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寺院的用处是什么
寺院是僧人栖身之地,同时也是佛教学术的传播之地。很多人以为出家作僧人就是为了修行,其实不是。僧人是佛法的继承、传播者,要修行,不出家也可以,但是如果没有专门传承佛法的出家人,只靠俗家信仰者业余传承,佛法就很容易中断或者变质,正因为有律法森严的寺院和僧团,才把佛教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下来。所以,修行是在家信仰者和出家人共同的事业,出家人还担当着一个更重要的责任,就是保护真实的佛法,并且传授给在家人,教导俗家弟子正确修行。所以,寺院就是学校,僧人相当于老师,经文是教材,佛像是榜样,就像艺术学院的墙上挂着一些杰出艺术家的照片,理工大学墙上挂一些卓越的物理学家的照片一样。
2. 北宋皇家寺庙大相国寺,汴京城最大的“商业中心”,缔造万姓交易吗
佛前一炷香,人间千古事。寺庙在很多人看来是远离红尘的存在,可孰不知如果不在万丈红尘里又怎么知道自己远离红尘,如果不经人间烟火,又怎么能成为“解决”人间千古事的佛祖?!今天咱们讲的北宋大相国寺便是一家历人间烟火,在万丈红尘中僧俗同乐的寺庙。
相国寺的门阁和资圣门各有金铜罗汉五百尊、佛牙,有什么吃斋、献供的,都要得到寺内的主持批准才能开门,不是你拿着东西想进去就能进的。相国寺是皇家寺庙,规模很大,僧人众多,寺内的建筑也是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相国寺的大厨厨艺很好,就是碰到大型的斋会,三五百份的饮食、茶果不一会的功夫也就做好了,就冲这功夫香火钱应该是少不了的。
3. 什么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
庄园经济是指以佃佣为主经济基础,我国自春秋战国私有土地制发生后,农民难堪生活重负而被迫出卖田地,富者承买兼并,所谓大地主,即由此而生。
到了汉代,贫富阶级,悬殊尤甚。三国承汉之后,其政治制度虽有所损益变通,而生产关系则依然如故,其经济基础依然为以佃佣为主的地主封建社会,因而当时的地主阶级在社会上极占势力。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寺院经济。
(3)为什么寺庙可以是经济生活的中心扩展阅读:
经济与社会基础
寺院的财产被称为三宝物,即僧物、法物、佛物。作为僧物的田地、宅舍、园林和金银货币是构成寺院地主经济的基础。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封建统治者的恩赐和施舍。
二、寺院地主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
三、贫苦农民依附于沙门。
4. 中国的道观,寺庙的收入来源有哪些
道观、寺庙的收入大约有门票收入、香火钱(各种法会)、做法事(比如有人去世,寺庙给超度,或者开光什么的)、功德箱、居士供养、自营业务(像上海玉佛寺有卖素食饼之类的,灵隐寺也有好吃不便宜的面馆这些)等。
最后,想说的是佛门是清净之门、慈悲之门、平等之门、方便之门,佛门要广开、大开、永远开。不可以因经济或其他任何原因,障碍众生的佛法因缘,而要让想亲近佛门的人可以随时进入 。所以,希望可以取消门票!~
5. 佛教寺院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
但是现在许多已经变味了。看下净空法师讲解的《认识佛教》现代的变体佛教:
目前这个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世间,所以把我们搞迷糊了。
第一、是刚才讲的‘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传统的佛教教育现在很少见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变了质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今天我们听人家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为什么呢?摆在外面的形式确确实实是宗教。不像从前的寺院丛林,每天上课八小时。现在你们看那个寺院上八个小时的课?古时候中国寺院每天上课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禅,一种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个小时,解行相应。上课是听讲、研究讨论,是理论上的;然后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每天有十六个小时在用功,妄念当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现在我们所见的佛教道场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点福报而已,佛教确实变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学’。佛教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现在有些大学开‘佛经哲学’这一门课,把佛的教法当作哲学研究。为什么把佛教当作哲学来研究也错了呢?诸位想想,佛教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大学,所有的科系统统都包括了,现在只认定它是哲学部门,把它缩成这么一点点,所以这也错了。欧阳先生讲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所必需。为什么?它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从现前的生活问题,到将来的生死大事,没有一样解决不了的。可见得佛教的教学内涵是非常精深广大,认作学术也是变质。
