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周至县经济富裕吗
周至县的整体经济状况是不错的,农民这些年种植猕猴桃,发展相关产业,收入很高。
B. 河北省的阜城县和西安的周至县那个县经济好
阜城县前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而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就是米粮仓,有金周至银户县之说。所以是周至县的经济好。
C. 有没有人知道周至县
周至县现在是全国有名的中华猕猴桃的重要生产基地。已经生产了不少周边产品,最有名的还是猕猴桃果干、猕猴桃果酒。味道很不错的。是许多大城市没法比的。
以下是在网络里找到的资料,不知是不是你要的。
概况
周至县属西安市辖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是关中平原着名的大县之一。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周至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之说,足见其河道纵横,水力资源之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之美称。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3万,辖9镇13乡376个行政村(2009年)。
近年来,周至县抢抓加快西部发展的大好机遇,确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集中力量抓招商,抓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苗木花卉蔬菜带,建设了40个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27万亩,“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国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大的县,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称号;以集贤产业园发展为龙头的工业经济正迅速成长为拉动周至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县城、城镇、农村三级联动,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实现了平原地区具备条件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
地理位置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与钟馗故里刘海财神故里的西安市户县接壤、西与眉县接壤。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
气候特点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时,无霜期225天。
行政区划
尧舜时代(约前24世纪)传说周至地属骆国。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71)属京畿地。
春秋 秦襄公八年~孝公十二年(前770~前350)周至地为秦国管辖。
战国 秦孝公十二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前350~前222)周至地属武功。
秦 (前221~前206)周至属内史。
西汉 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周至属雍国。二年(前205)周至改属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改属左内史。建元六年(前135)改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置周至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属右扶风。
东汉 建武三年(27)周至县并入武功县,隶扶风郡。
西晋 建兴元年(313)复置周至县,隶扶风郡。
北魏 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功县并入周至县,隶扶风郡。太和十一年(487),复从周至县析出原武功县,周至县仍属扶风郡。
西魏 仍依北魏旧制。
北周 明帝二年(558)周至属终南郡。郡址在今终南镇。天和二年(567)析终南郡,于故址置恒州,周至属其治。又从周至分出仓城、温汤县,周至县治所迁至今户县甘河乡附近,仓城县治所设在今竹峪乡仓峪村附近,温汤县治所设在今广济乡暖泉村,3县均隶恒州。建德三年(574)周至县迁治所于今址。于恒州下置周南郡,郡治在今二曲镇,辖周至、仓城、温汤县。大象二年(580)仓城、温汤县并入周至县。
隋 开皇三年(583)废周南郡,周至县改隶京兆郡。
唐 武德三年(620)废恒州,周至县改隶稷州。析出周至县东部地域置终南县,治所在今终南镇,隶雍州。贞观元年(627)废稷州,周至、终南县同隶雍州。贞观八年(634)废终南县,仍归周至,隶雍州。天授二年(691)置稷州,周至县属之。大足元年(701)废稷州,周至县改隶雍州。天宝元年(742)周至县改名宜寿县,隶雍州。至德二年(757)撤销宜寿县,恢复周至县,改隶京兆府。乾宁二年(895)属京兆府乾州管辖。天复元年(901)周至县改隶凤翔府。
后梁 开平二年(908)改京兆府为大安府,周至县属之。
后唐 同光元年(923)隶凤翔府;三年(925)改隶凤翔府。
后晋 后汉、后周均依后唐旧制。
北宋 大观元年(1107)于终南镇设清平军,并划出周至东部设终南县,军、县治所均在终南镇,隶京兆府,周至县仍隶凤翔府。
金 贞佑四年(1216)于县城东辛家寨村置恒州,辖周至、终南、眉县,隶凤翔府。
