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了城市竞争力这个城市是很难在众多城市立足的是落后的,哪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判,更是对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为依托,以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形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指向,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别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为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进行以下努力:
一、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引导;
二、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
三、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
四、全民终身教育,招纳世界贤才;
五、重视环境保护,追求永续发展;
六、塑造城市品牌,开展城市营销;
七、实施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
八、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多元文化。
政府要正确处理以下10个重要而复杂的关系:
1、扩大地方自主权,并使财权与事权相对称;
2、政府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同时积极吸引市场参与政府的公共事务;
3、积极利用世界,坚持地方特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
4、让居民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并分享升级的成果;
5、促进全民创新与创业,实现外来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共赢;
6、统筹兼顾,引导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
7、在城市和区域的关系上:促进一体化,以竞争激发雄心,用合作分享外部经济;
8、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发展几个而不是一个或多个产业及功能;
9、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可持续发展。
10、坚持商务环境与生活环境共建设,建设创业的乐土和生活的家园。
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多国学者携手研究完成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以下简称报告) 于2008年7月在第五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发布。
该报告使用人均GDP、地均GDP、经济增长率、就业率、GDP规模、劳动生产率、跨国公司分布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等九项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度。
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华盛顿、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分别排在26、41、64、66位。北美、欧洲的综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竞争力最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经济增长前20名的城市主要为中国城市。
全球城市: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核心区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核心区一些发达城市发展放缓甚至衰落;世界经济核心区的相对边缘地区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世界经济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退;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
这表明: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每一个城市区域,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城市区域只要也只有顺应规律,积极进取,才能避免退步,不断成功。
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详细比较研究还发现:全球城市竞争的“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经济规模最大10个城市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27%;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间分布崎岖不平,欧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内陆低。
据了解,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跨国公司分布指数前十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巴黎、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发达国家城市高度垄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个别城市异军突起。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前十名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首尔、斯图加特、圣迭戈、圣何塞、斯德哥尔摩。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的专利申请数排名也较为靠前,分列第33、47、56位。
与此同时,报告使用103项指标对全球150个城市的竞争力的企业本体、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硬件商务环境、软件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全球联系等七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发现:企业本体竞争力西雅图排名第一,东京、纽约、伦敦位列产业结构竞争力前三甲,北京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排名16,而在硬件环境竞争力和软件环境竞争力方面,除了中国香港以外,没有看到其他中国大陆城市的名字,上海也仅在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中位列14。
报告指出,企业本体:企业管理最重要;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最关键;人力资源:教育水平最基础;硬件环境:科技创新最根本;软件环境:战略导向最显着;生活环境:环境质量最优先;全球联系:企业联系最直接。
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研究
2007年是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题研究以及中国30年城市发展回顾等四部分展示其研究发现。
此报告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并发现: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从总体来看,规模大、人口多、行政级别高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中小城市增长竞争力领先。从地域分组来看,进入前50名城市的个数从多到少依次为:东南、中部、环渤海、东北、西南及西北。从阶段分组来看,在增长指标上,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速度较快。
另据统计,公共部门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生活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报告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做法进行经验提炼,遴选出10个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镇区制造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上海:比肩国际城市,担当区域龙头;柳州:坚守工业本位,革新确保转型;青岛:博采众山之石,开拓绩效管理;扬州:宜居与宜业共赢,生态同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立足比较优势,带动整体发展;义乌: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补保证公平;合肥: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聚焦“三项建设”,统筹“平安崛起”。
经综合研究,该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式、 梯度化、 层级化、个性化、 网络化、 全球化、 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城市成功之道
《报告》根据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借鉴性的原则选取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它们是:伦敦、首尔、新加坡、多伦多、维也纳、赫尔辛基、凤凰城、迪拜、深圳以及扬州。
扬州市常务副市长张京霞表示,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判,更是对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为依托,以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形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指向,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别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报告》发现:为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进行以下努力: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引导;、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全民终身教育,招纳世界贤才;重视环境保护,追求永续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开展城市营销;实施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多元文化。
《报告》还呼吁:各国政府要正确处理以下10个重要而复杂的关系:扩大地方自主权,并使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政府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同时积极吸引市场参与政府的公共事务;积极利用世界,坚持地方特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让居民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并分享升级的成果;促进全民创新与创业,实现外来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共赢;统筹兼顾,引导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在城市和区域的关系上:促进一体化,以竞争激发雄心,用合作分享外部经济;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发展几个而不是一个或多个产业及功能;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商务环境与生活环境共建设,建设创业的乐土和生活的家园。
