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国限电后,北方即将进入供暖季,煤价是否会因此上涨
全国限电后,北方即将进入了供暖季,煤价会因此上涨,并且现在煤炭的价格已经涨了,对老百姓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家应该了解北方的冬天温度是十分低的,所以在北方百姓大部分用煤炭取暖,不然根本就不可能抗过寒冷的冬季。而北方供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的北方家庭供暖是多元化的,但是限电之后,用电供暖显然没有以前自由,所以很多百姓都开始用煤炭供暖。那么煤炭的需求变得很大,而供应就那么多,所以煤炭也涨价了。
而且我国的相应部门也做出了回应,一定不会让老百姓的供暖成为难题,也一定会保障民生,给百姓最大的方便。而且国家有关部门也会拨款,让人民度过冬天的低温期。所以我国百姓不用太过担心,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过冬的物资,就像去年一样准备就好。保证人民能够用最实惠的价格度过冬天。
❷ “热浪”来袭,气候变化会影响哪些经济板块
国家气象局的气象部门丁一汇说,气候变化将使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合理布局产生变化,并影响到种植制度,栽种界线北移西延的风险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在我国农业生产量在大体上因全球变暖很有可能会减少5%到10%上下,在其中麦子、稻子和苞米三大作物均以限产为主导。除此之外,全球变暖有益于农牧业病虫的过冬和繁育,造成更严重的农牧业病虫与野草伤害。
使我们可以看清重中之重,共同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行动,就可以把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危害程度降至最低。报告指出,国家卫生部、农业厅和能源部门等部门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最温暖的气侯和旱灾可能会在本世纪末导致国外财产损失达到530亿美金。报告指出,到2099年,能源供应的增加可能会使花费做到870亿美金。这种测算根据30项研究和26位专家的采访。
❸ 全球变暖会对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各造成什么影响有什么不同
俄罗斯莫斯科州水文气象局近日宣布,自5月初以来,莫斯科市的气温已连续6次打破历史纪录。这一消息难免让莫斯科人神经绷紧——他们至今还回忆得起2005年5月恰吉诺变电站事故导致半个莫斯科市断水、断电、交通中断的情形。而那次事故,正是天气炎热令用电负荷增长,最终使老化的变电站瘫痪而引发的。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正在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也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心议题。而气候变暖对俄罗斯的威胁不容小觑,因为永久冻土带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60%。如果永久冻土带开始融化,那儿就将出现房倒屋塌、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下沉的情景。
油气设施有瘫痪之虞
俄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下称“俄紧急情况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过去10年里,俄罗斯发生的危险紧急自然情况从每年约150起增长到约350起,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专家们论证后认为,事故频发大多可归因于气候持续变暖。
俄紧急情况部对俄北部地区的状况尤其担忧——在过去30年间,那儿的永久冻土带的融化深度平均增加了20厘米,并且仍在持续增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当地的打桩场和管线设施将开始塌陷。
俄罗斯官员的担心不无道理。俄罗斯石油和
天然气资源大多位于永久冻土带,气候变暖将导致支撑其能源设施的大片土地沉陷。此外,永久冻土带上还有许多西伯利亚的城市和村镇,并密布着公路和铁路干线、输电线路及通讯干线等,仅远东的阿穆尔州就有80%的公路和铁路处于永久冻土带上。与海平面上升、风暴等自然灾害相比,气候变暖更令俄罗斯人恐惧,因为它将令俄罗斯的矿产和能源设施瘫痪,甚至让西伯利亚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隔绝。
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俄罗斯有37%的石油管道已使用了30年以上,只有10%的石油管道使用了10~30年。尽管冻土带土地目前还没沉陷,但该公司在维护和维修这些管道上的费用至今已达65亿美元之多。而以俄罗斯国际社会生态联盟专家戈里格利耶夫为首的学者们指出,俄罗斯每年还需要为防止冻土带沉陷花费数十亿美元。
也将受益于气候变暖?
