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荐几本好的英语杂志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 --- 绝对靠谱推荐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它的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从2012年1月28日的那一期杂志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
附链接:http://ke..com/view/97086.htm
Ⅱ 认知对比原理
认知对比原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体验受到锚点(之前对同类事物的体验)的影响,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锚点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如果当前感受和锚点差异很大,我们往往会认为它们之间的差距比实际更大。
桌上放三桶水,一桶冷水、一桶温水、一桶热水。将左手放入冷水,右手放入热水,过一分钟后左右手都放入温水,对于同一桶温水,左手会认为这是热水,而右手却认为这是冷水。在上面的实验中,冷水和热水就是两个不同的锚点,导致我们对同一桶温水的感受不一致。
服装店的营业员都擅长利用这个原理,当你选了一件2000元的大衣后,营业员接着会向你推荐200元的围巾,和2000元相比,200元显得非常便宜,你往往都会购买。
麻省理工大学DanAriely教授做的一个实验更明显地说明认知对比原理的影响。他在《经济学人》杂志看到了一则广告,里面有3个选项,他把这则广告给100个学生让他们去选:
1、59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电子书;
2、125美元订阅《经济学人》一年实体书;
3、125元同时订阅《经济学人》一年的实体书和电子书。
结果是,16%的学生选择了“选项1”,84%选择了“选项3”。没有人选“选项2”。于是他去掉选项“选项2”,让100个学生再选一次。结果,这次有了让人出乎意外的逆转。有68%的学生选择了“选项1”,32%选择了“选项3”。
为什么看似毫无作用的“选项2”有这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选项2”实质是一个价值锚点,让人觉得“选项3”是在184(125+59)的基础上优惠了59美元,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选项3”。
Ⅲ 为什么淘宝买不到经济学人了
该图书在淘宝无法订阅。国内允许订阅《经济学人》。找中图即可,国家特许同步引进订阅的。有些杂志可以网络订阅,有些只能线下订阅。
Ⅳ 在大陆怎么订阅每期的The Economist
1.获取方式:
Calibre抓取。不得不赞一下这个超级牛逼的软件,其他功能不说,单说抓取新闻。Calibre可以自动抓取很多新闻,很多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抓取之列,当然因为天朝强大的“万里长城”有些资源会抓取失败,比
如NYtimes,但是经济学人是可以顺利抓取的,在抓取那里订阅之后,只要你电脑联网,每周固定时间,Calibre会自行下载。你就再也不用到处求人了。自力更生万岁,欧也!抓取的时候可以设置格式,mobi,epub,pdf都有,看你想要什么格式!
2:音频获取。
经济学人官网有开源,Audio Edition开源代码。MMDD为每周发行日(周六)的月份与日期,比如最近这期,就是1109,Issue后面的****为8798+该周六距离2012年8月18日的周数,这句可以不要理,我已经算好了,2013.11.2那期的****相应为8860,那么各周,在上面依次加就是,本周的****就是8861.下一周的8861+1, 这时候打开迅雷,复制代码,迅雷会自动探测到,然后就开始下载了。
Ⅳ 2021-11-25 推荐书单 经济学人&主义与现实:理想国纪实系列套装
1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
2
太空居民:人类将如何在无垠宇宙中定居
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多年后,为什么太空中人类的身影如此之少?我们会到达火星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殖民太阳系并前往其他恒星? 本书将直面这些问题。
本书对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万杰克认为,考虑到潜在的科学和商业宝藏,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重返月球并探索火星,这一点毫无疑问。其中私营企业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从人类的太空活动中获利。万杰克认为,这可以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地球科学、商业和休闲活动的自然延伸。他设想在近地轨道上建造旅馆,在月球上采矿、发展旅游和科学探索。他还建议在火星上缓慢而稳定地建设科学基地。如果火星的重力能够允许生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
对奇迹的渴望会带领我们走得很远,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新世界定居,则需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筹划。万杰克向我们介绍了那些规划者,他们正在努力使太空生活成为现实。
3
少年维特的烦恼 (2021)
