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新型经济全球化包含哪些

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新型经济全球化包含哪些

发布时间:2022-11-12 03:02:01

❶ 新型全球化的特征是什么

新型全球化具备的新特征:

内容更加综合。全球化虽然是由贸易和资本流动率先带动,但其一旦产生将不止于经济领域,而会不断向社会、文化、安全、卫生等更加广泛的领域拓展,推动世界各国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与交流,形成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构更加均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存在领域不平衡、受益不均等、话语权不对等的问题,疫情推动下的全球化发展模式转型使得谋求全人类共同福祉的逻辑正在超越某些国家、某些群体单元的旧有逻辑,加速构建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结构更加均衡的全球化。

发展更加可持续。以逐利为目的的全球化不仅引发了贫富差距和发展鸿沟的加大,还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等问题。新型全球化应面向未来,基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福祉采取行动,以人类的全面进步为追求,重构兼顾当下与长远利益的全球化发展模式。

(1)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新型经济全球化包含哪些扩展阅读:

治理更加有效。疫情的全球蔓延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新型全球化需要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全球治理,丰富全球治理形式,巩固多边合作基础,形成与新型全球化相匹配的共商、共建、共享的高效治理体系。

利益更多交汇;如果说之前的全球化使各国的现实利益联系更加紧密,新型全球化则需要更多人类共同价值的支撑,努力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物安全等。

技术更加创新;全球化因经济而兴起,随技术而深化。如今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逐渐打破横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等障碍。相比信息化,智能化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全球化走势,成为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❷ 经济全球化包括哪些方面

经济全球化有三种主要形态,一是贸易全球化,即商品的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全球贸易;二是生产全球化,就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全球生产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商品在大规模全球流动,各种生产要素也在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资源;三是科技全球化,研发行为和技术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流动,原来从外部不可获得的要素变得非常容易从外部获得,这对中国众多的创业者来说是一次机遇。

❸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是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跨国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❹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其中最典型是企业生产零部件工艺流程和专业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飞机有400 万个零部件,由分布在65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德国拜耳公司与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拜耳向它们提供中间产品,由它们加工成各种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2)产品国际化,也就是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在我们的国家里,到处可以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饮料,看“日立”电视机,坐“奔驰”汽车等等。

(3)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从1991年到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世界商品和进出口的两倍,1995 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达2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远远超过了世界贸易量。而世界大银行致力于在世界各国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银行以及附属金融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集团。有资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4)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资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国技术贸易总额为 30亿美元,1970年达110亿美元,80年代初为160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亿美元。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着特征。例如,199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西门子公司结成了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战略联盟,1992年初日本东芝电气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三家联手开发256兆位超微芯片。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欧共体自成立来,一直朝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方向推进。1985年 2月,欧共体执委在《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确定使12个成员国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拥有3.2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在统一市场内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集团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6)资本流动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贸易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又必然带来资本的全球化。这三者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如今各地区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形成了有机整体,资金以光的速度在全球流动,哪里增资就流向哪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❺ 什么叫经济全球化

给你学术上的,不屁话~~有11种。。
1.阿兰·鲁格曼则把经济全球化定义为:“跨国公司跨越国界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和建立商业网络来创造价值的活动.”
2.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配的趋势,经济资源跨越国界自由、全面、大量结合的流动和配置,各个国家相互开放和相互依存,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日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具四、知识经济的挑战有足够的强度,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以智力、无形资产和依存、相互融合,以至某一地区的经济事件或软产品为第一关键要素
7.20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和技术越过各自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
4.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浪潮这中间固然包含有不同国家在生产、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趋同、一致的成分但远远不是已经融合为一的代名词——实际上也不可能融合为一
5.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个部分的经济活动已经融合成为一个全球性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或者几乎是)即时的(inrealtime)最近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6.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经济交往更加频繁,经济活动关联性增强,整个世界经济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的统一体的状态和趋势

❻ 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哪些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❼ 全球化有哪几种

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课本上的)

http://ke..com/view/9593.htm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❽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内容(表现)及其结果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6)跨国公司的推动。

