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很多人会认为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是针锋相对的矛盾;事实上,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就像是一颗树上结出的两种不同的果实。
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样,即二者都是对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但是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不同的。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对市场宏观趋势的把握;而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子,是对市场微观运行的探索。
也正是由于二者研究方向这一底层逻辑上的差异,致使它们分别长出了不同的果实——传统经济学指导我们如何去探索市场长期的价值规律;行为经济学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一定时期内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如何利用这些错误行为在逆向操作。
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具体的经济学现象和问题,我们都需要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配合运用。
比如,对于个人投资这件事情,传统经济学是理论基础,学习传统经济学就好比熟读《孙子兵法》,能够从中找出内在的、长期的规律。
但如果只懂纸上谈兵,无疑是不能指挥战斗的;因此,学习行为经济学,就是为了面向实战,通过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是这个道理。
努力将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融会贯通,我们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经济行为的理解,就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❷ 经济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一般说的是行为经济,行为经济学是一种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2000-2005期间2000-2005期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至少有三位被视为“行为经济学家”——阿克劳夫、史密斯、谢林,以及至少有一位被视为是“计量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家——麦克法顿。
❸ 行为金融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行为金融学研究范围狭窄,通常只专注于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
行为经济学研究范围广阔,只要涉及人的理性行为和部分感性行为就可以纳入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中。
❹ 跟刘润老师学行为经济学(四)
这是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第四周的第四篇学习笔记:行为经济学之“概率偏见”
概念:概率偏见
定义: 我们的直觉和客观事实经常是不一致的。行为经济学家把我们自己以为的概率称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差。
案例: 三门问题
你有幸参加一个抽奖活动,从三扇门A,B,C里面选一扇,如果门后有特斯拉,车就归你。你选择了B,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车。这时主持人打开了另外两扇门中的C,没有车,这时,主持人问你,你是坚持选择B,还是换一扇门,选择A?
很多人都认为,不用换,因为剩下两扇门中奖的概率都是50:50。这就是我们的心理概率。
其实,换门,中奖的概率更大。为什么呢?
我们把门分为两组,一组是你选的,一组是非你选择的。每一扇门中奖的概率是1/3,所有你选的一扇门是1/3,非你选的有两扇门,总共就是2/3的中奖概率。这时,既然知道,C门里面没有车,而你的B门概率依旧保持1/3,这就意味着A门中奖的概率是2/3。所有必须换门。这就是客观概率。【这不意味着你换了就一定会中奖,而是,按照这个概率,你一直玩下去,中奖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概率偏见的原因:
1)代表性偏差,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偏概全。 比如,
*最近有个老太太跟我说,孩子去农村比在城市里上幼儿园好,她两个孙子,老大在城里,老二在农村,结果老二比老大优秀很多。因为在农村,孩子可以跟亲人更频繁的接触,享受亲情,还能亲密接触大自然。
*你怀孕了,你发现哪里都是孕妇,怀孕的人真多。
*会游泳的人淹死了,人们会觉得,其实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
*你买了大众的车,你发现路上跑的多事大众车。
*团队里的同事生的多是女儿,就得出了搞IT的容易生女儿
2)可得性偏差,也就是我们说的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比如,
*飞机失事了,你觉得坐飞机太危险了。(事实上,飞机失事比路面交通概率低太多)
*去了医院,看见很多病人受病魔折磨,你觉得生命实在太脆弱了。
3)沉锚效应,就是我们说的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评判人和事。
*你看一个公司的前台小姐非常优秀,你就会觉得这家公司非常牛掰。
*一个新来的员工,刚开始表现不好,你就会觉得他能力很差。
我们会形成概率偏见的本质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模式: 一是省电模式,即直觉。 凡是曾经处理过的事情,大脑就想节省能量,不去思考,用以前处理过的方式再处理类似的事情; 二是费电模式,即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违背人性,费时也费力。
运用:我们如何做商业决策呢?
学好数学,尤其是概率与统计。 有办法验证的概率,不要依靠直接,而是要去计算。【学习材料推荐:数学->可汗学院;统计->《深入浅出统计学》】
对于没有办法验证的概率,求助于专业人士,也不要依靠直接的直觉。
【内参有一期关于什么时候依靠直觉,什么时候依靠分析的文章,文章建议: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因果关系不容易发生改变的领域,比如会计,围棋等,经验积累很重要,经验积累的越多,直觉越准;而外部坏境一直变化的领域,如股票基金,就不能完全依靠直觉,需要做分析】
如果觉得好,点个赞再走呗!