歌德25岁时,从自身情感经历出发,花4周时间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两百多年后,这部作品仍在读者心里电闪雷鸣。
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这个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受挫使得维特悲痛欲绝,加之他自己又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这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无望。
在失去爱情、事业受挫后,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年轻人维特ZUI后一次来到所爱之人绿蒂的身边,用子弹结束了生命。
4
谎言守护人
有轨电车首次在布拉格街头开动、马戏团的公主飘浮在半空、第三帝国中心的舞台熠熠生辉,对男孩莫舍来说,这一切都是魔术的幻影。他被魔术中蕴含的神奇深深吸引,追随舞台上的公主,开始在欧洲大陆上辗转飘零。
新世纪的大洋彼岸,男孩马克斯试图寻找咒语,让父母再度相爱,意外发现自己的家族中埋藏着巨大的秘密。
他们的命运交织于一次荒唐的邂逅,一段逃离现实的谎言,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
5
主义与现实:理想国纪实系列套装 (全14册)
选编自理想国纪实系列,关注每个人真实处境,立足更多元视角,保存时代的印记。
1.《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中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最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访谈上百位招聘官和求职者,详细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出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2.《从早“茫”到晚》是为都市青年所作的绘本,书中的主角可能和你一样,在工作日挣扎起床,和地铁里的人群“亲密接触”,与同事分享零食和不良嗜好,无奈面对打印机卡纸,下班后也许还得艰难social。
3.《到未来去》以“未来”为题,是从内部进入的。它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好像用些刺激的、炫目的、烟花般的句子,就能自带科幻片的效果,自动照亮人的前路,而是在想象未来之前,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未来是一种幻觉,我们不因整体上的悲观而放弃它,也不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兴头上就必须对它充满期待。更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处在同等的迷茫中。对未来失去追踪,某种意义上让人如释重负。那就更加热烈地了解过去吧。去反省,现在自己该做点什么。
4.《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中对为什么气候危机要求我们放弃 “自由市场”的核心意识形态,重构全球经济,乃至重塑我们的政治体系,这本书给出了睿智的解答。
5.《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的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6.《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7.《梁庄十年》: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
8.《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9.《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是一部生存启示录,为失业白领、为焦虑的在职白领而写。企业当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完全稳定和成长的环境,但随时待命、放弃休假、开夜车、全力以赴、身心负荷达到极限的不安定感,已有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并未为白领做好准备。通过七个月“失业白领”的失败求职经历,调查记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实地探查美国白领阶层向下流动的真实情况。作者不仅批判九型人格、MBTI性格测验的荒谬,职业训练、社交活动对既有不当体制、机制的维护,更呼吁白领阶层应该在态度上改变、在心理上转换——持续完善简历,建立和维系稳定的人脉网络,有勇气与中、下阶层团结合作。
10.《私立小学闯关记》: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的叙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和淘汰焦虑,并向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11.《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12.《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在社会观察与医学哲理方面都具有开创性。作者与摄影师一同深入英格兰乡村三个月,循着乡村医生约翰·萨塞尔的足迹,记录下他救死扶伤又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
