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举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征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正在发育的市场经济
三、 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国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
❷ 新中国成立前,存在的经济形态有几种
主要是公有制、私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❸ 鸦片战争前及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什么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精耕细作。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但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❹ 改革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工作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选择何种经济体制的问题上,我们参考了苏联的模式,即“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逐步落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否走出一条自己的中国道路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问题。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同时对今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通了一个新的时期。
(4)新中国成立前是什么经济制度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转变历程:
1、1978年——1992年
十一大结束后,对“四人帮”的彻底粉碎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重新反思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思想转变即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时期在落实此目标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复的论证与实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那么如何改革就成为1978年之后重点探索的方向。
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针对如何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大会指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尤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2年十二大:十二大的召开以党章的形式确立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原则,并强调市场经济只允许存在于计划经济的体制框架之中。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和以往的认知不同,第一次正式地将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相结合,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十二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随着8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难以解决,在此环境之下,邓小平于十二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
2、1993年——2013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主要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体以及宏观调控方向做了明确界定,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部署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
其中,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回答。同时,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2013年——至今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展开,大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而如何深化改革,需要加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同时,正确的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形式有四种:
1、全民所有制经济。
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4、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也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特别是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实践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5)新中国成立前是什么经济制度扩展阅读:
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由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生产的交换方式、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等内容来综合体现的动态过程。
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使用、处置并获得收益等一系列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包含着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分配、交换关系,也决定着社会存在性质和政治法律制度。是一切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其实质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所支配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因为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从而也就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根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反映着国家制度的本质特征,制约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其他方面,并进而决定着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因而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不同性质的国家,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概而言之,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❻ 新中国成立前,存在的经济形态有几种
新中国成立前,存在的经济形态有四种,分别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建国前,经济形态主要是传统经济,生产力十分落后,生产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形态,商品经济规模很小。
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7)新中国成立前是什么经济制度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兼顾长远和当前、集体和个人、效率和公平、自由和秩序、自主和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都能得到很好发挥,可以有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资本垄断、对外掠夺、危机频发等弊端,为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通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伟大实践和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得到了充分证明和生动展现,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❽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是什么经济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千年中国都是封建社会,那么其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1956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后便实行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简单可理解为社会经济运行由国家把控,按计划生产,按计划供给。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可理解为根据市场自由交易、贸易。
应答时间:2021-04-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