表现:
①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④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 国际组织的建立。⑥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①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 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 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 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 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⑦ 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⑧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负面影响:① 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 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❾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全球化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是近年来一直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从广义上讲,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增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趋势,它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备受人们的关注,历来是全球化研究的焦点。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甚至将全球化等同于经济全球化。因此,本文就西方学者近年来对经济全球化研究的主题、理论框架和实证描述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定义或概念
对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各要素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如赫尔穆特(Helmut,2001)认为,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跨境交易和要素的国际流动的数量和范围的增加,以及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和幅度扩散所带来的国家之间经济依赖性的日益增强。托本等人(Torben etal.,2003)认为,全球化是指各国通过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动、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而形成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这样的共识下,有些学者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来解释经济全球化。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从空间和网络结构的角度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联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结构的转变所产生的跨洲或跨地区的流动或活动,以及这种转变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依照这种定义,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延伸,它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政治的边境、区域和洲;(2)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贸易、投资、金融、移民、文化等方面联系的大量增加;(3)全球联系的加速和集中是全球交通和通信系统效率大大提高的结果,这一结果往往伴随着思想、商品、信息、资本和劳动力的扩散;(4)全球联系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的加强使国内事件与全球事件的边界变得模糊(Held,199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通信卫星等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新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以及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和商品、资本的流动方式,使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现象。迈克尔等人(Michael et al.,1999)认为,当前的全球化与1914年以前的全球化具有显着的区别:(1)1914年以前,商业和金融的一体化受到很大限制,而当前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世界一体化程度却大大加强;(2)与1914年以前的全球化相比,当前的贸易冲突和金融不稳定程度大大增加。亚历山德罗(Alessandro,2001)则认为当前的全球化已进入一个“新全球化”的阶段。他所指的“新全球化”是指战后全球化的一个最新阶段,这个阶段大约从1995年开始(当时新经济开始传播和WTO开始建立)到20世纪末期结束,其特征是应用ICT(电话线路、电视频道和通信卫星)技术和因特网技术所提供的新机遇进行生产和流通,以及采纳主要由WTO管理和实施的关于国际市场规制和反规制的新规则。这种“新全球化”与旧全球化的根本区别是,旧全球化主要是由商品、能源和资本流动的增加来推动的,而新全球化则主要是通过因特网信息流动的增加来推动的。在“新全球化”条件下,信息访问时间的缩短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极大地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尽管存在很多运用比较分析框架的多国研究案例,存在着许多运用大型跨国数据集的计量分析以及关于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它的经济增长率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模型,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仍然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例如钱达(Chanda,2001)使用资本账户的开放度指标发现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蒙受损失而不是受益,而罗德瑞克(Rodrik,1998)和爱迪生等人(Edison et al.,2002)却认为资本的开放度对增长没有影响。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布洛姆斯特罗姆等人(Blomstrom et al.,1992)认为对于富裕国家的增长有积极作用,加勒特(Garrett,2001)却认为对低收入国家的作用是消极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罗伯特(Robert,2003)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些研究者仅仅关注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却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非常感兴趣。因而研究对象的不同定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对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2)数据来源的可靠性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难以收集,而计量统计分析又需要大量这样的数据。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对于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都是使用跨期时间系列模型,这样的理论模型无法用于内生控制,也就是说,这些模型研究结果无法反映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或无法观察到的特性。意识到这种跨期时间系列研究方法的缺陷,最近一些研究开始使用平面数据来检验全球化的各个维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拉尔和克拉伊(Dollar and Kraay,2001)发现贸易流动的改变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会导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格里纳韦等人(Greenaway et al.,1999)也发现贸易和经济增长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博伦斯坦等人(Borenstein et al.,1998)提供了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的证据,它给予人力资本一个最低的进入门槛;相反,卡克维奇和莱文(Carkovic and Levine,2002)则没有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影响。爱迪生等人(2002)详细分析了金融一体化的几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是二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