如果你还有兴趣,可以参考 小丫Stella“五分钟商学院”学习笔记汇总 查看更多内容哦!
❺ 知道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差哪了吗
最近跟朋友讨论一个话题,说假如上帝给了我100万,这100万需要跟另外一个人分享,且要另外一个人同意我的分配,如果不同意,那这100万就谁也得不到。
我问朋友,假如我拿99万,只给你1万,你同意吗?朋友说,我不同意,我接着说,你要不同意你可一分钱也拿不到?但对方说,我宁可拿不到也不同意。
这让我很奇怪,因为如果换了我,估计就同意了,因为有总比没有要好吧?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赢家的魔咒》,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乍得·塞勒的经典着作,他在这本书里面解释了这个问题。
我的思维模式其实偏传统经济学的立论基础(理性人假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二点:
第一、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定义,即人在选择的时候总会权衡利弊。
第二、传统经济学关于人自私性的定义,即人在选择的时候总是利己的。
从以上两点来解释我的分配和选择,其实是合理的,即分配方案最大化的利己。如果换过来,我是被分配者,我也会接受分配方案,因为通过权衡利弊后,接受分配方案要比不接受更有利。
那为什么朋友不会这么想呢?这本书也给出了答案—— 有限理性悖论 。
意思很简单,就是传统经济学立论中的理性人假设是有限的,并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为了证明这一点,书中提到了一个经典实验,这个实验被行为经济学家称为“最后通牒”,实验是这样的:
通过实验不难发现,传统经济学中的假设确实存在有限性,相比而言,行为经济学就更接近人性本身,所以在股票投资、产品营销领域,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会更适用,因为股票价格的涨跌、产品被不被购买,都受人的行为习惯影响,而非纯理性选择的结果。
这就像行为心理学里面讲的“锚定效应”,当一件商品价格100元时可能无人问津,但当价格变成原价1000,现在打一折,只需100元时,就会有很多人关注。
你看,售价其实没有变,就因为把锚定点调整一下,就会促成购买。售价本身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对应的反馈应该是不去购买,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都会被锚定点影响,而忽略真实价格本身,最终形成购买。
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经济学更适用于在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制定,一旦落到具体事情上,比如投资股票、营销方案就要更多依赖于行为经济学,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❻ 行为金融分析是什么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热门边缘交叉学科,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它的特点是将心理学融入到金融学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成功分析案例:股市上的“羊群现象”,用标准金融学就无法解释,而行为金融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❼ 行为经济学-结果偏见/适应性偏见/鸡蛋理论/凡勃伦效应
1. 概念 :
一旦某个人取得成功,人们往往认为其过去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但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2.危害:
以小概率可能性 的成功推广到员工中,那么使得整个公司的成功成为小概率的事件。
错误的归因,正确的执行,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
3.避免:
3.1 使用 归纳法 进行由果导因的过程后,再用 演绎法 进行由因导果,看是否也是成立的。也就是因果是否为 充分必要条件 。
3.2 通过三个问题来确认
a.这个成功真的有一个可控的原因存在?
b.分享者真的知道这个原因的存在?
c.分享者引以为豪的,会不会恰恰是这个宝玉(成功案例)上的瑕疵呢?