俄联邦自然资源部部长特鲁特涅夫在承认气候变暖会给俄罗斯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曾经表示“气候变暖暂时对俄罗斯有利”。
俄水文地质专家别德里茨基认为,气候变暖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主要在2010~2015年开始显现——届时,供暖期将随着气温上升而缩短,这无疑会节约大量燃料等资源;每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时间也将延长10~20天。不过,像干旱、水灾、气旋等极端天气现象也将频发,有些地区的粮食将因为干旱而减产;居民点的沉陷也可能出现,伏尔加河水位将上升10%~20%。因此,正面收益和负面影响是同时出现的,俄罗斯甚至可能得不偿失。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15.4万人死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流行病暴发和扩散。而俄罗斯近年来也开始悄然流行疟疾等以前只有非洲和中亚地区才有的疾病。
❹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南方试点清洁能源供暖,什么是“清洁能源”供暖
一:南方试点供暖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南方试点清洁能源供暖,“清洁能源”供暖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化能源适宜通过多能互补和冷热联供,发展低能耗、清洁低碳的供暖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书周洪宇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沿长江重新划定供暖分界线”“尽快启动南方供暖问题研究”“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等相关建议,周洪宇教授表示现在北方有集中供暖,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南方供暖也是非常必要的,南方城市供暖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南方可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如地热、江水源、太阳能、污水源等)和清洁化能源(天然气、电、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等),适宜通过多能互补和冷热联供,发展低能耗、清洁低碳的供暖模式。
❺ 南方地区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家用暖气片销量增加的主力城市有哪些
每年的冬天,我这个南方人就开始羡慕那些在北方地区工作的人。虽然冬天的关键词是冷,但北方的冬天叫干冷,而南方的冬天叫湿冷。北方已经是集体供暖的,家庭装修的时候就全屋暖气片,而南方主要就是靠空调,电热扇这些来御寒,效果远没有暖气片来的好,而且还浪费电。近些年来,南方地区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家用暖气片销量增加的主力城市主要有武汉、上海、南京等地。
南方地区开始供暖是大势所趋。相信有一天,南方孩子们在冬天的家里也可以快乐玩耍。
❻ 煤炭价格上涨,今冬北方地区供暖费也会随之上涨吗
今年的煤炭价格涨幅已经超过60%,用一飞冲天来形容煤炭价格的上涨也不为过。那么,煤炭价格飞涨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年农民取暖会有影响吗?
今年的煤炭行情,可谓是产销两旺,煤炭的市场供给长期处在急产急销、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动力煤的现货、期货价格均已突破千元大关,而焦煤期货合约的涨幅也已经超过60%,那么,煤炭价格为何会出现强势上涨呢?
同时,我国煤炭主产区也已经在增加煤炭核定产能,但目前不管是港口还是电厂,库存都处在历史低位,而产能的释放仍需要时间。而且随着十月份的到来,热电厂将大面积开闸供暖,煤炭需求将迎来新的增长,所以,煤炭供应仍然存在缺口,煤炭价格也将继续处在历史高位运行,即使随着产能的释放会出现回调,估计回调的幅度也不会很大。
和天气逐渐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煤炭价格的高涨,而对于农民来说,也即将进入用煤旺季,对于取暖做饭刚需的农民朋友,及早备货或许是正确的选择。
❼ 内蒙、甘肃等多地取暖用煤价格上涨,这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内蒙甘肃等多个地区出现煤炭供暖的价格上涨,因为取暖的煤炭价格上涨了,煤炭的价格部分地区已经同比上升了70%,甚至是100%以上,所以价格上涨导致很多人冬天的取暖费用都会上升。
对于民众来说取暖的价格上升了固然是增加了生活的负担,但这个东西是没得选择的,就像是大米的价格上涨了一样大,米如果说原来是两块,现在是2块5了,确实贵了,但你能不吃吗?这不是给你选得的东西。所以就算是取暖的煤炭价格上涨,国家也会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于最终的取暖端的这个取暖价格和费用进行一定调控,不会让它上涨的过于猛烈。
❽ 供热的经济性与政策性问题分析
摘要:北方一些城市实行停止福利供暖,由个人直接缴纳采暖费的供暖体制改革后,怎样交供暖费成了百姓议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供热;经济性;政策性
Abstract: North some cities implement the stop welfare heating, pays the heating organizational reform which directly after indivial the heating spends, how to hand over heating Fei Cheng the hot topic of discussion which common people discussed.
