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端州的历史资料,谁知到
端州区 【概况】 端州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是肇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端州地名始于隋。隋以前,一直为高要县治所在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为州治所在地。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将端州升格为肇庆府。1949年11月,首设县级肇庆市,后几经并撤。1988年3月,肇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原肇庆市改为端州区(属县级建制),为肇庆市的城区。端州区委和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城区古塔中路。 端州区是国家级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端州城区一江(西江)绕城,两湖(星湖和鼎湖)相连,三峡(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争险,四塔(崇禧塔、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对峙,五楼(阅江楼、披云楼、丽谯楼、波海楼、绿瓦楼)斗丽。还有梅庵、宋城墙、肇庆府学宫等文物古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结合。星湖风景区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以峰岩、湖泊、岩溶地貌为主要特色,拥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之美景,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盛誉。端州是端砚的故乡。唐代已成为贡品的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列于“四大名砚”之首,并享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实施“二三产业并举、外向带动、科教兴区、民营旺区和可持续发展”五大发展战略。三大产业的比重为2.8:52.7:44.5。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2%,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5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至13家,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1.9点,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3.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区建筑房地产业上缴税收比上年增长12.8%。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做到大项目与小项目并举,外资项目与内资项目并举,新项目与增资扩产项目并举。通过落实招商工作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和加快工业园建设,全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外贸出口加快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新批项目26个,增资扩产项目11个;实现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25.8%。 【科技教育又有新发展】 全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至2002年底,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科企业5家,区级民科企业31家。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区级中心4家。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65.8%,比上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2002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巩固“普九”和“普高”成果,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高考上省线达1089人。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力量办学步伐加快,区教育局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民营经济成为发展新亮点】 落实《端州区扶持重点私营企业优惠办法》,实行区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安排民营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管理体制,使民营经济发展保持强劲的势头。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首次突破1万户,税收总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占全区总税收的35.5%,首次出现税收超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大户。 【改革取得新突破】 全区151家国有企业已有140家实施产权改革,改革面达93%。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企业101家,占67%,有9488名职工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发放经济补偿金1.38亿元。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险和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7.48%。切实做好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低保人员“应保尽保”。投放低保金160万元,低保对象955户2846人全部享受低保。
B. 肇庆市当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概况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着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干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2004年,肇庆市实现生产总值54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高2.2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幅居三大产业首位,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1.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94.93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37亿元,增长13%.外贸出口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全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2.2亿美元,增长10.9%,比年初计划高出近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6亿美元,增长8.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计划。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2004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完成肇庆市生产总值39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101.11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141.35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150.71亿元,增长11.9%。(1)经济运行速度逐步加快,第三产业贡献率上升肇庆市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10.4%,二季度增长13.6%,第三季度增长14.0%,增速逐渐提高,投资效应逐步显现。1~9月,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其中,工业增长贡献率31.5%,建筑业增长贡献率4.4%。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3%,比上年底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15.2%去年是该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年。城区道路改造建设和“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进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往广州新机场快速干道完成可行性研究,广贺高速公路三水至怀集段工程已奠基动工,西江大桥扩建、肇庆大桥南引道改造、肇庆新港建设、西江航道综合整治、县通镇公路上等级改造、村道硬底化等交通重点工程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景丰联围加固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也加快了建设步伐。财税收入实现较大增幅。去年全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1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8.9%,比本地生产总值增幅高5.7个百分点。