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实现条件:完全竞争、无外部性、无交易成本、完全信息、无规模经济
通俗解释:
在一个完全竞争、完全信息、无交易成本、无外部性、无规模经济的世界里,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促使整个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即:自由竞争的市场是帕累托最优的。
政策导向:崇尚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自由竞争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每个人的福利状态取决于他初始资源拥有状态。政府要想调节社会间的福利水平,应该对每个人的原始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干预和调整。
举个例子
直接上图:
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差别是:
第二定理是在第一定理上的深化,加入了一个论点:即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决定最终资源配置状态。
理论前提是第一定理。
㈡ 什么是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Economic Entity),是指进行会计工作、编制会计报表的对象和范围界限,也应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很显然,每一会计主体在社会上应具有独立性,成为一个有独立资金、能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独立的会计核算单位。
经济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负责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
经济有机体包括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自然人。
(2)什么叫经济主体的偏好定义扩展阅读: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分为三大类:政府、企业、个人。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
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各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市场连结在一起。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性质和行为,就是分析企业、农户及居民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㈢ 什么是偏好
偏好是实际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在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偏好是价值上相对主观的一个概念,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
㈣ 行为经济学中对人的偏好是怎样描述的
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消费者偏好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稳定又含糊的话,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类型:消费者知道自己没有稳定、清晰的偏好,他们对供给的评估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外观的吸引力上,而不是其是否真的符合他们(不牢固)的偏好。
第三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可能最少。这类消费者有着稳定的消费偏好,这些偏好引导着他们的选择,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偏好对他们消费选择的驱动性。
第四种类型:这类消费者既有清晰的偏好,又对自己的偏好有足够的了解,这使他们能正确判断一种定制化供给是否真的符合他们的偏好。
㈤ 经济学中直接偏好和间接偏好怎么区分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
p1x1+p2x2>=p1y1+p2y2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㈥ 什么叫“偏好”
偏好是指投资者的会计偏好(accountingpreference),即不同投资者对相同的会计政策产生的信息质量评价可能不同
㈦ 何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基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识竞争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而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认识竞争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有5个
1. 完全竞争 2. 没有外部性 3. 没有交易成本 4. 完全资讯 5. 不存在规模经济
㈧ 【微观经济学】 。简述福利经济学基于一般均衡的思想论证“无形的手”的理论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结论
《博弈圣经》里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输赢与均衡在公共空间里的概念。 其实,经济学的行为也不外乎这些内容,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科学发展观里的大道德就是博弈实体经济学。所以,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检验经济学里的行为,研究经济学里的现象。 亚当·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顿的思想,他还撰文赞扬过牛顿,后来他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作为经济体系,造出了一本掷地有声的《国富论》,后来西方就出现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名着。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经济学家的特征;就像在赌场中一个个旁观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的理论,凭个人临时的感觉,谈输、谈赢、谈均衡。不知输赢的马仔经济学家,围绕着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 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众所周知,一篇巨着里一个词出现一次,最多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信息,这不是经济学思想,更不是理论,亚当·斯密也就没有定性解释过它的本质特性。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今日我们用《博弈圣经》实体与性质的观点解释“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博弈实体法则的威力。