13.《正午》第七期,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中,展现围绕“浙江省第一悬案”追缉兇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被遗忘的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14.《资本之都》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
Ⅵ 如何订阅《Economist》一年的价格是多少呢
可以在沃德视野订阅到,专业订阅国外杂志的一个网站。搜一下沃德视野就能找到。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时代周刊 TIME 都能订阅到。
Ⅶ 在中国怎么订阅简氏防务周刊
中文版有望发行
Baxter先生理解目前简氏在中国的地位。简氏不像《新闻周刊》《今日美国》《经济学人》等外国杂志一样,可以自由在北京某些地点买到,但是他说,甚至中国政府的一些单位也在购买简氏杂志,简氏不能上架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简氏不是新闻杂志,而是一个专业杂志,没有必要上架销售。
简氏杂志相对较贵,《简氏防务周刊》本身订阅价格在每年1000美元以上,因此中国个人订户不会很多(在国外也多是机构订阅),但中国的一些专业团体、学术机构和政府单位也很其他国家一样,订阅简氏杂志作为资料。
简氏内部人员透露,鉴于简氏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兴趣以及中国读者群的成熟,简氏系列杂志正在考虑和中国合作出版第一个外文版本———中文版。
依靠公开资料帮助中国企业
不过,Baxter是咨询业务总裁,他更愿意谈的是他的本行。他表示,简氏信息集团主要有两方面的业务:信息产品和咨询。各种信息出版物组成了简氏信息集团的传统业务,但咨询业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数据支持,1992年咨询业务部门成立之后,在简氏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和传统出版业务并驾齐驱。
简氏咨询业务主要是向愿意涉足到“国防、航天、交通”市场的政府和公司做出咨询服务,例如如果一个中国航天企业要把自己的发射业务推销到欧洲,简氏就会向这个企业提供这些服务:对世界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出信息分析,对该种产品做出系统技术评估,军事评估和专家认证,有了简氏的这些服务,就是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可靠保证。另外,9·11之后,简氏咨询业务还开展了针对恐怖袭击的安保服务,为公司和政府设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可能性做出评估。
Baxter向《21世纪环球报道》透露,简氏咨询业务已经有了中国的客户,还有一些正在接洽,范围是“民用、研究、安保、防务、交通等”。但他拒绝向记者透露中国客户的详细情况,“我们为中国客户严格保密”。当记者询问,中国政府是否有可能成为简氏咨询业务的客户时,他笑着说,我们希望能。
目前简氏并没有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整个亚太地区业务由新加坡办公室负责,但Baxter告诉记者,因为在中国开始有简氏的客户,而且业务量在增大,所以正在考虑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在回答记者关于“简氏是不是在帮助各国贩卖军火?”的提问时,Baxter解释,简氏咨询的咨询只是对有各种国防、航天、交通、安保产品买卖需求的客户进行市场分析和专家咨询,所有依据也是借助“公开资料”,无论如何,简氏绝对不会去违反任何国家的现行法律,简氏咨询业务本身也有律师做这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国防、航天、交通产品需求是客观存在,就像简氏收集各种战舰的图片和信息,不代表简氏赞赏战争一样。
Ⅷ 经济学家茶座的经济学家茶座合订本
作者:金明善
ISBN:10位[7209044027]
13位[978-7-209-04402-8](第21-24辑合订本)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1(第21-24辑合订本)
定价:¥56.00 元 第21-24辑合订本
【卷首语】
李文溥形似与神似
【国是我见】
史晋川 “吃狗屎”的国民生产总值?
周为民改革以来,社会平等程度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
吴思城乡身份推算
李海舰产品的革命:产品是什么?
柯华庆我们人民:科斯的国家主义视角
【学界万象】
郭艳茹南北合作,促进法经济学发展——法经济学国内两大阵营侧记
孙德圣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重新西安听经济学巨侠熊秉元讲课记
【学问聊斋】
王则柯设验甄别有学问
杨臻黛意义与荒谬之间:替“创造性会计”说几句
井田竞聘的经济学——从一次公开竞聘看制度的扩展与演化
李丽纯“交叉圆”构图的经济学涵义
罗仲伟虚拟企业组织管理的应用典范
【经济评论】
张曙光生财聚财与疏财散财
李仁君消费模式:跨期转移还是跨代转移?
孙少青 EMBA的成本收益分析
叶楚华天安门城楼上的“炫耀性消费”
俞炜华长城的战略价值
辛向阳关联数据的戏剧
赵刚旅行社超低价竞争的背后
【经济随笔】
朱恒鹏为何把牛奶倒人大海
蒲勇健布吉之谜:油画市场之经济学诠释
朱铁臻从一座小镇走近德国
熊秉元背古文侧记
曹利群一个小山村的开放
【生活中的经济学】
李增刚语言中的经济学
聂辉华报纸为什么不免费发送?
