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回暖会导致通货膨胀吗 还是紧缩
通货膨胀,经济回暖,人们手头的钱又多了,购买东西的能力增加,供小于求,物价上涨
‘贰’ 全球变暖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经济影响加剧
本报讯 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专家丁一汇说,气候变化将使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种植制度,种植界限北移西延的风险加大。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到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此外,全球变暖有利于农业病虫的越冬和繁殖,导致更严重的农业病虫与杂草危害。
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气象专家认为,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未来50年至100年的预测表明,全球变暖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对全球和我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丁一汇说,全球变暖后,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大,水资源系统不稳定性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加剧。在干旱年份,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气象专家孙冷说,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增加,这将引起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此外,洪涝的增加还将增加溺水危险及腹泻和呼吸道疾病蔓延的可能。
孙冷说,人类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显着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低海拔海岸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正迅速增加人口居住密度,而这些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危险之中。
另据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极端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尽管世界各国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天气气候灾害事件的经济损失依然快速上升。
(董峻 张晓松)
《市场报》 (2002年04月09日第二版)
‘叁’ 8月份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是靠哪些方面支撑起来的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主要是靠制造业、高新技术业、市场销售和服务业支撑起来的。
最后,经济回暖不能只是过眼云烟,一定要继续保持稳定态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熬过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衰退。现在最重要的其实是稳定物价,只有物价稳定了后续才能良性发展。
‘肆’ 经济生活里经济过热是什么,经济回暖是什么
就通俗点说哦:经济过热是指经济出现问题了,但问题的缘由是经济发展投入推动过多,是个还在发展却已然现较多控乱的状态。任何经济问题的直接表现就是失度的不是通胀就是通缩(通胀和通缩会应互相补证需求而相续震荡),其结果就是经济问题最终阻滞经济的发展,进而甚至于整体经济架构崩盘。经济回暖顾名思义就是经济问题有所缓和的说法。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逐渐好转的说法未免理想,就像人得病治愈后未必就比病前更健康,“治愈”至多只是消除个健康障碍,而健康的发展,直需的是进步的动能。通货膨胀如何利率应对进而解决时难,取决于经济运作自身体质,就像人发热,危机两重,一是初引发热度的不调适方面,二是高热本身引发机能溃弱,则可明白抑制高热的必要并不一定能决定整体的恢复。。。。。。至于日常所说的“上调存贷利率”,“扩大内需”等说法有个书本上的理论逻辑认知就好,到现实中不会是那样的单纯,若能带个辨证的“本质指向决定结果”、“运动的能量且转换”、“政、经相互关系”等等认知方法去细推社会问题就好,而无须注重些媒体言辞对经济的断论。
‘伍’ 中国大中城市房价持续回暖,后续走势是涨还是跌
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二手住宅销售市场及50个城市租赁市场的调查数据,2022年7月,百城新建住宅由涨转为跌,跌幅为0.01%;百城二手住宅下跌,环比下跌0.09%,跌幅仍持续扩大。
‘陆’ 疫后复苏路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回暖,未来政策不应快速转向
中国经济回暖明显,但面对着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仍有许多难关要面对。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MF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于泽表示,前三个季度经济指标大面积转正,是我国防疫成功、产业完备、庞大的市场规模、政策推动和外部替代的综合作用。未来的复苏可期,但这个持续的路径背后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在于泽看来,5月以后,我国的经济复苏路径从政策推动型逐渐回归正轨,也遇到2019年来存在的周期性问题,制造业投资和消费不足,并在疫情下有所放大。由于这样的路径,产生了我国以基建、房地产、 汽车 为主导的复苏格局。
“当前我国的消费不足存在着超调,未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渐加大。根据预测,四季度经济增速或维持在5.5%以上,全年会达到2%左右。但由于消费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的复苏路径在市场内部没有形成自动的循环模式。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着经济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于泽表示,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发挥消费的核心作用,特别要解决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安全问题。在政策上,更需要加快改革。但对于前期发挥巨大作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不适合快速转向,应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政策支撑经济复苏
今年,投资对于经济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投资过程中,主要带动的是房地产投资。9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累计转正; 社会 零售品总额虽然累计增速还为负,但更多的是前期对消费的抑制,但8月以后,消费月增速也开始转正。