元 至元初年(1264~1278)废恒州,终南县并入周至县,属凤翔府。十六年(1279),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周至属之。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周至属之。
明 洪武二年(1369)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周至属之。
清 顺治元年(1644)周至属西安府治。
民国 3年(1914)废府设道,周至属关中道。民国11年(1922)周至县由陕西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周至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改隶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30日周至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周至归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下简称咸阳专署)管辖。1953年咸阳专署撤销,周至县改由宝鸡专署管辖。1956年撤销专署,周至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眉县并入周至县。1961年复设咸阳专署,从周至析出眉县,周至归咸阳市辖。不久又改隶咸阳专署。1968年咸阳专署改为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周至归其管辖。1984年周至县改属西安市管辖。
名称来历
解读“盩厔”
查新华字典,“盩厔”为专用县名,在陕西省,即今“周至县”。《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种说法对“盩厔”的意思是一种曲解。疑当时作者没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实证据而以此地山好水好,来解读“盩厔”二字。今天为了探索“周至”历史源流,还“周至”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又把“盩厔”请出来同大家见面。
一、盩字出现在典籍史书中的记载
《旅鼎》青铜器载:公在“盩”这个地方的军营赐给旅十串贝,旅用来作父亲的祭器。
《害夫簋》有铭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样。……
纵说周至县名
——有关“盩厔”的来历的考证
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盩厔”二字十分古老,历史与文化含义也十分厚重,只是远隔时日被历史完全淡出,由此而发生的误解与歧说都在情理之中。
要说清“盩厔”来历,还得从早周、西周的相关史料和近代以来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说起,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扰,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从豳地,今彬县、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周原以渭河一衣带水,分北原与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边都是他的领地。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实力实施灭商大业。《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
古公经营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挂一漏万,有这几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掏复掏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的记述。“盩庙”曾是早周和西周早期王室贵胄祭祀祖先的地方。据扶风齐村出土的《簋》记载,周厉王12年,王曾率文臣武将、社会贤达来“盩先王宗室”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诸盩宗庙遗址,在今竹峪乡西盂村东约300米处、今称殿子疙瘩的地方,据有关方面考证,汉唐时代有过修葺。现在这里古宫殿遗址象迹也十分明显。因诸盩宗室及其地域是古公纪念生父诸盩的地方,我们就有理由质疑,竹峪之“竹”是“诸”之误。
二是开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南山的通道。“石门”,硬是在石山上开凿了一个石洞,在铁器尚不发达的早周,古公精神难能可贵。《周至县志》记载: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泥峪石门遗址尚在。南原一带还有“周亶王,占龙脉,这里将出三石(音 周至县---农业担)六斗菜子颗的官”的传说。
三是古公从岐周北原向南原移民。地名是历史的脚步声。至今南原一带的许多村落名称虽说不无偶合之处,而与北原村落名称有不少相似或者相同。
四是文王姬昌在这里创业时,建有姬亶庙。姬亶庙实为古公亶父庙,在今竹峪乡姬亶庙村北50米处的高地之上,该村至今仍有亶(今讹为“淡”)姓和姬姓后裔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姬亶庙是古公亶父在这里足迹、功业的综合含概,是历史、文化的凝固与彰显。而历史文化的悄然流失也是一件憾事。本人在这里考察时,就村名来历曾询问过一村民,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失望:甘肃麦客在这里吃了一顿鸡蛋面,这个村名就叫起来了。多么轻松,又多么悲凉!
