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经济学的理性人决策
经济学中我们常常假设,参与决策的人都具有足够的理性,总是能够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策,由此而使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经济资源得到最好的使用。但是,关于决策,无非两个概念:成本与收益;而其中成本所涉及到的概念包括两个:沉没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收益有两个概念:边际收益和总收益。
沉没成本——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关于其中是所涉及到的几个概念中,常常使大家迷惑的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英文sunk cost。意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比如在过程中我们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者说部分的金钱,还有在一个投资案例中,投资早期的器材,购买大多具有一定的沉没性,因为即使你在购买后立刻出售,价格通常都会比买入时的价格更低,而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在投资的全过程中不能收回,只能以收益的方式予以弥补。而强行试图改变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谬误。
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决策时不考虑沉没成本则是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但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部分成本你不可能通过任何形式的决定或者行为予以补偿。但是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一概念是初级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We find no significant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knowing about basic microeconomic priciples prevents indivials from falling prey to the sunk-cost effect(on the sunk-cost.S.Roth.2014)."
所以,我们还是来继续笑一笑吧。
如果你知道自己将永远失去某样事物,你会倍感痛苦。为消减这种消极情绪,你会做出些荒谬的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去影院看电影,在头15分钟内你意识到这是你看过的最烂的片子,但是你无论如何还是挨到了结束?你坐在座位上,努力忍受,只是因为你不想浪费电影票钱。又或者你曾经买了一场音乐会的门票(不能退票的那种),但到了那天你忽然病了,或者累了,或者宿醉不醒,又或者有更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去参加那场音乐会了,即使你一点都不想去——只是为了证明你花出去的钱有所价值。又或者,你是否曾经买了一份墨西哥卷饼,在吃了第一口后你觉得它简直是加了萨尔萨辣酱的狗食,但是你还是坚持吃完了它,只因为你不想浪费钱和食物?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种经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一名沉没成本谬误受害者。
所以我们在现期的决策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到是现期的目标和投入。不要为了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将问题的思考放在当前的情况下,考虑当前的投入与回报!
经济因素的量化——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在涉及收益与成本时,我们常常需要考虑到另外一个因素:量化。
在一个成功的决策中,我们常常能够做到的最好结局就是总收益大于总成本。但是怎么算是收益大于成本呢?这,就是量化的问题。如何量化成本与收益始终是影响我们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量化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是不合理的量化,却往往能够使我们的决策过分趋于保守或者过分趋于偏激!
在这一关于量化的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是:以什么标准来量化成本和收益是合适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小明今年刚出来工作,一个月工资收入6000。最近Apple新出了iPhone6s,售价6000。他对是否购买犹豫不决,所以他决定用经济学的量化成本来分析下。但是问题又来了,到底是以每天200的标准来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是否合适?还是以每天50的吃饭费用来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的合理性?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我们局外的眼光来看,在这个问题中,两种衡量方式的区别在于:以每天的生活必需资源衡量非必需资源还是以每天的全部的生活资源衡量非必需生活资料?
为了世界这个问题更清楚,我们通常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每天200的标准来衡量一部iPhone的话,那么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只是一个月的工资而已。可是用iPhone的人肯定是去星巴克喝咖啡,肯定是去俏江南吃饭,如果考虑买iPhone,那么这些是否也应该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同样如果以每天50的标准来衡量手机的话,那么1500的中兴手机才是你的选择,但是6000的工资也算是不错的收入了,用着1500的垃圾中兴手机这样真的合适吗?
