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生产其特征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村产业化生产改革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于当地优势;3、实行专业化分工;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它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另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⑵ 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⑶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具有特点有哪些
(1)效益形成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风险性也较大。一般来说,自然条件好的年份,土地肥力高的地区农业产出就多,产品成本也就较低,相对的农业的经营效益就比较好;而自然条件差的年份、土地肥力低的地区农业产出就少,产品成本也就较高,相对的农业经营效益就比较差。
(2)效益形成周期长。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其效益形成一般也是要在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结束时才能完成。农业基建如水利设施、土地平整、改良土壤等,其效益可以维持多年。
(3)农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慢,适应性差。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所以在调整结构上总显得滞后性比较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弱。
(4)效益项目繁杂、分散。农业生产常常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产相互结合。
⑷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产量较低。传统农业阶段: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产量有所提高,并且劳动工具慢慢从畜力转变成小型机械。
现代农业阶段:使用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现代化农业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迈进;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加快,但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结构向多元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加;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原有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本地优势;3、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4、实行专业化分工;5、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以农业产业化为例,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我地区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多种形成相结合的综合形式。
⑸ 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有哪些种类
回答⑹ 概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与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当下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分有必要,而且对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至关重要。当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由村集体或农户自行组织,农户自愿加入,集中进行农产品销售。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源于我国的20世纪90年代初,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而且它与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的农业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综合经营本质上很相似。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内涵表示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何特点?
1、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
2、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
3、区域化: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
4、一体化: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
5、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供全程的服务。
6、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哪些条件?
1、一定要有剩余产品。
2、当地农民有共同致富的要求,干部和群众乐意接受先行者们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效法。
3、当地或邻近地方已建有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
4、已具有某种农民组织,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其中前两条是基本条件,后两条是充分条件。
总的来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在于提升和调整乡镇产业、产品结构,以此推动新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但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是初级水平,农业还是以传统种植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我国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工作积极性不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
⑺ 农业现代化有哪些基本特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回答⑻ 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有哪些种类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以地域性为例,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为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动植物在生产发育过程中,对于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建议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1、地域性
(1)简介
地域性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域的生产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同。
(2)形成原因
①因为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
②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以及不同的国家政策就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
(3)生产要求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生产。
2、季节性和周期性
(1)简介
一切生产活动都按照季节顺序进行,并具有一定的变化周期。
(2)形成原因
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会随着季节变化,有一定的周期。
②一切农业生产都和季节有关,所以要按照季节顺序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序。
(3)生产要求
要求因时制宜、抢季节、不违农时。
二、农业生产有哪些种类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以及经济学原理,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农业,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指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和它们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者水域等空间,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比如水田、旱地、水体、基塘、菜园、花园等。
3、有机农业
(1)简介
①遵循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就是有机农业。
②有机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来平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并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维持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特点
①有机农业可建立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体系,能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
②因为有机农业是采用土地和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方法而进行耕作,按照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所以具有一定的天然性。
③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产品,是完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加工而成的有机食品。
④应该把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内的土壤、植物、动物看做和人类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需要得到同等关心以及尊重。
⑼ 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要是:季节性、地域性以及周期性。
季节性:农业的发展和季节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农业种植就有不同的品种,而且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最合适种植的物种,这样才能达到产量的增大。
地域性: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气候条件,比如光照、水、地形、土壤、热量等,而且不同物种在地域上就有不同的要求,生长发育也有不同的条件,并且找到合适的地域条件种植,也能增加产量。
周期性:农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周期性,并且还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稻米就有两季和一季之分,也就是一年可以种植两次和一年只能种植一次,这就是生长发育地的周期性。
⑽ 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农业生产在不同的地域里生产的品种和数量不同。 季节性:生产活动要按照季节的顺序进行,不能播种过早或过晚。 品种分类:农业生产包括粮食、棉花、茶、水果、药材等。 用途分类:供给自己及家庭食用被称为自给农业。
1、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特点在于地域性,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不同地域生产的品种类型和数量不同,因为动植物对热量、光照、水分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不同,而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不同。
2、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特点包含季节性,其中生产活动要按照季节顺序进行,并含有变化周期,因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规律,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因素会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种植。
3、品种分类
农业生产指的是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包括粮食、蔬菜、茶、棉花、亚麻、烟草、水果、药材、饲养作物等农作物,其中粮食包含小麦、高粱、水稻等,蔬菜包含白菜、油麦菜、西蓝花等。
4、用途分类
农业生产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农产品全部供自己及家庭食用,这种被称为自给农业果,第二种是贩卖农产品,这种农业被称为商品农业,其中商品农业普遍为专业化生产,一般情况下一个农场只会种植一种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