诸盩庙、姬亶庙相距不远,都是建在沟壑旁的梁皮之上,庙基高抬,座南向北,背靠秦岭,俯拾渭水。站在庙台向北远眺,南原、北原巍伟对峙而呼应;盩庙、宗庙相向辉映而矗立;豳地邈邈,周原历历,云蒸霞蔚,莽莽苍苍,天高物阜,虎踞龙盘。
古公死后儿子季历继位,不久被商王文丁杀害,后由季历子姬昌继位。文王在位50年,对竹峪南原情有独钟,在这里继续移民,发展农业,壮大国力。南原东端另名昌公原,据说是以文王尊讳而命名。文王在昌公原下勘址移民还留有美妙的传说。相传文王踏勘地形时雪地黄昏,前面隐现一人,连喊几声无有应答,近前一看“哦,原来是个哑柏!”哑柏其名便从此鹊起(据《周至县志》)。
哑柏其名的鹊起,对姬昌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他在竹峪南原结识了一位具有非凡政治、军事才能的南宫适。南宫适,文王四友之一,《论语·微子》中就有:“周有八士:伯达、伯适……”的记载,伯适即南宫适。南宫适后来掌握周王室军旅大权,为周王朝的崛起和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王后裔,为了缅怀祖先在这里的丰功伟绩,曾在南原原区诸盩庙、姬亶庙西侧姬家沟村北约500米、姬家嘴建有文王庙。文王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南宫适一生,作为微邑伯长、周初军马大元帅,助武王灭商(周原甲骨有记载),南北征战,东剿西杀,功勋卓着,但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微邑封国、竹峪南原这块领地,死葬南原脚下的二阶台地。南宫适陵墓在今周至县青化乡南二庙村北约300米处,陵墓封土高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氏南姓后裔至今流布南原一带。
南宫适后裔,袭其爵位掌握周王室军旅大权达15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南原地区不仅一直是周王朝屯兵的地方,号称“盩师”,而且由此还发生了几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而更可喜的是,这些事件都是近三千年以后由青铜器上的“金文”说出来的,可以说铁铸如山,铿锵有声。
一是旅作《旅鼎》。旅,南宫适儿子,成王世率军征伐反夷,伐夷有功,凯旋回师。成王某年11月庚申日,时任成王太保的召公姬奭,由丰镐来到盩师,隆重举行仪式,向旅颁发十个朋贝的赏金,以嘉奖凯旋归来的英勇之师。旅用作祭祀先父的彝器。
召公姬奭,文王庶子,西周三公之一,是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功勋卓着的四朝元老。成王时作为资深年高的太保,从丰镐来到南原会见军旅,嘉奖王师,他的出面非同小可,意义十分重大。故将他会见军旅,嘉奖王师的地方称作“嘉会”。嘉会遗址在今竹峪南原脚下,青化乡政府西约300米处称作“嘉会”的村子。
二是盂作《大盂鼎》、《小盂鼎》。盂,南宫适嫡孙,康王世统军首领。《大盂鼎》铭文291字,记载周康王23年9月,王在宗周(即丰镐)对盂训诰和赏赐财物的命令。盂记述他袭爵祖父南宫适管理周朝军戎事务,康王赐他朝服、车马和臣属人员共726人。
《小盂鼎》是西周康王世作器。有铭文四百余字:记载康王25年8月中旬甲申日,天刚亮,王在周庙,盂接受康王庆赏之事。记述受康王之命征战戎狄,两次战役共活捉鬼方头目四人,斩首四千八百多人,浮虏一万三千多人,缴获战车十辆,牛三百五十五头,羊二十八头,获胜归告于盩庙,康王在这里举行盛典,赏赐他的详细过程与情节。
《大盂鼎》和《小盂鼎》时间相隔不足两年,一在宗周,一在周庙。周庙也即南原盩庙,因为那时一般称北原宫殿为宗庙。
三是墙作《墙盘》。墙,南宫适世孙,恭王世朝中史官。《墙盘》铭文284字,记述他微氏家族的家史,同时追述文、武、成、康、昭、穆诸王事迹。
南宫适及其后裔的微氏世系家族,共同世居竹峪南原,盂是康王世人,墙是恭王世人,时间相隔一百多年。他们居住的遗址应该是坐落在竹峪南原诸盩宗庙西侧那个惯称“竹峪”的村子。这个村子至今既称“西盂”,又称“大墙”。
四是敔作《敔作旅簋》。敔(音语),南宫适世孙,恭王世人,很可能也是恭王朝中军事要领。《敔作旅簋》1982年出土于周至县竹峪乡凤凰岭村,铭文45字:“唯十又一月既生霸,乙亥王在康宫各齐室白召敔,王赐敔狐裘,敔拜额首敢对扬王休用作旅簋,□敔其子永宝用”。旅具军旅义。其大意是恭王某年11月上旬,王在康宫赏敔狐裘,敔作器为子孙享用。
五是谏作《谏簋》。谏,南宫适世孙,西周懿王世任右司马。《谏簋》铭文102字,其大意是:懿王5年3月初吉庚寅日清晨,王在周师录宫,召见司马右谏,命内史微宣读嘉奖令,谏作此簋。
六是虘作《太师虘簋》。虘(音草),南宫适世孙,西周懿王朝任太师。《太师虘簋》铭文69字,其大意是:懿王12年正月中旬甲午这天,王在周师的一个宫殿里召见太师虘,赐虘虎裘,虘稽首拜谢并作簋,万年留念。太师虘果如领兵之帅,他的“周师”应该在今南原原区周、眉分界的草滩一带。“草滩”疑为“虘单”之误(西周时“单”即高台的“台”)。
一百多年以前的《旅鼎》称“公在盩师”;一百多年以后的《谏簋》、《太师虘簋》又称“王在周师”,“周”显然是盩的替换字。
竹峪南原及其周边,从宋代至今还陆续出土了诸如《父鬲》、《邓孟壶》、《作宝簋》、《太师簋》、《王作姜氏簋》、《王作仲姜簋》、《窃曲纹鼎》、《父辛鼎》、《此母觯》、《父丁爵》、《亚父丁簋》等,西周早、中、晚各期的王室青铜重器。这些青铜礼器,无不以自己的出现,来证实和炫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无须预言,今后必将有惊世之物出土,大可拭目以待。
“盩”是歃血盟誓的用字。诸盩,作为人名,是以战争为目的的部落联盟首领。“盩”,既是一种隆重仪式,又是一种精神动力;既有动员、激励、维系统一意志,又具有激发、鼓舞献身精神的意义;既有统一目的,团结一致的意蕴,又有英勇善战,顽强抗敌的意域。诸盩是一位在豳地抗击戎狄(即后来的匈奴)的民族英雄,“盩”是很能概括其一生的一个用字。