然而,无论是跨期时间系列研究还是平面数据的检验分析都只是从全球化的一个维度来考察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以事先假定全球化的其他维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为前提的。这种比较静态的分析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全球化多个维度来综合考察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肯托(Kentor,2001)从外资依存度和贸易自由度两个角度考察1980-1997年88个较不发达国家的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外资依存度对于经济增长起到迟缓的消极作用,而贸易自由度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则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阿克塞尔德埃尔(Axeldreher,2003)利用跨期时间系列对全球化的多个维度(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化确实有助于经济增长,全球化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率也越高。例如,假设拉脱维亚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与西班牙相当的话,它的经济增长率将从5.94%上升到7.1%。又如,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1975-2000年期间中国的全球化指标上升了2.14个百分点,直接导致中国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比1975年上升2.33个百分点。因而,对于全球化导致贫穷的指责是无效的,那些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国家恰恰是反对全球化的国家,如卢旺达、津巴布韦等。
三、经济全球化与不平等
经济全球化会造成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两极分化,还是带来全球收入分配的更加平等,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统计,全球五分之一指数在1960年仅为1/30,1990年则上升到1/60,1997年进一步上升到1/74。弗兰科西斯和克里斯琴(Francois and Christian,1999)采用1820-1992年世界33个国家的实际人均资本的GDP的数据,研究了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不平等的变化情况。他们的研究发现,自1820年以来世界不平等实质上在增加。1820-1910年是迅速增长和全球化阶段,锡尔(Theil)指数从0.533上升到0.799,上升了0.226,上升幅度高达50%;1910-1960年则保持相对稳定;1960-1992年,锡尔指数上升0.093,即上升了12%。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世界不平等出现了“历史的转折点”(Lindert,2001)。梅尔基奥尔等人(Melchior etal.,2000)使用115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人均资本收入的数据,利用人口权数计算世界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发现基尼系数从1965年的0.59下降到1997年的0.52。道瑞克等人(Dowrick et al.,2001)使用购买力平价(PPP)调整数据,发现20世纪末期以来,全球的总体不平等出现收敛的现象。巴罗(Barro,2000)使用扩展的Deininger-Squire数据集,通过对建立在人口、土地面积和贸易基础上的开放程度的综合测度,发现开放与不平等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当GDP的单位资本收入低于13000美元时(1985年不变价),开放会增加不平等的程度;但当超过13000美元时,开放会降低不平等。
林德特和威廉姆森(Lindert and Williamson,2001)从世界不平等的构成、全球化的来源、单个国家实际全球化的度量和历史的时间段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发现全球化对于经济不平等主要有五大影响:第一,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全球化会缩小而不是扩大国家间的收入差距,至少对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这些国家来说是如此;第二,1914年以前,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流动降低了不平等,而且当劳动力大量流动时,这种影响是显着的;第三,对于劳动力短缺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流动增加了不平等,在1914年以前这些国家出现大量移民时,这种影响是巨大的;第四,综合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全球化的加深意味着世界不平等的减少;第五,在全球经济完全一体化条件下,世界收入仍然是不平等的,但全球经济的完全一体化比部分一体化更能降低世界经济的不平等。
由于上述以人均资本的GDP为不平等测度指标的传统研究方法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评。魏和伊(Wei and Yi,2001)认为,跨国研究的文献由于不同国家的体制不同和不平等的数据难以比较而存在较大的缺陷,因而深入对一个特定国家的研究可能比跨国的比较更为有用。通过对中国1988-1993年100个左右城市的城镇—农村收入比率的测度,他们发现城市在贸易方面经历较大开放程度的同时有助于降低城镇—农村的收入不平等。这样,全球化是有助于减少而不是增加城镇—农村收入的不平等。这一结论同时暗示,如果仅仅依赖中国全国的加总数据,认为总开放度的增加而导致总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是不正确的。加里等人(Gary et al.,2003)认为,仅仅以人均资本的GDP作为衡量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是不够的,因为健康状况(如长寿)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他们通过计算1965-1995年49个国家寿命预期价值的“全部”收入,发现低收入国家的“全部”收入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发达国家“全部”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40%,而发展中国家则高达192%,这样,如果仅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扩大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但如果将健康状况也计算在内的话,全球化则会减少这种不平等的程度。尼古拉斯(Nicholas,2000)则认为,应该以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不同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等程度,因为人类发展指数可用于测度经济发展对人类福利的最广泛影响,它代表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HDI包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收入和寿命。通过对各大洲HDI加权平均值的计算,尼古拉斯发现各大洲之间的人类发展指数呈现一个长期收敛而非发散的趋势,例如1950年南亚和非洲的HDI与北美的差距为0.698和0.683,到1995年这一差距分别缩小到0.496和0.51。
