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梧州市苍梧县梨端口镇
梨端口镇
梨端口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东北部,距县城龙圩镇55公里,离梧州市42公里,是苍梧县有名的“竹子之乡”。梨端口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木薯、红薯等。梨端口镇国内生产总值9100万元,农业总产值9078.9万元,工业总产值4914.16万元,财政收入2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B. 广西适合发展哪些经济作物
广西适合发展的经济作物包括:
橄榄、乌榄、三角榄、扁桃、人面子、荔枝、龙眼、杨桃、木菠萝、芒果、板栗
花生、油菜、油菜、茶油、油葵、芝麻
双季玉藕、生姜、香糯淮山、慈菇、柳城香芋、节瓜、大肉芥(gai)菜、紫长茄、甜竹笋、韭黄、黄花菜、头菜灯光
等等等等
C. 广西梧州藤县和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和平镇位于藤县西北部,东、南面与濛江镇相邻,西与平南县丹竹镇交界,北连太平镇。1957年前属第九区(曾称蒙江区)管辖。1958年成立和平乡,又名和平公社。1963年改称和平区,1968年复称为和平公社,1984年改称和平乡,1990年10月又撤乡设镇沿至现今,因镇驻地得名。 镇政府驻地离藤县县城 55公里,至梧州市 85 公里,距南宁市36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 人口面积 全镇现有1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8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75223人, 辖区总面积17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141亩,其中水田32,208亩。 自然环境 和平镇地属丘陵,和平、石桥两个小盆地,土地比较平坦,土质肥沃。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发源于蒙山县的屯江(濛江)从太平镇安福村入境,流经新良、木依、石桥、屯江、志成、新平、平竹、榄莫、都坡等十一个村街,然后流入濛江镇,境内流程25公里。较高的山北有皇帝殿,海拔414.4米;西有鸡笼崖,海拔438.9米。 水利设施 较大的水利工程有和平电站,有发电机6台,电站装机容量6750千瓦,每小时发电7000瓦。还有1970年兴建的罗意滩“七一”泵站,两站有效灌溉面积11000亩,座洞水库蓄水量为315万立方米,可灌溉屯江、座洞、志成、新平、陈塘、龙塘、双垌等七个村的农田6000多亩。境内另有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43座,田头水井1760口。 经济情况 农业 农业是全镇的主要经济来源。90 年代中后期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采用“立体种植技术”,实施“万亩亿元工程”,使全镇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质量好。2006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1600亩(两造),总产量达2080 吨,优质稻种植比例达80%以上。还有特色农产品香芋、粉葛、肉姜、西瓜。香芋个大皮薄,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甘香醇美;粉葛肉粘稠细腻,清香爽口,营养健身;肉姜色泽鲜亮、肉质细嫩、辛辣弥香、爽脆可口;无籽西瓜外型美观,汁多渣少,爽脆蜜味。这四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形成了和平的品牌。另外,屯江鱼苗、鸡咀坡养鳖、双垌杨桃、平溪萝卜、练村冬瓜、官罗蜜柑等,也各有特色,深受广大顾客商家的喜爱。 畜牧业 以养殖猪、牛、家禽为主。和平镇千家万户饲养的咀黄、毛黄、脚黄的三黄鸡,体形美观,体重适中,肉质香甜可口,是和平一大名产,是两广和港澳餐桌席上佳肴,是藤县活鸡出口的主要基地。和平镇的养猪业,品种优良,防疫保障,饲养得法,肥瘦得当,猪源充足,客户欢迎。镇食品站、畜牧站、个体收购户外运广东等地的活猪,每年都有三四万头。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科学饲养方法,扶植专业养殖户,畜牧业迅速发展。2006年生猪存栏 7.8万头,牛存栏 0.3万头,家禽存栏 28.4万羽,水产品年产量2175吨。 林业 主要以松树、杉树为主,至2006年年末,全镇有林山地 9316.8 公顷,林木蓄积量11.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61.8% ,年产松脂可达130 万斤;竹子主要种植篙竹,每年产竹10万根。龙眼、荔枝种植面积2.8万多亩,每年盛产龙眼、荔枝 160万斤。 乡镇企业 70年代以前,乡镇企业主要是林场、红砖厂、罐头食品厂等社队企业。1991年以来,随着建筑、养殖、交通运输业的兴起,成立了农牧公司、饲料厂、建筑公司、加油站等集体企业,引进外资改建红砖厂,开发重晶石矿。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等非公有企业,积极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商品流通队伍不断壮大。 现已形成了以实用油、豆奶、水酒等为主要产品的农副食品制造业;以粉葛、姜干、桂圆肉(干)、白菜干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重晶石为主的矿山开采业;以红砖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贩运香芋、西瓜、粉葛、生姜、生猪等大宗农副产品和建材、百货、杂货、五金、布匹、成衣为主的商品流通企业。