key word: Heating; Efficiency; Policy-type
前言
北方一些城市实行停止福利供暖,由个人直接缴纳采暖费的供暖体制改革后,怎样交供暖费成了百姓议论的热门话题。
供暖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性社会公益事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近年来,相当一部分热力用户严重拖欠采缓费,已经成为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供热逐步实行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规范供热和用热的法规尚未出台。使得城市供暖愈发凸显出其与时代的错位。首先调整供暖关系的《北京市住宅锅炉供暖管理规定》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当时城市住房改革尚未全面展开,房屋多以公房为主。根据相关规定,供暖费原则上由单位负担,除非采暖人没有单位。当时现如今住房已完全私有化,但供暖方面却没有出台新的规范;此外如何在政府的计划指导下将服务性社会公益的“供热”作为商品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如何制定合理的热价,并按热计量收费等等问题。另外,由于供暖合同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其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也并不协调。具体说来,当前供暖合同纠纷案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造成拖欠供暖费原因多种
一种是用户所在单位与供暖方签订协议由其交纳供暖费用,单位效益欠佳导致供暖费累计拖欠;此外,有些单位职工购买了单位房屋的产权,但是未及时通知供暖单位变更供暖合同,造成用暖职工不知交纳,所在单位误以为职工已经交纳,而供暖单位等待用暖单位交纳的脱环现象;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职工离开原单位,但未及时变更供暖合同,形成了上述脱环现象,造成供暖费多年拖欠。
(二)供暖合同纠纷举证难,对于供暖质量和标准问题,特别是供暖期间以后,用暖人举证较为困难;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应当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甚至败诉的后果。
(三)供暖欠费纠纷大幅上升
以近三年宣武区法院为例,2002年收案167件,2003年收案212件,而2004年收案猛增达1506件。从受理此类案件的绝对数量上来看,每年均以400%的速度增长,是民事案件中增长最为显着的一类案件。从该类案件占该院民事案件的比重上看,由2001年的0%增长到2004年的近10%。由此可见,供暖纠纷大量出现,已经成为今后的一种必然趋势。
(四)按照政府对公益事业的要求,供热企业不能像 其它 商品生产者享有随意提价或停止销售的自由。使得改建供热系统投资的费用承担问题与 政府供暖价格计划控制成为难题。特别是建国几十年来盖的楼房,在设计供热系统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节能和计量问题,供热系统本身存在着不具备热计量、环保和热调控能力的固有缺陷。此外,不论新建还是老系统改造,均需要加装必要的设备,同时对供热系统的水质也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投资需要增加,导致供热成本增加,但按照政府对公益事业的要求,供热企业又不能像其它商品生产者享有随意提价或停止销售的自由;其次是供热收费机制不健全,处罚不缴费者无相关法律可依。热既然是商品,它的价值就应通过价格来体现。集中供热对同一地界内的千家万户具有相对的垄断性,它不能像一般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易。所以“热”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据此,在制定供热价格时一方面要全面测算供热的经济性 ,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供热的政策性,否则,不仅计量供热推广不了,还会酿成社会的不安定。
(五)诉讼主体的特点
从2002年受理的167起案件中来看,原告多为供暖中心和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到2004年,原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供暖单位逐渐成为原告起诉的主要形式。而以接受供暖服务对象为原告的案件却及其少见。
(六)被告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从1961年《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关于冬季暖气收费的暂行规定》至今,北京市依然延续着由单位承担的原则。从而也导致了供暖方只与职工所在单位签订供暖协议,这样,以单位为被告的案件占到主要地位。尤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随着城市住房改革的不断推进,加之个人支付取暖费的商品房增多等原因,一批劳动者享受的福利供暖待遇正发生变化,以个人为被告的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这些以个人为被告的案件中,被告多为下岗工人、失业人员等社会低收入人群。
二、案件呈现出以上特点的原因
(一)传统的供暖协议与《合同法》的不相适应性
我国供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一项福利事业建立起来的,当时供暖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供暖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根据 1994年出台的《北京市住宅锅炉供暖管理规定》,政府对供暖开支不再统包统管,而转向由采暖用户所在单位负担,对于没有工作单位的,由采暖用户个人负担。但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后,供暖体制很难适应《合同法》发展的要求,逐渐凸现出与法律规范诸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供暖协议签订的不自由性