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在于出口的逆势增长,到9月,出口增速在9%以上。据了解,今年的出口也经历了一个变化,从最初以疫情的防疫物资出口为主,到了7-8月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开始超越防疫物资。在于泽看来,这表明中国在世界产业链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进口端,9月有显着改善,尤其在 汽车 、半导体和农产品方面,这不仅反映了国内生产的进一步回暖,同时也是和美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有效推动。
“总体看,我国前三个季度大部分指标,在生产和需求两端都基本转正。”于泽表示。
从政策来看,5月之前,宏观政策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起了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财政赤字和国债增加了2万亿,通过减税降费、地方专项债增加了6万亿,财政新增的资金超过了8万亿;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上,加大了流动性投放,降低了资金价格,为维护春节后的股市和金融上的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不但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还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针对性地通过信贷对企业进行纾困,维护了市场主体。因此,现在的成绩,实际得益于一季度和二季度初宏观政策的发力。
“疫情暴发以后,央行3000亿的抗疫再贷款迅速出台,之后不断地加码,再贷款、再贴现,又创设了直达实体的工具。不少企业拿到了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大约是2.2%,3.5%左右就贷出去了,再加上财政贴息,落地几乎就是1.8%,我觉得这很是不容易的。央行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创新工具方面果断地使用,加以财政政策的充分配合,是这次比较经典的案例。”大成基金副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表示。
不过,5月份宏观政策有一定的转向,较此前相对收紧。在于泽看来,5月之后,很多经济逻辑在逐渐回归2019年的状态。比如,消费在支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到了三季度,消费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累计增长依然呈现负的状态。由于消费受阻,在基建、房地产、 汽车 引领的复苏路径过程中,无法有效形成消费乘数,也无法形成完整的循环,这导致中国目前的循环存在割裂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将疫后复苏导向新发展格局,要在国内消费、加工贸易转型、产业安全等各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于泽表示。
财政、货币政策不宜快速转向
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在世界全面停摆、中国加速复苏的背景下,是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一次很好的检阅和危机演练,为我国立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国际国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了一个战略时点。
因此要看到,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期、世界经济调整动荡期,以及两个百年的关键期和调整的攻坚期,只有看到在这种背景下赢得正增长的战略意义,才能坚定下一步工作的基本基调。
“两会之后,一揽子政策才开始展开,大量大型项目特别是两重一新项目,在过去四个多月刚开始布局完,还没有完全上马。因此,未来几个月里,财政不宜进行根本性转向。”刘元春说。
姚余栋也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应该更加谨慎地实行,稳健,而不要急于退出。“明年的财政政策一定是退出的:1万亿特别国债没有了;地方专项债由于坚持房住不炒各方面的因素,也难以发出4万亿专项债来;中央财政赤字肯定要回到3%以内。所以,财政政策会有大幅度收缩。这时候货币政策就不宜快速退出,我认为要保持目前的姿态是比较合适的。”他说。
于泽建议,当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维持当前的力度,既不能过度加码,也不能放松力度;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应适当增加杠杆率;在转型过程中,资产价格和人民币对国际的吸引力上升,所以,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通过国内分红,形成资金在国内的完整循环,进一步激发消费。
“我们现在采取了很多特别举措,一定要认识到‘凡药三分毒’。这个‘毒’在金融问题上就表现在风险累计和风险延后,未来如何应对风险延后和风险加速累积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基本面问题不大,但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短期性的问题、政策常态化过程中的问题,依然会对我们形成强烈的挑战。在目前全面报喜的状况下,依然要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扎实地抓住目前的战略时机,利用好这个窗口期,把中国经济搞好。”刘元春表示。
‘柒’ 7月多项经济指标持续回暖,消费回升略显乏力
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揭晓,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回暖。商品零售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房地产、基建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
专家分析,中国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消费回升依旧乏力。接下来宏观政策需要提升针对性,尽快推动服务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回到正轨。
工业增速略低于预期
7月份以来,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 社会 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显效发力,克服了疫情和汛情的不利影响。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与6月份持平;环比增长0.98%。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降幅比1~6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 财经 分析,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上月持平,略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受南方洪涝天气影响,基建类生产放缓较多,如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增加值分别较上月降低4.3和3.8个百分点;但上半年国家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大稳外资稳外贸等扶持政策效果显现,7月制造业和外企增加值增速,分别较上月提高0.9和3.4个百分点,对维持工业生产平稳形成有力支撑。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整个经济恢复过程中,供给端的恢复增长还是有支撑的,通过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和企业纾困政策促进生产恢复。同时需求也在加快,7月份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在收窄,商品零售额这个月已经转正;1~7月份投资降幅也在明显收窄,对于生产的带动作用在逐步增强。