还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确定你自己位置。于此相似,还有一句中国古话是这样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它们的意思都是:每一个无论在做事,还是在做人的时候,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和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就如同比干看见纣王用象牙筷子时就预测商朝的灭亡一样。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标记,代表你是某一个等级的人。同时那一个等级的人的其他标记也会慢慢的靠近你,因为你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等级,所以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等级 ,那么接下来你所面临的很多事情都会让你手足无措。
好的,接下来回到问题。以什么标准来量化我们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呢?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首先得出结论,以生活的全部或必需资源来衡量非必需资源貌似都不太合适。前者是太过偏激,后者又太过保守。所以我们换一个评价标准:用生活必需资源评价必需资源。对一个刚入职场工资6000的新人来说,每月工资收入6000,除去吃饭、房租、购物服装水电等杂项,一个月用于自己休闲的资金大概是2000左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发现2999的小米手机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
好的,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当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价值开始量化的时候,选择与它同类,并且最接近的资源进行量化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合适的。
‘贰’ 如何实现经济决策的科学化
实现经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首先要提高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按决策程序办事。经济决策程序一般分为决策的制定阶段和组织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步骤。决策制定阶段包括:(1)确定问题,明确目标;(2)拟定方案;(3)经过分析比较后进行抉择,选择可行方案。组织实施阶段包括:确定实施决策方案、进行决策反馈、检验决策实施效果。再次,要逐步完善决策体系,建立决策机构与决策研究机构,把谋和断相结合。要建立上下结合、互相协调、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决策体系,如建立信息机构、预测机构、咨询研究机构、决策机构,共同形成一个决策体系。我国当前还未建立起完整的决策机构,但各级政府的调研室、研究室、情报资料统计单位都起到了提供信息、进行预测、咨询研究的作用,国家还建立了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法规研究中心等,都从不同方面为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条件。
决策是人们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方向,并选择一个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最优方案作出决定的过程。经济决策,就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选择,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是经济管理过程的核心。经济管理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不断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经济决策决定着经济活动的方向,而且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从一个国家的宏观决策来看,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道路、速度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的兴衰。从企业的微观决策来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
经济决策按其目标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规型决策,也就是例行的决策;一类是非常规型决策,就是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非重复性决策。决策按其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分为最佳决策和满意决策。最佳决策是指在最理想条件下作出的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的可能条件下求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另外,从决策的后果又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摘要
实现经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首先要提高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按决策程序办事。经济决策程序一般分为决策的制定阶段和组织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步骤。
‘叁’ 了解这4个经济学原理,你就知道人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我们生活在在物质的世界,因为物质本身具有稀缺性,所以就要对这些稀缺的资源进行管理。经济学也就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学科。
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有4个基本原理是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这4个原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许你每天也都在使用它们,但是你并不准确的知道这些原理的存在,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在帮你做决策。因此了解这4个原理,可以更好的帮助你做出合适合理的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关键概念:权衡取舍)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其实就是第一个原理的很好案例。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决定,其实都是在选择,每个人对如何选择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有人可能根据喜好,有人根据利益,总之所有的选择都是希望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例如田忌赛马故事,马本身并没有做任何改变,但是通过改变马出场的顺序,结果是截然相反的,这也就是一种权衡取舍的应用。
在这里,了解了这个原理,并不能帮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它的作用在于让你意识到,你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选择,因为发现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关键概念:机会成本)