目前的供暖协议签订的现状是,为个人采暖用户付费的单位并非出于自愿与供暖单位签订供暖协议,而是迫于市政府的强制性规定。2、 供暖协议履行的制约性,《北京市住宅锅炉供暖管理规定》中规定,采暖用户无正当理由拒绝交纳供暖费的,房地产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交纳,情节严重、拒不交纳的,经房地产管理机关批准,供暖单位可以停止供暖。由此可以看出,供暖单位行使权利受着行政规章的制约。即使采暖用户具有“情节严重,拒不交纳”法定停止供暖情节的,却还要受到房地产管理机关的批准。从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考虑到地方政府的稳定因素,房地产管理机关很难批准供暖单位停止供暖。所以,针对采暖户拖欠采暖费的情况,供暖单位只能继续履行合同义务,这显然与立法本意不相适应。3、供暖协议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供热在技术上系整体供热,在采暖方欠费时,供暖方却不能停止供热,以保证整体供暖。
二)作为用热单位一方的行为
1、用热单位无力支付供暖费引发的纠纷
一些用热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不好,本来对职工的基本工资都难以发放,更不用说对职工供暖费的支付了。而传统的由职工所在单位代缴的机制当面临单位无力支付时,就显现出诸多弊端,使得纠纷扩大化。
2、用热方未及时变更供暖协议引发的纠纷
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公有住房制度的改革,部分用热单位对供暖费用的承担方式也随之进行了改革。用热单位与职工约定,职工承担一部分供暖费用,或是将供暖费用直接发放给职工个人,由个人直接缴纳供暖费,单位不再负担该项费用。但是用热单位却未曾对原供热协议中供暖费的承担条款作出相应变更,使得自己仍然是供热协议的一方相对人,仍应对供暖费承担付款义务。另一种情况是,在职工调离单位,或者被辞职后,为其支付供暖费用的单位没有及时与职工就供暖合同中供暖费用的支付方式等条款进行变更或解除,而当供暖单位收取供暖费用时,职工原单位却难咎其则,以致于双方对供暖费的承担产生纠纷。
(三)作为供热单位一方的行为
1、供暖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纠纷
如住户室内温度不达标,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温度标准、时间标准。但由于采暖户其没有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或没有在瑕疵发生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以致在诉讼中不能举出任何证据,从而无法获得法庭认定。
2、用热单位的法律意识增强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被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围中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供暖单位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近几年由于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给供暖单位的经营也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物价局核定的供暖费在逐步增长,但采暖户拒不交纳采暖费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使得供暖单位举步维艰,从而也就使得以诉讼方式讨要供暖费的案件大量涌现。
三、当前审理供暖纠纷案件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采暖户要积极举证。由于热具有传导性,因此在温度问题上应注意做好取证工作,比如请公证处鉴定温度、低温保持的时间,调查问题的原因等。做好证据保全,才能使问题得到合理和有效解决。
(二)关于供暖合同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问题
供热在技术上系整体供热,在采暖方欠费时,供暖方难以行使一般民事合同主体的不安抗辩权,不能停止供热,以保证整体供暖。由此供暖合同具有与其他民事合同不同的公共服务性、行政强制性、强制履行性的特点。正是由于供暖单位具有以上的特殊性,所以当采暖方拒绝付全部款项时,法院应不予支持。因此,笔者认为,在现有供暖体制和 政策法规 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供暖单位应当采取积极形式与采暖方签订供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明确采暖一方应当全额支付供暖费用,避免出现纠纷时无任何法律依据。另外在立法上,应进一步完善有关供用热力合同的规定,针对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合同中有关权利义务条款的内容作出更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法律规定,以便使对供暖纠纷的处理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1、供暖合同条款内容的变更
供暖系公益事业,供用热力合同通常执行政府定价。但在许多供暖协议中,却没有出现供暖的价格标准,而是应当按照当时的实际价格执行。但是随着物价指数、供暖方式的改变,一成不变的价格标准显然不能支持供暖单位的正常运营。当政府定价上调时,供暖方往往不及时通知采暖方价格变更,由此采暖方拒绝履行上调部分的差价。因此,笔者建议对供暖价格进行调整后,供暖单位应当及时通知采暖方,并积极与采暖方就新价格的约定在原合同中作出相应变更。
2、供暖合同的终止
在大多数供暖协议中,都是由供暖单位直接与职工所在单位签订供暖协议。但实际采暖人由于离岗、企业分流等原因于其所在单位脱离关系,但其单位未能及时通知供暖单位终止供暖合同导致原实际采暖人名下的供暖费拖欠数年。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供暖协议尚未终止,另一方面支付采暖费的当事人并非实际采暖人。所以当发生诉讼时双方都会各执一词。供暖方认为供暖协议尚未终止,原采暖人所在单位就应当支付供暖费用;采暖人所在单位则认为,供暖对象并非本单位职工,故不应履行付费义务。针对上述情况,在传统供热体制尚未改革前,用热单位应增强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在单位人员的工作情况发生变更后,及时修改供暖合同中有关条款,及时与已经离岗的人员解除合同。