4.总结:
对于奖金和优秀员工的奖励,按行为经济学中的定义,应该分别颁发给业绩最佳以及打法成功几率最大的员工。对于奖金是对结果的奖励,优秀员工是对记得打法最值得推广,也就是对未来价值创造最大的奖励。
但是现时的大多数公司都把奖金和优秀员工发给业绩最好的人,也就是结果导向,或者可以说是成王败寇。可以理解为公司把目光放在活好今天,也是这类公司最现实的生存方式。
没有最好的行为,只有最合适的行为。对于奖励这块,活过今天后,更合适的是逐步地推向分类奖励,比如设置多几个奖项,如金点子奖,或者可以更好激励更多的人。
1.概念:
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又常称为习以为常。
2.危害:
对好的东西适应后,就会丧失应有的幸福感;对坏的东西适应后,就可能丧失对好坏的区分以及摆脱坏的东西的影响的动力。
3.避免的手段:
打破自己和别人的适应性。 具体做法有三点:
a.延长幸福感。 通过阶段性给予的方式,延长客户的幸福感。比如把原本给客户送的礼品,分在各个重大日子送。
b.意外幸福感。 不断提供变化的刺激,给客户意外的幸福感。比如累积签到一定积分后,有一次抽奖机会,奖品随机,给用户意外的惊喜。大激励要有规律,小礼品要由惊喜感。
c.对比幸福感。 善用相互比较,让用户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感。比如对不同等级的会员当面提供差异化服务。
4.总结:
适应性偏见 ,是人们对事物(如奖励)习以为常后,与初次得到该奖励时的程度的幸福感之间的差异。偏见即差异的意思。
我想到了一个事例,一个饮食店对其老客户每次吃饭都提供一份免费的配菜,这是久而久之就成为老客户心里觉得理所应得的权利,那种幸福感荡然无存。
或许可以提供一次方案:老客户每过来吃三次饭,就有一次抽奖的机会,有可能得到一份免费的配菜或者不中奖。这样的意外幸福感,同样的成本下,激励的效果截然不同。
1.概念:
也叫宜家效应。 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现象。
其来源于美国生产企业对其蛋糕粉的销售问题,当拿走蛋糕粉中的蛋黄,提供半成品时,蛋糕粉销量快速提升,因为主妇们觉得需要自己投入配制的蛋糕粉才是她们真的想要的蛋糕。其实需要加入蛋黄这个动作加深了用户的劳动投入,因此产品价值发生了高估。
2.现象:
a. 投入的情感,劳动越多,高估的程度越高。
b. 当消费者尝试亲自制造产品中途放弃而未最终完成的情况下,宜家效应消失。
3.手段:
a.提升用户有参与感。 对产品的设计,建议能体现在最终的产品身上。
b.让用户付出劳动。 7030法则,半成品完成70%的工作,用户投入30%的劳动。
4.总结:
a. 为何从蛋糕粉中抽走蛋黄成分,非其他。个人觉得蛋黄相比于其他成分,普通用户获得的更加方便和处理起来更加简单。如果需要的是某些添加剂,那么也许就是弄巧成拙了。
b. 当领导者要懂得画半圆。根据员工的能力,把这个事情的“圆”画到不同的程度,并逐渐地把自己画的部分降低,这样员工才会摆脱你的依赖,自己想办法画越多的部分,同时付出了劳动,对其完成的工作部分的有更高的估值(当然如果过度膨胀,也要适时地提醒),提升对工作的认同感。
1.概念: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畅销。
2.原因:
满足消费者炫耀性心理。
3.要点:
a. 要满足消费者炫耀心理才成立,无论对富人或者穷人。
b.贵不是目的,能炫耀而且不露声色地装才是核心。
c.利用凡勃伦效应,可以用于治病救人,为用户提供贵则更有效得心理作用。
❽ 如何理解“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差异
1. 第一, @陈乎一说的对:应该比较“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而不是“心理学”。这是因为广义的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比如临床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他们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当然跟行为经济学不一样。
2. 但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很像,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同之处。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行为经济博士生,你可以研究情绪对决策有什么影响;如果你是社会心理学博士生,也可以做同样的实验。所以如果要一个简单的定义来区分它们,这个定义不存在。
但是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小的区别,比如一些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话题,是不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的,比如:
-性格有几个主要的成分?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美国的小孩子学到的名词比动词多,中国的孩子动词更多:Putting the “Noun Bias” in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最高兴的人一般花更多是时间在社交上:Very Happy People
-人类的道德观有几个主要成分?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我不是说,“如果你是行为经济学家,你不能研究这些话题!” 而是说,这些不是最典型的行为经济学的话题。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一般注重决策(尤其是跟市场决策有关)和对社会或者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包括这些,但是也包括更理论的东西,比如上面的“性格有几个主要成分?” 的研究。
所以如果有人给你一篇文章,说你只能把它放到一个框里,这是不对的。有很多研究既属于社会心理学又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