是新的好还是旧的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下,不断完善新的淘汰旧的。

而先破后立是立即清理旧的,让新的立即上位。这是一种非常迅速的转变,过程非常短。相对的,此间包含的风险也十分巨大。因为谁都不知道新的到底存在哪些漏洞、哪些不足。以前,我国的各种经济改革都是采用先破后立的策略。这也导致很多一些改革措施出台后,聪明的资本都能第一时间从中寻找到漏洞,并立刻政策套利。

因此,强调“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就是说,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型是一个较为缓慢、并且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饭要一口一口吃。

第三,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其实反映了当下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之所以把经济发展从原本的保发展改为稳字当头,是因为现今无论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都与以前完全不同。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形势的变化都对未来经济构成了负面影响。

其实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未来的经济压力十分巨大,能“稳住”就是胜利。这也是暗示,明年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发力点都会集中于较为困难的领域。

至于对于“困难”的理解,这就取决于这个“困难”是否会扩大,是否会影响到系统性稳定。比如,最近的房地产行业中,不少企业都出现了债务违约。如果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内的“困难”就不会触发救助行为,但房地产行业的债务违约会直接冲击国内金融体系,所以就会触发许多救助措施。

第四,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因为前文对于第三条的解读,第四条就显得非常容易理解。因为经济形势复杂,未来压力较大。因此,在财政支出方面依旧会保持高强度。

关于这个问题,通稿中写得很直接、很明了,已经是大白话。“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 财经 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科技 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第五,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要对资本设置“红绿灯”。这是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信号。

对于“红绿灯”的理解应该没什么难度,但对资本设置“红绿灯”,其中的奥妙就大了。

按理说,虽然资本追逐利益,但资本越过法律红线的案例属于少数。资本之所以千夫所指,是因为长期在灰色地带游走还能全身而退。总体而言,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下,整体上,资本的行为并没有大问题。而如今,对于资本设置“红绿灯”,说明对于资本的管控力度将发生极大改变。

未来,资本的行为非但要受法律的约束,还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一步受到约束。资本的行为不能再以利益为先,必须要兼顾利益与 社会 健康 发展。比如,以往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中,资本会选择那些有垄断潜质的企业并加以扶持。未来,这种垄断思维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资本的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站位和高度,紧跟政策且又不能把好事做成坏事,这才是资本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

D. 全球经济衰退的后果有哪些明年的经济会恢复吗

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后果很严重,对各国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巨额财富付出东流、生产停滞、股票暴跌、工人失业等。现在最重要的是,各国必须团结起来,促进经济复苏,以防更多人陷入贫困和失业。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每一个国家所受到的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这几年全球经济下滑非常的严重,而且就业率也普遍下降。很多企业倒闭了,工厂破产了,员工失业了。造成了非常大的通货膨胀,让很多人苦不堪言。

E.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财政政策,有哪些重点方向

会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 财经 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这给明年财政政策定调,释放了重要信号。

积极有效,明年赤字率和专项债稳定

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这也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的要求下,中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无悬念,但具体工作有新的部署。

“上述会议确定明年财政政策的主基调是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和可持续,去年的提法是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对而言,今年延续提高效率和可持续的提法,但强调精准性和结构性。”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 财经 。

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 财经 分析,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意味着明年不会搞大规模财政刺激,预计明年地方政府专项规债券规模和预算赤字率大致与今年持平,但考虑到今年下半年发行的地方专项债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明年实际可以使用财政资金要高于今年。

今年全国财政赤字率目标为3.2%左右,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限额为3.65万亿元。

“从此次会议相关表述可以看出,明年财政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但依然会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预计财政赤字率不会超过今年的3.2%,专项债规模可能会略有降低。”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 财经 。

罗志恒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去年的“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到今年的“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保持”到“保证”,去掉“适度”,说明支出强度是硬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会议提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说明明年财政保持一定扩张力度,这也体现了财政政策积极性。但‘保证’并非‘扩大’,因此财政刺激力度可能与今年大体持平。”施正文说。

与往年不同,今年会议特别强调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财政支出进度很重要,如果安排了支出,但若是进度慢,将会制约政策实施效果。”中国 社会 科学院 财经 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第一 财经 说。

罗志恒认为,今年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低于往年,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低迷,同时明年上半年经济压力较大,上述表述意味着明年财政政策发力将适当靠前。

施正文表示,今年财政支出后置,明年财政支出会加快,这包括继续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扩大资金规模等,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

不久前国务院已经部署,合理提出明年专项债额度和分配方案,加强重点领域建设,不“撒胡椒面”,研究依法依规按程序提前下达部分额度。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明年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前下达,以便于明年初地方发债稳投资补短板。

明年仍有减税降费,小微、制造业是重点

此次会议通稿,少见地两次提到减税降费。除了前述表述外,此次会议还指出,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告诉第一 财经 ,明年减税降费针对性很强,即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这说明减税降费政策具有结构性特征,即针对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行业给予精准政策扶持。