董志强美貌有价:关于漂亮的经济学
【经济学人】
陈瑞铭追思顾准
梁捷熊彼特与凯恩斯
【经济史话】
梁小民走西口与晋商(三)
朱绍文早期两岸经济学家的交流一陈岱孙先生与蒋硕杰先生的几封信
管清友牛顿和英国金本位的形成
【他山之石】
詹小洪韩流带动的韩国文化产业
朱玲科伦坡印象
安玉发韩国漫谈
刘福寿话说旧金山的流浪汉
《经济学家茶座》改版了
Ⅸ 我想考同传研究生,听说要看newyork times 和the economists,请问谁知道怎样订到这两份报纸呢
国内好像只能订到经济学人中文版,但是很贵。
建议上网下载THE ECONOMIST有声版MP3,就是整本的音频那种,按栏目分类做得非常好,而且放进IPOD里面连封面都有。
另外可以去NYTIMES和THE ECONOMIST官网上订购免费的新闻,但是首先要确定你能不能坚持的下来。我曾经订过的,后来每次开邮箱都密密麻麻一堆邮件,久而久之就放弃了╮(╯▽╰)╭
祝你好运!
Ⅹ 求助:如何订阅 ECONOMICS 经济学家杂志啊
1.如何订阅经济学人文章?
可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APP,付费之后可以学习里面的双语文章,一年500元。
也可以看一些平台的学习笔记更新,比如高斋外刊双语精读,定期也可以经济学人原文和笔记。比如这种:
经济学人18年2月期
No ordinary Zhou
非凡人物周小川
China’s formative central banker is about to retire, but his influence will live on.
为中国央行奠基立业的行长即将退休,但他的影响将一直持续
原文:WHEN Zhou Xiaochuan took the helm of China’s central bank 15 years ago, the world was very different. China had just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and its economy was still smaller than Britain’s. Foreign investors paid little heed to the new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e seemed safe to ignore: another black-haired, bespectacled official whose talk was littered with socialist bromides.
官方译文:周小川15年前执掌中国央行时,世界与现今迥然不同。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总量仍低于英国。外国投资者没把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位新行长当回事。看起来,忽视他也没什么风险:这不过是又一位黑头发、戴眼镜的官员,一张嘴便是社会主义惯用的陈词滥调。
第一句:WHEN Zhou Xiaochuan took the helm of China’s central bank 15 years ago, the world was very different.
周小川15年前执掌中国央行时,世界与现今迥然不同。
一、《经济学人》中是如何介绍人物的?
the world was very different:
《经济学人》在介绍人物时,前半句一般是“介绍人物+所做重要事件+时间”,后半句用“the world was very different”、“the world was a different place”等类似表达。在平常的英语写作中,可以借鉴类似表达,提升语言张力。比如在介绍马斯克的时候这样说:
WHEN Elon Musk started Tesla in 2003 the world was a different place.
伊隆马斯克2003年创办特斯拉时,世界与现在大不同。
二、“执掌...”英语怎么说?
take the helm of:比如金融时报这样说:
Guo Shuqing, who took the helm of the CSRC in late October, said in a first public address this month that he wanted to clean up markets.
10月末开始执掌中国证监会的郭树清,本月在第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他要清理市场。
第二句:China had just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and its economy was still smaller than Britain’s.
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总量仍低于英国。
一、“经济总量”怎么说?