盩,作为地域概念,曾经是周太王、周文王开创业绩、实始翦商的重要基地。这里建有盩先王宗庙、周太王庙、文王庙,是西周王室从武王至厉王十代君王重要的祭祀之地。这里有太王创业,文王勘址,召公嘉会,留有的足迹。还是懿王奖励司马谏、赐裘太师虘的地方。这里是古微国的城邑之地,是周王朝建立前后军马大元帅南宫适微氏家族世居与军旅屯守之地。西周王朝建立后,这里又是从成王至懿王150多年王朝的军事重镇“盩师”所在地。这里从太王创业到厉王拜祖大约历时三百年的辉煌。
盩,战国时期至秦代,这里归属秦治,汉初乃京畿之地。汉武帝太初元年(-104)置县时,必然考虑到“盩”是周朝发祥之地和“盩”字的文化积淀;必然考虑到在“盩”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必然考虑到诸盩庙、姬亶庙、文王庙等祭祀文化泽惠的涵濡,以及当时对匈作战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政治文化需要,遂选“盩厔”二字为县名,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盩厔”二字,文化储金十分厚重。“盩”与“周”近似,“盩”英彦贤烈之含概;“厔”与“室”同义,“厔”恩泽涵和之所寓。“盩”体现的是它的英彦卓尔,“厔”突出的是它的恩泽涵濡。故英彦曰“盩”,涵濡曰“厔”。“盩厔”二字将这一地域那段人文历史及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含概得十分贴切。
盩厔,人彦神英,聚瑞含章。
“盩厔”地名探源
“盩厔”二字非常古老,古老得早已掉光了牙齿,几乎整个文字界都对它不知所云,这就给牵强附会,胡乱猜测,俗说曲解者留下了空子。1964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取而代之。时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提起“盩厔”,那自然是陈年老窖,旧话重提了。
“盩厔”,与山水无涉。盩厔有山有水,但绝非盩山厔水。《正字通》所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纯属不顾字理的杜撰。这种无由的瞎说,竟然以讹传讹,而像明朝周至学人王三聘、明末关中大儒李颙这样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也不免遭遇舛误,承受捉弄。
“盩厔”,作为置县的称谓,是中华民族人文历史赋予的自觉地文化的深沉选择。“盩厔”,负载着古代厚重而辉煌的历史,从本意到演绎之义都十分内秀与雅致,只是因为它远离今人,却终于被今人所抛弃。不过,“周至”也很可爱,它虽然少了几分古奥与人文历史文化的含带,却也显得亲和、友善与热切。
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
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带,发展城郊型农业。特别是把猕猴桃作为立县产业来发展,人工栽植面积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和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培育的猕猴桃优质品种“秦美”、“亚特”通过国家鉴定并分获金、银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全县累计建成冷库548座,加工企业6家,贮藏加工能力达7.5万吨,包装、运输、销售、劳务等一批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被确定为陕西省四个产业化试点县之一。
旅游资源
周至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现有古迹60余处,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县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绝唱《长恨歌》诞生于此,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扬名海内外。屹立于县城西的“八云塔”为唐代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动物种类繁多,素有“北方的西双版纳”、“亚洲动植物园”。还有伯夷、叔奇隐居的首阳山,李白秋访的玉真观,马召南塬的古战场,南通马蜀的古栈道,都蕴留着历史名人的足迹韵事,也留传着神奇美妙的美丽传说,吸引着大批中外宾客观光旅游,县城所在地二曲镇则是因明清哲学家、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的李颙(号二曲)而得名。
水及水力资源
水及水力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周至人民的独特优势,秦岭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条峪沟,形成平原15条河流,年径流量9.7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45万千瓦,地下水补给量充足,总量达3. 2亿立方米 ,为灌溉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投资近亿元的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项目的实施,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向西安日供60-80万吨优质水,标志着水资源开发取得了显着成果。
矿产资源
已探明和发现的金属和非金属矿18种,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铜、镁、铁、铅、锌等,其中金、铜、铁等金属矿种贮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黄金远景储量达50吨,现已形成年产2万两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黄金生产五十强县。非金属矿主要有花岗石、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等,其中白云岩矿储量544万吨,石英岩矿储量800万吨,石灰岩矿储量在亿吨以上。
