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说明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史实 (从人口、城市、作物、等方面)
作物: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圩田;水稻成为了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并引入了占城稻,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已占全国首位(苏湖熟,天下足);棉花的种植已扩展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茶叶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人口: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城市:强调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州,杭州,成都等一些南方城市的发展。海外贸易: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广州和泉州为代表的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手工业方面——两浙丝织产品跃居全国首位;在江浙出现了私人作坊的“机户”;海南岛有了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制瓷业也很发达,江西的景德镇窑成为瓷业中心(瓷都);造船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
② 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属于什么地位呢
中国是一个农牧业文明行为国家,"日出而作"的计划经济支撑点了中国几千年,自古以来中国有陆上和季风水田农业2个方式,而在唐朝的国外贸易工作已经到达了历史文化的高峰期,无论是陆地丝绸之路或是水上丝绸之路,都为古时候中国产生了十分丰厚的收益和发展。
③ 都说宋朝的经济很好,到底是处于哪种水平呢
宋太祖赵匡胤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出百年,则民力尽矣”,而积贫积弱也常被用来形容宋朝。事实上宋朝自立国伊始就按强干弱枝的祖宗家法孜孜不倦地试图将东京,宋朝的商人地位其实很高,由宋一代,除了武将,士、农、工、商的地位其实都得到了提高,最为明显的就是商人,在宋朝以前,商人的地位仅高于乞丐,连农民地位都不如,北宋统一南方后,人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增长,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北宋总户口数达到2100万户,依照一户五口来计算,北宋时期的人口已经达到一亿左右。
随着宋朝定都开封以及大量人口定居开封,也让开封一度成为最繁荣的城市,到后来瓦子和夜市的出现更是让开封城灯火通明,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总体来说GDP总量可能是世界第一,不过军费官吏等支出多,财政收入多,但支出也庞大,贫富差距也比较大,老百姓能维持温饱吧。
宋朝重视商业,大力开垦土地,赵宋的耕地面积是李唐的3到4倍,亩产量是唐朝的2.5倍到5倍,而且宋朝的商业收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收入的时代。
④ 宋朝对广西的统治较加强对广西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宋代在广西的开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无论是中央王朝对广西的治理措施,还是当时广西开发的规模、程度,都有着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宋王朝为加强对广西的统治,设置了广南西路,完善了羁縻制度。前者使广西地区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域自此基本稳定下来;后者则密切了中央与广西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广西古代开发史上起着承前启
政府继续实施屯田和奖励垦殖的政策。据《宋史食货志》载:宋太宗时朝廷下 令:“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今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 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 于淮北州郡给之。”岭南的一些地方官也较好地执行了朝廷的政策,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屯田 员外郎李师中曾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建议朝廷将新垦土地由各地方官设置地籍,永不收税; 开垦达30 顷者为田正,可免其科役。此建议虽未得到推广,但反映了地方官注意农田垦辟的事实。故到北宋末时,仅桂州一地“垦田约万四十二顷,丁二十一万六千百一十五。”
朝廷的政策和官员的努力,对岭南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对那些只懂得刀耕火种 或原始农业方式的民族地区的人们也起到了示范的效果。如岭南有些地方的人们农业经验尚 缺乏,仍只会开垦水泉冬夏常注之地,“苟肤寸高仰,共弃而不顾。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 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 任于天。”此属较落后的生产方式。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钦州地区水稻种植的情况 则又不同,当地“正二月种者曰早禾,至四月五月收;三月四月种曰晚早禾,至六月七月收; 五月六月种曰晚禾,至八月九月收。而钦阳七峒中,七八月始种早禾,九十月始种晚禾,十 一月十二月又种,名曰月禾。”可说是无月不种,无月不收,这显然应归因于气候和因地制宜 培育的新品种,否则就无以解释了。这种区别也应因与外界联系的不同而导致岭南地区内部的发展有所不平衡相关联。 在岭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开发下,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经验也都有了较大的提 高。
宋代,苎麻的种植面积和麻布产量均有了显着的提高,纺织业发展快。岭南麻 布之好,价格不菲。
岭南的铜矿较丰富,当地人很早就从事开采与铸器的工作。桂林为铜铸业的中心之一。
宋代时,岭南的陶瓷业发展到高峰。岭南各地几乎到处有宋窑,其数估计有600 多处。 每烧一窑,约可产中型陶瓷器2 万件,估计年产量在1.3亿件以上。其品种和类别也空 勺、炉、煲、枕等,文房类有砚、水注、笔架等,美术类有瓷像、动物雕塑、兽头、腰鼓、玩具等,丧葬类有魂坛、瓷棺等,工具类有瓷权、印模、匣钵、垫座、渣饼、擂杵、碾轮、 测温标、网坠、瓷臼等等。这些陶瓷品都具有丰富多彩、新巧时尚、特色鲜明的时代特点, 反映了岭南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其它如林业、茶业、采珠、制糖、酿酒等各行业在宋时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宋代钦州、广州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工场,分工细致,工艺高超,所 造船舶大且种类多,技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广西钦州所产的紫荆木和乌婪木都是造船的上 佳材料,紫荆木坚如铁石,色似燕脂,可为栋梁之用。乌婪木长达五丈,所造之粂虽遇海风 怒涛亦不会折断,乃凌波之至宝。一双钦州粂值钱数百贯,若运至广州可涨价十倍售出。岭 南所造木兰舟是巨型海船,舟如巨室,帆若垂云,载重量大,可容数百至千人。