在经济学人中,表达“经济总量时”,往往直接使用“economy”即可,而不使用“the amount of economy”、“economy aggregate”等。
二、过去完成时的结构以及用法
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之前完成的动作或发生的情况,句子谓语形式由had+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通常表述为“过去的过去”。也可以跟有一定的时间状语,如by, before等介词或连词。
“had just joined”:文章中第一句第二句所表达的思想为“周小川15年前执掌中国央行时,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句中所使用的时态为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
从第二句“当时中国刚刚加入”这一动词我们可以判断出“加入世贸组织”是先于“周小川15年前执掌中国央行”的时间,因此本句中的时态应为“过去的过去”,因此采用了过去完成时这一语法结构。
三、“所有格所修饰的名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
its economy was still smaller than Britain’s(economy):
所有格修饰的名词有时可以省略,这主要见于以下情形:
(1) 、承前省略:即根据前文语境省略后文中所含的不言而喻的名词。
Lily’s book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Lucy’s (book).
莉莉的书比露西的书更有趣。
(2) 、习惯性省略:当所有格所修饰的名词表示教堂、商店、诊所、某人家、某人办公室等时,所有格后的名词有时可以省略。如:
I've got an appointment at the dentist's(dental clinic)at 11:15.
我已预约11时15分到牙医诊所看病。
第三句:Foreign investors paid little heed to the new governor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外国投资者没把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位新行长当回事。
一、“没当回事”怎么说?
pay little heed to: 比如金融时报这样说:
For its first eight years in India, M& S, the mainstay of the British high street, paid little heed to this.
在印度的头8年,作为英国大众消费市场支柱的玛莎百货几乎没有留意这一点。
二、“行长”怎么说?
Mervyn King, governor of the Bank of England, recently called for a "public and informed debate" on the issue.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King)近日呼吁就此问题展开“开诚布公的讨论”.
取自经济学人18.2.1的文章:
No ordinary Zhou非凡人物周小川
第四句:He seemed safe to ignore: another black-haired, bespectacled official whose talk was littered with socialist bromides.
看起来,忽视他也没什么风险:这不过是又一位黑头发、戴眼镜的官员,一张嘴便是社会主义惯用的陈词滥调。
一、“s+v+adj.+to do”结构中,如何用 “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
seemed safe to ignore:忽视他也没什么风险
其中需要满足两种条件:(1)表语是性质形容词;(2)主语是to do 的逻辑宾语。
拓展:The book is interesting to read.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
二、“:”的解释说明作用
在本句中,“:”前后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前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周小川很容易受到忽略。而在“;”的后面进一步对于周小川的形象做出了描写,具体解释说明其容易受到忽视的理由。
三、“,”在并列句中表示强调
在英语句子中,通常用and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在此句中“black-haired”,和“bespectacled”之间用 “,”代替了“and”,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
四、“官员”怎么说?
"Our general objective is going to be what is good for the system, " the seniorofficial said. "We want the system to have enough capital. "
“我们的大目标将是什么对整个系统有利,”这位高层官员表示。“我们希望整个系统有充足的资本金。”
五、“充斥”、“比比皆是”怎么说”?
be littered with:比如金融时报这样说:
Furthermore, luxury remains an unpredictable instry at the best of times, littered with monster egos and family feuds.
此外,即使在形势最好的时候,奢侈品也是个难以预测的行业,充斥着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和家族纷争。
History is littered with conflicts that, in retrospect, look inexplicable but at the time seemed unavoidable.
各种看上去无法解释,但当时似乎不可避免的冲突,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六、“陈词滥调”怎么说?
比如金融时报这样说:
What replaces it, apart from feel-good bromides and political stitch-ups?
那么,在泡沫破裂后,除了聊以自慰的陈词滥调以及政治撮合,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
七、“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
whose 是定语从句中一个常用的关系代词, 它是关系代词who的所有格,在从句中作定语,也就是说当先行词与从句中某个名词有所属关系,表达“……的”意思时,用关系代词whose 引导定语从句,它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既可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也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比如金融时报这样说:
In the court next to me was a man whose business collapsed not long ago, after it had borrowed billions of pounds.
隔壁球场有一位男士在打球,前不久他的企业由于数十亿英镑的贷款刚刚倒闭。
It would only shift the surplus to the commodity exporters, whose propensity to consume out of additional export revenues may be very low.
这将只是把盈余转移给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这些国家将额外出口收入用于消费的倾向可能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