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的存在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 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2、贾宝玉轻视封建纲常和秩序。 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是具有初步两性平权意识与男人解放思想的作家,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 但在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让我们试以男人解放的视角,重视审视一下宝玉的形象。
3、贾宝玉百般体贴女儿。 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
贾宝玉毫不理睬这一切,他整日与女孩儿厮混,这实际上是他生活的最主要内容。用史湘云的话说,便是:“你成年家只在我们群里”。而袭人也在三十四回中说:“他偏又好在我们队里闹”。贾母因此说:“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4、贾宝玉追求自由和自主婚姻。 贾宝玉反对以往封建家族的包办婚姻,自主追求自己的恋爱。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美丽的爱情故事依旧在人们心中流传。 贾宝玉与林黛玉婚姻的失败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失败,更深刻的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5、执着“意淫”。
贾宝玉与很多女子都有暧昧关系,当然他心里挚爱是林妹妹,那是另话。 6、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 柔”。为了塑造这一不同的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幼年的游戏内容上便有区别,而贾宝玉却要打破这区别。第六十二回,香菱等人斗草,“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这种女孩儿们的游戏,荣宁二府中,恐怕也只有宝玉这一个男性会热衷参与。
爱美一向是女人的专利,男人爱美会被看作“女孩儿气”,受到轻蔑。但贾宝玉却喜欢戴精美的绣袋,穿漂亮的衣服。且看第三回中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活脱脱一个阴柔的样版。至于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将这份阴柔演绎到了极至。
7、宝玉反叛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 。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下,男人间深刻的友谊受到抑制。儒家文化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男人解放理念来考察,这种对男性间亲密情谊的回避根源在于男人的阳刚形象,男人被认为应该是坚强无比的,是可以独自承担一切重轭的。而温情脉脉、甜甜蜜蜜、亲密无间的交往,会使男人显得太“多情”,有损男人的“硬汉”形象,因此像女性之间那样的亲昵友情在男人世界是被禁止的。此外,男人间的距离还导源于“同性恋恐惧症”,即担心男性间交往过密会被别人认为是同性恋伴侣。 而贾宝玉从来便没有想要扮演“硬汉”,他对这一男性理想形象进行了颠覆,同时也颠覆了同性恋恐惧。
贾宝玉代表了一个新的思想的阶层,代表打破封建,与封建做斗争的一个社会缩影!
㈡ 薛宝钗为什么要苦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
薛宝钗父亲早亡,唯一的哥哥又不争气,所以从小就帮薛姨妈料理产业,管理家务,也因这些她比较人情世故。她奉行“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为什么她还是经常劝贾宝玉读书,走仕途呢?
受封建思想的熏陶
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排在第一,入仕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读书考科举。所以要劝他读书,将来能振兴门楣,而贾宝玉做官对薛宝钗可能有利。
为将来做打算
薛宝钗是想嫁给贾宝玉的,而且薛姨妈和王夫人也是有联姻的念头的。贾宝玉早日认真读书,最好是做官。将来她嫁给贾宝玉就是官夫人了,即使不是官夫人,也是希望丈夫能读书上进的,毕竟她是个要强的人。
讨好长辈
不管贾母和王夫人有多宠爱贾宝玉,不舍得他受苦,还是希望贾宝玉读书,入仕的。薛宝钗明知道劝贾宝玉读书会令他反感,依然这样做了。这是贤妻良母的范,能给贾母和王夫人留下很好印象。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宝玉将来娶谁,贾母和王夫人有很大的发言权。
为薛家寻求庇护
薛家只剩孤儿寡母支撑门户,而薛蟠又不懂事,读书简直要了他的命,将来也指望不了他。而贾宝玉聪明伶俐,高中还是较有希望的。古代同样讲官官相护,贾宝玉做官,能庇护薛家。