南汉据岭南,但并不阻绝与中原的水陆商道,且 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楚据湖南和广西北部,更是大力发展商贸,获利巨大,“民间采茶,并抑 而买之。又自铸铅铁钱,凡天下商贾所赍宝货入其境者,只以土产铅铁博易之无余。”可谓用心良苦。宋时一统,交通更为便利,商贸也更为活跃。中原产的铜器、铁器、瓷器、 丝绸、纸笔、书籍等物源源不断地输往岭南,而岭南的各种土特产品也大批地运到中原。岭 南三五日一圩的定期集市贸易场所星罗棋布,商品交换十分活跃。宋朝在广西设有三个博易 场,即横山、永平、钦州,这也是当时与外地、外国进行贸易活动的最重要的市场,中外商 贾云集。
宋代有了专门的市舶法, 以明文管理对外贸易;广州的地位非常重要,所有出洋贸易者都要经广州市舶有司报关核实; 出洋谋利者相当多,以致违规受罚者众。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⑤ 宋代当时繁华的大城市有那四个
东京(今河南开封)
东京汴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地处中华民族历史发源地、中国文化摇篮的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是北宋时的国都,简称汴,是中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称为开封市。
2013年10月,中国古都学会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中国古都学会2013 年 (开封)年会宣言》,正式认定开封为"八朝古都"和"中华名城"。
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的临安城,就在今天的杭州城,它是在隋唐的州城扩展而发展的。宋代杭州城即是临安城,人口有数十万 人,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城池。
这座临安城南之左依凤凰山, 东南临钱塘江,西侧与西湖逼临,地势狭长,风景秀丽,此 乃天然风光与建筑具体结合的胜地,园林布置其间,使其 更具有诗意。以致成为当今世界的游览佳地。
西京(今河南洛阳)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后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建应天府为南京。这种两京并立的局面,直至宋仁宗庆历二年。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后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东京为首都、京畿路路治,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京是京东路路治和宗庙社稷所在地、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西京为京西北路路治;北京是河北东路路治。
南京(今河南商丘)
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宋朝定为首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5)宋代经济在广州什么地位扩展阅读: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人口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⑥ 宋代经济有什么特殊地位呢
两宋时期,商人的地位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得到了显着提高,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宋朝的商人是继商朝之后地位最高的,他们的作坊店铺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政府不会过多干预商业活动。在继承了唐朝的繁华之后,宋朝的繁华更上一层楼。科技水平发展相当不错,四大发明要么就是宋朝发明,要么在宋朝发扬大。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当时世界上独领风骚。
⑦ 古时广州发达吗!
发达。
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任嚣、赵佗建筑番禺(广州)城垣开始,广州的城市建设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古时广州除了不停完善城垣建筑之外,在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园林绿化、城市排水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建设,筑就了今日广州城的早期骨架,为广州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边建了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
广州生活史市政篇
周边建了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
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任嚣、赵佗建筑番禺(广州)城垣开始,广州的城市建设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古时广州除了不停完善城垣建筑之外,在宫殿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园林绿化、城市排水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建设,筑就了今日广州城的早期骨架,为广州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广州市志》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任嚣在古番山和禺山(今仓边路以西)上修筑了番禺城,俗称任嚣城。当时珠江三角洲远未发育到今天的规模,海潮可以直抵番禺城下。任嚣依山傍水筑成,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任嚣死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城,第一次把城区扩大到周长十里,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其位置约在今东至芳草街附近,西到华宁里,南到西湖路,北到越华路一带。
二,三国、南朝:向北扩展
到了三国时期,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从广信(今广西梧州)迁到番禺(今广州),重修越城的西半部,第二次较大规模地把城区向北扩大发展。
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商港
到了唐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地位显赫的商港,经济繁荣,城市扩大,加上唐朝名臣宋璟、杜佑、李复等在广州任职时,多次劝导居民烧砖制瓦,改建房屋,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砖瓦建筑。其形制长期延续,成为广州古民居的代表。五代时南汉刘䶮定都广州,第三次扩建城垣,铲平了古禺山以便向南拓展。
四,宋、元:东西中三城至今是核心区域
宋代,由于经济和外贸的发展,广州人口迅速增加,城垣的修筑变得格外频繁。据统计,宋朝300年间,广州城的扩建和修缮达10余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北宋庆历四年(1045)陆续筑起中城、东城和西城。中城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城以赵佗城旧城为基础;西城则是为了保护新发展的商业区而扩建,规模最大,周长十三里多。三城东西相连,东面在今德政路附近,西至今惠福西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面在今豪贤路、越华路和百灵路一带。这一带今天仍是广州的核心区域之一。
五,明、清:老城之外添新城