第四、是‘邪门外道的佛教’。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劝善的,劝人做一个好人;学术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识,对社会没有多大的伤害;若是变成邪教,变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点,拿着佛法作招牌,欺骗众生、伤害众生、扰乱社会、危害大众的安全,那是变质变得太不像话了,变得太过分了。这些邪门外道也有一些言词、一些行为,很能吸引人、诱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败,知道吃亏上当,后悔就来不及了。
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
6. 和尚在寺庙里靠什么生存
不同时期和尚的经济来源不同:
1、在早期的佛教僧团,僧人们以乞食为传统,物质生活非常简朴。
2、而中国传统的寺院,经济来源主要靠信徒的布施。同时,寺院早晚普佛,为信徒消灾或超度,也能获得一些供养。除此而外,部分寺院还拥有作为寺产的土地,尤其是禅宗寺院,地处山林,僧人通过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农禅并重。
3、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处名山大川的寺院都成了游览景点,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寺院的经济收入。除经忏佛事和信徒供养比以往更丰厚之外,又增添了门票和服务行业的收入。寺院收入因此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并获得了经济自主权。即使没有信徒的供养,也能维持寺院的基本开支。
(6)为什么寺庙可以是经济生活的中心扩展阅读
当和尚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7. 古代日本寺院经济为何如此兴盛
日本的寺庙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寺庙,但是两者也有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是经营模式不一样,因为日本寺庙它的经济是很繁盛的,不像是我们中国的这种寺庙不会发展成一个家族式的传承下去。历史上,日本为了提倡佛教和发扬佛教,发布了相关的规定,佛教在传入日本时就地位已经较高了。但是日本的佛教和我国佛教的不同,就是它不像中国的佛教一样不会多收经济资源,俗一点讲,就是它们更关注赚钱。日本寺庙发展到今天来看已经不单单是传经颂德洗涤心灵的地方了,更像是一个家族企业,日本的寺庙都是世袭制,地位尊高,甚至有政权把持,能够影响他们的政治。
8. 元代的寺院经济为什么比较发达
由于统治者的保护和利用,宗教在元代的势力很盛,寺院和从事宗教活动人员的数量十分庞大,为了维持人员的生活和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各种宗教组织都得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收入,因此,元代的各种宗教组织都占有或多或少的资产以从事一些经营活动,这其中,以佛教的寺院经济最具代表性。
佛教最受元代统治者的推崇,因而寺院和僧侣的数量也最大,其从事的经济活动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说都是各种宗教中规模最大的。
寺院占有许多土地,因而主要从事农业经营活动。很多寺院占有大片的田地,雇用佃户劳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地主庄园。如大都城西玉泉山下的大承天护圣寺在山东拥有土地十六万二千余顷。这些土地都采取租佃制进行生产,派庄主监管和收取田租。
许多寺院在经营农业的同时,还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它们占有银、铁、铜等矿,占有酒店、浴堂等产业,有的寺院还放高利贷,有的则从事海外贸易。
元代高层的僧侣其生活就像世俗的地主一样,他们经营产业,蓄积财物,甚至建造外宅,娶妻纳妾。
元代统治者对寺院经济是积极保护的,他们不但直接赐予一些大寺院大量的土地财物,还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侵夺寺院的财产。对于寺院的经营活动,元代统治者也基本上是鼓励的,只征收很少的一些赋税。
总的来说,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是元代寺院经济比较发达的根本原因。
9. 何为古代寺庙道观的"丛林经济"
宋代寺院的经济生活是在唐末五代遭受沉重打击之后重新确立起来的,它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宋代寺院经济以丛林经济为主,具有比历代寺院经济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由寺田的开发、长生库经营、工商业活动、功德坟寺特权等组成。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寺院的经济生活发展很快,收入和支出之数都十分庞大。寺院除了经常性的开支,如僧众的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寺院的营造维修、各种法会佛事活动等,以及参与地方性各类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有时还需向政府交纳助役钱、身丁钱。在所有寺院的各项收入中,寺田是最稳定和有效的组成部分。