全镇现有大型沙砖厂一间,红砖厂一间,竹业制造厂一间,电子厂一间,石场四个,商业、饮食、服务、加工业等方兴未艾。 交通 和平镇有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错,陆路水路交通繁荣。容(县)太(平)三级油路横贯境内北部,蒙(蒙江镇)大(和平镇志成大平岭)公路从全镇中心地带穿过。90年代以来,全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至今共投入资金125万元,投入6.6万工日修路。全镇修筑四级公路3条共21.5公里,等外公路5条共26.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水路交通主要是沟通屯江两岸的横水渡船。全镇现有渡口九处共16条船。义渡有练村、都坡、广村、五屯共四只船。竹村还建有联营渡口码头,可载中拖以下机动车过江。 邮电通讯 1992年起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在和平街开始有有线电视,累计投入资金70多万元,覆盖率达到80%,普及率达60%以上。至1999年末,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电视主干线路共65.5公里,放大器161只,发展有线电视2000多台(户)。1993年,开始通程控电话、无线电寻呼。1994年有移动电话通讯。至1999年,全镇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至 2006 年,移动通讯网已覆盖全镇;全镇固定电话用户有7054 户;电信宽带用户也已达到158 户;全镇的大多数村,已经开通宽带上网业务。 科教文卫 教育 解放前,全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平中心小学,下辖和平、新平、陈塘、龙塘、双垌、新塘、都坡、榄莫、平竹等小学。各村小学一般都设在破庙或私宅里。 1969年秋,各村小学均办成完全小学。全镇办3所中心小学,即和平中心小学、石桥中心小学、新塘中心小学。1958年,办起第一所中学——和平农中。1960年秋,又办起和平初中,1969年将和平农中改办为和平高中,1979年又改为和平公社初中。1981年增办和平联中,石桥联中和新塘联中。 为了更有利于“普九”和人才的培养,1997年和1998年分别撤消了和平三中和和平四中,只开设2所初中,即和平一中和和平二中。全镇现有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2所,小学18所,成人中心校1所,在校初中生 4000多人,小学适龄在校生14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中小学教职工824人,具有本科学历 58 人,大专学历275 人,中师以上学历475 人。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起中小学教学楼43栋,宿舍楼7栋,共5万多平方米,全镇52个教学点。1979年扫盲工作通过梧州地区验收1986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1998年4月我镇普九已通过自治区验收,1999年12月,我镇“普九”再次通过自治区验收。 卫生 解放前,群众求医多为民间医生。1958年成立和平卫生院,当时有职工12 人,资产约3000 元。目前,和平镇卫生院下属有石桥分院、街门诊分部,在编职工28 人,其中医生 17 人,护士6 人,技师 1 人,药剂师1 人,工人3人。设有内、外、妇、儿科门诊及留医部,医技部(包括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X光室),防保科注射室,中西药库及药店等医疗、预护、妇幼保健科室。 全镇18个村街均开设有卫生所,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0%以上。自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来,我镇参保农民人数连年递增,2005 年,参保人数为 42308 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 60 %,至2006年,我镇参加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农民达到了51752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82%。 文体 传统民间艺术舞狮、采茶、山歌、牛歌戏、木偶戏等异常活跃,拥有民间业余剧队5个以上。全镇设有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各村设有文化室,镇、村开设有篮球场、桌球室、乒乓球台等各种文体活动场所。逢春节、元旦、国庆等喜庆节日,都会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桌球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风土 有都坡文笔塔一座,座落在都坡村练村自然村。此塔形似写字的毛笔,故称文笔塔,是全县唯一保护完好的塔文物,该塔建于公元1783年(清代),塔高6米,为3层青砖木结构的尖顶宝塔是和平镇的一大景观,有“文远宏开创伟业,笔花大放育英才”之感。塔第一层门匾书“文远宏开”,第二层门匾书“文昌阁”,第三层门匾书“魁星楼”,均配对联。塔内雕梁画栋,绘以壁画,每层飞角重檐,雅观别致。塔矗立屯江河畔,瞻赏别有情怀。 和平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欢迎广大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洽谈业务!
