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靠的是什么在拉动经济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除了依靠本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密集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就是依靠对国外科技公司的强取豪夺来充盈自己的GDP。
一、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除了这些印度本身就有的因素以外,印度的经济能够发展的这么快,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国外企业的强取豪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小米等中国制造企业在当地就屡次收到了印度政府开出来的罚单,而且不仅要对相应的财政支付进行处罚,还要追溯某些两个国家的公司不一样的处理办法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印度不仅靠着自己的因素发展,而且还靠着掠夺国外大型企业的财富发展,今年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海外的工厂已经被印度政府搜刮了一遍。
❷ 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依靠的是什么
印度作为我国的邻国,最近几年,印度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依靠的是什么?
首先,经济改革。特别是,自莫迪总理就职以来,大力推动了经济改革,出台了废钞令和恢复印度制造业等政策。印度政府效仿英国和美国,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很少干预市场,使得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最后,印度加大基础设的投入。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大城市经常在高峰时段停电,城市污水系统老化以及交通落后的情况,这些方面需要充分改进。尽管这是印度的软肋,但印度政府正在作出改变。印度政府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几年前,印度政府希望参与高铁项目,日本公司中标,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高铁项目目前进展缓慢。但也可以看出,印度政府正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GDP增长。
❸ 印度的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什么
提起印度,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歌舞,咖喱和神油。印度作为一个南亚地区的大国,其经济体两还是不小的。之所以印度的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增长,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新德里地区的电子科技非常发达,而且这些企业都是印度的龙头奇特。其次就是印度的旅游业还是非常发达的,所以带动着印度的服务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最后就是印度的制药业和石油加工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也是不小的。这三者基本上是印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依靠和依赖了。
最后就是印度的制药行业和石油加工行业,近几年发展势头也是非常厉害的。从《我不是药神》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的制药业的力量。而且实际上印度的制药业也的确非常发达,许多生产药品的大厂都选择印度作为代工厂。其次还有印度的石油加工业,印度的石油加工业也非常发达,毕竟印度紧挨着印度洋,有大量对海底石油进行开采的技术和需求。
❹ 落后的印度,是怎么增长经济的
印度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电影产业很发达,仅次于美国的好莱坞。印度也积极发展经济,引进外资,通实业发展本国的产业。
❺ 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❻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这个国家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因为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本身就非常快,印度的人口规模也非常庞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可以给印度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能够形成相应的人口红利。
每当我们提到印度的时候,很多人总会认为印度是一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同时也认为印度的很多产业相对比较落后。事实上,在印度发展的过程当中,本周发现印度的很多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印度的低端制造业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印度常年保持着高经济增速的发展态势,这也直接帮助印度的整体GDP超越英国。
除此之外,因为印度是一个本身非常看重经济发展的国家,虽然印度的很多行业在国际间依然有着一定的劣势,但当印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的时候,印度的经济增速非常夸张。
❼ 印度经济的历史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高财政赤字,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
2007年修正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个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❽ 印度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啊
印度的经济体制属于市场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Market economic system),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