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总结,西方经济学不能完全脱离市场的实践,正是这一原因,虽然西方经济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性具有非科学的成分,但是它的经验总
结方面的部分内容并不完全脱离实践,其中有些地方是和实践相一致的。这些理论体系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总结部分显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参考的价值。更加具体的说:西方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概念和方法值得我国加以借鉴。下面举出三点作为例子.
第一、整个银行制度能创造出货币的论点。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很有可能出现类似的银行制度多倍扩大或收缩货币数量的情况。当条件成熟时,我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货币政策以便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事实上,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执行了货币政策。以此而论,西方经济学的银行制度可以扩大和收缩货币流通量的论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消费函数的概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存在着不同数值的国民收入与其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即存在着消费函数。当消费函数得以确定后,根据预期的国民收入也可以求得与之相应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这两个数据同样对我国的经济计划和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消费函数是值得引进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概念。
第三、数学方法。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寻求最大(或最小)值的问题,例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产量、最短的运输商品途径、最大的客流量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数学上寻求最大(最小)值的方法无疑是有用的。此外,西方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也能对我们起着类似的作用。其次,数学中使用的符号和公式往往具有比较精确的含义。从而,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述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会引起误解和导致无聊的争议。除此之外,使用数学也易于把语言表达的经济学的理论或理论体系化成为数学符号或联立方程,这种办法有利于学习
B. 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经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价值与价格问题。我们每天上街买东西,都会考虑这个东西值不值?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这件东西本身有它的价值;再有供求平衡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东西就会卖不出去;而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就会出现抢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前些日子大葱卖到10元钱两棵,就是供应少,而需求大。还有房子价格,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从长远来看,房子价格总的趋势是会涨的。
C. 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贯穿现代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说到经济学原理,很多人会觉得它晦涩、深奥、枯燥。但其实,经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媒体、经济学家脑海里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就像经济学家们可以通过大街上女生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对此加以思考,就可以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
而《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就拿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就有不少经济学现象和问题。
比如,为什么饭馆的餐食、星巴克的咖啡会按大小不同的分量收取不同的价格,而商场里的同款服装无论尺码大小价格却都一样?为什么大型超市和网购平台的商品能够保持天天平价,而街边小店所售商品却常常价格不同?甚至为什么会产生“孩子是自家的好,而老婆却是别人家的好”的生活感受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和司空见惯的生活话题,同时也是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生活现象。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第一个例子涉及经济中的成本理论,第二个例子涉及规模经济理论,第三个例子则可以用边际效用的原理来解释。
由于人们大多是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来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我们自身的生活行为也会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怎么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激励来影响买卖双方的选择,就是一个大有奥妙的生活决策问题。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要决策有限的资源用来买什么、怎么买?对生产者来说就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就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的问题。
更加深刻一点来说,相对于我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满足人们的欲望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原理。而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断的无限的选择之中。…
供参考。
D. 经济学如何应用在到生活中
其实,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简单说一下我一开始对经济学的看法,或许你也有同感。
对我而言,经济学等同于政治和哲学,深奥难懂,貌似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也没什么帮助,既不能帮我们挣钱,也不能帮我们撩妹。我在经济学方面,绝对是门外汉,经济学的门在山顶,而我在山脚,因为我连经济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改变我对经济学看法的起因是: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上线20天,6万多付费订阅量,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读过几篇后,让我对之前的想法进行了全面否定。
那么,经济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跟我们这种普通大众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简单转述几个经济学方面的概念。
经济组织 :有人就会有需求,有两个以上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需求就会产生交易,有交易就会产生货币,有货币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产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会有中间商;有情绪、舆论等,这就行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组织。
歧视 :你需要别人也需要,资源有限,产生稀缺,那么就一定要做选择,选择给谁不给谁,一旦有了选择就要有选择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所以,歧视是一定存在的,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要讨论的应该是由谁来歧视和有谁来承担歧视带来的后果。例如,拿就学而言,录取学生的标准由学校来定,那么就是由学校负责歧视和承担后果。
成本 :关于成本,讲三个概念。
1、整体成本
我们考虑成本时不能只考虑金钱,还有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要考虑整体成本,选整体成本最低的选项。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习惯在意金钱成本。例如,我们会为了省几块菜钱,不在楼下的菜店买菜,而是来回坐半个多小时公交去远处菜市场买。其实菜钱加上时间成本等整体成本早已远高于楼下买菜的成本了,只是很少有人能算明白这个帐。
所以,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中,要多学会考虑整体成本,不能只考虑消费金额的多少。
2、成本的定义
对于成本的真正定义其实是: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例如:一个门店,它可以用于开超市、当饭店,也可以用来开珠宝店,但做了一个就不能做另外两个。三者的价值高低顺序是,超市<饭店<珠宝。如果选择了开饭店,那么开饭店的的成本其实就是开珠宝店的成本,而非开饭店的成本。
所以,在今后依据成本做选择的时候,就要转变思维了,选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
3、沉默成本不是成本
沉默成本是指那些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支出,而沉默成本已经不算是成本了。道理我们都懂,但难在行事果断。
就好比,我们买电影票看电影,开场10分钟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部烂片,这时电影票已经买了,可是多数人都还是会继续看完才离场。
再比如,两个人恋爱,当过了盲目期,回归理性之后发现彼此并不合适,但很多人还是会继续拖拖拉拉不分手。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要果断一些,避免消耗更多。
需求决定成本和价格 :其实,产品或服务的售价高,并不是因为成本高而导致的,而是由于需求强弱导致的。
例如:你问CBD一家餐厅的老板为什么他家饭菜那么贵,他会告诉你因为房租贵。其实,错了。之所以饭菜贵,是因为很多人愿意留在CBD,人多了,吃饭需求就大了,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争抢这个门店,自然房租就贵了,而租到门店的老板也就自然会抬高了饭菜的售价。
如果你动动脑子,你就会把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比如 职场中,如果你有能力成为公司团队所需求的人,那你的价值和薪资必然会提高。
以上,作为经济学小白就简单的讲述一点点经济学的几个概念。
经济学可以指导我们看清更多真相。可以将经济学思维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活的更明白。
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疾驰前行的火车上,所以在文末向大家提个小建议:
买火车票,建议不要为了省那点钱而买体验差、时间长的车票,整体成本太高了。最好买高铁和动车票,这样能帮你省很多时间,有一个很好的乘车体验,还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哦,对了,还可以遇到很多高质量的帅哥美女。不要谢我,我不是雷锋,请叫我红领巾……
E. 如何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大学四年生活中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统一。
2.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死搬硬套。
F. 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经济学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
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
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
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
千客网
G. 经济学十大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表现和运用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H. 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回答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从就业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看,当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仍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我国采用的经济政策很多,但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通胀的威胁,我国的政策组合实现了转变。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进一步为宏观经济政策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