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但是,纳粹德国1913一1938年的经济年均增长2.6%低于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远远低于1950一1960年的7.6%或1950一1970年的6.2%。所以,纳粹德国的经济只能叫复苏。
农业
农业领域在纳粹党上台前的1932年,德国农、林、渔业的总产值为87.13亿金马克,纳粹统治的第一年增加到102.9亿,1934年为95.53亿,1935年为92.06亿,1936年一跃为105.98亿,1937年降为95.15亿,1938年又达到102.59亿。粮食自给率由1932年的75%上升到1933一1934年的80%和1938一1939年的83%。1928年消耗的食品热量“出自本身”供给的占68%,1932年占75%,1936年占81%。1937一1938年,德国的粮食有89%、牛奶制品有90%、肉类品有95%、鱼消费量有74%、蛋消费量有79%是本国生产的。
工业
公园工业领域1936年,德国工业生产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续上升。德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国望尘莫及。根据英国学者汤因比的数据,德国在1938年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14.3%,超过法国和联合王国生产的总和。到1938年,德国的钢产量达233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国的铝产量为19.9万吨,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德国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颜料生产的2/3和颜料输出的90%。在30年代,德国控制了全世界钾输出额的70%。德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收音机数量最多的国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了7倍。以军用飞机生产为例,1934年的产量是840架,而1939年达到了4733架。德国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这些都为希特勒军队在战争初期阶段取得节节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外贸
德国通过推行“划拨清算制度”,在中欧和东南欧日益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优势。1938年,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以及希腊的进口贸易中,德国所占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30%,35%,33%,48%和29%。1933一1938年,德国通过易货贸易、限额制度等手段加大了对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的出口。至1939年,德国己经占到了上述拉美国家出口份额的1/4。德国在这些国家的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仍低于美国,但其出口增长幅度却明显高于美国。
德国的输出品主要是工业成品,而输入品则主要是原料和食品。1937年,德国工业成品在输出总额中占82%(1929年占73%),而原料和半成品只占16.5%。在德国输出的成品当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机器设备、光学仪器以及精密机械设备。化学工业制品是德国输出重要部分,曾占全世界第一位,这种制品在德国输出总额中占12一13%。德国输出的原料主要是煤和焦炭,输出的半成品主要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德国的国外投资在1938年仅为6.76亿美元。如果把专利权、隐蔽资本和其它财产页计算在内,德国的国外资本在二战将近结束时约为62亿美元。德国在亚洲各国(中国、日本、伊朗等)的投资也很大。1937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达1.37亿美元。
财政
德国外债由1932年的200亿马克下降为1938年的90亿马克,银行利率由6%降到了3%,国民收入由430亿马克上升到800亿马克。
就业领域希特勒上台两年后,使德国的失业人数从600万降至了400万,到1936年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以9月30日为每年统计截止期限,德国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仅为0.95%。德国失业人数1933年为550万,1935年为200万,1937年不到100万,1939年只有几万了,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并且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其他领域1933一1939年,德国的铁路营运里程由5.8185万公里增至6.1940万公里;兴建了被称作“autobahn”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系统,公路在德国中心地区蜿蜒了2000英里,司机可以以每小时50英里的惊人速度持续直线行驶好几个小时。这可以说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先驱。普通的德国人只要有了车就可以享受高速公路系统带来的便利,而希特勒允诺给每一个劳工家庭都配车。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运动、阅兵、火炬游行等,甚至还有奥运会这项崇高的赛事。
德国商业银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亿马克增长至1938年的82.98亿马克;政府岁入及主要税收由1933年68.50亿马克增长至1938年的235.75亿马克;而物价指数如以1913年为100,1933年到1939仅由68变为了78。城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国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总数的67.2%上升为69.9%,据估计,从1933到1939年有100多万德国农民搬迁到城里。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国成就的是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成功举办,希特勒以一种王者之风在耗资7700万马克壮丽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宣布开幕,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B. 德国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德国的经济政策基于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四大国(国际汇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第五大国(购买力平价)。从工业革命时期以后,德国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的先驱,创新者和受益者。
德国是欧盟和欧元区的创始成员之一。凭借其在2012年1.516万亿美元的出口额,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出口额占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家输出。在2013年,德国在全球取得了2,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2)德国经济政策有哪些扩展阅读:
德国采取”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一、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保证措施以防止产生专政,国家计划化、经济管理已经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目标是实现尽可能广泛的经济发展。
第二、建立能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以保证价格稳定。在私人经济创造奇迹的国家应保持货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不同的国家措施保证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稳定。
第三、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主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国家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同时为加强社会团结,如果由于竞争而产生较大收入差别,则通过累进税率缩小这一差别,而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贯彻刺激生产的原则。
C. 法西斯德国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最大特点是什么
对第三帝国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战争和政治。第三帝国的经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相反,德国在和平时期就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全面准备。因此在整个战争的前半个时期,它根本不用在经济方面做什么特别的努力或动员,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工作。只有在闪电战失败、不得不对军事资源实行全面动
员之后,德国的“战争经济”时期才真正开始。
一个国家战时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其技术成就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首次试图发展与战略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控制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凑合起来的,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由于这些经济控制手段决定了每一个工业部门得到的原料和资源的数量,所以这些相关的控制部门就取得了对整个德国经济进行组织、分配和操纵的重要权力。在第三帝国成立之后,其重整军备政策是在考虑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之后制定出来的,因此能够比一战时期更加完善地及时完成经济生产向战争方面转变的计划。
最后,关于第三帝国的经济动员情况,还有一个现象。1942—1943财政年度,德国的生产水平达到了令人吃惊的高峰,尽管战争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激烈的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电战取得了空前胜利,因此德国得以动员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力量,在最短的时期里把这些国家的经济潜力利用起来。德国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内,自认是一个经济巨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起码与美国和苏联相比,它并非什么经济巨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优势是势必要大显身手的。到了1944年初,德国的资源已经耗尽,而盟国却有美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以及民主国家庞大的人力资源。这也是希特勒之辈一直加以蔑视和忽略的东西。
http://tieba..com/f?kz=164689679
这个帖吧里面还有更详细的资料
D.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政策各是什么概括其各自经济模式的基本类型。
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特征是: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业,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主要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策略和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日本 统制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大于市场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