(三)供暖费用的承担主体应如何确定是法院在解决供用热力合同纠纷中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根据《北京市住宅锅炉供暖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供暖费原则上由单位负担,除非采暖人没有单位。但在今天住房私有化的形式下,并没有新的规范调整个人私有房屋的供暖费用承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依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追索供热费案件的若干意见》之规定,即以合同主体为标准,一采暖个人所在单位或无单位个人本人为补充的确定被告原则。而在审判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签订供暖合同的,虽然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双方没有签订合同,但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合同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也成立。但因为长时间政府政策规定由单位代职工缴纳供暖费,使得一些供暖单位先告职工个人,这些职工以采暖费应由单位负担为由提出抗辩,故而被告主体不适格,供暖单位只能先撤诉,然后再告单位。此外,虽然北京市高院在被告主体确定问题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政府规章同时存在规定的情况下,这就使得供暖方在选择诉讼主体时有了多重选择,结果出现错误。从最近几年的案件审理情况来看,撤诉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逐渐统一相关法律规定,完善有关诉讼主体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免对当事人造成误导,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出现。
(五)其实供热早就应该像城市公交等事业一样,由政府行为转为企业行为。供暖市场化,企业依据市场规律经营,展开竞争,优胜劣汰,让老百姓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热企业,让消费者直接和供热企业发生交换关系,才能促使供热企业以提供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赢得用户,同时让百姓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供热企业,从而让双方都感到满意。
总之,供暖逐渐实行市场化运作,供暖由福利性转变为商品化、货币化之后,像在市场上购买其他商品一样选择暖气,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才真正符合市场规律。 不管怎么说,由于供暖纠纷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要想妥善处理该类纠纷,还必须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供暖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❾ 煤炭价格上涨,今冬北方地区供暖费也会随之上涨吗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的煤炭价格突然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很多地方的煤炭由于物资紧缺的原因导致价格飞涨,而现在,很多电厂煤炭库存已经低于七天警戒线,对于这部分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而有这方面的砖家预测,今年的煤炭价格将会维持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高位运行,很多人在看到煤炭价格不断上涨之后,也纷纷猜测,北方的冬天供暖价格是不是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
所以说煤炭的价格上涨,但是北方地区的供暖费用不会得到一个太大的上涨,而对于那些中小型的供暖企业,我认为国家应该适当的给予他们一点帮助,让它们能够从这次的危机中恢复过来,这样也会让经济更好一些。
❿ 这个冬天哪些行业在变“暖”
在工业生产节奏加快、冷冬预期加强以及制造业订单转移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预计四季度部分行业将会面临需求提升且订单增多等局面,从而出现供不应求并引发产品涨价的现象。建议投资者关注近期需求好转且涨价较为明显的细分领域。
纺织业:传统旺季、冷冬以及订单回流加速行业景气度上行。 三季度纺织业产能利用率改善幅度高于整体制造业,销售额等指标好转显示行业景气度正在修复。10月以来柯桥纺织价格指数出现小幅上移,其中原材料价格指数上行最为明显。冷冬预期的形成以及国外纺织订单回流导致纺织品需求大大增加。国内消费者购买防寒衣物的需求出现增加。国外方面,由于中国拥有较为完善且安全的供应链,印度等地区疫情扩散后导致纺织类订单回流我国,部分厂商表示毛巾、床单等订单产量较大甚至订单已经排期至明年。
化纤:上游需求回暖叠加行业格局优化,多个产品价格上调。 受益于纺织品需求快速提升,纺织产业链上游化纤板块多个品种(如锦纶、涤纶、粘胶纤维等)价格迎来上调。
天然气:供暖提前叠加大气治理,能源需求反弹。 北方气温下降叠加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九月末以来燃气价格显着回升,月初至今东北地区LNG出厂价格指数的上行幅度接近20%。若拉尼娜现象进一步加剧,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相比往年同期将会进一步降低,叠加煤改气政策的推进,四季度直至明年一季度燃气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扩大且未来增长确定性较强。