罗志恒表示,明年市场主体面临的压力大于今年,需求端面临房地产下行和出口从高位回落,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出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即尤其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施正文分析,明年包括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1%征收率等优惠政策有望延续,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点和小微所得税减免政策仍可以进一步优化。可考虑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比如提高退税额等。可根据具体形势,考虑继续推出制造业缓税政策。考虑到财政可持续性,预计明年减税降费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

冯俏彬认为,明年减税主要是优化落实好已有政策。但重点应该放在降费上,提升营商环境。

“减税要兼顾长远的财政可持续性和税制合理性,以达到激发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经济、促进 社会 公平的作用。”罗志恒说。

适度超前搞基建,遏制隐性债务

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低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此次会议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冯俏彬表示,当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因此会议着重强调了明年经济稳字当头。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基建投资将围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转型两条主线展开,尤其是绿色发展转型方面。此次会议较大篇幅谈到能源和资源问题,未来能源基础设施转型等方面将加强投入,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罗志恒认为,适当超前开展基建投资的主要意图在于稳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补短板、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超前基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目前看资金不能投向产能过剩领域,而应该投向新基建以及智慧城市、地下管廊等领域,以提高应对突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和提高大城市管理能力。

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大背景下,此次会议延续了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表述,并继续强调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章俊表示,过紧日子和遏制隐性债务主要目的,是要地方政府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能切实拉动经济和促进就业的项目上,同时保住过去几年清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果,确保隐性债务不反弹。

“即使在经济下行加大、房地产和金融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仍要坚守财政纪律,因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能够对冲经济和 社会 风险,但代价是财政自身风险会扩大。为了稳定宏观大局,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将是相当长时期的常态,也体现出党政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罗志恒说。

F. IMF下调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7%,主要原因有哪些将有何影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与疫情冲击和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有一定的关系。


新冠疫情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全球经济增长已经连续两年呈现萎缩趋势。自今年7月以来,全球制造业 PMI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从长期来看,即使疫苗接种和各国大规模经济回暖得以实现,但在中长期内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3、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经济复苏速度缓慢、疫情反复、国际贸易环境将拖累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回升势头。即使经济实现正增长,人们也会因为实际收入缩水和价格上涨而感觉遭遇了一场经济衰退。作为普通人一定要了解经济形式,在进行投资之前应当更加理性。

G. IMF预测:明年全球经济会更差!原因是什么我么该如何应对

这意味着一个重大变化,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一些限制,这必将影响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关于全球经济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今年的增长率可能达到5.9%,与去年相比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整体下滑,明年的经济预测可能为4.9%。这么多人都很害怕看到这样的经济报告。事实上,这一趋势主要是由于去年新冠肺炎的影响,但今天全球经济正在不断复苏。由于仅在不同地区疫苗接种计划的延迟,目前的经济复苏并不十分良好。

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人力资源市场和进出口贸易中断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此外,全球(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于预期,导致融资环境紧缩。

H. 国家经济政策2021新政策有哪些

一定调:新局面中的老问题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会议都是万众瞩目,其最大作用之一,在于揭示高层对形势的研判。从中央经济工作通稿(以下简称通稿)来看,总体结论是内外结合,对内谋求稳定底线,对外强调多边主义。
从通稿定调来看,首先是肯定成绩,尤其强调“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这意味着,关于疫情应对以及2020年整体局势,高层基本是肯定态度。

疫情中,各国面对疫情的表现不一,而中国的表现在国内舆论中得到不少肯定。从经济表现看,中国经济从负增长回归常态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这一成绩背后,其实也付出了一定代价。经济恢复基本依靠投资、尤其是基建与房地产的投资,来拉动形成——这意味着,过去的老问题,比如不赚钱的僵尸企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更大的金融风险,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而消失。

从国外来看,随着疫苗陆续推出以及拜登当选,困扰市场的最大不确性正在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散。

我曾经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中谈到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内外趋势,首先是中美纠纷长期化,其次是在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可以说,这两点是中长期趋势,目前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迹象;这两点最终引发第三点,即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下滑,亦即所谓软阶层社会形成。
也正因此,高层研判国内外形势,结论并不乐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所谓经济的持续恢复与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这就留给了宏观政策很多想象空间。

二 趋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走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看,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其中,一句“不急转弯”引发金融机构不少解读。注意,这不是不转弯,只是时机未到。
既然提到急转弯,自然表明决策层已经看到了2020年抗疫形势之下具备必要性的宏观政策,不再应该,也不再能够以原有轨迹继续执行,不论是大幅增长的社会融资总额还是宽松的财政政策,都有调整的必要。以怎样的力度与速度,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也搅扰着市场人士的忧思。
通稿这样定位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更可持续”意味着,财政宽松力度将会弱于2020年,这比较容易理解;而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则封闭了开支下行空间。
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重视得到延续,暗示将有更多政策与措施出台,一方面将隐形债务显性化,另一方面杜绝债务无序违约风潮。
而对货币政策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2020年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对于市场来说,一个更紧的信用环境呼之欲出,对企业、银行都是挑战。一方面,信用边际收紧往往对应经济上升动力的边际减退,另一方面,银行在此环境中往往需要面对信用大跃进之后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让之前的担心有所缓解,2021年预期不会重复2018年“去杠杆”政策的做法与力度,也呼应了前面“不急转弯”的表述。