明代广州城垣第五次大发展。明洪武三十一年(1380)把宋城三城合而为一,并向东、西扩展。其范围东起今越秀路,西到今人民路,南到今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在山上修建了宏伟的镇海楼。城周长二十一里,称“老城”。1563年,又在城南筑外城,南至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带,周长六里多,称“新城”。
⑧ 广州在宋代经济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
宋代,由于经济和外贸的发展,广州人口迅速增加,城垣的修筑变得格外频繁。据统计,宋朝300年间,广州城的扩建和修缮达10余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北宋庆历四年(1045)陆续筑起中城、东城和西城。中城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城以赵佗城旧城为基础;西城则是为了保护新发展的商业区而扩建,规模最大,周长十三里多。三城东西相连,东面在今德政路附近,西至今惠福西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面在今豪贤路、越华路和百灵路一带。这一带今天仍是广州的核心区域之一。
⑨ 贸易的发展直接决定国家发展,那么海外贸易发达的宋朝在当时又是何地位呢
贸易的发展条件基本决定国家的发展地位,海外贸易发达的宋朝在当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手工业发达的前景下为市场提供了产品,海上之路的发展更是为其打开了国外贸易,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加上贸易之路畅通无阻以及政府的支持,那么当时的宋朝,自然是在海外贸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不仅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更是因为当时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诞生让船只在海上更能确定位置并明确方向,这便是宋朝海外贸易的关键。能够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技术的逐步发展。
⑩ GDP连续33年全国第一的广东,在古代为何没有太大存在感
2021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成为中国首个GDP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3年居全国内地第一。
12.4万亿元相当于什么水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广东省去年GDP总量约1.92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放在2020年可以排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的前十位,且高于前十名中的意大利(1.89万亿美元)、加拿大(1.64万亿美元)、韩国(1.64万亿美元)等发达国家,堪称“富可敌国”。
然而,在古代中国,广东的存在感却不似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等古城那么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广东在古代被边缘化
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 社会 及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广东地处祖国南部边陲,面对南海,背靠五岭,形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交通梗阻不便的古代,中央王朝鞭长莫及,很难把它像中原、江南、关中、四川那样作为核心区域经营,因而往往被统治集团所忽视,甚至边缘化。
二、秦朝以来广东在统治者眼中的地位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广东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疆域范围,封建制度在广东建立,秦统治广东仅8年就灭亡,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机崛起,割据独立,建南越国,到汉武帝时才被平定。南越国具有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物质文明相对发达,城市建设也颇具成就,越城即位于今广州城区核心,2000年未曾移动,为全国城市罕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战火,更多汉人南迁,促进了广东经济 社会 的发展。隋唐时期王朝强盛,西亚、东南亚大小国家,与唐帝国文化及贸易的往来大多在广东进行,由此带动广州、恩州(阳江、恩平)等城市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兴盛。
宋元时期,大批中原移民南下,移民广泛分布珠三角、粤东山区和高雷琼廉等地,汉人开始成为广东居民主体,汉文化也成为广东文化的主流文化,揭开了广东垦荒开发的高潮,大量优质土地被围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珠三角第一次成为全国的基本经济区。尤其是外贸地位上升,海上丝绸之路兴旺异常,广东开始进入全面、大规模开发阶段。
明清时期,广东疆域逐渐形成并保持稳定,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生产方式率先出现。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逐渐兴盛,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广州独擅全国外贸,成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路兴盛达到 历史 顶峰,但也是走向崩溃的前夜,这在鸦片战争以后表现更为突出。
近代以来,广东最早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 ,并成为近代革命策源地,影响全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无不首先在广东爆发或酝酿,继而扩大到全国。
五四运动以后,广东进入现代史阶段,历经革命和战争的洗礼,广东浴火重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开始以一副全新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引领着全国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三、特殊的地位孕育着特殊的机遇
由于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相比北方及中原地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乱不断的外部环境相比,广东在古代遭受的战乱较少, 社会 较安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思想文化发展,也因封闭而保留独特土着文化。
中央政权也往往对广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如刘邦容忍赵佗政权,“以其故俗治”;汉武帝在中原北方实行抑商政策,但岭南例外;唐代普遍推行均田制,但没有在岭南实行;宋代对广东矿冶、酿酒等手工业限制甚少,有利于手工工业发展;明清大部分时间闭关锁国,独留广州对外通商;新中国时期广东成为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带来了广东经济的腾飞,即有深刻的 历史 渊源。
广东,不辱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也将始终践行走在前列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