种植业:农产品(粮食、蔬菜)涨价预期更加强烈。 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消息,目前拉尼娜在热带太平洋上持续加强;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可能会迎来干旱,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产;而在太平洋西部区域,可能会带来强降雨甚至是洪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和资源开采,即我国南方发生强降雨和洪涝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北方则是出现干旱。美国农业部10月展望报告表示2020/21年度大豆产量将会减少至42.68亿蒲式耳。九月以来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进入加速上行阶段。如若北方出现干旱而南方发生洪涝灾害等,种植业将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农产品价格涨价预期将会更加强烈。
造纸业:旺季来临,提价不止。 继8月中旬以来厂商陆续宣布对于白卡纸进行提价,10月以来多家纸企继续发布涨价函,白卡纸出厂价格中枢上移。白卡纸价格上涨的阶段往往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末前后,同时供给端的相对刚性对价格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行业集中度提升更加有利于价格中枢上移;三季度造纸企业盈利已经出现明显修复,在持续提价的作用下,四季度继续改善动力较强。
轮胎:原材料涨价叠加车市场回暖促使其涨价。 海内外多家轮胎公司表示因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经营成本压力增加,由此上调了部分轮胎售价。原材料价格止跌并开启上涨是本次轮胎售价上调的主要原因,三季度以来天然橡胶价格快速上行。乘用车市场回暖也是轮胎售价上调的驱动因素之一。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经济数据低于预期,业绩超预期下滑
目录
01 冷冬预期叠加经济修复,部分领域将面临需求提升
按照 历史 规律,在“金九银十”背景下,三季度和四季度往往是我国的传统生产旺季,下半年产值往往高于上半年,且工业生产的产能利用率通常在四季度达到全年高点。而疫情对于全球经济活动带来较大的干扰,同时极端气候出现的可能性提升也将会对生产活动带来冲击。 与往年冬季相比,今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今年四季度生产活动节奏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由于我国疫情控制相对较好,目前多项经济指标显示国内经济处于快速恢复中,基建和地产投资已经出现明显改善,伴随着三季度企业盈利加速上行,预计四季度制造业投资也将会迎来较快修复。整体来看,四季度宏观经济依然处于改善中,工业企业也处于向上修复阶段,尤其是顺周期板块的生产活动进一步加快;目前部分行业如 汽车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板块已经开始释放利润,预计四季度这一趋势将会得到加强。
其次,今年冬季可能会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影响之一是冬季气温偏低。 进入十月后,我国多个地区出现明显降温,部分北方地区提前进入冬季。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8月进入拉尼娜状态,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统计显示,1954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影响年份里,我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2008年初我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遭害,为春运、电力、能源、供水、农业等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最后,海外疫情蔓延而国内部分产业拥有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倒逼部分制造业(如纺织、医疗器械、半导体等)订单回流。 由于海外新冠疫情控制效果有限,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依然处于较高区间内,因此国外部分工厂处于停工状态。出于对供应链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考虑,部分零售商可能将订单从国外转移至中国。
以医疗防护用品行业为例,疫情爆发初期,从上游设备生产商(机械设备)到中游原材料供应商(如能源类公司)再到生产代工企业(口罩、防护服)以及医药生产商,疫情以来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处于积极生产状态,且接收到较多的外贸订单。 印度作为第二大纺织品生产消费国而近期累计确诊人数仍在攀升中,多家纺织企业表示因疫情原因为无法按时交货,而中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且供应链安全性较强, 预计四季度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订单将会投向中国,这将会对于国内的纺织制造产业链带来正向驱动。
在四季度工业生产节奏加快、冷冬预期加强以及制造业订单转移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预计部分行业将会面临需求提升且订单增多等局面,从而出现供不应求并引发产品涨价的现象。下文中将会对近期需求好转且涨价较为明显的品种进行总结和分析。
02 哪些行业正在变“暖”?
1、纺织业:传统旺季+冷冬+订单回流加速景气度上行
三季度纺织业产能利用率改善幅度高于整体制造业,销售额等指标好转显示行业景气度正在修复。 与Q2相比,纺织行业Q3产能利用率提升3.5个百分点至76.2%,成为产能利用率环比改善较为明显的行业之一。8月服装鞋帽纺织品类零售额已经转为正增长(4.2%), 四季度冬季的到来以及“双11”促销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纺织品的需求。 从纺织行业景气指数来看,10月以来柯桥纺织价格指数出现小幅上移,其中原材料价格指数上行最为明显。