㈢ 贾宝玉的好处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1]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感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2]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2]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㈣ 贾宝玉性格特点是什么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宝玉性格具有多重性:(1))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在封建社会,男子以仕途经济作为自己扬名立望的途径,然而宝玉偏偏不爱仕途经济,而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没有结果;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尽管家里人逼着他去做这些事,他仍然坚持着不去做。(2)宝玉有了初步的民主思想宝玉主张男女平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条例,与黛玉自由恋爱,与父亲作对;(3)以男人解放思想为基点看,贾宝玉具有阶级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双重叛逆性他主张男女平等,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4)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他喜欢戴精美的绣袋,穿漂亮的衣服。至于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更是将这份阴柔演绎到了极致。那一段“宝玉葬花”更是“女性味儿”十足。(5)宝玉“多情”与“泛爱” (6)敢于挑战封建社会,但还是幼稚,有时还是畏惧。
㈤ 谈到仕途经济、应酬世物,宝玉是一种什么态度
文中对贾宝玉关于仕途经济、应酬世物的态度有明显的三处:
1、第五回里,看到燃藜图他便不快,见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断断不肯在那里睡午觉。
2、借袭人的口所说,薛宝钗让他读些书,他抬脚就走;
3、便是他说给湘云听的,仔细玷污了你这经济学问的。
由此可见贾宝玉是极讨厌仕途经济的。
宝玉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性格特征就是其反叛性,在那个功名富贵大如天的社会里,读书人倾尽毕生精力追求功名,可宝玉对这一切皆不屑一顾,结诗社时,宝钗送宝玉“富贵闲人”的封号,正是如此,才折射出“出淤泥而不染”可贵的人格魅力。
第三十二回中,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情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物,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湘云说幸亏宝钗有涵养,换了是黛玉还不知道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原来,所有人劝他上进考功名都是“混帐话”,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宝、黛二人情比金坚的缘由。
第十九回中,袭人埋怨宝玉:“背前背后乱说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宝玉骨子里是瞧不起那些所谓的“上进之人”,还给他们起名“禄蠹”,而且对先贤的着作不以为然,从这看出宝玉叛逆的发端,曹雪芹借宝玉这个人物对传统儒学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激烈的批判,对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物欲横流的时代作毫不留情的指责!第二十回中,宝钗素知贾府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自古以来,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宝玉却有悖伦常,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叛,是对世俗社会扼杀人性中最美好感情的各种礼法秩序的抵触与对抗。
㈥ 贾宝玉的人生有什么注定的出路
贾宝玉生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家族的期望。
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是荣国府贾府中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来,就取名叫作贾宝玉。
经历了抄家之祸,看着昔日一起玩耍的姐妹们都下场悲惨,自己也从尊贵的富家公子堕落成‘寒冬噎酸子,雪夜围破毡’的穷困潦倒之人后大彻大悟,意识到了花花世界最终会‘白茫茫真干净’,看破红尘于是出家。
宝玉选择出家,原是顽石不在红尘之中,得以进得世间,不过是一番历练。繁华享尽、富贵看终,方明白繁华富贵不过一梦。总还是回自己本来的好。始从何来,终回何去。不过是回去罢了。
㈦ 为什么连史湘云都劝宝玉仕途经济
你看不出她那是在鹦鹉学舌吗?按史湘云的性格,心地宽大、放荡不羁,虽然没有宝玉的改革思想,但是绝不会劝柬人走迂腐的仕途经济的。
㈧ 为什么连史湘云都劝宝玉仕途经济
我觉得,曹雪芹在这儿设置了一个玄机,文中史湘云劝宝玉致力于仕途经济时,宝玉皱眉恨恨地说,要是林妹妹与他说这样的话,他早就和她生分了,他的知己就只有林妹妹一人。而窗外的林姑娘听了之后,不禁洒泪,原来他们俩真的已经互为知己了,懂得彼此的心。史湘云虽豪爽、憨厚、义薄云天,但终究没有逃出古代女子的封建思想,认为好男儿应当建功立业、金榜题名、走仕途经济之路。
㈨ 为什么连史湘云都劝宝玉仕途经济
其实或许与史湘云的悲惨家世有关,同样是孤儿她的处境却比林黛玉差上太多。她应该是出于好心希望宝玉入仕今后生活更为美满吧,但也可能是受了贾母等人的暗中授易。[br/]不容忽视的是,宝玉当时听到史湘云的劝说是非常恼火的,他怒斥怎的连湘云都成了这样的人,旋即去寻了林黛玉。因此作者的用意之一应该是衬托黛玉的与众不同,因为黛玉几乎是所有人中唯一一个不规劝宝玉读书入仕的人,宝玉亦将其视为知己认为她最懂得自己的心。
㈩ 贾政要宝玉走封建仕途经济的道路你怎么看50字
贾家先辈显赫,子孙不走仕途经济再接再厉必然没落,宝玉放弃自己的责任也放弃了家族的未来,空有体贴而无财权守护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