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朝经济在唐玄宗年间达至鼎盛,唐玄宗做出了哪些贡献
唐玄宗在初期的时候可谓是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生产,为唐朝开创了一个开元盛世的局面,那唐玄宗究竟为开元盛世做了哪些贡献呢?
一、开疆拓土,发展生产。
唐玄宗当上皇帝后,就努力发展生产,他鼓励人民开垦荒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唐朝实现了粮食产量丰富,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
三、发展农业以及手工业。
唐玄宗下令修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用以发展农业灌溉,然后又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技术,比如水稻是用育秧移植的方式种植,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而且也对农业生产工具进行了改进,例如那时候就出现了曲辕犁还有筒车等新型农作工具。这些措施使得当时唐朝的粮食都堆积如山,人民丰衣足食。
⑵ 唐代开元之治,取得了怎么样的经济成就
唐朝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是我国在封建时代最强大的一个时代之一,很多人都只知道开元盛世是当时十分繁荣的一个时代,但是没有人清楚开元盛世,唐朝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经济成就,所以我们就来简单说说。
唐玄宗统治前期他是十分提倡节俭的,因此唐朝的官场也是有着良好的风气的。并且唐玄宗命人重新统计了全国的户籍,这使得唐朝的税收和兵役都是大大的增加了。一时之间,全国的粮仓是十分的充实的,物价也没有哪里太过于高昂,以至于让人买不起。而城市规模,在当时的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中,都是繁华的商业区居多。尤其是长安城,更是当时的国际性的大都市,它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
⑶ 唐玄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了怎样变化
前期政治开明,任用贤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后期奸臣当道,经济也衰退了.
⑷ 唐玄宗时期,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状况
玄宗时期要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以安史之乱(公元907年)为分界,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期政治、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后期国力渐衰,政治愈加腐败,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⑸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
一、唐太宗
1、政治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
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2、经济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3、文化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等着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二、武则天
1、政治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
武则天对纳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2、经济
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为贯彻诏命,朝廷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
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但民户的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文化
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
其中,《字海》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全书已散佚。《乐书要录》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今仅存第五、六、七卷。
三、唐玄宗
1、政治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唐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弊端,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
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2、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
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3、文化
在文化事业上,唐玄宗重视图书建设。开元三年(715年),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
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隆基
⑹ 唐朝的经济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隆基接位时才27岁,年青有为,朝气蓬勃。他实干、勤政,他有梦想那就是把唐朝重新变回那个强大的唐朝。所以精力旺盛的李隆基刚即位,是充满干劲的。
第二个便是耕地,在农业经济时代,耕地的数量决定了产量,那么唐玄宗时期的耕地大概有多少呢?由于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再加上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同时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也大力的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⑺ 请主要描述一下唐玄宗在位期间政治经济状况,
为政举措
政治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军事
军事
兵制改革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开疆拓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设立十大节度使
至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
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经济方面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⑻ 唐玄宗在位期间,在政治、军事与经济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呢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也是大唐的巅峰,后半部分开始昏庸无能,引发了安史之乱,自己也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太上皇。
可以说大唐的鼎盛是全方面的,比如当时的大都市,大部分都在中国。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是以长安等地为模板的。
⑼ 唐朝唐玄宗开元时期的经济
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
长安城复原图
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粮食布帛产量丰富,道路畅通,物价低廉,行旅安全,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农业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
①着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人口
唐朝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其户口与人口比隋朝低,有可能因为法令不行,户口时常有隐漏不报,所以史书记载为虚数,其比实际数据尚少。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元年(618年)有一百八十万户;唐武德七年(624年)有二百一十九万户,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三百零四万户,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三百六十万户,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三百八十万户,据《通典》卷七《食货》载,到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有9,069,154户,52,880,488人。按照史料的记载唐代100年后才恢复并超过隋朝极盛时的水平[9] 。
当时全国有十五道,秦岭淮河以北有人口3000万。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道及淮北地区,这些地区合计人口接近2000万。首都京兆府长安人口达到196万,东都河南府洛阳则有118万人口。隋唐大运河沿岸的交通枢纽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万。河东道人口达372万;关内道有150万;陇右道人口最少,仅53万。南方各道中,江南东道人口最多,有661万。其次为剑南道,有409万,其中成都府人口就有92万。江南西道人口亦有372万,淮南道227万,岭南道116万。人口位居全国之末的是黔中道,仅16万[9] 。
⑽ 唐太宗唐玄宗,两宗时期有哪些着名的经济成就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 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 建立 → 盛世 { 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继承—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1) 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政治上沿用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房谋杜断” 魏征 。
武则天:(1)重视农业,提拔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策连续性和长期性。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① 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 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③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知人善任 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 刷新吏治
革新政治 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经济 兴修水利 大力发展生产
戒奢从简
文化 兴科举 大兴文治
大办学校 发展科举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