冷冬预期和国外订单回流将会加速纺织行业景气度上行。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传统旺季等季节性因素对于纺织板块需求的提振以外,冷冬预期的形成以及国外纺织订单回流导致纺织品需求大大增加。 国内需求方面,由于极端天气的逐步形成增强了冷冬预期, 消费者购买防寒衣物的需求出现增加;同时纺织品销售较为适合“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叠加“双11”等购物节等纺织品销售额将会出现明显提升。 国外需求方面,在中国疫情控制较好且具备纺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印度等地区疫情扩散后导致纺织类订单回流我国 ,部分厂商表示毛巾、床单等订单产量较大甚至订单已经排期至明年。
由于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生产和消费国且纺服业也是其支柱产业之一,根据Ministry of Textiles此前的预测,2023年印度纺织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260亿美元,2009年至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7%。而印度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而跨国公司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以及国际采购商也会根据生产能力来选择供应商,因此大量的纺织业订单将会流入供应链完整且安全的国家。
2、化纤:上游回暖+行业格局优化,产品价格上调
受益于纺织品需求快速提升,纺织产业链上游化纤板块多个品种价格迎来上调。
锦纶: 本周锦纶丝DTY华东市场主流价提升了500元/吨、锦纶丝POY华东市场主流价格提升了25元/吨、锦纶丝FDY华东市场主流价格提升了100元/吨。一方面,锦纶的上游生产材料价格上行明显,原油价格10月份以来涨幅超过5%,国内己内酰胺现货价格进入十月份国内从9100元/吨多次上调至9500元/吨。
涤纶: 目前全国FDY150D涤纶长丝的市场价相比9月底增长了4.01%,涤纶短纤的市场价增长了10.90%。而在下游纺织业需求增长的拉动下,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的高库存迅速被消化,涤纶短纤的库存甚至已经降到负区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后续来看,原材料价格的高位支撑,和下游需求拉动叠加目前库存低位,涤纶产业链仍将维持高景气度。
粘胶纤维: 近期粘胶短纤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行,目前1.5D/38mm粘胶短纤市场价10450元/吨,双节之后增长了16.43%,相比8月份增长了25.90%。由于前几年扩产过多,粘胶短纤产业链自2017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2019年下半年行业进入严重亏损阶段。而本轮供需双向的支撑带来行情的拐点从8月份出现。
一方面,下游需求的提升,带动产业链价格上行。 由于海外疫情仍然严峻,我国纺织产业链产能恢复较块,印度订单向我国转移,叠加金九银十的旺季,纺织服装需求强劲。粘胶纤维是重要的棉纺织材料,下游需求的火爆带来粘胶纤维价格的上涨。根据隆众资讯,粘胶短纤行业开工率逐渐提升,目前约77.56%。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棉花价格持续攀升,使得纺织生产成本较高,而粘胶纤维是较好的棉花替代产品,随着棉花的不断提价,粘胶纤维的价格也得到进一步的支撑。
后续来看,由于前一两年的持续亏损,很多中小企业已经逐步退出粘胶纤维的生产,而且经过2018年和2019年的扩产高峰,行业基本已经没有新增产能,在下游纺织服装高需求的推动下,粘胶纤维的供需格局有望得到改善,价格方面具有较强的保障性。
3、天然气:供暖提前叠加大气治理,能源需求反弹
北方气温下降叠加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九月末以来燃气价格显着回升。 目前中国LNG出厂价格全国指数上行至2950元/吨,本月以来的反弹幅度达到10.2%,相比9月初已经上行了14.9%。四季度以来全国多地迎来降温,北方部分地区提前开始供暖,月初至今东北地区LNG出厂价格指数的上行幅度接近20%。9月28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强调推荐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并加快推荐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基本建成无散煤区。在以上因素的推动下,近期国内天然气价格出现快速上行。
若拉尼娜现象进一步加剧,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相比往年同期将会进一步降低,叠加煤改气政策的推进, 四季度直至明年一季度燃气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扩大且未来增长确定性较强,可关注燃气需求反弹带来的机会。 由于海外天然气价格偏低且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相对较高,部分能够接收LNG的公司将会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
4、种植业:农产品涨价预期更加强烈
根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0月17日发布消息,目前拉尼娜在热带太平洋上持续加强,到了今年11月至明年1月期间,可能会逐渐加强为中性强度,并且有75%-80%的可能贯穿北半球。 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可能会迎来干旱,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产;而在太平洋西部区域,可能会带来强降雨甚至是洪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和资源开采,即我国南方发生强降雨和洪涝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北方则是出现干旱。