肇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97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1元,同比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40元,同比增长4.6%。(3)肇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增1.41倍据肇庆市百户居民家庭生活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同比1993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为8040元,比1993年3334元,增加4706元,增长1.41倍,年均增长9.2%。消费性支出2003年人均7045元,比1993年3031元,增加4014元,增长1.32倍,年均增长8.8%。居民家庭储蓄存款人均为2003年643元,比1993年的444元,增长44.8%,年均增长3.8%。(4)收入渠道拓宽居民增收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肇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3年增长1.41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国有、集体经济网站单位职工收入稳步增长。调查资料显示,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由1993年的4660元、3590元,增至2003年的15780元、8401元,分别增长2.39倍、1.34倍;其次,其它各种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近年来,三资企业就业人员逐步增多,加上企业效益比较好,职工收入也较高,2003年人均收入9903元,比1993年人均收入2941元,增长2.37倍;个体经营者和个体被雇者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个体经营者和个体被雇者人均净收入分别为10049元、8679元,比1993年人均净收入3789、2731元,分别增长1.65倍和2.18倍;另外,转移性收入有较大增幅。2003年转移性收入人均2257元,比1993年人均收入711元,增长2.17倍。主要是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生活补贴,致使离退休人员收入有较大增长;同时,其他劳动者收入增加。2003年人均其他劳动收入6287元,比1993年1454元,增长3.33倍。(5)10年内消费支出增长1.32倍 据统计,10年来,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显着提高。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小康型,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年人均7045元,比1993年3031元,增加4013元,增长1.32倍,年均增长8.8%。从构成八大类消费性支出来看,用于生存食品的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享受型和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58.2%下降到2003年41.1%,降低了17.1个百分点(6)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势头1~9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7.61亿元,同比增长3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0.9个百分点。其中,增长超过25%的县(市、区)有:鼎湖区累计完成5.63亿元,同比增长25%;市直累计完成14.30亿元,增长27.8%;四会市累计完成13.29亿元,增长40.5%;广宁县累计完成3.11亿元,增长68.8%;封开县累计完成4.15亿元,增长28.9%;怀集县累计完成7.17亿元,增长27.6%。生产性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大投入,是拉动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28.16亿元,同比增96.8长%,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6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还有: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78亿元,增长6.3倍;建筑业完成投资2.86亿元,增长2.3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2.78亿元,增长50.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投资1.41亿元,增长39.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4.22亿元,增长182.6%。房地产开发保持平稳增长,商品房销售下降。1~9月,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40亿元,同比增长7.5%;商品房销售额7.56亿元,销售面积42.92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5.3%和13.7%。全市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元1760/平方米,同比减少33元/平方米,下降1.8%;其中市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023元/平方米,增加61元/平方米,增长3.1%。(7)国内市场稳中趋旺,旅游业恢复性发展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0.95亿元,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4.96亿元,增长13.0%。假日消费特点非常明显,汽车、汽油、手机、食品及服装等仍然是主导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消费品。旅游业景气回升。1~9月,全市城市接待旅游者人数342.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其中,国际旅游者人数6.33万人次,增长3.4%;旅游业收入26.33亿元,增长22.4%。市场物价上涨,居民收入增加。1~9月,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3.4%,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5.4%。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1元,增长15.2%;人均消费性支出5597元,增长3.8%.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983元,增长21.1%。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公路国道321线(广州至成都)、324线(福州至昆明)、四连线(四会至连县)纵贯全境,与广(州)茂(名)铁路和西江、绥江水道交汇。全市公路总里程7458公里,公路密度为百平方公里50.2公里。连接全市端州、鼎湖、四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高要等八个县(市),贯穿全市近半数乡镇的500公里环市公路已改造成为高等级水泥路,大大缩短了肇庆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现在到广州只需一个半小时,到深圳只需两个半小时。广肇高速公路、西江肇庆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火车向东直通深圳和香港九龙,向西南在省内可直达湛江,省外可直达重庆。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和肇庆的出海口,被誉为“黄金水道”。全市拥有一、二类口岸11个、大小码头泊位72个,肇庆快船4小时可达香港。邮电通讯肇庆电信已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市内程控电话可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全国邮电百强市”。能源条件全市拥有发电装机容量58.33万千瓦,供电量188亿千瓦时,实现村通电率100%。供水供电有效地保证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2007年肇庆GDP616.55亿元,同比增长15.3%
分别在广东和全国排名第12位和第113位。
全市共有幼儿园377所;小学1372所;初级中学149所,其中省一级学校16所,市一级学校83所,增加21所;县一级学校259所。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教学班32个,其中聋哑学校1所,启智学校7所。全市共高(完)中学校32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机构)32所;民办教育机构28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6所。“十五”期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6.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9%。
肇庆常用信息
肇庆 区号:0758 邮编:526000
端州区 0758 526000 鼎湖区 0758 526000
高要市 0758 00 四会市 0758 526200
广宁县 0758 526300 怀集县 0758 526400
封开县 0758 526500 德庆县 0758 526600