由于我们做决策都面临权衡取舍,因此就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法来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比如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期间所有的金钱花费,二是时间。
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薪酬是7000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突破1亿美元,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利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关键概念:边际收益)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边际收益,举例:一个馒头卖1元,商家每卖给你一个馒头,他收到的1元钱减去他的制作成本可能是5角钱,那么他的边际收益是5角。
那么什么是边际成本呢?来看一个例子:假如黄鹤楼票价80,坐公交路费2块,那么去一次成本为82元。 后来我办了一张旅游年卡,200元,去黄鹤楼不限次。那么,我首次去黄鹤楼的成本变为202元。 而再去一趟黄鹤楼的边际成本为2元。
人们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人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所以了解这个原理对于日常生活的决策非常有帮助。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关键概念:激励反应)
没有人对“激励”无动于衷,当然,激励包括好的激励和坏的激励。一种激励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效果,也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表现,但是人们对“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会证明一切,这就是曼昆要告诉人们的又一个经济学原理。
在人们来看,驾驶员因为有安全带的保护而变得更加安全,安全带降低了驾驶人员伤亡的概率,即驾驶员付出的车祸代价明显降低。同时,这种安全设施的增加会改变驾驶员的心态,因为驾驶员们有了安全保障设备,难免会在开车时变得不那么小心,甚至无所顾忌、随心所欲。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更多的车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带的出现反而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会造成更多的伤害,而导致驾驶员驾驶的安全警惕心理放松的正是安全带的出现和安全带法律的实施。安全心理的放松必然会导致车祸次数的增加,形成了一个潜在的恶性影响循环,由此可见,安全带的法律措施实际上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和行人的不安全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安全带法律就是政府采取的一种激励制度,减少车祸人员伤亡数量是一种激励反应,但是同时,安全带隐藏的影响也是一种激励反应。
激励反应就是人们面对激励所作出的反应和回复。当政府(公共政策)意识到为汽车配备安全带可以减少车祸时的伤亡人数这一利益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就选择了采取为所有汽车配备安全带的措施,而这些强制性的手段让所有驾驶员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系安全带。人们行为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反应,然而人们忽略的是,政策对事情的隐藏影响——车祸数量的增加,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励反应。
在生活、工作中,激励无处不在,人们也会在被激励的同时激励着别人。懂得激励与被激励,生活才会在良性氛围下变得更精彩。
‘肆’ 用经济学知识教孩子学会决策之道
用经济学知识教孩子学会决策之道
生活中充满着选择,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决定,其实这些决定里面都包含着经济学原理。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当爸爸妈妈的总不能一直帮助孩子做出决策,其实也有好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做出决定。本文内容是用经济学知识教孩子学会决策之道。
1、权衡取舍
在做出决策以后,就代表着自动地放弃了某些东西,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利弊,选择利大于弊的那边。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孩子在纠结是买文具还是买衣服时,爸爸妈妈可以这样给孩子启示:“钱是固定的,在开学后,文具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衣服你现在并不缺。”经过这样的分析,孩子就知道该做出什么选择了。
2、机会成本
简单一点讲就是,你有一块地,你可以种薯仔,但是你选择了种玉米,在你打算种玉米的时候,你就放弃了种薯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机会成本。
还比方说,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是打算考研究生还是直接工作?选择工作就代表着自动舍弃考研所带来的种种好处,选择考研也是这样的`。这就是机会成本原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3、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举个例子来说,比方说一个公司为了完成一个项目,需要雇佣十个人,每个人的工资是一百元,在干完这个项目后,一个人可以给公司带来的利益是两百元,因此,你多雇佣一个人,就会多一百元的收益,在提升了效率的同时,还多了盈利,这就是边际量带来的经济效益。
4、激励反应
爸爸妈妈会为了激励孩子做好一件事情而准备好一些奖励,比方说,写完作业能够玩一个小时……当奖励更加吸引人的时候,孩子的决策同样会变得不一样,孩子会依据奖励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投入的努力程度。
看了这些,爸爸妈妈是不是了解了一点经济学原理呢?在理解后,在生活中不妨使用一下,把原理融入其中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决策。
人本取向学派的观点’特别重视人是自己的主人,只要有不错的成长环境、 人必定会朝着“向上与向善”的方向发展,而不断的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学习、自我肯定,以致于最终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就孩童而言,在成长的环境中,父母若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必能积极地发挥其潜能。
人本取向学派的观点和技巧运用在亲职教育上,主要有以下五项重点。
一、协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我
“自我”的认识与面对,是人本取向学派锁定的核心目标;人一生唯一能 长期陪伴自己的就是“自我”,因而帮助孩子从小就能更多且更深地认识自己 绝对是一项必须学习的功课,例如: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与性向,个人有何特点是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优点有哪些?而缺点又有哪些?