寺田是宋代寺院经济的基础。宋代寺田的主要来源,包括皇室的敕赐、信众的施舍、自身开垦、出钱购买、侵占官私土地等多种方式。在获得大量寺田的基础上,宋代寺院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庄园。据黄敏枝先生《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研究结果指出,寺院的庄园经济在宋代相当可观。如宁波天童寺,有常住田三千二百八十亩,山地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亩;又如杭州上天竺寺,自绍兴三年(1133)至景定三年(1262),仅敕赐田山即达三万三千亩;杭州径山寺也有田数万亩;灵隐寺有田一万三千亩;洛阳崇德院,有田二万一千亩;明州阿育王寺,寺田年收入租米三万石。以福州为例,北宋中期寺田约占民田的三分之一,南宋中期约占五分之一(不包括山地园林在内)。
宋代寺院经济的一大特色,是以长生库为中心的金融事业。
长生库,系寺院经营的质库(当铺),一种以抵押借贷为主的金融机构。长生库源于南朝,它是对隋唐“无尽藏”的扩充和发展。长生库资本的主要来源,包括皇室赐与、民间施舍、寄存或合股资本,以及寺院本身的庄园收入、工商业经营收入等。它的活动方式,与世俗质库大致相同,主要为以物质钱、抵押借贷;它以高利贷资本为手段,达到商业盈利的目的。此外,长生库还经营各种实物借贷,尤其是谷物借贷;甚至还有耕牛的借贷、租赁。可见,寺院地主与世俗地主的剥削形态,同样是土地、商业、高利贷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长生库的利率比较高,并有上升趋势(参考刘秋根《试论宋元寺院金融事业》,《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陆游曾对此发表感慨说:“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渭之‘长生库’,至为鄙恶。”(《老学庵笔记》卷六)但他没有看到,这是与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商品经济发展、货币资本渗透、民众生活困苦等)紧密相连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寺院经济生活与世俗相联系的另一方面,是工商业的经营。如开设碾硙业、制盐业、冶铁业、纺织业等手工行业,以及店铺业、饮食业、仓库业、药局业等商业性服务行业。通过加入世俗工商业活动,既充实了社会日常生活所需,繁荣了商品经济,又保证了寺院的货币资本来源。北宋政府曾规定,寺院与官户同例,凡“有屋产月收僦直可及十五千、庄田中熟所收及百石以上者,并以贫富以差出助役钱。自余物产,约此为准”(《食货志》上五,《宋史》卷一七七)。就是说,寺院月收房租一万五千贯,熟收粮食百石以上者,方纳助役钱。由此可知,宋代大型寺院还有为数极可观的房租收入。
南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寺院之富,已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和民间生活。浙江一带,“今明州育王、临安径山等寺,常住上叟,多至数万亩,其间又有特旨,免支移科配者,颇为民间之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福建路寺院收入,除交纳两税和寺院日常支出,每年盈余达三十六万五千多贯(见《小畜集》卷一七)。禅林《清规》一再修改,不断增加有关保护寺院经济的内容条款,实际上是寺院经济不断扩大的反映。寺院内部库头、庄主地位逐日上升(南宋时为辅助庄主,更增设监收一职),说明佛教庄园经济处于持续发展之中。
但也应该看到,寺院的经济收入中,毕竟也有较大部分用于地方的社会福利、慈善救济事业,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这些公益事业如:造建桥梁、兴修水利、修建道路、植树造林、开发荒山,以及养老慈幼、济贫医病、收容饥民、设立义冢等。
功德坟寺是与宋代寺院经济相联系的另一问题。
功德坟寺,是一种建于贵族坟地上的私寺,其寺僧即是墓守。这种寺院在唐代已经存在,如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敕贵妃、公主家始建功德院(见《佛祖统纪》卷四十)。至宋代而获得重大发展,史籍所谓“功德院”、“坟寺”、“香灯院”等都是。
宋代功德坟寺与一般寺院的区别是:它通常为皇帝敕赐,是宋代皇帝对士大夫的特殊恩典,故基本上限于皇族、朝廷显贵的权力范围,受到特殊的待遇。如坟园(庄园、寺领)可免输租税,每年可度僧若干,并有紫衣师号颁赐的特权。正因为有这种经济上的特权,普通寺院往往通过各种关系,将所在寺院变为功德坟寺,而皇族、显贵也有意识把一些有敕额的寺院改作自己的功德坟寺。
由于功德坟寺的迅速增加,直接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北宋后期曾数度采取措施,试图予以限制。如徽宗大观三年(1109),敕禁有额寺院充功德院,“不许指占有额寺院,充坟寺功德。”(《佛祖统纪》卷四七)翌年,又剥夺其免税的特权。南宋时,王公贵族南渡,纷纷占据寺院,功德坟寺遂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理宗淳佑十年(1250),时人上疏指出:“凡勋臣戚里有功德院,止是赐额蠲免科敷之类,听从本家请僧住持,初非以国家有额寺院与之。迩年士大夫一登政府,便萌规利,指射名刹,改充功德。”(《佛祖统纪》卷四八)功德坟寺实际上已成为士大夫图利的工具,故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虽然予以严禁,但宋王朝的统治也已接近尾声。而宋朝一旦灭亡,功德坟寺也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