D. 广西有什么土特产
1、钦州海鸭蛋
钦州海鸭蛋,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钦州海鸭蛋比中国内陆鸭蛋大,蛋黄也较大,其蛋壳坚厚,有绿、白两种颜色,蛋清浓稠,蛋黄色泽深,无腥味,煮时有天然香味。
2、金田淮山
金田淮山,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金田淮山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优良品质,使金田淮山成为广西地理标志产品,金田淮山以洁白、味道香甜、粉质高、外观圆长直条而闻名。
3、永福罗汉果
永福罗汉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罗汉果发源于永福县龙江乡,享有“东方神果”之美誉。1995年,永福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
4、博白桂圆肉
博白桂圆肉,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博白县是桂圆肉主要产地,有“中国桂圆之乡”的美称。博白桂圆肉色泽黄亮、肉厚、糖分较多,泡开果肉呈梅花形,汤色微黄透澈,气味芳香、清甜可口。
5、荔浦芋
荔浦芋,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荔浦芋其形如橄榄,外皮粗糙,剖而观之内呈槟榔纹,故又名槟榔芋。2005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荔浦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E. 广西什么农作物多大概分布在什么地方
粮食,甘蔗,油菜,木薯。
广西粮食种植面积2802.1千公顷;甘蔗种植面积886.4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3.39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39.67千公顷;木薯种植面积182.26千公顷;果园面积1263.63千公顷;桑园面积189.45千公顷。
广西农作物主要分布于台地及平原。
1、 台地(海拔在 200 米以下)
主要分布于桂南、 桂中、 桂西南、 桂东南一带。 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 起伏和缓、 土层深厚、 光照充足, 是广西旱作农业、 经济作物、 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 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 往往存在水源缺乏的问题。
2、 平原
广西平原面积为 553. 8 万公顷,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23. 4%。 主要有沿海、 沿江的河流冲积平原及岩溶区的溶蚀平原、 中低山区的山前冲积平原等, 主要分布于桂南沿海、 桂东南、 桂中及左江河谷。 平原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自然肥力高、 水源充足、 光照条件好。
(5)广西梧州经济作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第二产业
2018年,广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长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1.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4.0%,制造业增长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3%。
2018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9.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7%,汽车制造业下降6.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9%。
2018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00.1亿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407.6亿元;股份制企业773.5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68.6亿元。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49.9亿;制造业965.2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85.1亿元。
2018年,广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671.72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053.09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广西
F. 广西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4、凭祥市辖区: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甘蔗、花生等。
5、来宾市辖区: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甘蔗、大豆、麻类等。
6、贺州市辖区: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烟草、油茶、蜜枣、玉米、麻类、花生、红瓜子、木薯、大豆等。
G. 广西梧州适合种植什么植物
种植一些南亚热带经济树木,最好是广西的乡土树种,如蝴蝶果(油料珍贵树木),肥牛木(极有开发价值的木本饲料),铁力木,沉香木,降香黄檀,印度黄檀,金丝楠木,桃花心木(需要小环境以防止周期性寒害),凤凰木(行道树);
适合梧州地区种植的草本植物的如:铁皮石斛,虎头兰等。
H. 广西的土特产有哪些
广西特产
广西被称为“土特产仓库”,有食、用价值的土产达一千二百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八角、茴油、桂皮、桂油、沙田柚、菠萝、香蕉、柑橙、龙眼、荔枝、罗汉果、白果、松脂、栲胶、紫胶、烤烟、茶油、桐油、毛竹、篙竹、兰麻、茶叶、蚕茧、云木耳、香菇以及捕捞养殖方面的珍珠、蛤蚧、果子狸、山瑞、蛇类。此外,中草药也很多,如田七、茯苓、金银花、千斤拔、鸡血藤、苦草等。