地热资源
县内分布着秦岭山前断裂带、渭河断陷盆地中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及北西向的哑柏——马召断裂带,这三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地热的分布,并起主要的导热的储热作用,区域地热水储存量相当大,且补给来源充足。现已在楼观台、镇丰、哑柏成井3处,马召、西楼及镇东井沟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热开发前景。
植物资源
周至县林区地跨秦岭南北,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林地238.85万亩,占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区。畜牧草场96万余亩,是发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动物资源
周至县林区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林中动物270余种。其中兽类有大熊猫、金丝猴、黑熊、金钱豹、青羊、黄羊、鹿、麝、狐狸、野猪、獾等达40余种;鸟类有朱鹮、锦鸡、环颈雉、白脸山雀、斑啄木、松花鸡、长尾兰鹊、黄鹊、麻鹊、喜鹊等。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周至县是陕西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为全国首批农业基地县,素有"金周至"的美称。特产有秦冠苹果、中华猕猴桃、民间刺绣等。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8582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66万元,财政收入5129万元,财政支出862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375万元。
农业
耕地面积42291公顷,粮食总产量265036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435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谷子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麻类、花生、烟叶、芝麻。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猕猴桃生产,建成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596元。
工业
有西宝、周城(固)、南环等干线公路和通往各乡的支线公路,公路总里程544公里。工矿有造纸、建材、化工、农机、橡胶、水泥等小型工厂。矿藏有铁、铜、金、花岗岩、石灰岩、石英石等。
第三产业
全县兴办了四个开发区:"楼观台-太白山旅游开发区"、"哑柏个体经济开发区"、"渭河工业开发区"、"金三角农工贸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1平方公里。已引资兴建"港安服装有限公司"、"西安周澳无纺布实业有限公司"、"周至县天然色素厂"等三资企业。
发展前景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认真落实“四化”理念,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县,突出猕猴桃产业、道文化两个重点,强化开放带动、基地带动、项目带动,继续实施三大战略,在建设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劳务输出、提升旅游业、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城镇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周至。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5%,财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5‰以内。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速确保11%,力争达到11.5%;地方财政收入可比增长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元;人口增长率控制在4.75‰以内。千方百计搞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科技、教育、文体、卫生、民政、城建、交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D. 周至和丹凤,哪个总体好点,经济和发展前景,陕西人回答。感谢。
周至属于西安,丹凤属于商洛,西安已经变为国际化大都市,国家级中心城市,周至现在因为黑河水资源,政府只让发展旅游业。但是旅游业虽然发展的不是很快,但是一个长效的发展
E. 周至县是什么样的县
它是陕西的一个县城:
【周至概况】
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总面积2956平方千米/2974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二曲镇,邮编:710400。代码:610124。区号:029。
周至在尧舜代时,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如今更名“周至”,简则简矣,而其“山环水复”之义顿失,岂非大谬不然?