二、要多给予孩子尊重和接纳
人本取向学派重视个人都有“向上与向善”的发展潜能,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有父母的循循善诱才可以。为人父母者在平日生活中,就必须多多给予孩子适度的尊重,并学习去接纳孩子认真的学习和表现,而不去计较行为的完美程度。 其实,世上哪有什么完美?你我都不可能完美,又何必要求孩子要完美呢?例如: 孩子的音乐天赋不高,也不愿意去弹琴,父母与其清楚地沟通且了解之后,就不该再强迫孩子去学琴。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一个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形成,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最早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因他们之间的互动最早、也最多。父母若能懂得欣赏孩子的表现,也能不吝于开口赞美鼓励,则孩子在此环境中长大,就很自然地拥有其自尊与自信心,例如:孩子主动在父母面前表现,或是父母偶而注意到他的良好行为,就应主动立即给予肯定或赞美。
四、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人不可能知道未来的变化,但在生活中却时时都需要去“做决定’,在自我的人生观中,一项基本的要求就是“自己负责”;既然一切后果都要由自己来承担,因而孩子从小就宜学会“自己做决定”,例如:全家外出在餐厅用餐时,可以由孩子自己来点餐;生日礼物要买什么才好,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挑选。
五、激发孩子发挥其个人潜能
自我实现与潜能的发挥,在人本取向学派被认为是最终也是最高的个人需求 项目;然而,潜能必须要适当地开发,甚至要能予以适度地激发才行’例如:父 母平日只要多用心去观察及了解孩子’ 一定能找得到最适合激发孩子发挥其个人 潜能的方式,并能把握机会在曰常生活或与孩子的互动中多加运用即可。
‘伍’ 如何利用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来帮助决策
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利用机会成本概念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资源是稀缺的;2、资源具有多种用途;3、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4、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陆’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
这一篇,我们来详细讨论第一部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发现经济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权衡取舍”。
首先, 在微观经济学中 ,研究的对象是个体。
对个体来说,时间是稀缺的。我们总是想赚最多的钱,就没法把大把的时间都去享受生活。如果我们想把时间都花在享乐上,往往又没时间去学习精进、没时间让自己赚更多的钱。
享乐和赚更多的钱都是我们想要的,没法同时最大化,那么就只有权衡取舍。看如何分配工作和享乐的时间,让总的收益最大化。
这是微观中的权衡取舍。
千万别忘了,经济学里这个收益可不止是钱,而是综合地给生活带来的“爽”的感觉。
另外, 在宏观经济学中, 关注的对象是经济体,或者说一个国家。
比如在一个宏观经济低迷时,想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让央行“开闸放水”,也就是印钱,这样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放水”又会导致物价指数过高,高通胀一定又不是好事。
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率不可兼得,这又是在宏观经济中的权衡取舍。
我们再想想,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市场是“无形的手” ,可以在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市场并不是完美的,有外部性、有信息不对称、有垄断势力等等问题,这时 市场就会失灵 ,需要政府去协调。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 需要对市场进行一系列的干预,解决 “市场失灵” 的问题,试图让市场更加有效,但也经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矫枉过正”等等问题,这又可能会导致 “政府失灵” 。
市场机制不完美,市场会失灵;
政府想去校正市场失灵,但是政府本身也会失灵。
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权衡取舍。
再者,天然的市场机制必然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那是否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是否需要政府进行财富再分配呢?
不进行财富再分配,让人们丧失了“平等”的权力;进行财富再分配,又会牺牲市场效率。
平等和效率不可兼得。
你看,最后还是那句话,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权衡取舍。
相信你也知道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就是你选择一件事,必须放弃另一件事情。
凡事都有机会成本,只要是作出选择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比如:我们都要工作,我如果做程序员,就不能做产品经理;我现在想睡觉,就没法看电影;现在你在看我的文章,就放弃了做其他的事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觉得你现在工作的成本是什么?
你可能认为是:我上班的路费啊、我的饭费啊…
其实不是的。机会成本告诉你的是,你现在工作的成本是你放弃的、在别处的机会。
这个机会不只是你可能找到另一个工作的薪水,还包括你可以享受的生活、对家庭的照顾、忙碌程度等等的综合评价。
当然,恋爱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不止是放弃的其他追求者,还有原本的你自己,你需要放弃的个人时间、个人爱好、对父母的陪伴等。
凡事都是有成本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天下确实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你想去吃一顿免费的、又好吃的午餐时,那里一定有很多人排队。你需要排队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现在我不会为了几块钱的优惠在淘宝纠结很久了,因为我知道我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更珍贵的。
我们在做任何行动时,都要再想想,我的成本有哪些,尤其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边际”是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就是在“边缘”上带来的变化。什么意思呢?