C. 广州城中村的概述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城中村规模还依然十分巨大。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北京市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整治,根据推算,北京还有100余个城中村。温州建成区有138个城中村,近十多年来政府和村庄都在酝酿改造方案,但还没有一个城中村被彻底改造,从而完全融入城市。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合肥、郑州、宝鸡、银川、呼和浩特、贵阳等全国多数城市也同样出现了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改造建设研究员指出,城中村的改造建设是群众利益的一次大的调整,势必造成各种矛盾的冲突。要建立和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城区、施工单位间要加强协调和沟通,进一步形成整体合力。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人口杂乱,“城中村” 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治安形势严峻。(2)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 风景独特。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究其原因,在于“城中村”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中不难发现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数目从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的662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3.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9万多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耕地被征收了,当地的农民,却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一场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发生了。村庄进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
从主观上来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所谓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而在一些“城中村”内形成了以城市与农村“二元所有制结构”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的“边缘社区”特征。“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二元所有制结构使得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取得土地的使用权,集体将宅基地按户划拨,由各户村民自行建设后租出获得尽可能的租金,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致使“城中村” 形成的进一步加剧。故而,我国“城中村”的改造也应从根本的土地制度及权利开始。
D.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呢
旧城区和“城中村”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1、环境的改变: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绿化、净化、美化达到有关要求。
2、住房条件的改变: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3、房产价值的改变:村民住宅转变为证件齐全的商品房。这些房产可以进行租赁、自住或出售,提高经济收入。
4、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一是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文明意识,促使群众和谐向上,保障群众同享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市“四城同创”,增强城市生机与活力,强劲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进一步解决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四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土地使用效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居民经济收入。五是进一步深化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优化社会公共管理方式,解决居民的居住、出行、医疗 、教育、社保等保障问题。缺点 会可能导致贪污 腐败的出现
E. 中国那些知名城中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一,降低经济成本
城中村具有的第一个价值就是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虽然说听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不过几个月。但是其中要消耗的资金,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城中村存在的价值就是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城中村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拉动经济增增长,这是城中村最大的价值,如果城中村没有这些价值,那么城中村就不会存在。从节约经济成本这方面来看,城中村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我们的资金消耗。
四,城中村的改造
虽然说城中村有许多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合理的利用,那么城中村的存在就是一个负担,因此要合理去改造城中村,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有一些城市的城中村分布凌乱,有很多违章建筑,而且相对比较破旧。这就造成城市形象不佳。所以相关部门要学会去改造城中村,充分的利用城中村的优势,然后改造城中村的劣势,只有把城中村改造好,才有利于城市的全面发展。城中村发展好了,我们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就上去了。
F. 城中村综合治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嘛
城中村综合治理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城中村带来的问题:
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城中村规模还依然十分巨大。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北京市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整治,根据推算,北京还有100余个城中村。
温州建成区有138个城中村,近十多年来政府和村庄都在酝酿改造方案,但还没有一个城中村被彻底改造,从而完全融入城市。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合肥、郑州、宝鸡、银川、呼和浩特、贵阳等全国多数城市也同样出现了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改造建设研究员指出,城中村的改造建设是群众利益的一次大的调整,势必造成各种矛盾的冲突。要建立和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城区、施工单位间要加强协调和沟通,进一步形成整体合力。
人口杂乱,“城中村” 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治安形势严峻。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 风景独特。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
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G. 城中村改造造就了许多百万富翁,你觉得这是好事吗
城中村的改造我觉得是好事。毕竟在我国南边,有数不清的城中村,而大多数都是一些老旧的建筑,或者是城市规划不好,又或者是已经不适合现在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了。改造城中村,既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其中的村民来说,又能得到一笔相当大的补助,一举两得的好事!
三、伴随着的矛盾
有好就有坏,上面说的都是好的事情,其实城中村的改造也会出现不好的事情。比如,家里老人对于钱款,对于房子的分配,子女们若是能够体谅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友爱。那么这个分配就会很和谐的进行。如果都想着自己,那会出大问题的。
总的来说,城中村的改造,既造就了许多的富翁,又对社会进步有帮助,利大于弊,是件好事啊。
H. 城市中的农村如何发展集体经济
答:城市中的农村简称城中村。城中村的环境一是融入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二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分享到了城市建设的各种基础公共资源利用福惠,四是劳动就业分布分享到了城市建设就业总体设置,五是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事业辐射到了城市发展的资源主体。这就是城中村的基本定位和发展目标利益方向定位。在这种环境里城中村集体具有自己的土地资源优势:1.积极发展商业贸易;2.积极发展服务贸易;3.积极发展产业加工;4.积极发展餐饮食品加工;5.积极发展劳务服务和劳动服务代理;6.积极发展公用园林绿化、市政道路建设,城市照明建设、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建设;7.集体经济结构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开发;8.集体经济结构的婚丧嫁娶服务机构;9.积极参与城市集体交通运营发展。等等诸类以集体利益为发展方向的各种经济活动,创造更多的利益福惠城中村居民,保障其城中村居民养老生息,蓬勃发展。仅供思考。
I. 我与端州区二十年
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端州建区20年之际,《端州新闻》的编辑前来约稿,我一口答应,但执笔时,却是百感交集,不知从何说起!