I.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我国的GDP有何变化

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402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7154亿元,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

二、生产形势不断向好,发展动力持续激发

二季度,夏粮夏油再获丰收,生猪生产快速恢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5%。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占GDP的比重为28.3%,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占比回升态势已延续三个季度。

上半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5.9%、17.0%、21.0%、29.1%、13.6%和20.3%,合计拉动经济增长9.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6%。

三、消费拉动作用明显,投资净出口协同发力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显着。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拉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2%,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

净出口需求延续增长势头。稳外贸成效继续显现,进出口增势良好。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1%,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四、新动能助推经济恢复,新业态释放市场活力

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新兴产业表现活跃。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6%和22.8%,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和6.9个百分点。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6%和28.3%。

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生猪产能持续释放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 李锁强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毫不松懈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夏粮再获丰收,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生猪生产快速恢复;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农业经济形势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增产59亿斤

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59.3亿斤,增长2.1%;其中小麦产量2687亿斤,增加52亿斤,增长2.0%。

夏粮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势头。2021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7亿亩,比上年增加398.2万亩,增长1.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44亿亩,增加300.4万亩,增长0.9%。

夏粮单产稳步提高,连续三年保持增长。2021年全国夏粮单产367.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8公斤/亩,增长1.1%;其中小麦单产390.9公斤/亩,增加4.2公斤/亩,增长1.1%。

二、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快速恢复

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2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02万吨,增长23.0%。猪肉产量快速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禽蛋产量有所下降,牛奶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存出栏同比大幅增长。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911万头,同比增加9915万头,增长29.2%,比一季度末增长5.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同比增加934万头,增长25.7%,比一季度末增长5.7%。上半年,生猪出栏3374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8639万头,增长34.4%;猪肉产量2715万吨,增加717万吨,增长35.9%。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平稳,部分品种价格涨幅较大

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受生猪价格下降影响,涨幅比一季度回落7.7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三升一降”的特点。其中,农业产品价格上涨11.3%,涨幅比一季度回落6.6个百分点;林业产品价格上涨4.7%,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2个百分点;渔业产品价格上涨17.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12.9个百分点;饲养动物及其产品价格下降15.6%,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4.5个百分点。

工业升级态势明显 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 江 源

2021年上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巩固,工业经济继续稳定恢复,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年较高水平,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改善。

一、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能利用率水平较高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增速高于疫情前水平。1月份至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速较一季度回落8.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7.0%(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略高于疫情前水平。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1月份至6月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9%,较去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高水平。

二、工业升级态势明显,新动能成长壮大

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凸显。1月份至6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8%、22.6%,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1.0%、13.2%,增速较一季度回升。电子和新兴产品快速增长。受新建投产、价格上涨、国产化替代效应拉动,1月份至6月份,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8.1%、41.7%、39.9%,部分电子器件产品生产增速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另外,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电子计算机整机分别增长69.8%、52.6%、40.6%,两年平均增速均在20%以上。

三、原材料生产基本恢复,消费品生产继续改善

原材料行业平稳增长。1月份至6月份,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两年平均增长6.0%,接近疫情前水平。消费品行业持续恢复。1月份至6月份,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4.8%。

四、工业出口快速增长,重点商品出口强劲

工业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1月份至6月份,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同比增长22.9%,两年平均增速为8.1%。十大主要出口行业均实现15%以上的较快增长,其中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行业出口分别增长46.4%、33.7%、29.9%、17.6%,两年平均增速均在10%以上。抗疫相关物资出口大幅增长。医药制造业出口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长势头,1月份至6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5%;防疫用品所需原料海外需求旺盛,拉动化纤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51.8%。

五、工业企业盈利增加,经营状况继续改善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3.4%。营业收入利润率有所提升,1月份至5月份为7.11%,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持续缩小,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29.6%。

能源供需稳定恢复 清洁能源占比提高

阅读全文

与明年经济变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于幸福是什么的精彩片段100字 浏览:730
这个男人厉害了第一次美女叫什么 浏览:453
该怎么选择子孙的幸福 浏览:6
沿着幸福路往前走英语怎么说 浏览:594
事业单位年薪制怎么发工资退休了还有吗1 浏览:291
爱情公寓是怎么建成的 浏览:137
婚姻不是跳板什么意思 浏览:947
婚姻不易且结且珍惜是什么歌 浏览:497
抖音里有哪些美女写真号 浏览:260
漂亮女人就该拼事业怎么回怼 浏览:992
玩石头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497
美女在上海是干什么的 浏览:738
幸福小区保洁怎么选 浏览:762
玄兴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哪里 浏览:250
成都婚姻服务公司哪里好 浏览:845
事业编哪些单位冷门 浏览:594
中年夫妻怎么相处最幸福 浏览:902
有酒无糟是个什么故事 浏览:629
普通事业人员是什么意思 浏览:69
株洲经济形势如何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