考虑边际量时,一般涉及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先解释一下边际成本,对消费者来说,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的消费,需要新增的成本;对供给者来说,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需要新增的成本。
举个例子,我去麦当劳吃饭,买第一杯可乐是5元,第二杯是半价。那我买第一杯可乐的边际成本就是5元,买第二杯可乐的边际成本是2.5元。
那边际收益呢?就是指每多消费一个产品,能给你带来“爽”的感觉。
第一杯可乐和第二杯可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是不同的。第一杯可乐让你满足感很高,第二杯可乐就让你没有那么开心了,第三杯、第四杯...给我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低。
这就是经济学非常重要的: 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
我觉得喝第一杯可乐的满足感值5元钱,所以我会购买,但是第二杯呢?我就要衡量一下,再喝第二杯可乐给我带来的“边际收益”,与第二杯可乐的“边际成本”2.5元比较。
如果边际收益>边际成本,那就应该购买;如果边际收益<边际成本,那我就不会买了。
所以理性的经济人不会听到五折就觉得好便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价格设置,就是因为第二杯的边际收益已经递减了,如果不打折你可能就不会买这第二杯的可乐,餐厅是在用打折的方式促进你的更多消费。
边际的概念,还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比如,为什么恋爱时间久了,伴侣总是会喜欢打游戏、刷抖音、刷朋友圈呢?为什么任何公司、任何工作都禁不住近处来看?因为边际收益会递减,伴侣之间相处的边际收益会递减,工作带来的边际感受也会递减。
理解了边际收益递减,我们能够好好接纳自己的“三分钟热度”,能够好好接纳别人的“心不在焉”,让我们更好的和世界相处、与自己和解。
边际的概念,能给我们决策上的启示。
我们怎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呢?把每多一个单位的成本,可以是一个单位的时间、抑或是一个单位的金钱,花在让你获得收益最大的事情上,那么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
我们如何面对商业上的决策呢?不要盯着沉没成本,已经投入的成本就不要再考虑了。只需要考虑未来的边际收益——哪种方案能让每投入的1块钱,产生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应该选择的方案。
激励会改变人的行为。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为了保障驾驶员、乘车人的安全,汽车中配备了安全带。但是安全带被装到车上之后,驾驶员知道自己的安全有保障了,会开车更快、也会在驾驶时做更多危险的行为。所以,在汽车安装上了安全带之后,驾驶员的受伤率降低了,车祸率却提升了,行人的受伤概率也变高了。
这就是一个“安全保障”的激励,对人的行为的改变。
在市场上,更多的激励是以价格为信号进行的。
在其他条件都没有变化时,当某种商品价格降低了,市场上的需求量就会提高,但是供给者就会减少。而如果某种商品价格提高了,市场上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但是供给者就会变多。
我还记得之前有一年多宝鱼的价格比较贵,而第二年多宝鱼就忽然便宜起来了,这就是因为高价格给出了一个“激励”,让更多的人加入养殖多宝鱼的供给者的队伍,这就让多宝鱼的价格便宜了起来。
而今年因为猪瘟影响,猪肉的价格提高了很多,市场上愿意买猪肉的人就减少了。猪肉价格提高,在病情在国内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也能让一些人考虑去养猪,随着一波一波新猪的出栏,猪肉的供给量提高,价格就可以逐渐降低下来,猪肉的需求量就也逐渐提高了。
除了市场的价格激励,政府也可以使用很多激励方式,影响市场中人们的行为。
通过减税刺激企业生产和雇佣员工、还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通过降息、降准来刺激经济复苏,加息、提准来防止经济过热。
另外,很多政策的使用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激励结果,比如政府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会造成养懒汉的情况。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是我们在做出决策是不能忘记的第四个原理。
本文介绍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四大经济学原理,它们是:
下一篇,我们会讨论人们如何互相影响的三大原理。
希望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并且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
上一篇: 你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柒’ 应用经济学理论及知识结合实践谈谈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如何调整决策实现效应最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捌’ 应该如何用经济学知识教孩子学会决策之道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工作、去哪里等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有经济学的原则。孩子终究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帮助孩子做决定,不妨教给孩子一些决策原则,让孩子在面对决定时不再犹豫不决!
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在某些影响因素下的变化量。例如,如果一家公司为了完成一个项目,需要雇佣十个人,每个人的提成是一百元,而每个人能够给公司带来的利益是两百元,这时每雇佣一个人,就有一百元,在提高效益的同时,还能有额外的利润,这就是边际的经济效益。
激励性回应
家长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孩子做某件事,比如,做完作业后可以玩一个小时,孩子听话时可以给孩子买糖吃。当奖励变得丰厚。
看完这些,爸爸妈妈们是否对经济学原理有所了解?一旦你理解了这些原则,你就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例子来向孩子解释这些原则,让他们理解并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原则来做决定。
‘玖’ 谁知道经济学研究是从研究个人如何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答: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从构成社会的人和关系开始的。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他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在这两个学科之间进行分配。对于他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他都要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他用于学习功课的每一个小时,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上网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一小时。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的国防(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在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这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是,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策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物质生产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耘:请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大权衡取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