㈡ 201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是怎样的
201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是:广州、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最具有竞争力的是:成都。
2018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71.5亿元。新建成创新创业载体36家,面积51万平方米。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5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9项。
完成科技攻关935项、成果推广495项,完成火炬计划491项。全年共申请专利107801件,其中发明43013件,实用新型47891件。专利授权57370件,其中发明8304件,实用新型3288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比上年增长15.8%。
㈢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港沪位列前三吗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报告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2017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成都。可持续发展决定城市的真正未来。与2016年相比,前7位城市排名未出现明显变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仍保持在全国前列,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部城市武汉列第8位,西部城市成都首次进入十强榜单,从2016年的第13位跃居至2017年的第10位,成为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代表。总体来看,大多数城市对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热情高涨,城市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越发激烈,中西部部分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㈣ 如何衡量城市的竞争力
判断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交通系统的发达程度,及它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性包括陆地的、海域的、空中的,具体表现在就是高速公路、航线等。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城市财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居民人均收入提高能吸引投资和外来购买者。
城市竞争力的特征:
1、系统性。城市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强弱取决于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造城市竞争力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2、动态性。由于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导致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将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3、相对性。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与其它城市的横向比较因为只有进行比较才能体现出竞争力的大小。另一方面,随着作用因素的.不断改变,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力水平也各不相同。
4、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摄入能量和物质通过转化过程输出能量和物质。而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随着时间阶段的不同作用因素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5、差异性。城市的竞争力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因此培育城市竞争力可以从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差别优势出发,权衡自身在区域的角色定位,把城市间的纯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一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㈤ 202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版图正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版图逐渐在向南方转移,南方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南方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万亿城市。这样的城市不仅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和经济基础,同时也在进一步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南方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强,北方城市的经济活力反而变得越来越差。
一、2022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版图再向南方推进。
在进入2022年之后,我国已经出现了24个万亿城市,这些城市的单独GDP分别都达到了万亿级别。在这样的大数据之下,南方地区一共有18个城市成为了万亿城市,北方地区只有6个城市。这个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竞争力差别,以广东和江苏为首的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㈥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力比较
在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各地纷纷提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烈氛围中,通过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及各城市间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能够勾勒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支撑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框架结构,及现阶段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状况、水平和特点。同时,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各城市在综合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有助于发挥更大优势,修正缺陷,增强综合竞争力。也有助于各城市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的目的是提高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中国的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是初次尝试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因此在研究比较方法、内容、体系、手段及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虽然我们的比较分析是以一种科学、认真态度进行的研究,但其比较分析的结果仅供参考。 按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指标体系,通过对十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数据的模型处理和比较,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序为:通过对各城市指标数据的综合比较,对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如下:(1)中国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城市主要是上海、深圳、北京和广州四大城市。这四个城市中三个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这些城市主要特点是经济总量大,经济质量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股会环境等方面指标在国内领先。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型城市,具有较前三大城市基本上不相上下、甚至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只是深圳由于客观地理原因在一些总量指标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发挥。
(2)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其社会经济体系、结构比较协调、完整,特别是在总量、质量和流量指标方面均能获得较高的分值,没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加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几乎在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方面均位居前列,所以在综合竞争力总体排序和评价中理所当然地名次靠前。这也充分说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总量、质量和流量方面必须均衡协调,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3)在分析比较中,我们感到其他城市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加武汉、苏州、天津、西安等城市,在某些指标方面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但总的来说,这些城市在竞争力的综合性、特别是在总量、质量和流量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不足,即在某些社会经济领域及指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城市的社会经济整体协调性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不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那样,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都相对发达,并且互相之间协调性好,从而产生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4)通过分析比较,一些西部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明显落后于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导致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相对较弱。虽然总体上这些城市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比较迅速,但某些指标反映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较大的困难。如重庆,1999年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5.85%。重庆的第三产业这么发达吗?经过分析我们发现,1999年重庆的GDP比1998年增加了50亿元左右,但由于1999年重庆第一产业的增长出现负数,而第二产业增长缓慢,1999年仅增加了几个亿,因此重庆当年的GDP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这是一种无奈的第三产业的高贡献率,其背后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停滞。