广西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黄红麻、烤烟、木薯、罗汉果、田七以及柑橙、荔枝、菠萝、香蕉、龙眼、沙田抽等。甘蔗是广西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是全国主要的产糖省区之一。花生是广西的主要油料作。广西的水果有七百多个品种,以柑橙、荔枝、菠萝、香蕉、龙眼,沙田柚种植较多,沙田袖是袖类中的优良品种,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香蕉、菠萝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荔枝、龙眼居全国第三位。一些经济作物产品及其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如沙田抽、罗汉果畅销于港澳、欧美等地,菠萝、荔枝、柑桔等水果。
I. 苍梧县的经济概述
2008年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73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收入3.41亿元,同比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4亿元,同比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亿元,同比增长23.88%;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350万美元, 同比增长51.5%;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9.96亿元, 同比增长38%;外贸出口总额3626万美元,完成年任务的100.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同比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3573元,同比增长16.53%。2008年,该县通过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技改力度,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认真做好新投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和指导工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全县工业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8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52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工业增加值29.23亿元,同比增长13.6%。“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1%,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7.2%。2010年县内生产总值达到98.23亿元,财政收入12.35亿元。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6.8亿元,同比增长42.2%;财政收入达到8.94亿元,同比增长40.67%;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6.39亿元,同比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31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4元,同比增长25.3%。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梧州市各县(市)首位。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2年
2012年,苍梧县共组织财政收入11.8亿多元,同比增长32.01%,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为夯实财政收入的基础,该县加大对各园区建设力度,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同时,该县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资服务和激励机制,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列入重点纳税企业和商贸企业实行跟踪服务,重点扶持,及时解决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企业包括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等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上级财政部门共下达财政企业专项资金1200万元。
2013年
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68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排全市第1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06亿元,同比增长28.3%;财政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排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83亿元,同比增长25.60%,增速排全市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9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82元,同比增长13.7%。 1956年,一些农业合作社办有山庄。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人民公社靠平调大队、生产队的劳动力、财物办起了农场、林场、果场。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纠正农村“一平二调”的错误,这些企业基本解体。1970年以后,中央、自治区、县各级对社队企业逐渐重视,社队企业又得以重新恢复发展。