消费修复略显乏力
7月份,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2203亿元,同比下降1.1%,降幅比6月份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1~7月份,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204459亿元,同比下降9.9%,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282亿元,下降11.0%;商品零售28920亿元,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增长0.2%。
线上消费方面,1-7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升至9.0%和15.7%。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渠道成为消费重要的增长极。
此前不少分析机构都乐观预测,7月份的社零同比增速有望回正。但事实是,7月份国内社零增速尚未转正,除 汽车 外的社零消费同比下降2.4%,降幅较6月份还扩大1.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修复动力明显不足。其中,疫情未退下居民担忧情绪犹存,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1.0%,仍为社零最大拖累项之一。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涵认为,7月社零和工业数据低于预期,并不一定是经济的拐点信号。7月数据可能一定程度受到洪涝天气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先抑后扬的。8月的高频数据如高炉开工、建材价格等的上升意味着经济不差。
伍超明表示,展望未来,居民收入减少、就业面临压力,叠加全球疫情未退,预计弱消费格局将延续,全年社零增速转正压力较大。后续消费恢复,依赖政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 汽车 等占比高消费的扶持力度。
基建引领作用加快显现
投资方面,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9214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7月份环比增长4.85%。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制造业投资下降10.2%,降幅分别比1~6月份收窄1.7、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比1~6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地产和基建投资无疑是当前内需的最大支撑。然而,制造业投资延续低迷、当月同比仍处负区间,绝大多数行业受制于利润不佳,投资意愿恢复迟缓。与之对应的是,民间投资显着弱于国有控股投资。
付凌晖表示,今年的投资和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是投资政策中的重要方面,民生领域投资增长也比较快。
房地产投资方面,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比1~6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7月份这一趋势得以延续,销售面积、资金来源、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都继续提高或在高位。
伍超明认为,下半年基建引领作用将加快显现。7月受汛情影响,当月基建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在项目储备充足和财政资金保障下,汛情过后基建投资将迎来快速反弹,全年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捌’ 经济稳步回升,哪些行业有了回暖迹象
经济稳步回升,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有了回暖迹象。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随着复商复市的稳步推进,产销也呈现出回暖迹象。
这两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社会感受也最强,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影响以后,就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这几个月的情况来看,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有了回暖迹象,虽然现在还是负增长,但是回暖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8)经济回暖后会怎么样扩展阅读
上半年18个省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对此回应称,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这种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冲击而有所改变。
从地区角度看,工业大省发挥了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31个省份中上半年有18个省增加值实现了正增长,比如江苏、浙江、河南等省份累计工业增速均实现了由降转升。
在工业大省里,10个工业大省除了广东等几个大省目前还是负增长以外,绝大多数都恢复了正增长,山东省工业增加值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玖’ 中国经济呈现出真正的暖意,这对普通人有哪些积极影响
这不仅能够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收入,从而有效增强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作为普通人,经济与我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而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为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经济的快速腾飞并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发展红利。唯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效拉动消费的增长。中国经济呈现出真正的暖意,这对普通人有哪些积极影响?我认为有三个积极影响:
一、这有利于民众收入的大幅提高。
对于我们而言,经济回暖的确能够有效提高收入。因为当我国的经济逐渐回暖时,民众就能够重新回归岗位,并且获得生活的来源。虽然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但只要经济有所恢复,我们就能够拥有工作的机会,从而赚钱养家。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
‘拾’ 消费市场回暖意味着什么
回暖,说明大家的消费能力逐步恢复,有消费的能力.这样会带来良性循环,供应双方,基本能实现的持平。也就不会有太大的通货膨胀,进而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