端州这块土地在二十年前称为肇庆市。我与肇庆真是有缘。1959年,我在家乡江门读中学,其时肇庆是江门专区所属的城市。当年在肇庆举行专区中学生乒乓球赛,我作为选手与队友一起从江门乘船溯西江而上,来到肇庆参赛。比赛之余,我们在星湖游泳,到星岩游览。首次到肇庆的情景,虽时隔将近半世纪,但至今仍记忆犹新。
1970年3月,我在中山大学毕业到部队“接受再教育”后,分配到肇庆市广播站当记者。从此,在肇庆市广电系统摸爬滚打35年。因职业关系,我足迹遍及肇庆城乡、大街小巷,对这座千年古郡的历史现状都有较多的了解。
肇庆原为镇,是高要县城,后来成为肇庆地区下辖的县级市。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肇庆地委、行署和肇庆市委、市府以及高要县委、县府的机关大院都设在肇庆市区内。
在近四十年间,我目睹了肇庆的发展、变化,见证肇庆在全省的多个“第一”。七十年代初,肇庆首先建成了广东首座电视差转台;改革开放初期,肇庆市在省内率先开放农贸市场,建起商品房;造出广东第一台半自动洗衣机;“金雀”牌风扇荣获全省风扇“金奖”;八十年代初,肇庆从美国引进了蓝带啤酒生产线。当时,市政府还拓宽了天宁路,将过境公路变成端州路。
就在肇庆市准备大展宏图之时,1988年,中国刮起一股行政体制改革之风,部分省陆续实行“市管县”体制。当年全省各地区都进行“地改市”,惟独中山、东莞两县升格为地级市。其实,时至今日,不少的省还沿用地区制——这是题外话。
肇庆在这股浪潮中,“升格”为地级市——这是“地改市”的官方提法,而实质是将肇庆地区改名为肇庆市,辖端州,即原县级肇庆市和鼎湖两区及高要、德庆、封开、广宁、四会、怀集、罗定、云浮、郁南、新兴十县。
“地改市”前,我在肇庆市广电局工作。其时,肇庆电视新闻已经试播了4年多;有线电视正在筹建之中。肇庆地区广播处原计划“地改市”后只接收“无线”单位,即电视差转台、干扰电台,而将有线广播站留在端州区。岂料,肇庆地委宣布的方案却是:原肇庆市广电局的人、财、物实行“一锅端”,统统上“大市”,由新成立的肇庆市广电局全部接收。我也随之搬到城中路的市府大院上班。
原来的县级肇庆市凭借地缘、人才等优势,一向是肇庆地区的“领头羊”,但从“肇庆市”变成“端州区”之后,却成了“跛脚鸭”:原肇庆的国企及有规模的集体企业一律上“市”;规划局等城市必备部门,端州却没有。当年,我所熟悉的原肇庆市宣传部门,下属有《端州报》、广播站以及无线电视等媒体,但“地改市”时,《端州报》被《西江报》合并;广播电视媒体全部归市管。端州区的宣传工具仅剩下黄岗、睦岗两镇的广播站!
端州建区之初,与市内其他县区相比,“五脏不全”,这就是端州20年前起步时的状况。
然而,端州区的历届领导和全区干部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们负重前进,扬长避短,改善投资环境,引进重大项目,再创昔日辉煌。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今日端州的各项工作又走在全市前列。
就以我比较熟悉的宣传文化事业来说吧,端州建区不久,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创办了《端州新闻》,使“失声”的端州又有自己的“喉舌”,为推动端州的建设“鼓与呼”。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端州又建立了电视采编队伍,在肇庆电视台开辟端州专栏,利用电视节目扩大端州在外界的影响。
文化资源丰富,这是端州的一大优势。其中,享誉全国千年的端砚文化就是发源于端州。居众砚之首的文房至宝端砚,最近十多年发展很快。端砚这一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声誉日隆,身价倍增。
2007年6月,广东省政协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绍基来肇庆视察时,专门到端州黄岗镇白石端砚文化村考察,并提出要于2007年12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同时举行端砚展销活动。
端州区领导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投入百万元,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使这次端砚展销活动取得很大的成功,给来自全国的书法名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端州再次随着端砚文化名扬全国!
至于在经济方面,端州在经济总量或是增长速度都跃居肇庆之冠!
身为端州老居民,我为端州这二十年突破重重困难,“跛脚”起飞,取得令人触目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祝愿端州这颗“西江明珠”今后更加璀璨夺目,光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