林场
1970年后,社队办林场重新恢复发展,1972年,有梨端口、倒水、长发、旺甫公社办林场7个,面积6900亩;队办林场73个,面积4621亩。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县革命委员会提出“公社、大队办林场,生产队办山庄,全县实现杉木基地100万亩”的口号,大搞开山造田造林,社队林场发展很快。至1977年,全县有社办林场8个,专职管理人员246人,面积16.94万亩,其中杉木面积7万亩;大队办林场176个,管理人员1827人,面积18.4万亩;生产队办山庄1777个,面积13.12万亩。林场以林木为主,兼种水稻、水果等作物。由于发展过于迅速,林场的管理、技术跟不上,种下的幼林成活率低。1979年后,县林业局在技术方面加以指导,提高抚育质量,但因林场面积大,人员少,仍有部分无法抚育。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队林场尚未搞承包,效益较差,一些人员回家务农。因此,很多社队林场无人管理。至1986年,全县乡办林场7个,人员89人,面积42450亩;村办林场31个,人员219人,面积64510亩;队办山庄全部解体。1988年以后,木材价格上升,一些林场恢复经营。至1990年,全县乡(镇)村林场54个(其中乡镇办5个),人员427人,面积120150亩,年产各种木材约5000立方米,松脂约500吨,总收入279.68万元,利润52.38万元,税金37.44万元。
农场
1975年,60年代初停办的社队农场逐步恢复发展。社办农场有旺甫公社农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年产稻谷1.6万公斤,还种植有其他作物和养猪、鸡、兔等。队办农场发展很快,1978年有队办农场150个,农作物种植面积574亩,年产粮10.25万公斤,总收人20万元。农场以种稻为主,品种单一,效益不佳,有的因亏损而停办。也有的改种其他作物,如1984年旺甫乡办农场改以培育果苗为主,改名苗圃场。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场与农民土地纠纷经常出现,农场土地被占,人员回家务农,农场逐年减少。1986年,有乡村办农场13个,从业人员61人,种植面积3170亩,主要种植水果、八角等经济作物和养鱼,年总收入6.11万元。1990年,全县只有乡(镇)村农场2个,人员39人,种植面积800亩,年产水果40吨,鱼1.5吨,总收入6.45万元,税利0.61万元。
果场
1958年狮寨公社办“花果山”,1962年解体。1976年,长发、夏郢、沙头、石桥、梨端口等公社办起园艺场,种植水果和其他农作物。1980年,全县有社队办果场23个,总面积2552亩,年产水果119.15吨,年总收入3.69万元。1981年后,果场自负盈亏,效益好的不断发展,扩大种植面积,效益差的承包给农户,有的逐渐解体。至1986年,有乡村办果场6个,人员88人,总面积3265亩,年产水果248.501吨,年总收入12.52万元。效益较好的旺甫乡办果场,建于1977年。1982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管理人员精心护理果树,引进品种,自培苗木,并间种薯、豆类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1986年,该果场有人员42人,面积374亩,有蓄水池、抽水、喷灌设备,年产柑、橙、三华李等水果144吨,年总收入5.45万元,利润2.18万元。夏郢乡农户办的香蕉种植园,起畦种蕉,蕉株空地间种荔浦芋,畦中蓄水养鱼,经济效益较好。
1988年以后,水果销势较旺,价格不断上升,果场又重新发展。1990年,全县有乡(镇)村办果场13个,人员98人,种植面积3450亩,年产水果252吨,年收入27.67万元,税利6.11万元。
茶场
1973年,六堡公社调集劳力在荒山上开辟茶场,投资90多万元,开辟茶场882亩。此后,狮寨等公社的社队茶场相继办起。至1980年,全县有社办茶场4个,队办茶场17个,总面积3932亩,年产茶叶(干)3442吨(包括林、农、果场茶叶产量)。1981年以后,茶叶价格偏低(70元/50公斤),产量下降(50公斤/亩),成本高(投资占收入50%),茶场连年亏本,于是逐渐转由农户经营。六堡茶场虽然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产量也有所上升,但由于价格低,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效益仍然不佳,每年需要六堡茶厂或其他工厂补贴生存,1984年与茶厂合并。合并后效益有所好转,1985年产茶叶94.25吨,产值39.6万元,税利6.1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40%、26%。1986年后,茶叶销路差,外贸收购量减少,生产又开始滑坡,至1990年,产茶叶28.9吨,产值15万元。 据解放后梧州和苍梧广平、倒水等地出土的文物以及有关资料记载,战国时期苍梧已有青铜铸造、烧陶等手工业。汉、南北朝、宋、元、明、清等朝代主要有青铜器、铁器、釉陶、铸钱、金银玉器等手工业。梧州富民出土的一种西汉初期烧制的纺轮,说明当时这里的纺织工业比较先进。唐宋以后,人和、大坡、石桥、沙头、旺甫、夏郢、新地等地群众自行开采各种矿物,其中以金、银、铜、铅、铁最多。
民国初期,县内工业主要有缫丝、织布、染布、皮革、火柴、酿酒、锯板、粮食加工等。民国14年(1925)后,印刷、缝纫、制鞋业迅速发展。民国21年,苍梧手工业有缆绳、竹篙、棚厂、玻璃器、藤竹、木器、铁器、首饰、皮箱、笔、礼联、纸扎、香烛、冥镪、冷衫(毛线衣)、毛巾、线袜、酱料、盐豉等。民国25年4月,全县民营工业有织造、制帽、面粉、烟叶、制冰、建筑、锯木、印刷、机器、翻砂、船坞、火油、火柴等行业,省营工业有硫酸厂、桐油厂、制药厂、电力厂、自来水厂等。县城梧州有十几间砖瓦窑,冠盖(今大坡)、戎城(今龙圩)、安平(今人和)、贤德(今长发)、夏郢等地办有砖瓦窑。
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的原料、产品的销路受到影响,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民国33年梧州沦陷,一些工厂或搬迁,或停业。至1949年解放前夕,县城梧州工业主要有官僚资本办的广西火柴厂、电力厂、自来水厂、植物油料厂、骨粉厂,私营的兴华电池厂、永光火柴厂、志诚锯板厂、天然锯板厂、裕生碾米厂、利成枧厂、利民印刷厂、西华毛巾厂、篱竹厂、志诚船坞及天和祥、夏生记、艺华、端记、五行、大兴、徐六记、联华8家机器修造厂店,私营工业规模较小,百人以上的工厂只有几家,其余多是百人以下的作坊式小厂。
解放后,苍梧县与梧州市分治,工厂大都在梧州市辖境内,苍梧县只有一些铁器、竹木器、缝纫、食品、酿酒、皮革、修理、香烛等手工业和较大的联安陶瓷厂,机械动力的裕生碾米厂、广同兴碾米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