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意义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贰’ 民国什么时候结束的
民国是1912年1月1日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结束。
民国是介于清朝和新中国之间的那一段时期,具体跨度为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分前后两个时期,即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月1日—1928年6月)和南京政府时期(1928年6月—1949年10月1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但这个时候还不能算中华民国成立,直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经历国内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1949年国统区经济崩盘,军事上也兵败如山倒,败退台湾。1949年10月1日,民国在大陆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文学思想
文学艺术方面,也始终贯穿着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炽热追求。从五四时期起,白话文开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挞封建蒙昧主义成为中国文艺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鲁迅的《呐喊》、《阿Q正传》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将此一主题与白话文的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此类作品,文学史界名之曰“启蒙主题文学”。
另外,30年代兴起的大众语运动,延安时期崛起的“工农兵文艺”,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产物。新闻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同样强烈而执着。
‘叁’ 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党和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调整工业政策。
八字方针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民国经济调整完成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肆’ 中国经济历史时间表
10000 ago 最早培育水稻和粟
7-8千 ago 原始农业相当发达
4-5千 ago 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原始社会晚期 冶铜
夏商周 青铜铸造繁盛,由官府垄断
商朝 原始瓷器
织机
商人
商周 青铜农具,耒耜石锄石犁为主
土地国有制
西周 作物种类接近齐全
斜纹提花织物
西周晚期 铁器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出现
垄作法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战国 都江堰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
两汉 一年一熟 槽渠,白渠、龙首渠
高炉炼铁&炒钢
西汉 耦犁-赵过 代田法-赵过
东西织室
“丝国”,两条丝绸之路
汉武帝后 煮盐、冶铁、铸钱官办
东汉 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水排(水力鼓风冶铁)-杜诗
成熟青瓷
三国 翻车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南北朝 灌钢法 世界最早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
北朝 成熟白瓷
唐朝 筒车
南青北白
吸纳波斯织法
波斯邸店 柜坊 飞钱
草市 广州重要港口 市舶使
秦汉-隋唐 经商受时空限制
宋朝 高转筒车
五大名窑
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
商税成为重要财源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早市夜市
北宋 “交子”
南宋 海外贸易税收 ,重要财源
宋朝以后 一年两熟(江南)少数一年三熟
元朝 黄道婆
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明宣德 青花瓷
明中叶以后 纺织制瓷矿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
“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 风力水车
青花瓷珐琅彩彩瓷
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大国”
地域性商人团体 徽商晋商
海禁闭关锁国
清朝 缎
鸦片战争后 洋纱侵入我国东南沿海,纺和织分离
洋布输入,织和耕分离
西方文化逐步渗透,“洋布”“洋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1833 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
19c中期前后 外国人创办《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9c60s-90s 洋务运动 60自强 70求富
19c6-70s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9c70s 淞沪铁路,吴淞口-上海,外国人私自修建
洋务派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垄断局面
丹麦公司在上海私设电报线架,建起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872 上海《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一部电话
19c80s初 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清政府修筑
外国人设立电话公司
1882 “0”号机车,中国保存至今最早蒸汽机车
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19c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0c初 上海出现汽车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清政府在南京凯蒂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c前期 中共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同国民党《中央日报》针锋相对
1905 中国自摄《定军山》首映成功
1909 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辛亥革命前夕 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出现,“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民国时期 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法令,大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1915 抵制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1912-1919 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1920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27-1936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1c30s 各种服装流行。欧洲风格裙子流行于大城市
《渔光曲》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影片
1931 第一步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5-1936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最高记录
1937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抗战胜利后 美蒋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1952 国民经济恢复
1953-1956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 中共八大
1956底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
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
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1959-1961 建国以来最严重经济困难“三年自然灾害”
1962 经济逐步恢复
1965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1 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
1973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 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工作
1976 粉碎四人帮
1976-1978 国民经济停滞状态 彷徨时期
1978 安徽四川农村出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 第一批“经济特区”深珠汕厦
1983 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
撤销村行政机构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
1984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5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7 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88 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0c80s-90s 改革受阻,进入关键时期
1990 开放浦东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
沿海经济开放区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92-10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5 “安居工程”
1997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基本经济制度
九五期末 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0c80以来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国家
21c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001-12 中国加入WTO
2003 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
‘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哪一年至哪一年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1961年-1965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中国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准备阶段。具体措施有如下:
一、平衡财政:1950年 3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使国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以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统一全国物资调度,使国家掌握的重要物资,由分散转为集中,以调节各地供求,回笼货币、平抑物价;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使分散在国营企业和军政机关的现金,由国家银行统一管理,减少市场通货,增加国家能使用的现金。