博弈实体法则的瘾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内在逻辑是道德与博弈的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一套“道德与博弈法则”使资源配置通过道德协同与博弈协同得到调整,《博弈圣经》中记载:“道德与博弈的共存一元论是经济学里的默认定律。” 亚当·斯密的“自发秩序”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在观察博弈实体时得到的感觉。他宣称市场经济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为了维系两个假设,一是效率,二是穷人的生活。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只有对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们才格外地积极,这会带来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掠夺。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专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质的博弈对局不是博弈实体就不存在“看不见的手”,对个体疯狂的掠夺就无法干预。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亚当·斯密已经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博弈实体的威力,可惜他还没有认识到博弈实体的本质特性,他感觉到,“人类行为的结果是非存心出现的”,好像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见的手”给予的,这是一个赌徒,对赌博结果的无奈,对博弈实体的无知才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们从逻辑的哲学出发,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博弈实体战略,发现它的文化结构复杂而宏大,人们难以理解,语言也很难表达,它比《国富论》描写的“看不见的手”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有简单的几个逻辑步骤就可以告成,特别对哲学素养准备不足的经济学家他首先感觉到“看不见的手”语言流畅,琅琅上口,还有一个“手”以稳固的形象在场景中的表现,它还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场运行机制恰是“看不见的手”,人们就深信不疑,学者也相信它,传播它,把它神话了。 马克思、恩格斯也讽刺过“看不见的手”,“这种关系就像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环球之上”。 “看不见的手”没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观调控对市场干预产生的社会效应,没有谈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为追逐国家利益的外交动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没有表述官员的行为是代表国家实体战略的手,这是亚当·斯密理论的缺失。 看不见的手 - 亚当·斯密不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不会演绎出正理均赢论,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的通用名词,不谈正理均赢论,人们就会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对博弈实体社会的凝聚力。经济学的理论忽略博弈实体政治的社会特性也只能称为个体经济学和穷人经济学。如果不谈正理均赢论,一切追求最大化,它会逐步地使经济资本不断的扩张、掠夺、侵略,一定会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没有具体阐明博弈实体法则的重要性,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 忽略博弈实体政治,单一的追求主体效率最大化,有权有钱的人不知道自己与博弈实体的关系,就会藐视博弈实体法则,使人的利益透支,权益透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形成巨贪罪恶,一切追求经济最大化的经济衍生物,像道德与诚信将会消失,一切浪费、污染、错误都包藏起来,表现虚拟的实体假象,最后造成经济危机,物价膨胀和市场经济大萧条。我们看《博弈圣经》二人对局的取胜原理,再看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可知,以人为本的行为才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博弈圣经》在开篇中有一句话:“博弈并不关注目的的本身,而关注达到目的的行为,达到目的的行为才是经济研究的内容。”
㈨ 感觉偏好的名词解释
个人偏好在确定情况下,理性方式强调内在的一致性:行为的理性必须符合这一要求,个人偏好即来自于不同子集的各种选择应该以一种有说服力的体系的方式相互对应。新古典对理性行为的描述有两种方法:偏好法和显示偏好法。
在偏好法中,个人偏好经济主体的理性体现为关于偏好关系的两个基本假定:完备性和传递性。偏好关系的完备性意味着在任何两个备选方案之间具有明确的偏好。其实,个人偏好要想对远离一般经验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是很困难的。
(9)什么叫经济主体的偏好定义扩展阅读
经济主休需要经过思考、搜集信息、个人偏好试验来建立自己的偏好。完备性公理忽略了这一过程,个人偏好仅仅假设这一过程已经完成,经济主体只作出已经思考过的选择。个人偏好传递性同样是一个苛刻的条件,个人偏好在评价远离一般经验的备选方案时,个人偏好满足传递性的假设是非常困难的。
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的偏好以序数效用函数方式表达,当经济主体的偏好通过效用函数表示出来时,个人偏好而且经济主体的选择事实上最大化了其效用时,个人偏好个人偏好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从这一角度说,个人偏好经济主体的理性就是主体的偏好的理性,完备性和传递性意味着经济主体效用的最大化。
㈩ 经济主体包括什么
经济主体包括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自然人。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分为三大类:政府、企业、个人。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
(10)什么叫经济主体的偏好定义扩展阅读:
经济利益的主体的分类,一般是按照主体的集合特征进行,根据主体集合程度的差别,可以划分为:个人、集体、社会(国家)三种利益主体。
在一定的经济关系或制度下从事经济活动,以便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求的个人或其集合形式——集体或国家,均是其自身既利益主体;
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任何具有经济行为能力的经济当事人,均是其自身的利益主体;
上述对利益主体的界说只是表明了经济当事人皆具有成为利益主体的潜在规定性,这是从经济行为人自身角度出发的一种主观定义,依此定义,任何个人或组织必然都是其自身的利益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