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中国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合理配置多种经济成份,而不能搞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要赋予企业以应有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不能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
国家要适应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运用,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以既保证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保持整个经济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1)经济社会建设有哪些扩展阅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同时,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
2.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哪些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
1、稳中求进:
“稳”是主基调,是大局。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韧性更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2、稳中求进:
“进”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着眼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2)经济社会建设有哪些扩展阅读:
“六稳”“六保”中,就业问题位居首位,重点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保障。在“十四五”时期,就业政策应更加侧重提升劳动力素质,建立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此外,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群体激增,劳动者从“公司+员工” 转向“平台+员工”模式后,权益保障也亟待重视,需要在制度设计层面更深入地探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为单独一节,摆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之首。许光建认为,这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将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如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望成为开局之年的民生工作重点。
3. 经济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3)经济社会建设有哪些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的度量
经济学家们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用若干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T)、人类发展指数(HDI)和购买力平价(PPP)。
4. 党十八大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有什么纳入五位一体总
党十八大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2012年11月17日至11月23日,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经济社会建设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之间就存在着辩证关系: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会充满活力;离开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或者走向反面。
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样,我们也会看到,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联系是双向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向度的。例如,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就是相互的:社会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也影响到社会建设。
5.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基础建设,民生建设。
6. 经济建设包括的内容
经济建设包括的内容有:
(一)提倡征工。即动员老百姓做义务劳动。凡筑路治河,修整堤坝,培植森林,开辟疆地,均以征工制度行之。(二)振兴农业。包括增加农产,活泼农村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推行农村合作,以达粮食自给并力求增加工业原料等内容。
(三)鼓励垦牧。一切公私荒地要尽量开垦,对地广人稀之处,要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垦,经营蓄牧,并实行屯田制,以实现地尽其利。
(四)调节消费。在积极方面,以最大之努力,尽量节约消费,调剂供求。
(五)振兴工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
(六)开发矿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保护及奖励政策,调查各地矿产,改进采掘方法,禁止地方政府与任何特殊势力把持矿产,与民争利。并欢迎外国投资。
(七)流畅货运。一方面尽量发展全国各处的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的办法。同时又在各地设立主要农作物的公共仓库和运输机关,以便屯积和转运。
(八)调节金融。鼓励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设置完备之农村借贷制度,并要全国人民绝对赞助国家关于货币汇兑之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7. 经济建设有哪些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着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8. 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战略目标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