在2010年末至2011年拉尼娜现象逐渐走强时, 大豆等农产品期货结算价波动率明显上升且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和美国大豆产量均出现明显下降。 根据美国农业部10月展望报告,2020/21年度大豆产量将会减少至42.68亿蒲式耳,大豆期末库存也将下降至2.9亿蒲式耳;同时将其对于2020/21年度平均农产品价格预期大幅上调至9.8美元/蒲式耳;目前对于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的预测值仍维持不变。
二季度以来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开始企稳回升,九月以来进入加速上行阶段。 由于目前冷冬预期加强,如若北方出现干旱而南方发生洪涝灾害等,种植业将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农产品(粮食、蔬菜等)价格涨价预期也将会更加强烈。
5、造纸业:旺季来临,提价不止
8月中旬以来晨鸣集团、APP金光纸业、博汇、万国太阳等陆续宣布对于白卡纸进行提价,10月以来多家纸企继续发布涨价函 ,如万国纸业(华南)白卡纸出厂价已经由7月末的5350元/吨上升至目前的6350元/吨;白卡纸出厂价格中枢上移。
三季度以来数家纸企陆续发布了文化纸提价函,如晨鸣集团在10月15日的涨价通知中的说明: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为确保给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高品质产品及服务,决定于11月1日起,铜版纸系列产品价格上调300元/吨。博汇纸业、山东华泰、太阳纸业、APP等多家企业均对文化纸或白卡纸进行提价调整。
白卡纸价格上涨的阶段往往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末前后,开学季和双节驱动白卡纸需求出现增多,同时供给端的相对刚性对价格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行业集中度提升更加有利于价格中枢上移; 三季度造纸企业盈利已经出现明显修复,在持续提价的作用下,四季度继续改善动力较强。7月文化用纸市场价格企稳回升,进入9月之后加速上行,如目前华夏太阳(华南)的双胶纸和铜版纸相比6月分别上行700元/吨和500元/吨;岳阳纸业发布业绩预告,表示造纸板块利润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55亿元到2.75亿元,累计同比增速为122%到139%。进入四季度之后,纸企继续发布涨价函,文化纸和白卡纸涨价不止,预计造纸板块盈利继续改善动力较强。除此之外,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将会是党政类书籍出版印刷的集中时期,文化用纸需求将会得到较强的支撑。
6、轮胎:原材料涨价+车市回暖促使其涨价
海内外多家轮胎公司表示因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经营成本压力增加,由此上调了部分轮胎售价。 日本轮胎制造商优科豪马近日宣布,自12月1日起,美国市场部分商用卡车和客车轮胎的价格提高6%;普利司通美洲轮胎业务部计划于11月1日将在美国销售的所有凡士通品牌的子午线卡车和客车轮胎的价格平均提高5%以上,部分价格则提高8%以上。在此之前,全球轮胎巨头之一正新橡胶宣布,因为轮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自8、9月份起陆续对豪华轿车轮胎、高性能运动休旅轮胎以及机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售价上调3~5%之间。随后建大轮胎表示将会跟进轮胎调涨,供不应求是产品涨价的原因之一。和达(山东)橡胶于8月8日发布了价格调整通知,由于近期天然橡胶、炭黑、钢丝等轮胎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运营面临现实压力,决定自9月1日开始采取逐步调价的方式,对部分产品价格上调1~3%。建新轮胎也针对某一型号轮胎进行价格上调。
部分A股轮胎公司也发出涨价函, 如10月1日,赛轮轮胎发布涨价通知,由于轮胎制造所需的相关原材料不断涨价,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多;自10月1日起,对赛轮集团各乘用车轮胎品牌的价格和促销政策进行调整,对应尺寸分别上调3%-7%。在此之前,8月24日三角轮胎宣布对商用车轮胎个产品价格进行一定程度上调,具体价格调整时间和幅度另行通知,同时表示天然橡胶、钢帘线及谈给等原材料价格正在不断上升。通用股份也于21号发布调节通知,自8月29日起16寸以下涨3%,16寸及以上涨2%。
原材料价格止跌并开启上涨是本次轮胎售价上调的主要原因,三季度以来天然橡胶、炭黑、钢材价格走出低谷。乘用车市场回暖也是轮胎售价上调的驱动因素之一 ,由于上半年疫情干扰国内整车厂复工生产,下半年整车厂将会加速生产节奏从而完成年初时设定的全年产销目标,因此下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产量将比上半年出现明显增多,那么轮胎需求量及订单也会具有较强的保障。
03 结论与建议
在工业生产节奏加快、冷冬预期加强以及制造业订单转移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预计四季度部分行业将会面临需求提升且订单增多等局面,从而出现供不应求并引发产品涨价的现象。 建议投资者关注近期需求好转且涨价较为明显的品种。
与往年冬季相比,今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今年四季度生产活动节奏可能会进一步加快。由于我国疫情控制相对较好,目前多项经济指标显示国内经济处于快速恢复中,基建和地产投资已经出现明显改善,伴随着三季度企业盈利加速上行,预计四季度制造业投资也将会迎来较快修复。其次,今年冬季可能会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影响之一是冬季气温偏低。进入十月后,我国多个地区出现明显降温,部分北方地区提前进入冬季。最后,海外疫情蔓延而国内部分产业拥有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倒逼部分制造业(如纺织、医疗器械等)订单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