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以山曲水折而得名。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面积2974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8镇21乡:二曲镇、哑柏镇、终南镇、马召镇、集贤镇、楼观镇、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四屯乡、侯家村乡、竹峪乡、青化乡、翠峰乡、九峰乡、富仁乡、司竹乡、辛家寨乡、骆峪乡、陈河乡、板房子乡、王家河乡。
位于东经107°39'~108°37’和北纬33°42‘~34°14’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时,无霜期225天。周至自然条件优越,是关中平原着名的大县之一,史称“金周至”。
周至地理位置优越,东邻西安,西结宝鸡,南连汉中,北通杨陵。310国道横贯东西,穿境而过,与近在咫尺的陇海铁路并驾齐驱;108国道纵贯南北,将西宝南线、陇海铁路与西宝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北通咸阳国际机场,仅50公里之遥,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区划】
周至县辖9个镇、13个乡:二曲镇、哑柏镇、终南镇、马召镇、集贤镇、楼观镇、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四屯乡、侯家村乡、竹峪乡、青化乡、翠峰乡、九峰乡、富仁乡、司竹乡、辛家寨乡、骆峪乡、陈河乡、板房子乡、王家河乡。
还有一些资料里面都有,太多了,这里写不下:http://ke..com/view/55093.html?wtp=tt
F.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100平方首都需要多少
首付大概在16万到20万之间。
现在西安周至县这边的房价特别的便宜,十月份这边的新房平均价格大概是4020元左右,二手房的平均价格是3990元左右,这个价格可以算是白菜价了。
虽然现在西安周至县这边的房价很便宜,但是在这边买房的人确实是非常的少,我觉得短时间之内这边的房价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涨幅。毕竟现在西安周至县这边的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关键是买房的人也是非常少的。
G. 为什么说周至是中国猕猴桃之乡
因为全国60%猕猴桃鲜果产自周至,在全国80%的猕猴桃果干产自周至,2013年陕西周至猕猴桃获“中国航天事业支持商”冠名权,并借助航空技术优势,开展猕猴桃太空育种实验。
周至猕猴桃是产于陕西周至的猕猴桃,周至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
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品种多样,其鲜果及加工品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周至猕猴桃取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
(7)周至经济如何扩展阅读
周至县地理位置优越,东邻西安,西结宝鸡,南连汉中,北通杨凌。310国道横贯东西,穿境而过,与近在咫尺的陇海铁路并驾齐驱;108国道纵贯南北,将西宝南线、陇海铁路与西宝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北通咸阳国际机场,仅50千米之遥。
截至2018年末,周至县境内公路里程2323.51千米,其中国道155.64千米、省道59.68千米、县道182.6千米、乡道301.2千米、村道1624.39千米。
周至县蕴藏着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已发现约40余处16个矿种。金属矿产有铁矿、铜矿、锌矿、钴矿、金矿、银矿、镉矿等,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矿、花岗石、大理石、建筑用沙、砾石、粘土、蛇纹岩、硫矿等。
周至县境内分布着秦岭山前断裂带、渭河断陷盆地中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及北西向的哑柏——马召断裂带,这三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地热的分布,并起主要的导热的储热作用,区域地热水储存量相当大,且补给来源充足。
H. 西安周至哑柏经济如何,当地饮食习惯,有无大型商场超市
我也是哑柏人,经济在周至县算比较可以,不过要看你是什么标准了。陕西都是面食为主,哑柏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大型商场没有,超市的话中型的有几家。
I. 西安周至县经济发展如何有多少人口