四、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经济全球化取得了显着的进展,然而伴随全球化的却是世界生态环境平衡的严重破坏(如森林砍伐、沙漠化、河流和海洋的污染、城市烟雾、温室效应、臭氧层的损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关键自然资源的耗竭等)。这种全球化所引起的环境退化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GATT的乌拉圭回合以及后来成立的WTO都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谈判,但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原因在于各国对环境的评价标准不同,以及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滞后导致各国缺乏共同的沟通语言。因此,全球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要有理论方面的突破。
最近关于全球化对于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EKC)展开。格罗斯曼和克鲁格(Grossman and Krueger,1993)通过模仿库兹涅茨(Kuznets,1955)在美国经济学会上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的“倒U型”关系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亦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相对低或高的收入水平与相对低的环境污染相联系,而在收入的中间阶段,环境污染达到最高点。布拉德福德等人(Bradford et al.,2000)从环境规制的边际收益与非环境收益的边际成本方面说明了这种倒U型曲线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在实证的分析方面,格罗斯曼和克鲁格(Grossman and Krueger,1955)分析了66个国家在12年期间(水污染的跨度为1979-1990年,空气污染的跨度为1977-1988年)14种不同层次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大部分所检验的污染类别确实存在可觉察的倒U型关系。布拉德福德等人(2000)利用随机影响方程,采用平面数据,验证污染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有些污染物符合EKC,有些不符合,有些则需要进一步考察。当然也有些学者(William et al.,2003;Brain et al.,2003)认为EKC的描述过于简单,在仅有的少量数据和缺乏基本理论的条件下,我们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仍然是不清楚的。
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化条件下又可以表述为:贫穷国家收入的增加与污染的增加相对应,而发达国家收入的增加却伴随着污染的减少。萨瓦斯(Savas,2000)首先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在一个2×2的笛卡尔模型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将使它们进行合作,最终有利于环境保护。帕特拉(Petra,2001)则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自我规制的角度出发,认为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积极的。他认为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自我规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化会增加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由于这些跨国公司能够方便转移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管理体系给它们的子公司,导致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会比国内企业更好进行自我规制。第二,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的自我规制。来自FDI投资的跨国公司改变了全球的供应网络,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就对国内的供应者的环境自我规制提出要求,造成压力。第三,全球化将增加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可能使用较为严格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标准(如IS014000),这同样对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的自我规制构成压力。布雷恩等人(Brain et al.,2003)认为人均资本收入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像EKC所描述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可预测的关系,为此他们建立了一个与国家特性(收入、要素禀赋和技术)的污染水平和贸易机会(比较优势和当前的贸易限制)相联系的简单的环境供给和需求体系,结果发现,环境污染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对函数的形式、国家和城市样本和时间段的选择都非常敏感。他们的检验发现,第一,并没有充分证据说明收入的增加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资本充足率和其他重要的因素对于环境有高度的影响。第二,环境政策对于贸易和投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污染避难假说(即认为减少贸易壁垒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从管制严格的国家向管制较弱的国家转移)并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持,但污染避难影响(即认为环境规制的加强将对企业地点的选择和贸易流动有影响)却是可以成立的。

阅读全文

与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新型经济全球化包含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38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7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3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7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2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3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09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19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37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77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4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6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1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4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1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3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89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6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0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