二、恢复交通运输业: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点放在铁路的修复上。在全体铁路员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内就修复了8300多公里铁路和2715座桥梁,到1950年,修复的铁路达14000多公里,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公路、水运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复。
三、恢复农业生产:1950年 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2年底,农业生产互助组达到800多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0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人民政府还从贷款、价格、投资等方面帮助农民恢复生产,规定了一些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合理比价,领导农民开展群众性技术改造活动等。
兴修水利,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还进行了治理淮河、荆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并且广泛发动群众兴修水利,防治灾害,三年间扩大灌溉面积约8000多万亩,初步改变了中华民国时期河堤失修、水灾频繁的状况。
四、恢复工业生产: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国营工业的生产。政府依靠工人阶级迅速修复机器设备,使之尽快复工。
接着在工矿企业内部进行了民主改革,改造旧的经营管理机构,废除压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头制度,清洗潜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群众进行生产改革,创造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作方法,并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
五、调整私营工商业:1952年上半年物价稳定以后,由于虚假购买力突然消失,私营工商业遇到商品滞销的困难。
政府及时合理调整工商业,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在经营范围、原料供应、销售市场、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必要的照顾,并且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工商业摆脱销路呆滞、生产萎缩的困境。
随后又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运动,积极扩大农副产品的购销,为城市工商业开辟广阔的市场,使私营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起来。但是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性引导许多私营企业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作用,使它们循着只能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到1952年,私营工业企业的户数比1949年增加了21.4%,产值增加了54.2%;私营商业的户数增加了7%,零售额增加了18.6%。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改善了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政权,并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5)民国经济调整完成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长期的战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而且破坏严重。1949年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
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铁路只有近万公里线路通车,3200多座桥梁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通货恶性膨胀,市场物价猛涨。
1949年城市中失业人数约有400万人,农村灾民约4000万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建国后,必须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改善人民生活,并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
‘陆’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全国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
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1912-1920年间高达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 1923-1936年,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之命题并没有实证资料支持,中国人所有的现代工业在总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战前一直没有下降,而中国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国投资只占国民生产净值的1%。
(6)民国经济调整完成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领土范围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在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但在1953年重新将蒙古地方作为中华民国领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则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三大国。
中华民国(败退台湾时期)实际控制领土包括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马祖、东沙群岛、南沙太平岛和中洲岛,总陆地面积36189.5平方公里。
‘柒’ 民国初年中国经济结构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在自然经济、帝国资本主义与洋务运动影响下在六七十年代产生,二十世纪初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爱国运动以及一战影响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迅速萧条,在南京国民政府时全国基本统一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下有较快的发展,抗战时期日占区军管理受到空前残酷的打击、国统区因战时体制与官僚阶层掌控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三大改造时民资结束
六七十年代诞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初步发展,(1912~1919)辛亥后短暂的春天,一战后迅速萧条, (1927~1936)南京国民政府较快的发展,(1937~1945)日占区空前残酷的打击、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民资结束
‘捌’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 文化 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那么你知道 高一历史 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着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时间
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
2、阶段
(1)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
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原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
(2)时间:1953——1957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
(2)内容:①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
(1) 措施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规章制度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6年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基层组织: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着提高。
3、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复习历史的技巧
第一、学会寻找线索,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注意寻找线索。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都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每个专题都会有自己的线索。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清每个专题的最基本线索,然后顺着最基本线索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知识树。在理清每个专题自己的线索后,再寻找各个专题间的线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式,将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较,比如经济史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发比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
第二、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已经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更加注重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 方法 的运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课下多关注社会 热点 问题。
提高历史成绩有什么窍门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完整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玖’ 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进行了什么的调整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使我国重大的设计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被迫中途停顿,破坏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原定计划,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所以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内容。调整国家各个部门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工业企业开始按照专车化协作原则进行改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到1965年,原定的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各个经济部门在新基础上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