秦岭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条峪沟,形成平原15条河流,年径流量9. 7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45万千瓦,地下水补给量充足,总量达3. 2亿立方米 ,为灌溉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至县林区地跨秦岭南北,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林地238.85万亩,占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区。畜牧草场96万余亩,是发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J. 周至县的经济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6.27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5亿元,较上年增长52.55;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2亿元,较上年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6亿元,较上年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98亿元,较上年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2亿元;较上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3元,较上年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较上年增长26.3%。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实现增加值37.3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6.35%。 周至农业开发较早。汉代至民国时,生产资料为少数统治者和地主富豪占有,耕作技术落后,加之天灾人祸,农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最好年份小麦亩产105公斤(1936年)、玉米69公斤(1939年)、棉花25公斤(193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7622万元,较1949年增长5.77倍,其中粮食总产量25.44万吨,较1949年增长2.43倍;果园4.86万亩,总产2.12万吨,较1949年分别增长162倍、385.4倍;蔬菜5.3万亩,总产6.57万吨,较1949年分别增长17.1倍、25.5倍。
1989年全县耕地71.4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5.52万亩)。农业机械总值(原值)4975.2万元,机械总动力123944千瓦。机耕面积53万亩,机械作业面积78.56万亩,机播面积32.6万亩。
民国13年(1924)周至始设农业管理机构劝业所,民国16年(1927)易名建设局,民国25年(1936)更名建设科,下设农业改进所(后更名推广站)、农棉试验场及苗圃等。
1954年7月成立周至县生产合作部,1957年7月更名农业部,8月更名农村工作部,次年与农林水牧局合并为农林部;1959年4月农村工作部恢复,成立农林、畜牧、农业机械局。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组管理农业。1970年10月成立农林局,1980年成立农村工作部、农牧局。1989年农牧局有干部职工808人,局属农科所、植保站、园艺站、种子公司、农机学校、农机监理站、农技校、良种场、畜牧站、奶畜公司、拖拉机管理站、农机公司、检疫站、种牛场等17个单位。1987~1989年农机监理站、集贤乡农技站、九峰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等,曾获部级先进集体奖。 据考古证实,周至在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制陶业。
汉至民国初年,是周至手工业发展期。汉代建筑、冶炼有发展。隋唐时建材建筑业发达,境内的隋仙游寺塔,唐八云塔、大秦寺塔等,造型雄伟,工艺卓绝,塔高在35~40米之间,虽为砖结构,但屹立千余年而雄姿犹存。
县内的明代铁器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仙游寺钟,楼观台老子祠铁狮子,太白山铁瓦和铁像,黑虎灵官庙香炉等,用铁量大,造型美观大方,形神逼真,铸铁质地优良。
清代手工业有木竹器加工业、造纸业、建材业、纺织业、制陶业、油漆业、锻造业等作坊,分布于全县,有200余家。但是直到民国初年,周至仍处于手工业阶段。
民国中期,是周至现代工业萌芽期。周至办起民生工厂、三兴盛鞋厂、新恒书局、兢化书局、新新米厂、建华纱厂等私营工厂。工人少,设备差。新新米厂和建华纱厂规模较大,并以电力带动机器,为周至现代工业之始。手工业有冶铁及铸造业(包括银匠炉),木器及竹器制作业,食品加工业(包括酿造业),建材业及制陶业,造纸业等。工业及手工业有21个行业。1943年有400余人从业,年总产值17万元。次年从业330人,年总产值21万元。1949年总产值35万元。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对民族工业不扶持,加之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产品成本高,又受洋货排挤,苛捐杂税勒索,举步维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周至现代工业发展期。