对综合竞争力各分类指标比较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比较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前茅的城市在一级和二级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总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总量指标的二级指标中,上海在经济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排名第一,在金融实力方面排序第二,科技实力则排序第五。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险保费总额、财政收入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科技实力方面指标明显不突出,如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均位居第五。
北京则在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方面排名第一,在经济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排序第二。在三级指标方面,北京在国内投资率、居民储蓄存款、研究与发展投入金额、技术市场成交额方面领先。
深圳在科技实力上排名第二,在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政府实力方面均排名第四。三级指标方面,深圳在人均GDP指标上领先,特别是在科技实力上,在专利申请数、拥有科技人员数、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遥遥领先。
广州在经济实力、金融实力、政府实力方面均排名第三,科技实力排名第四。在三级指标方面,广州均处于3―4位名次,既不领先,也不落后,处于中上游水平。其他城市在总量方面均不突出。在三级指标方面武汉和西安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排名分列第一、第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城市间的总量水平差距很大,如上海的GDP总量是排名第二位北京的将近一倍,是排名最末的城市西安的6.57倍。
(2)质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质量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标中,上海在城市服务设施方面排名第一,经济效益排名第二,产业结构排序第三,发展水平排名第四,社会环境排序第六。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综合生产率、供水、供电总量、平均预期寿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方面位居第一。同时,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处于结构转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情况下,上海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十城市中排序最低,这反映了上海城市经济正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加工型城市转向科技、服务和贸易型城市。
但我们也看到,上海在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投资效果系数、人均公共绿地、空气质量等指标上排名靠后。
而深圳在产业结构、社会环境上排名第一,发展水平、城市服务设施排序第二,经济效益排名第三。在三级指标方面,深圳在GDP十年平均增长率、科技成果数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交运、仓储、邮电通讯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空气质量指标方面领先,特别是在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上非常突出。但深圳在第三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指标方面名次靠后。广州在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方面名列第二,在城市服务设施排名第三,经济效益名列第五,发展水平排序第六、从具体指标分析,广州在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八医护人员数方面名列第一,但在空气质量指标上排序最低。北京在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项目上排名第三,城市服务设施名列第四,产业结构排序第五,经济效益位居第七。在三级指标方面,北京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上排名第一。同时北京在供电总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的得分也不错。但在失业率、投资效果系数方面较差,而北京的GDP十年平均增长率指标更居末尾。
其他城市在质量方面比较突出的指标是:哈尔滨的失业率最低,空气质量指标排名第二;武汉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排序第一;苏州的投资效果系数名列第一;西安在研究与发展投资资金占GDP比重上领先。
(3)流量指标方面的排序和分析评价
在流量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标中,上海在资金流量上位居第一,信息流量名列第二,人口流量排序第三,实物流量排名第五。从三级指标来看。上海在股票市场交易额、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总额、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增长率、年货物运输量、年集装箱运输量、转口贸易量等指标方面遥遥领先,但在年客运量指标上明显落后,排序第九。
深圳在信息流量方面排名第一,实物流量和资金流量均名列第二,人口流量位居第四。在具体项目方面,深圳在人均邮电业务量上明显领先,体现出深圳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并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进出口总额、股票市场交易额等方面位居前列,但国外对当地的直接投资总量还显偏小。
广州在实物流量方面高居第一,人口流量名列第二,资金流量排序第三,信息流量名列第五。广州在流量指标方面比较突出的项目是;进出口总额、境外旅游者人数方面领先,在国外对当地的直接投资总额、国外投资增长率、年客运量、年集装箱量、移动电话普及率指标方面也位居前列。
北京在人口流量方面排序第一,实物流量名列第三,信息流量上排名第四,资金流量方面居于第八。北京突出的指标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收入、住宅电话普及率方面超前;但国外对本地直接投资增长率方面明显下滑,回落幅度较大,这一仅重较大的指标落后使得北京在资金流量方面名次靠后。
其他城市突出的指标表现如下:重庆在年客运量方面大大领先,超过第二名广州一倍多,这也反映出重庆作为人口大都市的特点;同时重庆在图书出版量指标上也明显领先。苏州的经济外向度也比较高,其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指标排序第二。
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邮电业务总量和进出口总额指标明显表现出城市的发达程度。在人均邮电业务量指标方面,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位居前四位,而重庆、西安这些西部城市排名最后,它们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深圳的人均邮电业务量将近重庆的61倍。在进出口总额方面,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分列前四位,而重庆、西安位居末尾,北京的进出口总额是重庆的57倍多,是西安的40倍多。
㈦ 如何理解城市竞争力
就城市经济来说,竞争力就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竞争力弱,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小;竞争力强,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大。
㈧ 什么是城市经合竞争力,指标都有哪些
城市综合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采用了六大指标体系。它们是增长竞争力、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效益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然后得出综合竞争力。
㈨ 中国哪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强
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
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全国第一。
中国社科院与《经济日报》社22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5次报告》显示,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武汉为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深圳同时进入宜居竞争力及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
2016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十强显示,与2015年相比,武汉首次跻身十强榜单,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台北再次超越广州位居第四,澳门超越苏州位居第八。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只有武汉入围。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最高,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依旧明显。
报告还发布2016年宜居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香港、无锡、广州、澳门、厦门、杭州、深圳、南通、南京、上海。
参考: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7-06/23/content_6064.htm
㈩ 202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版图正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2022年,我国的城市竞争力版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值得提出的就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发展、东莞市的发展和广东省的发展。
首先,根据2021年的数据来看,北京市的GDP总数据已经超过了四万亿,而上海市在2020年的时候就已经接近四万亿了,哪怕上海市如今还没有公布成绩,那么上海市的GDP超过四万亿也是必然的,而且从上海市在2021年的发展来看,上海市在2022年将继续领跑中国城市,而北京市依然是上海市唯一的对手。
最后,前段时间曾经有欧美经济专家表示2022年可能会诞生经济危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各大城市发展模式都是“稳定发展”,所以即便是经济萧条,也不大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