1950~1956年把分散经营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全县95%以上的从事铁、木、缝纫、制鞋等手工业者都组织起来。全县24个公私合营企业,工业总产值220万元,是1949年的6倍余,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产值有所增加,产品质量提高。次年起,搞所谓“大跃进”,瞎指挥,不适当地将大部分企业过渡到全民所有制。虽然工业产值有较大上升,但产品质量差,原料及燃料浪费严重。1961~1962年恢复了一些企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工业重新走上正轨,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496万余元。
“文化大革命”中。周至工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190.53万元,不到1965年的1/2。70年代初期,新建小铁矿、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机械厂等工企业,多数企业更新设备,机械化水平提高。1976年工业企业总产值1567.83万元。
80年代整顿企业,用主要精力抓生产;从单纯抓产值、产量转变为抓经济效益及产品质量;推行经营承包制,厂长负责制;从用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企业转变到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1989年国家紧缩银根,企业面临资金紧,原材料紧,能源紧,市场疲软。但工业系统团结协作,生产稳定发展。县工业局所属企业总产值3937.11万元,实现利润307.62万元,上缴税金320.31万元。
特点
(一)工业企业数量增加。1956年仅有2家全民所有制企业,24家公私合营企业。1989年全县有省、县属企业27个,乡属企业98个,村及村以下企业1224个,从业17982人。
(二)工业产值及产量质量大幅度上升。1989年工业总产值19343万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36.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发电量为303.7万度,生产低耗SL7系列变压器13万千伏安,工业泵90台,脱粒机432台,碾米机305台,水泥10780吨;机制砖13902万块,瓦3997万页,机制纸及纸板11532吨;饮料酒376.8吨,罐头817.3吨,石灰7000吨,木制、铁制农具各4.30、7.65万件,电石3162吨,玉米淀粉6287吨,服装49.76万件。80年代,生产出近10个省、市名优产品。大部分工业品质量合格率达90%以上。
(三)研制了新产品。70年代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碾米机等新产品相继问世。80年代推出52克凸板纸,60克单胶纸;全脂甜牛奶粉、钙奶康儿粉;草莓酒、草莓罐头,以及丙纶弹力丝(该产品填补了省纺织品空白)等产品。
(四)设备绝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70年代研制、仿制和购买了大量土简设备及专业设备。80年代又购进了批量现代化设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使许多工艺流程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有变压器厂、造纸厂、针织厂、葡萄酒厂和奶粉厂,有金属切削及锻压设备500余台(套)。
(五)职工的技术和文化水平提高。50年代职工绝大多数是半文盲和文盲,没有技术人员。1989年工业企业职工7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对文化水平低的进行了专门补习。企业拥有100余名技术人员。
(六)改善职工福利、加强劳动保护。1985年周至县经委系统17个企业中,有食堂17个,医务室7个,浴池8个,职工之家等文娱场所17个。1957年人均工资为32.6元,1985年人均工资81元,是1957年的2.48倍。
机构1949年10月成立贸易公司,统管全县手工业生产及商务活动。次年5月成立工商科。1956年8月工商科分为商业局和工业交通科。次年1月工业交通科与县手工业联社合并,成立县工业交通局。1958年9月工业交通局的工业部分与县委工业部合并成立县工业部。次年县工业部撤销,成立工业交通局,1960年7月易名交通局,但仍管理工业。10月更名工业交通办公室。次年4月复名为工业交通局。1964年8月工业交通局易名为手工业管理局,1966年1月撤销,工业交县计划委员会管理。1968年8月工业管理业务又移交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次年12月县工业交通管理站成立。1970年12月易名为工业交通局。1978年初工业、交通业务分设,成立县工业局。1981年撤销工业局,成立周至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委),主管经委直属工业企业及供销公司。1982年经委增设二轻局,主管县办集体企业,1984年撤销。1988年经委改称工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